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章 聲現象第1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材考點梳理一、聲音的產生1.聲源: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2.產生: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3.小實驗:(1)在鼓面上放碎紙屑,敲擊鼓面,聽到聲音,看到紙屑跳動。(2)敲擊音叉,看到與其輕觸的乒乓球反復彈起。(3)把發聲的音叉插入水中,看到水花飛濺。▲實驗說明: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轉換法)。4.會識別發聲體:發聲體可能是固體、液體或氣體。二、聲音的傳播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固體、液體、氣體都是介質)2.聲波: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3.小實驗:如圖,逐漸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聽到的聲音逐漸變小,再讓空氣逐漸流入玻璃罩,聽到的聲音又逐漸大,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進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方法:實驗加推理或理想實驗法)三、聲速1.定義:聲音傳播的快慢,也就是每秒鐘傳播的距離。2.影響聲速大小的因素:介質種類和溫度。(1)介質種類:V固>V液>V氣。(2)溫度: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3.回聲:(1)形成: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形成的聲音。(2)回聲的區分: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3)回聲測距離:A.應用:用回聲測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等。B.方法:測出聲音自發出返回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該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重難點突破1、“掩耳盜鈴”是大家熟悉的成語故事.從物理學角度分析,盜賊所犯的錯誤是:既沒有阻止聲音的__________,又沒有阻止聲音的______________.2、南音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被譽為中華藝術瑰寶,在閩南民間廣泛流傳。它的主奏樂器琵琶(南琶),彈奏時那纏綿深沉的琴聲是靠琴弦__________產生的;琴聲是通過__________傳到人耳的。3、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機對話得以實現.在英語學習中,小明與智能機器人用簡單的英語進行了交流.關于機器人的聲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機器人的聲音不是由振動產生的B.機器人的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C.機器人的聲音與小明的聲音的音色不同D.機器人的聲音對小明來說屬于噪聲4、小明晚上在睡覺時,將一塊機械手表放在枕頭下面,他發現:將耳朵放在枕頭上,比在空氣中更能清晰地聽到手表指針走動時的“嘀嗒”聲,這是因為( )A.只有固體才能傳聲B.固體傳聲比空氣慢C.固體傳聲效果比空氣好D.固體傳來的聲的音調比空氣中的高5、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是相同的B. 將一塊石頭扔進湖水中,岸上的人聽到“撲通”聲只是通過水傳播過來的C.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D. 只要物體振動,我們就能聽到聲音6、站在百米賽跑終點的計時員,聽到起跑的槍聲后立即開始計時,測得李明同學百米賽的時間是13.00s,當時氣溫15℃,則李明同學跑百米的真實時間是( )A.13.29s B.13.00s C.12.71s D.無法確定7、電影院放映廳的墻壁上都被裝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稱“燕子泥”,其目的是為了( )A.防止聲音發生振動 B.減弱回聲C.增強回聲 D.為了裝飾劇場8、一名戰士用火箭筒射擊一輛敵方坦克,發射后經過0.6s擊中坦克,同時看到爆炸的閃光,而在發射后經過2.1s才聽到爆炸聲.試問:戰士射擊時距坦克多遠?火箭彈的飛行速度是多少?(聲速為340m/s)參考答案1、答案:產生;傳播解析:鈴聲是由于鈴的振動產生,“掩耳盜鈴”不能阻止聲音的產生;地球表面有空氣,可以傳播聲音,“掩耳盜鈴”不能阻止聲音的傳播2、答案:振動; 空氣解析:琵琶的琴弦振動時會發出聲音,然后此聲音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里;3、答案:C解析:A.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故A項錯誤;B.真空不能傳聲,故B項錯誤;C.機器人的發聲體結構與小明發聲體的結構不同,因此機器人的聲音與小明的聲音的音色不同;故C項正確;D.機器人與小明正在對話,機器人的聲音沒有影響到小明的正常工作、學習和休息;所以機器人的聲音對小明來說不屬于噪聲;故D項錯誤。4、答案:C5、答案:C6、答案:A解析:聲音在氣溫15℃時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聲音由起點傳到終點計時員耳朵需要的時間為t=,因為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聲音傳到終點時李明已經開始跑了,所以李明同學跑百米的真實時間是。故本題答案為A。7、答案:B解析:發聲體與聲音是兩個概念,我們只能想辦法防止發聲體振動,聲音是不會振動的。因為A本身的說法就不科學,所以A是錯誤的。燕子泥是坑坑洼洼的,其作用是使射到墻上的聲音不再反射到觀眾那里,避免產生聲音的混響,所以C是錯誤的,B是正確的。8、答案:510m;850m/s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