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記言說策論長短-2024年中考古詩文細分文體及高效備考 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記言說策論長短-2024年中考古詩文細分文體及高效備考 學案

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古詩文備考
記言說策論短長
教材相關必讀篇目:《鄒忌諷齊王納諫》《曹劌論戰》《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貴不能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雖有佳肴》《大道之行也》
文體小貼士
論說類文體,或稱為議論類、論辯類文章,是中國最為重要、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主要文體類別之一。廣義的論說文,可以涵蓋所有的說理論事之作。狹義的論說類文體,則是指以闡釋、議論、辯駁為主的說理文章。
論說文是古代散文的大宗。它是直接說明事理、闡發見解,…宣示主張的文章。“說明事理”、“闡發見解”、“宣示主張”,都是為了“答疑解難”,也就是為了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見解”、“主張”,它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議論
考題陣營
(2023·重慶·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曹劌論戰
《左傳》
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②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③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語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曹劌請見 見縫插針 B.弗敢加也 雪上加霜
C.下視其轍 如出一轍 D.公問其故 故弄玄虛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答:
(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選文開頭點出“遠謀”,后文多次寫曹劌的“遠謀”,“遠謀”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將鼓”“將馳”刻而出莊公的急躁冒進:“未可”“可矣”體現出曹劌對戰況的精準把掘,表現了他高超的軍事才能。
C.選文將曹劌與鄉人進行對比,以突出曹劌愛國、護國的責任感和政治熱忱。
D.全文剪裁合理,筆墨精練,詳寫戰爭起因、曹劌首論,略寫戰爭經過、取勝原因。
4.曹劌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們“奇”在哪里?請結合選文和鏈接材料分析。
【鏈接材料】
曹劌請見,毛遂①自薦,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與②,急國家之難,奮義來前。劌一出而齊師敗,遂一出而趙縱合。有此識見,故能鄙夷一切。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數③”,直將千古庸流④,一齊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處矣。
(節選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
[注]①毛遂:戰國人,秦軍圍趙時,毛遂自薦,促成楚、趙合縱抗秦。②朝不列,燕不與: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參與朝廷宴會,指地位低下。③比數:湊數。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
答:
(2023·廣東·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選自《戰國策·齊策一》)
5.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2)聞寡人之耳者( )(3)時時而間進( )
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答:
(2)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答:
【乙】
貞觀中,太子承乾數虧禮度,侈縱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撰《諫苑》二十卷諷之。是時太子右庶子孔穎達每犯顏進諫,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謂穎達曰:“太子長成,何宜屢得面折?”對曰:“蒙國厚恩,死無所恨。”諫諍愈切。承乾令撰《孝經義疏》,穎達又因文見意,愈廣規諫之道。太宗并嘉納之二人各賜帛五百匹黃金一斤以勵承乾之意。
(選自《貞觀政要》)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太子承乾數虧禮度/珠可歷歷數也
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謂穎達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C.何宜屢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D.蒙國厚恩/則有去國懷鄉
8.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太 宗 并 嘉 納 之 二 人 各 賜 帛 五 百 匹 黃 金 一 斤 以 勵 承 乾 之 意
9.根據【甲】【乙】兩篇選文,把下面對話補充完整。

答:
(2023·廣西·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選自《戰國策》)
【乙】
是猶秋蓬
魯哀侯棄國而走齊。齊侯曰:“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①?”魯哀侯曰:“臣始為太子之時,人多諫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愛臣,臣愛而不近也。是則內無聞而外無輔也。是猶秋蓬,惡于根本而美于枝葉,秋風一起,根且拔矣。”
(選自《說苑·敬慎》)
【注釋】①蚤:同“早”。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鄒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陽樓 B.朝服衣冠 有時朝發白帝
C.窺鏡而自視 學而不思則罔 D.臣始為太子之時 康肅笑而遣之
11.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鄒忌認為齊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邊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寫燕、趙等國朝見齊國,意在表明齊威王納諫成效顯著。
C.乙文寫魯哀侯逃跑到齊國以后,反思了自己“棄國”的原因。
D.乙文魯哀侯認為秋蓬根“惡”而葉“美”會隨時被連根拔起。
1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答:
(2)是猶秋蓬。
答:
13.中國傳統文學注重通過“三”的運用,合理鋪設情節,如《水滸傳》的“三打祝家莊”“三敗高太尉”等。請你從甲文中列舉兩處與“三”相關的情節。
答:
14.在與人交往方面,甲、乙兩文帶給我們不少啟示。請從兩文中分別找一個角度,結合原文談談你的感悟。
答:
(2023·云南·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節選自《戰國策》)
【乙】
魏龐共與太子將質[作為人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也”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龐共曰:“夫市之無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鄲去魏遠于市,議臣者過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
及龐共自邯鄲反,讒言果至矣,遂不得見。
(節選自《群書治要》)
1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私我也( ) (2)時時而間進( )
(3)今邯鄲去魏遠于市( ) (4)愿王察之也( )
1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答:
(2)及龐共自邯鄲反,讒言果至矣,遂不得見。
答:
17.鄒忌對身邊小事觀察得出的結論,對當時的齊國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
答:
18.【甲】文中的齊威王和【乙】文中的魏王,在處事的風格上有何不同?
答:
(2021·湖南中考真題)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9.下列各句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得之/則生 B.呼爾/而與之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謂失/其本心
2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鄰) B.死亦我所惡 (討厭,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 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獲得)
21.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名軻,春秋時期思想家,《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
B.選文開頭從人們常見的欲望談起,用當時難得的食物(魚與熊掌)設喻和類比,舉例淺近,說理深刻。
C.選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點飲食來活命,這是從反面舉例詮釋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D.選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三個原因,其中“宮室之美”指國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22.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答: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答:
23.通讀選文,談談對“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答:
(2021·山東濱州·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乙】政①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②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③,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④之。……故從其四欲⑤,則遠者自親⑥;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⑦者,政之寶也。
(節選自《管子·牧民·四順》)
【注釋】①政:政令。②佚樂:使……安樂。③危墜:危亡。④生育:使……生養繁息。⑤欲:欲望,⑥親:親近。⑦予之為取:給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環而攻之而不勝 腰白玉之環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夫環而攻之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錢覆其口
C.民惡貧賤,我富貴之 前人之述備矣
D.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 不效,則治臣之罪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4.兩文都圍繞“民心”展開議論,甲文強調(1)“ ”(用原文語句回答)比“天時””地利”更重要、乙文認為(2)“ ”(用原文語句回答)就可以贏得民心。“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啟示我們: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親民要有真感情,愛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 主張與“執政為民”思想是相通的?
(2023·新疆·統考中考真題)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
19.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選拔、任用。 B.行拂亂其所為 亂:擾亂。
C.困于心,衡于慮 衡:同“橫”,梗塞、不順。 D.征于色,發于聲 征:征服。
2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答: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答:
21.對選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始一連列舉了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舉出事實說明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在經歷艱苦磨煉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B.孟子認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是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接著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的觀點。
C.本文由磨難對個人成長的作用,說到“法家拂士”“敵國外患”對國家興亡的重要性,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受磨煉的好處,最終提出中心論點。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辯著稱,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體現孟子的散文氣勢浩瀚、議論縱橫的特點。
(2023·四川廣元·統考中考真題)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節選自《孟子·富貴不能淫》)
材料二:
①單于①欲因此時降(蘇)武。衛律②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何以女為見!”
②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zhōn)毛并咽,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máo)盡落。
(節選自《漢書·蘇武傳》)
【注】①單于:匈奴稱其君主為單于。②衛律:生長于漢,任漢使,后投降匈奴,封為丁零王,統領投降匈奴的人。
22.下列推敲文言詞義的方法或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選項 文言詞句 方法 釋義
A 本無謀 字源推測法: 根本,本來
B 武不應 參考成語法:一呼百應 回應,回答
C 畔主背親 課內遷移法:攻親戚之所畔 通“叛”,背叛,違背
D 副有罪,當相坐 查閱詞典法: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為;④定罪; 席地而坐
A.A B.B C.C D.D
2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往之女家”與“女為人臣子”中的“女”意義相同。B.“往送之門”與“舉劍欲擊之”中的“之”用法和意義相同。
C.“天雨雪”與“雨雪霏霏”中的“雨”用法和意義相同。D.“以順為正者”與“空以身膏草野”中的“以”意義不同。
24.對材料二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 B.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
C.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 D.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
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答:
(2)單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絕不飲食。
答:
26.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因此公孫衍、張儀不算“大丈夫”。你認為蘇武是“大丈夫”嗎?請結合材料二中蘇武的事跡,說明理由。
答:
(2023·四川達州·統考中考真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
【乙】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周亞夫軍細柳》)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居無何(經過)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停留)
B.又何間焉(參與)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間或,偶然)
C.使人稱謝(致意,表示問候) 長跪而謝之(道謝)
D.其將固可襲而虜也(必,一定) 汝心之固(頑固)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稱善者久之 公將鼓之
B.可以一戰 靜以修身
C.下視其轍 其真不知馬也
D.成禮而去 濯清漣而不妖
(3)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譯文: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B.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譯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和絲織品,不敢隨意增加,一定按照實情報告給神靈。
C.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譯文:天子被感動,表情嚴肅起來,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D.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譯文:將軍周亞夫手執兵器行禮說:“穿戴著盔甲之將不行跪拜禮,請允許我用軍禮參見。”
(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寫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此文節選自《左傳》(《春秋左氏傳》)。《左傳》,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B.甲文詳細地記敘了戰爭的整個過程,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取勝的必要條件。
C.乙文節選自《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的傳記文學有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稱此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D.甲文中魯莊公禮賢下士,虛心聽取意見;乙文中文帝深明大義,識才敬才。兩位君主都有值得肯定之處。
(2023·吉林·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題
曹劌論戰
《左傳》
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內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②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③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積累意識】
28.《左傳》是 家(學派)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
29.請你運用小雅同學總結的解詞方法,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方法 詞語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
遷移法 齊師伐我 王師北定中原日 (1)師:
字源法 戰則請從 s也甲骨文 (2)從:
查字典 望其旗靡 mǐ①倒下;②華麗,美好;③無。 mí①糜爛,破碎;②奢侈,浪費。 (3)靡:
【歸納意識】
30.本文主要表現了曹劌哪兩方面的才能?
答:
【比較意識】
31.關于“何以戰”問題,魯莊公回答三次,第三次回答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
【品鑒意識】
32.本文以精練的語言表現出人物的特點,請從第②段列舉一處并簡要分析。
答:
(2023·湖南張家界·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曹劌論戰(節選)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
蕭穎士風節
蕭穎士為唐名人,后之學者但稱其才華而已。予反復考之,穎士有風節之士也。為集賢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見之,穎士不詣,林甫怒其不下已。后召詣史館,又不屈,愈見疾,至免官,更調河南參軍。時安祿山寵恣,穎士陰②語柳并曰:“胡人③負寵而驕,亂不久矣。東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祿山反,穎士往見郭納,言御守計,納不用。嘆曰:“肉食者以兒戲御劇賊,難矣哉!”節度使源洧④欲退保江陵,穎士曰:“襄陽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公何遽⑤輕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
(選自《容齋隨筆》有刪改)
注:①集賢校理:官名。②陰:暗地里。③胡人:指安祿山。④源洧wěi:人名。⑤遽:匆忙。
33.下列加點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后之學者但稱其才華而已/但微頷之 B.穎士不詣/及郡下,詣太守
C.穎士陰語柳并曰/此中人語云 D.亂不久矣/無絲竹之亂耳
34.翻譯畫波浪線的語句。
肉食者以兒戲御劇賊,難矣哉!
答:
3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面對“何以戰”的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啟發下,最終意識到民心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B.甲文語言簡潔,駢散結合,錯落有致;人物對話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
C.乙文畫橫線句子“襄陽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斷句正確。
D.乙文蕭穎士分別從客觀形勢、退兵后果這兩方面說服源洧按兵不動,固守襄陽。
36.結合甲、乙兩文內容,探究蕭穎士和曹劌形象的共同之處。
答:
(2023·湖南常德·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3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鄒忌修八尺有余/講信修睦 B.徐公何能及君也/及魯肅過尋陽
C.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豈不誠大丈夫哉 D.時時而間進/又何間焉
38.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奏。(只畫一處)
臣 之 客 欲 有 求 于 臣
3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40.下列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鄒忌的兩次窺鏡以及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既突出了他自我欣賞的性格特點,也體現了他的反省精神。
B.妻、妾和客無不認為鄒忌比徐公漂亮,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雖然都是贊揚,語氣上卻有明顯的差異。
C.鄒忌從自己的私事說起,以私事比國事,由己及君,由近到遠,由小見大,說明他具有高超的勸諫藝術。
D.文章既塑造了鄒忌這樣善于思考、勇于進諫的賢士形象,又刻畫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
(2021·內蒙古中考真題)文言文閱讀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為荊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觴之。南家之墻擁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經其宮⑤而不止。士尹池問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為鞔⑥者也。吾將徙之,其父曰:‘吾恃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處也,吾將不食。愿相國之憂吾不食也。’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宮卑,潦之經吾宮也利,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歸,荊適興兵欲攻宋。士尹池諫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賢,其相仁。賢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無功,為天下笑。”楚釋宋而攻鄭。孔子聞之曰:“夫修之于廟堂之上,而折沖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謂也。”
(《新序》)
(注釋):①士尹池:復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國賢臣。③擁:遮蔽。④潦:積水。⑤宮: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沖:制敵取勝。
3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女有歸(_______)(2)盜竊亂賊而不作(_______)(3)潦之經吾宮也利(_______)(4)已食三世矣(_______)
3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答:
(2)夫修之于廟堂之上,而折沖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謂也。
答:
32.甲文中構想的大同社會,人人得到社會關愛,人人安居樂業,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答:
33.儒家“仁”的主張,閃爍著智慧的光輝,結合這兩篇文章,請你談談施行仁心、仁政對百姓和國家的影響。
答:
拓展訓練
(一)鬻拳勸楚文王
左丘明
十九年春,楚子①御之,大敗于津。還,鬻拳②弗納。送伐黃,敗黃師于碏陵。還,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而葬于絰。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鬻拳曰:“吾懼君以皇。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為大閽③,謂之大伯,使其后掌之。君子曰:“鬻拳可謂愛君矣,諫以自納于刑,刑猶不忘納君于善。”
初,王姚嬖于莊王,生子頹。子頹有寵,蒍國為之師。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囿,邊伯之宮近于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蘇氏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衛師、燕師伐周。冬,立子頹。(選自《左傳·莊公十九年》)
【注釋】①楚子:楚文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7年在位。②鬻(yù)拳:鬻氏,名拳。楚國宗室后裔。春秋時楚官。以忠義赤誠,敢于犯言直諫留名青史。因事諍諫楚文王,文王不從,乃以兵器威脅文王,強使改正錯誤。③閽:黃昏關門。此處指守門人。
1.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
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蘇氏
2. 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
(1)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兵:__________(2)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 弗:__________
(3)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懼:__________(4)子頹有寵,蒍國為之師 寵:__________
3. 翻譯下列句子。
(1)諫以自納于刑,刑猶不忘納君于善。
答:
(2)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
答:
上面文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簡要概述。
答:
5.作者在上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敘事方式?請簡要分析。
答:
(二)諱辯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
律①曰:“二名不偏諱②。”釋之者曰:“謂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律曰:“不諱嫌名。”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邱’與‘?’之類是也。”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曾參之父名皙,曾子不諱“昔”。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 (節選自韓愈《諱辯》)
【注釋】①律:這里指《禮記》。②二名不偏諱:兩個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諱其中的一個字;即下文所說的“二名律”。 避諱:回避;避忌。
1.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劃分朗讀節奏。
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
2.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
(1)為犯二名律乎 犯:_____________(2)可以無譏矣 譏:_____________
(3)亦可以止矣 止:_____________(4)亦見其惑也 惑:_____________
3. 翻譯下列句子。
(1)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作者在上面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觀點?
答:
5.上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考方略
一、了解各篇目的背景和基本內容
對于這些論說類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各篇目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內容。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講述的是齊國大臣鄒忌勸諫齊王聽取忠言的故事;《曹劌論戰》描述了春秋時期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強調了戰略和戰術的重要性;《魚我所欲也》提出了“舍生取義”的觀點,強調人的道德選擇和價值觀。了解這些背景和內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題思想和觀點。
二、重點掌握主題思想和論證方法
論說類文言文的主題是核心,需要深入理解并掌握。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闡述了正義戰爭的制勝條件,強調了“得道多助”的重要性;《富貴不能淫》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分別論述了人應有的道德操守和困境中錘煉品德的意義。同時,也需要分析作者的論證方法,例如舉例、對比、因果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邏輯和論據。
三、積累相關詞匯和句式
對于論說類文言文中的特定詞匯和句式,需要進行積累。例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寡助”、“畔”等詞匯的含義和用法;“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排比句式等。這些詞匯和句式的積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在自己的寫作中加以運用。
四、多做模擬題和真題
做模擬題和真題是備考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做題,可以熟悉考試形式和難度,檢驗自己的備考效果。在做題過程中,需要認真審題、理解題意,并按照要求作答。同時,還需要注意時間控制和書寫規范等細節問題。對于做錯的題目,需要進行反思和總結,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
五、注重實際應用
學習這些論說類文言文,不僅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加以應用。因此,在備考過程中,可以嘗試將這些文言文中的觀點和道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此來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時,也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思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這些論說類文言文的要點和精髓。
綜上所述,中考論說類文言文的備考需要注重多個方面,包括了解背景和基本內容、重點掌握主題思想和論證方法、積累相關詞匯和句式、多做模擬題和真題以及注重實際應用等。通過科學的備考策略,可以更好地掌握論說類文言文的要點和精髓,提高自己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從而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參考答案
考題陣營
(2023·重慶·統考中考真題)【答案】1.C 2.(1)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2)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3.D 4.①曹劌是一個政治上遠見卓識,敢于進諫,善于進諫,以民為本來決策戰爭,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國熱情。②毛遂是一個善與辯論、機智勇敢、大膽心細、富有才學、敢于展現自我而又自信的人。
【解析】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見:被接見/看見;
B.加:虛報/增加;
C.轍:車轍/車轍
D.故:原因/故意;
故選C。
2.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字詞:信,信用。孚,使人信服。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2)重點字詞: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故,所以。
3.本題考查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
D.結合第①段“十年春,齊師伐我”分析,“詳寫戰爭起因”理解有誤。根據第①段“‘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第②段“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第③段“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詳細描寫了曹劌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對于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略寫。
故選D。
4.本題考查對比分析。結合選文和鏈接材料分析即可。
根據文本第①段“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第③段“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曹劌“奇”在是一個政治上、軍事上有遠見卓識,敢于進諫,善于進諫,以民為本來決策戰爭,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國熱情。
根據鏈接材料“遂一出而趙縱合”、“公等碌碌,不足比數”、“直將千古庸流,一齊抹倒,有志者可以知所自處矣”分析,毛遂“奇”在是一個善與辯論、機智勇敢、大膽心細、富有才學、敢于展現自我而又自信的人。
【參考例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軾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窮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鏈接材料:曹劌請求接見,毛遂自己推薦自己,他們都是奇人啊。他們雖然地位低下,但是他們的國家危難的時候都能奮勇前來。曹劌的到來能讓齊國的軍隊敗走,毛遂的到來能使楚王出兵聯合抗擊秦國的侵略。他們都有很有遠見,所以能夠鄙視一切。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毛遂說“你們這些平庸之輩,不值得在這里湊數”,直接把那些無能之輩,一下子否定,這是有大志的人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能去處理事情啊。
(2023·廣東·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5.(1)偏愛 (2)使……聽到 (3)間或、偶然 6.(1)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2)滿一年以后,即使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7.C 8.太宗并嘉納之/二人各賜帛五百匹/黃金一斤/以勵承乾之意 9.(1)鄒忌進諫是因為他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齊王受蒙蔽很深;孔穎達進諫是因為太子承乾不講禮度,驕奢過度。(2)鄒忌借家事喻國事,委婉進諫;孔穎達不懼個人生死,直言進諫。
【解析】5.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象。
(1)句意:我的妻子偏愛我。私:偏愛。
(2)句意:能使我的耳朵聽到的。聞:使……聽到。
(3)句意:不時還有人偶然進諫。間:間或、偶然。
6.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
(1)臣,我;誠,確實;知,知道。
(2)期年,滿一年;雖,即使;欲,想。
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多次/數數;
B.對……說/認為;
C.當面;
D.國君/國都;
故選C。
8.本題考查斷句。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也可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句意:太宗對兩人的做法贊許并采納他們的意見,賞賜這兩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黃金各一斤,以此來激勵勸勉承乾。“太宗并嘉納之”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應在“之”后斷開;“帛五百匹”“黃金一斤”是賞賜的東西及數量,應在“匹”后斷開;“以勵承乾之意”表目的,應在“以”前斷開;故斷句為:太宗并嘉納之/二人各賜帛五百匹/黃金一斤/以勵承乾之意。
9.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根據【甲】文“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鄒忌因為自己的妻、妾、客分別私、畏、求于自己都說自己比徐公美,使自己受到了蒙蔽,他由此想到了掌握國民生殺大權的齊王受到的蒙蔽肯定很多。根據【乙】文“太子承乾數虧禮度,侈縱日甚”可知,孔穎達進諫是因為太子承乾不講禮度,驕奢過度。
根據【甲】文“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鄒忌見威王后,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這是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從生活小事推至治國大事,讓齊王認識到納諫的重要性。鄒忌設身處地,從生活小事推到治國大事,設喻說理,對齊王進行委婉諷諫。根據【乙】文“是時太子右庶子孔穎達每犯顏進諫”“蒙國厚恩,死無所恨”可知,孔穎達不懼個人生死,直言進諫。
【參考譯文】
【甲】(鄒忌)于是入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畏懼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王后嬪妃和親信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大王的,在國家中的人,沒有誰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太厲害了。”
齊威王說:“好!”于是發布命令:“能夠當面指責我過錯的所有大臣、官吏、百姓,授予上等的獎賞;上書勸誡我的,授予中等的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指責我并能使我的耳朵聽聞的,授予下等的獎賞。”命令剛剛下達時,大臣們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有時候偶爾有人來進諫;滿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這件事,都來齊國朝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乙】貞觀年間,太子承乾屢次違反禮儀法度,奢侈放縱一天比一天厲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撰寫了《諫苑》共二十卷對他進行勸諫。當時太子右庶子孔穎達經常冒犯威嚴進行諫諍,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對孔穎達說:“太子已長大成人,怎好屢次當面指責他?”孔穎達回答:“我蒙受國家的厚恩,即使死也無遺憾。”于是諫諍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穎達撰寫《孝經義疏》,孔穎達又通過經文表達自己的意見,獲得了更多的勸諫機會。太宗對兩人的做法贊許并采納他們的意見,賞賜這兩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黃金各一斤,以此來激勵勸勉承乾。
(2023·廣西·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10.B 11.A 12.(1)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
(2)這就像秋天的蓬草。 13.示例:三次詢問,鄒忌詢問妻、妾、客自己與徐公誰更美。三次回答,妻、妾、客都說鄒忌要比徐公美。 14.示例:甲文,齊王接納鄒忌的建議,廣開言路,最終使“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啟發我們要善于接納正確的建議及時改正自身的問題。乙文,魯哀侯不聽從勸告,最終逃亡齊國,啟發我們做人不能固執己見。
【解析】1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名詞,這里指身高/動詞,修建;
B.名詞,早晨/名詞,早晨;
C.連詞,表修飾,可不譯/連詞,表轉折,但是、卻;
D.結構助詞,的/代詞,他,指賣油翁;
故選B。
1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A.根據甲文“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齊威王受到蒙蔽是因為“宮婦左右”偏愛大王,“朝廷之臣”懼怕大王,“四境之內”有求于大王;“原因在于身邊的人都有求于他”分析有誤;
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
(1)孰:同“熟”,仔細;視:看;以為:認為;
(2)是:這;猶:像;秋蓬:秋天的蓬草。
1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根據甲文“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可知,這是三問,鄒忌詢問妻、妾、客自己與徐公誰更美;
根據“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可知,這是三答,妻、妾、客都說鄒忌要比徐公美;
根據“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這是三思,思考妻、妾、客說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
根據“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這是三比,將鄒忌自己的生活經歷(“妻之私”“妾之畏”“客之有求”)與威王所處的環境(“宮婦左右”之私、“朝廷之臣”之畏、“四境之內”之求)相比;
根據“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可知,這是三賞,齊王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了三條賞賜的規定;
根據“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可知,這是三變,展現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諫情況的變化。
從中選取兩條作為答案即可。
14.本題考查閱讀啟示,注意從“與人交往方面”分別從甲乙兩文中找一個角度結合原文談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根據甲文“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鄒忌反思妻、妾、客說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啟發我們做人要善于反思。甲文第二、三段寫鄒忌敘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樣以事設喻,以小見大,委婉規勸,啟發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齊王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最終“戰勝于朝廷”;啟發我們要善于聽取、接納他人的正確建議,不斷提升自己。
乙文寫魯哀侯年紀輕輕就離開自己的魯國逃到了齊國,魯哀侯向齊侯表述原因,魯哀侯做太子的時候不聽勸諫,不親近愛戴的人,結果最后自己聽不到消息,沒人輔佐;啟發我們不能固執己見,要善于聽取他人意見,要善于親近他人。
【參考譯文】
(甲)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艷美麗。早晨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妾回答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客人:“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再照鏡子看著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認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傳到我耳朵里的人,給予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之中不戰自勝。
(乙)魯哀侯離開自己的魯國逃到了齊國,齊侯問:“您為什么這么年輕就這么早早的拋棄魯國呢?”魯哀侯說:“我開始做太子的時候,很多人對我進行勸諫,我聽了卻不肯用;很多人愛戴我,我接受他們的擁戴卻不親近他們。因此,我在里面聽不到消息,在外面沒人輔佐。這就像秋天的蓬草,枝葉表面上很美然而根卻是壞的,秋風一旦吹起,就被連根拔掉了。”
(2023·云南·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15.⑴偏愛
⑵間或、偶爾、有時候
⑶距離
⑷觀察、仔細看、明察 16.⑴再照鏡子看著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
⑵等到龐共從邯鄲回國,讒言果然已經傳到魏王耳中,于是沒有再見到魏王了。 17.使齊威王改正了缺點和錯誤,改革了弊政,使齊國政治清明,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18.齊威王處事果斷、有魄力且措施得力;魏王處事前后不一,且容易受他人蠱惑。
【解析】1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⑴句意為:是偏愛我。私:偏愛,動詞;
⑵句意為: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間:間或,偶爾,有時候;
⑶句意為:現在趙國國都邯鄲距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去:距離;
⑷句意為:希望大王明察啊。察:觀察,仔細看,明察。
16.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⑴窺鏡:照鏡子;弗:不;甚:很;
⑵及:等到;自:從;反:同“返”,返回;至:到;遂:于是。
17.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據甲文中“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可知,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布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開張圣聽,對于關心國事、積極進諫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諫之后,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說明在此以前,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說明最初的進諫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諫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結合上述內容回答即可。
18.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根據甲文中“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可知,齊威王不僅認真聽取了鄒忌的勸諫,而且果斷采取正確措施,制定出對進諫者的獎勵辦法,鼓勵更加直接的進諫者。而文章通過“令初下”,數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變化,表現出齊威王措施得力,從善如流,興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顯著。可見齊威王處事風格果斷、有魄力且措施得力;
根據乙文中“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可知,最初龐共在給魏王講了三人成虎的故事后,魏王同意并相信了龐共,不會聽信非議他的讒言;根據文中“及龐共自邯鄲反,讒言果至矣,遂不得見”可知,當龐共遠離國都,去往邯鄲時,讒言還是被傳進了魏王之耳,得到了不能再見魏王的結果,由此可見,魏王還是被讒言所蠱惑。因此,魏王處事前后不一,且容易受他人蠱惑。結合上述內容回答即可。
【參考譯文】
【甲】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艷美麗。早晨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妾回答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客人:“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再照鏡子看著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認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傳到我耳朵里的人,給予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之中不戰自勝。
【乙】
魏國大臣龐共,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龐共對魏惠王說:“如果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會相信這件事嗎?”魏惠王說:“我不相信。”龐共說:“如果有兩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惠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共又說:“如果有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了。”龐共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只因三個人說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批評我的人又不止有三個。希望大王明察啊。”魏王道:“我自然不會聽信讒言。”
等到龐共從邯鄲回國,讒言果然已經傳到魏王耳中,于是沒有再見到魏王了。
(2021·湖南中考真題)
【答案】
19.D
20.B
21.B
22.①不僅賢明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不過是賢明的人能夠保有本心不喪失罷了。
②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23.“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惡之心,孟子認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喪失,“賢者能勿喪耳”。因為人只有擁有“義”,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萬種”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也就是本心)。
【解析】
19.考查朗讀節奏劃分。D。“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正確句讀是:此之謂/失其本心。故選D。
20.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
A.鄉:同“向”,先前、從前,不是“鄉鄰”;
C.于:介詞,比,不是“在”;
D.得:同“德”,感激,不是“獲得”;
故選B。
21.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A.孟子是戰國時期人,不是“春秋時期”;
C.不是從“反面舉例”詮釋了“舍生取義”的觀點,而是從“正面舉例”;
D.“為宮室之美”的意思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宮室之美”不是指國家方面;
故選B。
2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1)句中的“非獨(不只,不僅)、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是(這)、心(思想)、喪(喪失)”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萬鐘(指高位厚祿)、辯(同‘辨’)、于(對)、何加(什么益處)”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3.
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孟子所說的“本心”,是指與生俱來的良心、良知,表現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側重指羞惡之心。孟子認為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過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是因為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普通人容易喪失了。因此,從這個意義說,人只有擁有“義”,就能做到不被“萬種”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有“義”,這樣也就能夠守住人的“本心”了。據此理解分析作答。
參考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災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021·山東濱州·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1.C 2.D 3.(1)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
(2)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國的法寶。 4. 人和 從其四欲 施行仁政(“得道")。
【解析】1.考查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
A.環:包圍,圍繞/環形的玉;
B.池:護城河/池塘;
C.委:都是“舍棄”的意思;
D.從:順從,聽從/跟從,跟隨;
故選C。
2.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A.而:表順承,且/表轉折,卻;
B.以:介詞,憑借/介詞,用;
C.之:代詞,他們/助詞,的;
D.則:都是“連詞,那么”;
故選D。
3.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1)句中的“寡(少)、畔(同‘叛’)、順(順從)”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故(所以)、予之為取者(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寶(法寶)”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4.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梳理與概括。
(1)從甲文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強調的“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
(2)從乙文中的“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故從其四欲”可知,“從其四欲”就可以贏得民心。
(3)甲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實施“仁政”,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
【參考譯文】
【甲】孟子說:“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形,有利于作戰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比如有一座城)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敵人)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敵人)包圍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但是不能取勝的原因,這是因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形。(又比如另外一座城)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士兵們的)武器不是不銳利, 盔甲并不是不堅固,糧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們卻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地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界線,鞏固國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勢的險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銳利的兵器。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越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越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連天下的人都會服從他。憑著天下人都順從的條件去攻打連親屬都會背叛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戰之時,若進行戰爭,就必定勝利。
【乙】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于違背民心。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滿足上述四種人民的愿望,疏遠的自會親近;強行上述四種人民厭惡的事情,親近的也會叛離。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這個原則,是治國的法寶。
(2023·新疆·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19.D 20.(1)使他內心痛苦,使他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
(2)(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如果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常常會滅亡。 21.D
【解析】19.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
D.“征于色,發于聲”的意思是: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征:征驗、表現。不是“征服”。
故選D。
20.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1)句中的“苦(使……受苦)、勞(使……受到勞累)、餓(使……受到饑餓)其體膚”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入(指在國內)、則(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出(在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恒(常常)”幾個詞是重點詞語。拂,同“弼”,輔佐。
21.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
D.主要采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并沒有使用“比喻論證”的方法。
故選D。
【參考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集市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奮起;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2023·四川廣元·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22.D 23.B 24.A 25.(1)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2)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放在大地穴里面因禁起來,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 26.孟子認為大丈夫不能為富貴所迷惑、貧賤所動搖、威武所屈服。蘇武面對“舉劍擬之〞而“不動”,是威武不能屈;面對衛律許諾的富貴而“不應〞,是富貴不能淫;面對牧羊的艱苦條件“嚙雪,與旃毛并咽之”,展現出貧賤不能移的偉大人格。
【解析】2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意義和判斷方法。
A.“本無謀”句意是(我)本來就沒有參與謀劃;本,本來;字源推測法可知詞義;故正確;
B.“武不應”句意是蘇武不回應;“一呼百應”的意思是響應的人很多;兩個“應”相同,響應,回答;可采用參考成語法;故正確;
C.“畔主背親”句意是背叛皇上、拋棄親人;“畔”通“叛”,背叛,違背;課內遷移法,“攻親戚之所畔”意思是攻打親戚都背叛的人,“畔”通“叛”,背叛,違背;故正確;
D.“副有罪,當相坐”句意是副使有罪,應該相關定你的罪;采用查閱詞典法可知“坐”: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為④定罪,此處應是定罪,“席地而坐”錯誤;
故選D。
23.本題考查理解辨析文言詞語。
B.“往送之門”的“之”是動詞、“去、往”的意思,“舉劍欲擊之”中的“之”是代詞、代指蘇武,二者用法和意義不相同;故錯誤;
故選B。
24.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停頓;停頓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
“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意思是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今”和“后”是時間的對立,應在“后”前面斷開;“尚可得乎”是問句,疑問詞“尚”前面應斷開;正確劃分應為: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
故選A。
25.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
在翻譯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重點詞語:
(1)與:和;由:遵從;獨行其道:獨自行自己的道路;
(2)愈:更加;欲:想;乃:于是;絕:斷絕;省略句式,省略介詞“于”,應為“乃置武(于)大窖中”。
2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孟子認為大文夫不能為富貴所迷惑、貧賤所動搖、威武所國服。結合乙文第①段“舉劍欲擊之,武不動”可見,蘇武面對威脅絲毫不懼怕;結合第①段“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可見,蘇武面對衛律的富貴的誘降,絲毫不動心;結合第②段“乃幽武,置大容中,絕不飲食”可見,蘇武面對機寒交迫的困境,絕不屈服。蘇武是孟子筆下的“大文夫”。
【參考譯文】
材料一: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靜居住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里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道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做有志氣有作為的大文夫。”
材料二:單于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衛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親近的大臣,應當判處死刑。單于招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舉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衛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應該連坐到你。”蘇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與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么談得上連坐?“衛律又舉劍對準蘇武,蘇武依然不動。衛律說:“蘇君!我衛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于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如此富貴!蘇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毫無反應。衛律說:“你通過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為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蘇武痛罵衛律說:“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在異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隸,我為什么要見你!”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因禁起來,放在大地穴里面,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掘野鼠、收草實來吃。拄著漢朝的旄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2023·四川達州·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1)C (2)A (3)B (4)B
【解析】(1)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
C.“長跪而謝之”的意思是:直身而跪,并向唐雎道歉。謝:道歉。不是“道謝”。
故選C。
(2)考查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理解。
A.之:都是“補足音節,不譯”;
B.以:介詞,憑借連詞,/表目的,用來;
C.其:代詞,敵軍/表推測語氣,大概,恐怕;
D.而:連詞,表順承,不譯/連詞,表轉折,卻;
故選A。
(3)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
B.“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正確譯文是: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加”是虛夸,夸大。不是“增加”。
故選B。
(4)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
B.甲文重點不是記敘戰爭的經過,而是著重寫曹劌對戰前和戰后總結以弱勝強的原因,重點在于“論戰”,選項“甲文詳細地記敘了戰爭的整個過程”的說法是錯誤的。
故選B。
【參考譯文】
[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軾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窮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乙]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委派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匈奴侵擾。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直接驅車而入,將士都下馬迎送皇帝。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開弓搭箭,弓拉滿,戒備森嚴。皇上的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將要駕到。”鎮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在這種情況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節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驅車奔馳。”于是皇上的車隊也只好拉住韁繩,慢慢前行。到了大營前,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穿戴著盔甲之將不行跪拜禮,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見。”皇上因此而感動,臉上的神情也改變了,俯身扶著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嘆地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里的將軍,至于周亞夫,難道能夠侵犯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
(2023·吉林·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28.儒 29. 軍隊 跟從(跟隨) 倒下 30.圍繞“政治和軍事”或“判斷力和執行力”回答 31.圍繞“取信于民是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回答 32.示例一:“公將鼓之”(或“公將馳之”),表現了魯莊公急躁冒進的特點。示例二:“未可”(或“可矣”),表現了曹劌從容鎮定、果斷自信的特點。
【解析】28.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左傳》,是儒家(學派)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漢班固時才改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約成書于戰國初期。全書六十卷,以《春秋》為綱,并仿照春秋體例,按照魯國君主的次序,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悼公十四年間春秋霸主遞嬗的歷史,保存了許多當時社會文化、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珍貴史料,在史學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
(1)根據“齊師伐我”可知,句意為: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師,軍隊;
(2)根據“戰則請從”可知,句意為: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從,跟從(跟隨);
(3)根據“望其旗靡”可知,句意為: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靡,倒下。
3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
根據第①段“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可知,在戰爭之前,曹劌就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與莊公會面時,曹劌分析了莊公的三次答話,曹劌所言,皆著眼于“民”;由此可知,在政治方面,體現了曹劌是一個有政治遠見、深謀遠慮的人;
根據第②段“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可知,戰斗過程中,曹劌不急于進攻和追擊;在軍事方面,表現了他在戰略上的深謀遠慮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31.本題考查對文章的分析、理解。
根據第①段“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可知在戰爭之前,曹劌就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與莊公會面時,曹劌分析了莊公的三次答話,曹劌所言,皆著眼于“民”;這里,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體現了“取信于民是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表現曹劌是一個有政治遠見、深謀遠慮的人。
32.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根據第②段“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可知,表現了魯莊公急躁冒進的特點;
根據第②段“未可”“可矣”可知,表現了曹劌從容鎮定、果斷自信的特點;展現了他在戰略上的深謀遠慮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同時,也表現了魯莊公的善于納諫,知人善用的特點。
【點睛】參考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2023·湖南張家界·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33.D 34.那些身居高位要職的人抵御厲害的叛軍如同兒戲,(想抵擋住也)太難了啊!(意思正確即可) 35.C 36.①都心懷國家(以國事為重)。曹劌身為平民,為君主出謀劃策;蕭穎士無論做官與否,或為郭納出謀劃策,或為源洧分析形勢。②都有政治遠見。曹劌認為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才是取得勝利的保證;蕭穎士能看出安祿山恃寵而驕,將來必有反心;或不讓源洧退兵。③都對愚妄淺薄的當權者持否定態度。蕭穎士評價郭納以“兒戲”對抗敵人,輕敵自恃;曹劌說肉食者“鄙”,即目光短淺,都表明了他們對“肉食者”的不屑。
【解析】3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只,只是;
B.到;
C.告訴;
D.叛亂/擾亂;
故選D。
34.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此句中得分點有:肉食者,身居高位要職的人。御,抵御。劇,厲害。
35.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
C.“襄陽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意思是:襄陽是天下的咽喉要沖,兵家必爭之地,一天不堅守,則大勢即去。故斷為:襄陽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故選C。
36.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都心懷國家(以國事為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市| 禹城市| 清原| 夏河县| 临高县| 南靖县| 岳阳市| 宁晋县| 福清市| 永济市| 双牌县| 垫江县| 博爱县| 靖边县| 凌云县| 治县。| 阳曲县| 神农架林区| 丽水市| 吉林省| 乌恰县| 屯留县| 高青县| 阳春市| 永德县| 嘉义市| 仙居县| 东海县| 磐石市| 车致| 湟中县| 太白县| 锦屏县| 绥阳县| 阜新市| 新化县| 勐海县| 三江| 呼伦贝尔市| 花莲县|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