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課 《消息二則》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素養目標 重點難點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掌握新聞相關知識。2、把握新聞特點,明確新聞的結構和作用。3、設置讀寫訓練,提升文本理解與寫作能力。4、深入文本,培養正義感、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1.閱讀本單元所選的新聞作品,了解其內容,把握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注意學習閱讀新聞的方法。2.鍛煉捕捉新聞線索、抓住新聞熱點的能力,學習擬寫采訪提綱;過程與方法方面的學習目標是嘗試合作學習,注意言行得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尊重采訪對象。3.學會寫消息,嘗試寫作其他樣式的新聞。 1.設置讀寫訓練,提升文本理解與寫作能力。2.深入文本,培養正義感、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熱情。知人論世 筑牢基礎【情景導入】新聞縮短了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讓我們能夠聆聽世界的聲音。那什么是新聞?新聞為什么擁有這樣的魅力呢?今天,讓我們共同研讀一篇來自于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聞佳作,讓我們重溫那段蕩氣回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作者檔案】毛澤東(1893年—1976年),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寫作背景】1949年初,淮海、遼沈、平津三大戰役后,蔣介石一面玩弄和平陰謀,一面加強長江防線,企圖取得喘息時間,重整軍備,卷土重來。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共雙方和談代表團擬定的國內和平協議上簽字。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向人民解放軍下達了渡江作戰命令。解放軍部隊共100萬人于當晚發起渡江戰役,在長達500余千米的戰線上強渡長江,突破國民黨長江防線。【生字注音】蕪( wú )湖 摧( cuī )枯拉朽潰( kuì)退 諸( zhū )城殷(yīn )家匯 簽( qiān )訂督(dū )戰 無錫( xī )【文題解說】《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以極其凝練的語言報道了我軍順利渡江的事實,點明了中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點明了本則新聞的人物和事件。學習活動一:標簽貼貼樂(一)默讀課本第2頁和第17頁關于新聞要素和消息特點的文字,標記出需要積累的新聞相關知識。思考以下問題:問題一:新聞是什么?問題二:新聞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點”分別是什么?問題三:消息是一種怎樣的新聞體裁?問題一:新聞是什么?新聞是滿足人們信息傳播與交流需求的一種實用性文體,是對新近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廣義的新聞泛指出現在電視、廣播、報紙及網絡等一切媒體上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包括消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新聞評論、報告文學等。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即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向公眾告知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問題二:新聞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點”分別是什么?新聞是滿足人們信息傳播與交流需求的一種實用性文體,是對新近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新聞結構的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新聞的三特點:真實性、時效性、準確性。問題三:消息是一種怎樣的新聞體裁?消息指的是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事實的一種新聞體裁,也是最廣泛、最經常采用的新聞基本體裁。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用事實說話;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強;第三,時效性強;第四,具有固定的結構方式;第五,大多數消息有電頭或“本報訊”作為外在標志。(二) 再次細讀兩則消息,找出它們的“六要素”和“五部分”。學習活動二:小小評論員(一)比一比:請同學們比較這兩則消息,體會其“三大特點”。假如你是當時報社的編輯,你認為這兩則消息重復嗎?能刊發嗎?這兩則消息都具備新聞的“六要素”“五部分”,而且時效性都很強。第一則消息,作者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電頭),就將渡江戰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戰場態勢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時對戰役的未來走向做出了準確預判。這則消息第一時間報道出來,能極大地鼓舞戰士們的士氣。第二則消息是第一則的延續和擴展,毛澤東作為全軍統帥,匯總各路戰況,全面報道渡江戰役第一階段的情況,足見這一戰役的磅礴氣勢。這兩則消息在時間跨度、事件廣度、內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這兩則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發。(二)排一排:第二則消息主體部分為什么按照“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寫?首先,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軍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軍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路軍合寫在前,東路軍單寫在后。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最后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軍渡江的時間先后,也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并進的戰略部署。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三)刪一刪: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刪掉好不好?為什么?1.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不好。用“大約”表示是約數,不是確數。這樣表述更準確。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不好。“不含”這個詞能準確說出渡江區域中不包含九江這個地方。(四)換一換:通讀內容,如果用括號里的詞替換標紅的詞語,行不行?請你說出自己的理由。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控制)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占領)江陰要塞,封鎖(切斷)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封鎖)鎮江、無錫段鐵路線。不行。對地區用“占領”,說明我軍目前只是武裝占有該地區,仍需提升影響力,對要塞用“控制”,說明江陰要塞不僅是被“占領”,而且已為我軍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長江得以被“封鎖”,鐵路線則用“切斷”,因為鐵路線可以被“切斷”,長江水是切不斷的。詞語搭配準確有力,確切地表明了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這些詞語的使用體現了新聞的準確性,若換掉,則無此表達效果。學習活動三:小小播報員(一)通過剛才的學習,想必同學們已經對消息的內容有所了解了,那大家能夠將這兩則消息播報出來嗎?請同學們兩人為一組,進行交流播報,之后登上講臺,一起來分享你的播報高光時刻吧!要求:恰當的語調、語速和節奏,盡量模仿播音員的發音、動作。播報指導:把握語調、語速、節奏等要素。新聞以陳述事實為主要內容,它不像散文、詩歌,有強烈的情感。新聞中很少用到嘆號、問號等,所以播報的時候一般采用陳述語氣。另外,要讀出導語和主體之間的層次感,導語和主體之間停頓的時間可以稍長一點兒。像本課這樣激動人心的消息,播報的時候聲調可以高亢一些。學習活動四:未來小作家在之間的學習中,我們不僅對新聞的構成、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還通過播報消息,進一步強化了對新聞的理解。接下來,我們要在之前的基礎上學寫新聞。請同學們回憶班內最近發生的新鮮事,提煉之后撰寫為新聞。在撰寫的過程中,要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點”,注意客觀敘述,表達出自己的態度。課堂小結《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以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依據逐步推進,直至現在的“進擊中”,脈絡清晰,節奏明快,富有視覺動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語言鮮明、準確,富有感彩 。在本節課中,我們學會了新聞的基本寫作知識,分析了文本內容,通過讀寫訓練進一步理解掌握了新聞知識,提升了理解和寫作能力。1、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含義。⑴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勢力很容易被打垮,這里指解放軍攻勢凌厲,不可阻擋。⑵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風平浪靜:沒有風浪,水面很平靜。比喻平靜無事。“(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是電頭,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地點和時間,能否刪去 為什么 不能,這樣寫表明材料真實準確,報道及時。3."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達作用 “不含”指不包括, “均”指“全”,體現戰線之長、勝利之大,洋溢著自豪之情。體現語言確鑿無誤的特點。課后作業必做內容:1.完成《消息二則》課后練習題。2.整理學習筆記本(積累生字詞,梳理文本內容)選做內容:1.將所寫的新聞內容與同學們分享完善,并在下節課上登臺播報自己所寫的新聞內容。01學習目標02知人論世03深入文本04課堂測試05課后作業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