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古詩文備考人物傳記載史冊教材相關必讀篇目:《唐雎不辱使命》《周亞夫軍細柳》《陳涉世家》文體小貼士一、傳記的含義: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一種重要文體。二、傳記分類:1、人物傳記:屬于文學性傳記,它的表現手法比較接近于小說,不過其基本人物和情節必須符合真實性原則。可以運用想象手法,來恢復其失落的事件環節或細節。2、自傳:屬于自述性文學作品,是一種第一人稱敘述的人物傳記。可以貼近人物的心靈來寫,字里行間氤氳一般包括五個基本方面的內容:(1)人物的姓名、性別、籍貫、民族。(2)人物的生卒年月。(3)人物的學歷、簡歷、黨派、職務。(4)人物的貢獻功績、科技成果、著作。(5)能反映人物思想風貌本質特征的典型事件。三.了解人物傳記類文章行文的大體思路①、介紹人物個人情況:字、號、出身、天賦、性格、最初的任職情況.....(舉、薦、征、召、辟、授、除、為)(開頭部分)②、以時間為序,依次介紹傳主何時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結果(中間部分,注意時間詞:后、及、比、尋、俄、既而、已而、久之、會,注意這些表示人物官職變化的詞語:遷、升、擢、拜、調、徙、轉、知、判、貶、出、謫、罷、黜)③、結尾一般為對傳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蓋棺論定”乞骸骨(封、卒、謚)四.傳記類文本的四大讀點(1)人物:傳記人物為誰?哪一個朝代?還涉及哪些人?(一個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2)官職:此類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員。要搞清楚他任何職?朝中官還是地方官?幾度升黜?(3)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寫了什么事:孝義?勤學 清廉 愛民 抗上 等等,一共寫了多少件事 (4)品格:是好人,還是壞人 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樣評價的。考題陣營(2023·四川自貢·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節選自《戰國策·魏策四》)【乙】天祥至潮陽,見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②,使為書招張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曰:“汝何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節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注】①弘范:即張弘范,元朝將領。②山:宋朝抗元的最后據點。③張世杰:南宋將領。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士之怒 士:官吏。 B.長跪而謝之 謝:道歉。C.安事二姓 事:侍奉。 D.南鄉拜而死 鄉:同“向”,面向。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B.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C.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D.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秦王威脅,唐雎極言專諸、聶政、要離的“布衣之怒”,以此震懾住了秦王。B.文天祥被捕之后,張弘范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了,并以詩明志。C.在“義”和“生”之間,唐雎和文天祥選擇了“義”,并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D.唐雎面對強秦敢于拔劍,文天祥寧死不改忠君之志,都是孟子贊頌的“大丈夫”。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答:(2)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答:(2023·湖北鄂州·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①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④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①董宣為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①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②,宣于夏門亭候之,乃駐車扣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②主即還宮訴帝③,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宣叩頭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④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因敕強項令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栗。(節選自《后漢書》,有刪改)【注】①蒼頭:奴仆。 ②驂乘:古代乘車時居右邊陪乘的人,其任務在于隨侍尊者。③帝:指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字文叔。湖陽公主是他的姐姐。 ④小黃門:泛指宦官。⑤強項令:硬脖子縣令。強,硬。項,脖子。5.下列對句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派遣 B.故不錯意也 錯:誤會C.大言數主之失 失:過失 D.使宣叩頭謝主 謝:道歉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長跪而謝之曰 B.以君為長者 以刀畫地C.休祲降于天 宣于夏門亭候之 D.欲箠殺之 帝令小黃門持之7.下列對甲、乙兩文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中唐雎臨危受命,出使秦國,最終不辱使命,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B.乙文中董宣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寧死不屈,最終贏得了光武帝的賞賜。C.甲文以對話為主。第③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嚇唐雎,唐雎則以“布衣之怒”震懾秦王,對話尖銳激烈,表現了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D.乙文以敘事為主。第②段中,皇帝抓住董宣,強迫他給湖陽公主磕頭,但董宣拒不低頭認錯,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2023·四川甘孜·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周亞夫軍細柳司馬遷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呼,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8.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軍霸上 軍:軍營 B.軍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著C.居無何 居:經過 D.天子為動 動:感動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備胡 不以物喜 B.不聞天子之詔 無絲竹之亂耳C.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乃不知有漢 D.成禮而去 結友而別10.下列對文章內容及寫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了漢文帝勞軍的故事,重點寫了他被周亞夫擋在細柳營外的情形。B.文章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漢文帝威嚴強勢,周亞夫忠于職守、剛正率直。C.文章用語精準,如用“被”“彀”等詞,寫出細柳營戒備森嚴的情景。D.文章善用對比手法,將霸上軍和棘門軍作比,突出了周亞夫治軍嚴明。(2023·山東臨沂·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教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選自《周亞夫軍細柳》)【乙】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替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被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選自《唐雎不辱使命》)【丙】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選自《富貴不能淫》)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軍士吏被甲 被:( )(2)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日 兵:( )(3)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謝:( )1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不聞天子之詔A.已而之細柳軍 B.皆布衣之士也C.稱善者久之 D.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1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答:(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答:14.【甲】文中周亞夫被漢文帝稱為“真將軍”,是因為他 。【乙】文中唐雎能夠不辱使命,是因為他 。周亞夫和唐雎都彰顯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 ”的特點。15.下面對【甲】【乙】兩文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對周亞夫言行的正面描寫較少,只“介青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一處卻如畫龍點睛,使周亞夫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B.【乙】文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一句,擲地有聲,表現出唐雎鮮明的個性。C.【甲】【乙】兩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漢文帝與秦王,目的是與周亞夫和唐雎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周亞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D.【甲】【乙】兩文都能從多角度刻畫和豐富人物形象,展現周亞夫和唐雎為國擔當的英雄風采,場面描寫有聲有色,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2022威海】閱讀下面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 【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于累紲①。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節選自《漢書·司馬遷傳》) 【丙】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丁】魯迅高度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注釋】①累紲(xiè):捆綁犯人的繩索。②惟:思。8、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A ①茍富貴,無相忘 ②故不為茍得也B 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②河曲智叟亡以應C ①扶蘇以數諫故 ②既克,公問其故①今或聞無罪 ②或王命急宣9、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A.①輟耕之壟上 ②何陋之有B.①為天下唱 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C.①固以怪之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D. ①乃喟然而嘆曰 ②康肅笑而遣之10、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4分)(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答:(2)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答: 11、根據上述材料,寫出你對司馬遷的評價。(4分)答:拓展訓練【甲】蔡義,河內人也。以明經①事大將軍幕府。家貧,常步行,資禮不逮②眾門下,好事者相合為義買犢車,令乘之,不用。久之,上詔求能為《詩》者,征義待詔,久不得見。義上疏曰:“臣山東草野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眾,然而不棄人倫者,竊以聞道于先師,自托于經術也。愿賜清閑之所,得盡精思于前。”上召見義,令說《詩》。上甚說之,擢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進授昭帝。數歲,拜為少府,遷御史大夫,代楊敞為丞相,封陽平侯。(取材于《漢書》)【乙】吳悌,字思誠,金溪人。嘉靖十一年進士。征授御史。嘗出京視兩淮鹽政,海溢,沒民舍,悌先賑之而后奏聞。按④河南,伊王典楧⑤驕橫,憚悌,遺書稱為友。悌報曰:“殿下,天子親藩,非悌所敢友。悌,天子憲臣,非殿下所得友。”伊王愈憚之。夏言⑥當國,與悌鄉里。悌嘗謁言,眾見言新服宮袍競前譽之悌卻立不進。言問其故,徐曰:“俟談畢,吾以政請。”言為之改容。(取材于《明史》)[注]①明經:通曉經書的解說。②逮:及,達到。③擢:選拔,提拔。④按:巡行,巡視。⑤典楧:明朝第七代伊王。⑥夏言:明朝政治家。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令乘之 乘:乘坐B.行能亡所比 亡:逃跑C.遺書稱為友 書:書信D.悌嘗謁言 謁:拜見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眾見言新服/宮袍競前/譽之悌卻立不進 B.眾見言新服/宮袍競前譽之/悌卻立不進C.眾見言新服宮袍/競前譽之/悌卻立不進 D.眾見言新服宮袍/競前譽之悌/卻立不進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竊以聞道于先師 所欲有甚于生者 B.愿賜清閑之所 水陸草木之花C.言問其故 安陵君其許寡人 D.言為之改容 為人謀而不忠乎4.下列對選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蔡義供職大將軍幕府時,家境貧寒,卻不使用別人為他買的牛車。B.甲文中蔡義上疏皇帝,希望能把自己關于經書的精細思考全部奉獻出來。C.乙文中吳悌出京巡視兩淮鹽政,遇海水淹沒民舍,他先賑濟災民后奏報朝廷。D.乙文中典楧想與吳悌為友是因看重他的才能,吳悌不愿與他為友是因懼怕他。5.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上召見義,令說《詩》。答:(2)俟談畢,吾以政請。答:備考方略1.傳記類文本會成為中考試卷文本選擇的重點之一。傳記類文本有故事性,適合中學生閱讀理解,傳記作品的語言具有典范的文言特色,便于遴選考點,便于編擬考題。 2.從傳記類文本的內容與體裁特色來看,概括內容要點、理解人物言行、理解關鍵句段的含義,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會是當然的考點。 3.理解常用的文言實詞的意義、辨析常用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文言語句的翻譯、朗讀節奏停頓的標示等無疑是長期的“保留節目”。 4.就當前課標要求和考改趨勢看,對思想內容與寫法的評價賞析、對人物情感的感受體悟、對文本的拓展遷移,會漸漸成為考查的熱點。 5.就題型而言,依然會以填空間答題、選擇題、標示題、翻譯題等題型為主;要求考生自由發揮,談感想啟示的問答題會多起來。參考答案考題陣營(2023·四川自貢·統考中考真題)【答案】1.A 2.D 3.C 4.(1)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生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2) 文天祥就要處斬時,儀態特別從容,他對旁邊看押的軍士說:“我(挽救宋王朝)的事業就此結束了。”【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翻譯。非士之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士:有才能有膽識的人。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對于單句:句首關聯詞和語氣詞(如:夫、蓋、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頓;幾個特殊的古今異義詞朗讀時必須分開;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需要著重強調的地方,一般要停頓;“也”用在句中時表停頓語氣,朗讀時應作停頓;省略句中句內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頓;并列短語間要略作停頓;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如果是幾個句子的組合,則要在句與句間要停頓。“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是“國家滅亡而不能救,身為國家之臣,已是死有余辜,怎么還敢茍且偷生而懷有二心呢。”可知,“國亡不能救”與“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構成因果關系的復句,“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又與前面語意上構成遞進關系,也需停頓。所以停頓為: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故選D。3.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C.“唐雎和文天祥選擇……并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表述錯誤。唐雎和文天祥只有文天祥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故選C。4.本題考查文言翻譯,注意下列重點詞語的意思:(1)而:然而、可是;以:憑借;者:……的原因;徒以:只因為。(2)殊從容:特別從容;謂:對……說;畢:結束、完成。【參考譯文】甲: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拔劍出鞘立起。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乙:文天祥被押到潮陽,見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見,文天祥堅持不拜。弘范就以賓 客之禮接見了他,并與其共入厓山,要求文天祥寫信給張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祖國,反而教我讓人背叛自己的國家,怎么可以這樣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寫招降書,文天祥不得已,才把自己所作的《過零丁洋》的詩文給了他。詩末有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大笑,并將這件事擱置一邊。后來厓山被攻破,弘范在軍中置酒大擺慶功會,弘范說:“你的國家已經滅亡,你 作為宰相忠孝已經兩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榮華富貴,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淚下,說:“國家滅亡而不能救,身為國家之臣,已是死有余辜,怎么還敢茍且偷生而懷有二心呢。”弘范認為他講義氣,派人將其護送至京師。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對他說:“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說:“我受大宋恩澤,擔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賜我一死就滿足了。”文天祥臨刑前面不改色,對旁邊的吏卒說:“我的使命完成了。”向南叩拜而死。(2023·湖北鄂州·統考中考真題)【答案】5.B 6.D 7.D【解析】5.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B.有誤,“故不錯意也”,意思是所以不在意。錯:通“措”,放置;故選B。6.考查一詞多義及用法的理解辨析。A.而:連詞,表順承/連詞,表修飾;B.以:介詞,把/介詞,用;C.于:介詞,從/介詞,在;D.之:均為代詞,指董宣;故選D。7.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D.有誤,結合“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可知,皇帝命令宦官挾持著董宣,強迫他給湖陽公主磕頭;故選D。【參考譯文】甲秦王派人對安陵國國君安陵君說:“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而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在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說完,拔劍出鞘立起。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乙董宣,為洛陽令。當時湖陽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殺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這個家奴當隨從,董宣就在夏門亭等候他們。于是就攔住車馬,用刀在地上畫著,大聲數落公主的過失,呵斥那個家奴下車,就殺了那個家奴。公主立即回宮向皇帝告狀。皇帝很生氣,召來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頭說:“請讓我說一句話再死。”皇帝說:“想說什么?”董宣說:“陛下圣德,使國家中興,卻放縱家奴殺良民,將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請讓我自殺。”就用頭撞擊房柱,血流滿面。皇帝命令宦官挾持著董宣,讓他磕頭向公主道歉,董宣不聽從。宦官強使董宣磕頭,董宣兩手撐地,始終不肯低頭。公主說:“文叔做普通人的時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們不敢上門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勢竟然不能使一個洛陽令聽命嗎?”皇帝笑著說:“天子與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為強項令,放了他,賜給他錢三十萬。董宣把錢全部分給了下屬官員。董宣從此開始打擊豪強惡霸勢力,沒有誰不震驚害怕的。(2023·四川甘孜·統考中考真題)【答案】8.A 9.D 10.B【解析】8.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A.有誤,句意:駐軍在霸上;軍:駐扎詩文意思。故選A。9.本題考查文言文一詞多義。A.以:介詞,來/介詞,因為;B.之: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乃:副詞,才/副詞,竟然;D.而:都是連詞,表順承;故選D。10.本題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B.有誤,選文中漢文帝并非“威嚴強勢”。故選B。【參考譯文】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委派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匈奴侵擾。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直接驅車而入,將士都下馬迎送皇帝。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開弓搭箭,弓拉滿,戒備森嚴。皇上的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將要駕到。”鎮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在這種情況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節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驅車奔馳。”于是皇上的車隊也只好拉住韁繩,慢慢前行。到了大營前,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穿戴著盔甲之將不行跪拜禮,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見。”皇上因此而感動,臉上的神情也改變了,俯身扶著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嘆地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里的將軍,至于周亞夫,難道能夠侵犯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2023·山東臨沂·統考中考真題)【答案】11.被:同“披”,穿著;兵:兵器;謝:道歉 12.B 13.(1)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進入軍營。(2)但安陵國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只因為有先生您啊! 14. 信守軍規、從嚴治軍(忠于職守) 不畏強暴、敢于斗爭(臨危不懼、機智果敢) 威武不能屈 15.C【解析】1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可結合句意推斷詞義。(1)句意:官兵都穿戴盔甲。被:同“披”,穿著;(2)句意: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兵:兵器;(3)句意: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謝:道歉。1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例句“不聞天子之詔”中的“之”是助詞,可譯為“的”;A.動詞,到,往;B.助詞,的;C.結構助詞,虛指,無實義;D.結構助詞,用于主謂結構之間,不譯。故選B。13.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時應當注意做到字字落實,尤其是重點實詞的翻譯;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語、賓語需要補全;最后要注意語句的通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居(經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無何(不久),至(到)”要理解正確;(2)句中要注意重點詞“而(但),以(憑借),徒(只),以(因為)”要理解正確。14.本題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內容與把握人物形象。結合【甲】文“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可知,軍中戒備森嚴,可見周亞夫治軍嚴謹;結合“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可知,即使皇帝到了軍營,沒有將軍的軍令也不得入營,可見周亞夫治軍恪盡職守,令出如山;結合“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可知,皇帝進了軍營也必須按照將軍的軍令下馬徐行,且周亞夫也只以軍禮參見他,可見周亞夫治軍堅持原則、剛正不阿、不取悅君主;據此可知,周亞夫彰顯了【丙】文中的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這一特點;結合【乙】文“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替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被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可知,面對秦王的威脅,唐雎不畏強暴,臨危不懼,機智果敢,使得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從而“不辱使命”;據此可知,唐雎也彰顯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特點。15.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C.“【甲】【乙】兩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漢文帝與秦王,目的是與周亞夫和唐雎形成鮮明對比”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甲】文“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教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可知,【甲】文將漢文帝至霸上及棘門軍長驅直入受到將士的歡迎與漢文帝至周亞夫的細柳軍營不得入形成鮮明的對比;故【甲】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霸上及棘門軍的表現,目的是與細柳軍形成鮮明的對比。故選C。【參考譯文】 【甲】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直接驅車而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著馬迎送。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開弓搭箭,弓拉滿月,戒備森嚴。皇上的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將要駕到。”鎮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節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驅車奔馳。”于是皇上的車隊也只好拉住韁繩,慢慢前行。到了大營前,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便跪拜,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見。”皇上因此而感動,臉上的神情也改變了,俯身扶著橫木上,派人致意說: “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后辭去。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嘆地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里的將軍,至于周亞夫,豈是能夠侵犯他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乙】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拔劍出鞘立起。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只因為有先生您啊!”【丙】居住在天下這么廣闊的空間,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走著天下最光明的仁義之路;能實現理想時,就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實現理想時,一個人獨自走這條路。富貴不能引誘他,貧賤不能使他改變,威武不能使他壓服,這樣才叫作大丈夫。【2022威海】【答案】8、C 9、D 10、(1)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呢?(2)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系,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成為一家之言。 11、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傾注了全部心血,寫成了《史記》。《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先例。特別是他遭遇不幸后忍辱負重,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的精神更為后人所敬重。拓展訓練【答案】1.B 2.C 3.B 4.D 5.(1)皇上召見蔡義,讓他講論《詩經》。(2)等他們談完后,我再請教為政之道。【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B.句意:德行才智沒有什么可以和別人相比之處。亡:同“無”,沒有;故選B。2.本題考查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根據句意進行分析。句意為:眾人看見新服宮袍,爭著上前贊譽他,我卻站著不進去。“競前譽之”點明“眾見言新服宮袍”后的行為,“悌卻立不進”點明吳悌的行為;故斷為:眾見言新服宮袍/競前譽之/悌卻立不進。故選C。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向/比;B.均譯為:的;C.代詞,他/加強語氣的助詞;D.被/替;故選B。4.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D.有誤,根據乙文中“憚悌,遺書稱為友”可知,典楧想與吳悌為友是因懼怕他;故選D。5.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①中重點詞語有:上,皇上;令,讓。②中重點詞語有:俟,等到;畢,完。【參考譯文】【甲】蔡義是河內人。因為通曉經書的解說供職大將軍幕府。家里很窮,經常步行。錢財禮品比不上其他人,眾門下中有好事的人湊錢給蔡義買了一輛牛車,讓他乘坐,他不用。過了很久,皇帝下詔尋求能精通《韓詩》的人,征召蔡義待詔,很久沒能進見皇帝。蔡義上疏說:“我是山東田野的平民,德行才智沒有什么可以和別人相比之處,容貌也趕不上眾人,但卻沒有拋棄人倫,是因為我私下向先師學習了道義,托身于經術。希望陛下賜給清靜安閑之處,得以把關于經義的精細思考全部奉獻出來。”皇上召見蔡義,讓他講論《詩經》,皇上聽了很滿意,提拔他為光祿大夫、給事中,進宮教授漢昭帝。幾年后,被任命為少府,又遷升御史大夫,代替楊敞為丞相,封陽平侯。【乙】吳悌,字思誠,是金溪人。嘉靖十一年考入進士。征為授御史。曾經出京視察兩淮的鹽政,海水滿溢,淹沒了民舍,吳悌先救濟他們然后再啟奏。巡行河南,伊王典楧驕傲蠻橫,忌憚吳悌,送了書信書稱吳悌為朋友。吳悌回信說:“殿下,是天子親藩,不是吳悌所敢稱為朋友的。吳悌是天子憲臣,不是殿下所得的朋友。”伊王更加忌憚他。夏言治理國家,和吳悌是同鄉。吳悌曾經拜見他說,眾人看見新服宮袍,爭著上前贊譽他,吳悌卻站著不進去。夏言問他什么原因,吳悌慢慢的說:“等他們談完后,我再請教為政之道。”夏言聽了被他的話改變了神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