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第二單元 面對地質災害《泥石流脫險我知道》教案教材版本:滬科黔科版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危害,掌握面對泥石流時的脫險方法。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討論、模擬演練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在面對地質災害時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二、教學重點與難點(1)教學重點:預防泥石流的發生及遭遇泥石流時的脫險方法。(2)教學難點:泥石流產生的誘因。三、教學準備(1)學生準備:上網收集有關泥石流的新聞和資料。(2)教師準備:收集泥石流的圖片、錄像等有關資料,準備教學PPT、黑板、粉筆等教學工具。二、教學內容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1. 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泥石流是一種在山區溝谷中出現的特殊洪流,它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塊。這種洪流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往往會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威脅。2.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質構造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礎,地質構造的不穩定容易導致山體滑坡、崩塌等現象,從而為泥石流提供了物質來源。地形地貌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溝谷的狹窄、坡度大等條件容易使得水流速度加快,從而攜帶更多的泥沙石塊。氣候條件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誘因,如長時間的暴雨、冰雪融水等都會使得地表水源增加,從而容易引發泥石流。泥石流的危害1. 對基礎設施的破壞泥石流具有強大的沖擊力,能夠沖毀房屋、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2. 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泥石流往往伴隨著強大的水流和泥沙石塊,能夠直接沖擊人類居住區,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別是在山區,由于地形復雜,人們往往難以迅速逃離,更容易受到泥石流的威脅。泥石流脫險方法面對泥石流的威脅,掌握一些脫險方法,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1. 觀察預警在山區居住或旅行時,我們需要留意天氣變化和地形地貌,及時發現泥石流跡象。如發現溝谷中的水流突然變大、變得渾濁,或者聽到山體滑坡的聲音等,就需要警惕可能是泥石流即將發生。2. 迅速撤離一旦發現泥石流的跡象,我們需要立即向安全地帶轉移,避免進入危險區域。在撤離過程中,要保持冷靜,不要驚慌失措,以免影響自己的判斷和行動。3. 保持冷靜遇到泥石流時,我們要保持冷靜,不要驚慌失措。雖然情況緊急,但只有保持冷靜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行動。4. 尋找安全避難所如果無法迅速撤離,我們需要尋找相對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找到高處、堅固的建筑物等地方躲避,避免被泥石流直接沖擊。5. 團隊協作在面對泥石流的威脅時,我們需要相互幫助,共同應對危險。只有團結協作,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三、教學過程教學引入1. 視頻與圖片展示為了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泥石流的現象及其危害,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反映泥石流現象及其破壞力的視頻,或者展示一系列相關的圖片。這些資料可以從網絡上獲取,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和教育性。2. 學生交流與討論在觀看了視頻或圖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學生分享他們的觀感和想法,同時也可以為后續的教學內容打下基礎。討論內容:觀看后的感受:學生們對泥石流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他們覺得泥石流的危害有多大?泥石流的形成:是否注意到視頻或圖片中提到的地質、氣候等因素?這些因素是如何導致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的危害:學生們可以討論泥石流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如房屋被毀、道路受阻、生態環境破壞等。脫險方法:如果遇到泥石流,應該如何脫險?有哪些方法可以迅速、安全地撤離危險區域?學習泥石流的有關知識案例聚焦在地質災害中,泥石流以其突發性、危害性成為了需要重點了解和預防的自然災害之一。通過閱讀課本中或教師提供的泥石流案例,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認識和應對泥石流災害。這些案例可能包括過去發生的泥石流事件,描述了事件的發生過程、造成的損失以及應對措施。通過討論這些案例,我們可以了解到泥石流的危害性,以及在面對泥石流時應該采取的應對策略。智慧加油站識別泥石流的發生識別泥石流的發生是預防和應對泥石流的重要一環。學習如何通過觀察和感知來判斷泥石流的可能發生。例如,當河水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時,這可能是泥石流即將發生的跡象。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也可能是泥石流即將發生的征兆。遭遇泥石流的脫險方法當遭遇泥石流時,我們需要保持冷靜,迅速采取正確的脫險方法。應朝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兩側山坡或高地跑,避免與泥石流方向一致。在奔跑過程中,應拋棄影響奔跑速度的物品,如背包、鞋子等。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因為樹木可能無法承受泥石流的沖擊力而倒塌。預防泥石流的措施預防泥石流的措施是減少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和減輕其危害的重要手段。探討和實施以下預防措施:保護和改善山區的生態環境,如植樹造林、防止過度開墾等;建造防護林,以減緩水流速度、減少水土流失;清除溝道中的障礙物,保持溝道的通暢等。考查分析預防、應對泥石流的措施火眼金睛:情境分析與討論在面對泥石流這樣的自然災害時,正確的預防和應對措施至關重要。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可以以小明遭遇泥石流的情境為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情境描述:假設小明在山區游玩時,突然遭遇了泥石流。我們需要分析小明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各種做法的利弊,并選出最佳的逃生方案。觀察預警:小明注意到天氣變化和地形地貌的異常,如水流突然變大、變得渾濁等,意識到可能是泥石流的跡象。這時,他選擇迅速尋找高處躲避,避免被泥石流直接沖擊。這種做法的優點是能夠提前預警,避免直接受到泥石流的沖擊;但缺點是可能無法準確判斷泥石流的規模和方向,存在一定風險。迅速撤離:小明在發現泥石流跡象后,立即向安全地帶轉移。這種做法的優點是能夠迅速脫離危險區域,減少受到傷害的可能性;但缺點是在慌亂中可能判斷失誤,選擇錯誤的逃生路線或錯過最佳的逃生時機。保持冷靜:在面對泥石流時,小明保持冷靜,不驚慌失措。這種做法能夠幫助他更好地判斷情況、做出正確的決策;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和經驗支持。實地考察建議可以通過實地考察來更好地了解如何預防泥石流。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考察當地環境,特別是山區溝谷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如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系統、提高公眾的地質災害意識和自救能力、加強山區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等。這些措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課后拓展制作雨量警戒器制作原理介紹:雨量警戒器是一種能夠實時監測雨量的設備,當雨量達到一定閾值時,可以發出警報,提醒人們注意可能發生的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其制作原理主要依賴于簡單的物理和電子技術,如水位傳感器、電路等。動手制作:向學生介紹雨量警戒器的制作方法,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動手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準備一些基本的電子元件和工具,如水位傳感器、電路板、電池、塑料瓶等。通過親手制作,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雨量警戒器的原理和作用,提高對泥石流發生的警惕性。制作宣傳手冊1. 編寫內容:利用已學的泥石流災害預防和應對常識,編寫宣傳手冊的內容。內容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危害、預防措施、應對方法等。2. 制作與分發:完成編寫后,可以利用電腦等工具將文字內容制作成宣傳手冊的電子版或印刷版。將宣傳手冊分發給同學或附近的居民,讓他們了解泥石流災害的危害和預防措施,增強大家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四、作業布置完成課本上的相關練習題。結合實地考察,撰寫一篇關于泥石流預防與脫險的小論文或報告。五、教學評價1. 觀察學生在情境模擬中的表現,評價其掌握脫險方法的程度。2. 通過小組討論,評價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3. 通過學生的總結反饋,了解學生對本次活動的收獲和感受,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