資源簡介 教材問題解答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P6想一想】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P7——8課后活動】2.理由:(1)砍砸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一種形體較大、形狀不固定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鈍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錘砸和挖掘等多種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樹、做木棒、挖植物塊根、砸堅果等工作。(2)刮削器:是從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至新石器時代的工具,在中國南、北廣大區(qū)域,呈現出一種廣布性。(3)尖狀器:是由石片或石塊沿著兩邊或一邊加工的具有尖刃的工具。第2課 原始農業(yè)與史前社會【P12想一想】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之所以不同,主要是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姆渡地處長江流域,南方多雨潮濕,河姆渡人住的房屋是干欄式的,有利于通風防潮;半坡地處黃河流域,屬于北方黃土高原,冬季氣候寒冷干燥,多風沙,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保溫,堅固利于防風,所以二者房屋不同。【P14課后活動】1. 農作物的出現 家畜飼養(yǎng) 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 □城市的出現 制作陶器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P17想一想】(1)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遺址都發(fā)現宮城、城墻等建筑,規(guī)模龐大、布局嚴整,這樣規(guī)模的工程能夠得以完成,表明當時社會的組織程度和動員力度、管理水平都達到了早期國家的高度。(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的不同區(qū)域的墓地隨葬品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明顯。總之,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發(fā)現,證實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說明當時已進入文明社會。【P18材料研讀】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P19課后活動】1.(1)考古發(fā)現的遺址遺物,能夠還原歷史的真相,豐富我們對古代社會、政治、文化和宗教的理解,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歷史的流變和演進,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的本質和內在規(guī)律。(2)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不僅是古人們對自然、生命、社會和宇宙的想象和探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大的意義。2.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盟,曾在涿鹿之戰(zhàn)中打敗蚩尤,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海內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P25材料研讀】支持與肯定。【P25想一想】穩(wěn)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統治范圍。【P27課后活動】1.自上而下分別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2.婦好是我國有歷史記錄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婦好多次受命征戰(zhàn)沙場,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她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P29材料研讀】周天子已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大國諸侯操控政治,競相角逐,使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新面貌。【P31想一想】當時中原的“諸夏”與周邊的“戎” “狄” “蠻” “夷”等長期交往,為民族交融創(chuàng)造了契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P32課后活動】1.石器→青銅器→鐵器。與石器相比,金屬生產工具的優(yōu)勢是更加銳利、堅韌,器物形態(tài)更加多樣化,用途更加專業(yè)化。2.(1)活動提示:春秋歷史故事會活動設計: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或根據課前查閱的相關書籍和資料,以小組為單位,每組講述一則跟春秋時期的歷史相關的故事或成語,如:“退避三舍”“一鼓作氣”“臥薪嘗膽”等。(2)活動目標:加深學生對春秋時期歷史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學史興趣和探究能力;訓練學生講述歷史的口頭表達能力。第6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P35想一想】反對戰(zhàn)爭,希望結束戰(zhàn)爭;渴望國家統一、和平、安定。【P36材料研讀】不畏強權,敢于同守舊勢力斗爭;公平無私,嚴格執(zhí)法。【P37材料研讀】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的美稱,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P38課后活動】1.變法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要付出代價;但只要順應了歷史潮流,改革終會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第7課 百家爭鳴【P40材料研讀】“為政以德”即是反對苛政,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同時以道德教化天下。這體現了民本思想,有利于減輕壓迫,改善民生。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含義是如果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也會歸服了;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會風化,弘揚正氣。這些對于我們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P43想一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探討自然、社會和人性,提出各種治國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榮。再者,百家爭鳴中形成的大膽思考、自由討論的學術風氣,也有力地促進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的發(fā)展。【P43課后活動】1.孔子在學習上強調要抱著誠實求學和虛心請教的態(tài)度,向能者學習,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要把經常復習舊知和探求新知相結合,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要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戰(zhàn)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墨子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在選賢、用賢等方面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理論觀點和具體方案,反映了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下層人士參政議政的要求,表達了社會下層人士希望通過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使天下達到平治的愿望。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P44想一想】制定歷法、分出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通過歷法與二十四節(jié)氣,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季節(jié)變化,調整農事農時,同時也可以感受傳統節(jié)日的氛圍,保持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48材料研讀】先秦時期人民的愛國情感、青年團結抗敵的英勇氣概以及對和平的渴望。【P49課后活動】1.人 中 水 射2.(1)先秦時期的天文歷法,為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及傳統節(jié)日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先秦時期的醫(yī)學如扁鵲的“四診法”,一直被中醫(yī)沿用,《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yī)理論著作;(3)甲骨文是漢字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4)《詩經》和“楚辭”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第9課 秦統一中國【P55材料研讀】包括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和車軌。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統一車軌和道路的寬度,修通全國的道路,有利于全國各地交通的順暢。秦始皇實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交流,其進步作用對后世有深遠影響。【P56想一想】在統一環(huán)境下,國家能夠制定并實施統一的政策與措施,減少阻隔,促進國內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P57課后活動】項目 周朝 秦朝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王 皇帝最高統治者的權力 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天下共主 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統治地方的方式 實行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2.方便攜帶、計數和儲藏。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P60材料研讀】秦的暴政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爆發(fā),陳勝、吳廣起義是對秦朝施政的反抗。【P61想一想】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但項羽、劉邦領導的軍隊在斗爭中逐漸壯大。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中,殲滅秦軍主力;劉邦率軍直抵咸陽,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P62課后活動】1.行郡縣制□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統一貨幣□ 修建長城 強征賦稅 嚴刑苛法 開拓交通 修驪山陵 2.首先,秦末農民大起義的爆發(fā),直接源于秦朝暴政對人民的殘酷壓迫。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規(guī)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修筑長城和馳道,并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被迫脫離農業(yè)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同時,秦朝還制定了嚴酷的刑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無法忍受沉重的徭役和賦稅負擔,以及殘酷的刑法,因此選擇了反抗。其次,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領導者陳勝、吳廣等人,都是出身于社會底層的貧苦農民。他們通過領導起義,動員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迅速攻占了多個城市,建立了張楚政權。起義軍在戰(zhàn)斗中表現出了頑強的斗志和強大的戰(zhàn)斗力,對秦朝構成了巨大的打擊。這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能量。最后,秦末農民大起義對推動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起義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和秦朝統治集團,加速了秦朝的滅亡過程。同時,起義也推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戰(zhàn)爭的發(fā)展,為后來的農民起義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更為重要的是,起義展示了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他們的社會實踐最終決定了歷史發(fā)展的方向。綜上所述,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史實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發(fā)揮的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還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積極推動社會公正和進步。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P64想一想】(1)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zhàn)亂,社會生產遭到破壞。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2)面對這種現實,漢初統治者只有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休息,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生產,才能鞏固統治。(3)劉邦本人親自參與了秦末農民起義,目睹了秦亡的過程,吸取秦亡的教訓。【P65材料研讀】“文景之治”。原因: (1)文帝和景帝重視農業(yè)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他們多次減免田租,保障民眾的溫飽。 (2)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等。【P66課后活動】1.一方面,農業(yè)是主要生產部門,為當時社會之根本,農業(yè)收入是國家主要財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蕪,人民處于饑荒,國庫虧空。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會安定,必須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2.能與民休息,安居樂業(yè),提高生產積極性,使農業(yè)生產逐步恢復起來,糧價大大降低,農民能夠穩(wěn)定地提供賦稅徭役,也促進了其他行業(yè)的發(fā)展。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進一步鞏固漢朝統治。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P69材料研讀】不屬于六藝的科目和孔子學術的學說都一律禁止,不許它們同樣發(fā)展。原因:西漢初年,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朝廷對地方的控制相對松弛,社會上各種學說流行,人們的思想不統一。【P71想一想】見必背重點表格。【P72課后活動】1.(1)措施:①下詔諸侯王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②以各種理由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zhèn)壓他們的叛亂;③遷一些郡國豪強到京師一帶。(2)作用: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2.秦始皇: “焚書坑儒”;漢武帝: “尊崇儒術”。相同之處:都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第13課 東漢的興衰【P75想一想】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P76材料研讀】反映出民眾再也不能忍受當時的黑暗統治,體現出當時民眾反抗的情緒。【P77課后活動】1.調整統治政策,實現穩(wěn)定與繁榮。2.該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挾鼓,右手舉槌作擊鼓狀,正忘情地進行說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態(tài),眉飛色舞的表情,將一位漢代“說唱藝術家”的現場表演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反映了東漢時期高超的陶塑藝術水平。該件陶俑富含濃郁的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P79材料研讀】古代稱對未知領域的探險為“鑿空”,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所以稱為“鑿空”。【P82想一想】促進漢朝與西域的友好往來;密切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對西域地區(qū)進行有效管轄;維護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P83課后活動】1.一方面促進了漢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來,密切了漢與西域的聯系,漢朝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對西域地區(qū)進行有效管轄;另一方面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2.【參考】世界經濟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實行一帶一路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決策,同樣也有利于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完善,是對科學發(fā)展觀的深入貫徹和落實。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推動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全人類的發(fā)展。而中國也在絲綢之路的建設和完善中不斷提高自身在古代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并在唐宋時期建立起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明圈。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當下世界潮流來看,一帶一路的實行都符合中國利益。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P85想一想】紙的發(fā)明及應用,對社會歷史的記載與保存,對文化思想的交流與傳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類記錄信息,使人類以更方便、更經濟的方式傳播知識。紙的發(fā)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科技文化乃至經濟社會的發(fā)展。【P86材料研讀】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勤奮求知的學術精神;實踐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謙虛謹慎的醫(yī)學態(tài)度。【P89課后活動】1.(1)蔡倫。理由: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制成“蔡侯紙”,對于人類文化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成為中國造紙業(yè)的代表人物之一。(2)華佗。理由:華佗首創(chuàng)用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后世尊之為“外科鼻祖”。創(chuàng)編“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華佗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醫(y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 “元化重生”稱譽有杰出醫(yī)術的醫(yī)師。(3)張衡。理由:發(fā)明了渾天儀、候風地動儀,是東漢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被后人譽為“木圣” “科圣”。2.【一字千金】【鴻鵠之志】【臥薪嘗膽】【負荊請罪】【一言九鼎】等。第16課 三國鼎立【P95材料研讀】聯合東吳抵抗曹操的策略。孫劉聯軍與曹軍進行了赤壁大戰(zhàn),取得勝利。【P96想一想】(1)結束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zhàn)的局面。(2)形成局部地區(qū)的統一格局,客觀上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3)實現了局部社會安定,促進了經濟發(fā)展,是歷史的進步。【P97課后活動】1.《蒿里行》描繪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原因在于東漢末年州牧郡守擁兵割據、戰(zhàn)亂不斷。2.這兩個戰(zhàn)役勝敗的主要因素在于交戰(zhàn)雙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指揮者心態(tài)等方面。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P99材料研讀】這則材料說明在大地主、大貴族當權的背景下,社會上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P99想一想】西晉的統治面臨了多方面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主要來自政治、經濟、社會以及邊疆治理等方面。(1)政治挑戰(zhàn):西晉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這使得地方藩王擁有很大的權力和獨立性。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軍隊、稅收和行政管理權,有能力挑戰(zhàn)中央政府的權威。此外,西晉的政治制度還存在其他缺陷,如外戚、門閥的干政問題,導致政治斗爭激烈,內部矛盾重重。(2)經濟挑戰(zhàn):西晉建立之前,中國經歷了長期的戰(zhàn)爭和分裂,這導致了人口的減少和經濟的衰退。西晉雖然統一了中國,但其經濟發(fā)展仍然相對滯后,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此外,西晉時期還頻繁發(fā)生自然災害,如大旱等,導致農業(yè)收成銳減,百姓生活困苦。而朝廷對百姓的扶持政策有限,賦稅沉重,進一步加劇了百姓的困苦。(3)社會挑戰(zhàn):西晉時期社會秩序混亂,流民和盜賊頻繁發(fā)動起義和暴亂,給社會帶來了不穩(wěn)定因素。此外,由于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也加劇了社會的動蕩。(4)邊疆治理挑戰(zhàn):西晉在邊疆治理上存在問題,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力較弱。西晉在收復部分邊疆失地后,并沒有采取一系列政策進行鞏固,而是仍然堅持少數民族地區(qū)自治。這些邊疆地區(qū)的人民與中原存在矛盾,而西晉的外部又存在大量的游牧民族,民族矛盾愈發(fā)激化。【P101課后活動】1.分封制之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wèi)王畿、保護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于各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zhàn)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于苦難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發(fā)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2.為了證明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便于加強對中原地區(qū)進行有效的統治。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qū)開發(fā)【P104想一想】南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由于北方戰(zhàn)亂,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zhàn)禍南下,為江南地區(qū)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其次,當時江南地區(qū)較安定,統治者也重視發(fā)展經濟。最后,江南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為其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P105材料研讀】冶鐵。 “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鍔邊霜凜凜, 匣上風凄凄。”【P106課后活動】1.《史記》中的江南尚未開發(fā),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后,商業(yè)不發(fā)達。《宋書》描述了江南開發(fā)后的景象,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yè)發(fā)達。2.東晉北方人南遷,給南方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以及農作物。政權分立,民族交融。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111想一想】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相互交流;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大多采取與漢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襲中原地區(qū)原有的統治方式;思想文化上內遷各族學習漢族文化;社會習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民族關系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P111材料研讀】鮮卑族對以黃帝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P111——112課后活動】1.接受北方民族的服裝、用具等豐富了漢族生活。2.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P113材料研讀】他認為只有根據天時和土壤條件來進行生產,才能獲得好收成。 (可自由發(fā)揮)【P116想一想】(1)繼承了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又進行了有意義的改革、創(chuàng)新;(2)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間的交往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3)北方經濟的發(fā)展,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fā),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fā)展奠定了經濟基礎。【P118課后活動】1.(1)葛洪(約283年——約363年),東晉的煉丹家和醫(yī)學家。他寫的《抱樸子》,對醫(yī)藥學、化學的發(fā)展和火藥的發(fā)明,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肘后備急方》最有實用價值,內容豐富,如對結核病、恙蟲病均有記載,還作了我國關于天花病及其防治等情況的最早記載。(2)馬鈞(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曹魏發(fā)明家,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fā)明家之一。馬鈞最突出的成就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發(fā)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制作出一種輪轉式發(fā)石機,能連續(xù)發(fā)射石塊,遠至數百步;把木制原動輪裝于木偶下面,叫作“水轉百戲圖”。此后,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fā)展和技術進步作出了貢獻。(3)劉勰:南朝文學理論家,著有《文心雕龍》,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撰寫的綜合性的文學批判專著。(4)謝靈運:晉宋之際詩人、文學家,中國“山水詩派”鼻祖,代表作為《登池上樓》。亦撰寫《晉書》,輯有《謝康樂集》。2.祖沖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重要貢獻。他學識淵博,主要著作是《綴術》,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他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反復實踐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1.名稱 類型 生活年代 腦容量 制作工具 用火狀況北京人 直立人 距今約70萬—20萬年 平均1088毫升 打制石器 已經會使用火山頂洞人 晚期智人 距今約3萬年 1300—1500毫升 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可能知道人工取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