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古詩文備考詩文備考知識講義課標要求《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關于詩詞欣賞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點:①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情感體驗;②領略詩歌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人生的有益啟示;③對詩歌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④對詩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⑤能品味詩歌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考情分析分值:4——8分題型:①文學常識識記②鑒賞形象特點③賞析表達技巧④品味煉字⑤分析主旨情感⑥賞析名句⑦描摹意境畫面命題趨勢一、詩歌鑒賞的基本要素在鑒賞一首詩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基本要素:1.詩歌的體裁和格式:不同體裁的詩歌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有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等,每一種體裁都有其獨特的形式和特點。了解詩歌的體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鑒賞。2.詩歌的題材和主題:詩歌的題材可以包括自然景物、人物描寫、感情抒發等。而主題則是詩人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在鑒賞時,我們需要通過分析詩歌的題材和主題來把握詩人的意圖。3.詩t的語言和修辭手法:詩歌是一種高度藝術化的語言表達形式,常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增加表達的藝術感染力和美感。比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分析詩歌中的語言和修辭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意義。二、中考詩歌鑒賞的命題趨勢在中考中,詩歌鑒賞的命題形式多種多樣,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命題趨勢:1.注重對基本要素的考查:中考命題通常會選擇一些經典或者優秀的詩歌作品,考查學生對于詩歌基本要素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因此,學生需要熟悉不同體裁的詩歌形式,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技巧。2.注重考查對意境和情感的感受:中考命題中常常會給出一首詩歌,要求學生通過鑒賞詩歌中的意象、修辭手法等來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并進行個人的感受和表達,因此,學生需要通過多讀詩歌,培養自己的感受力和表達能力。3.注重考查對詩歌背景和文化內涵的理解:有時候,中考命題會選擇一些有一定歷史背景或者文化內酒的詩歌,要求學生通過理解詩歌的背景和內酒,把握詩歌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學生需要廣泛閱讀,了解相關的歷史和文化知識。賞析要點常見 考點 具體 考點 作品 題型 答案示例理解 詩意 煉字 《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見”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見”是無意中看到,詩人采菊時無意中看到南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作者在東籬下采菊時的悠然閑適和恬靜的心境。 答題思路:字詞含義+句子描述+表達作用(感情、意境)煉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句子,說說它好在哪里? 遠離,并不能分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心在一起就算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鄰一樣,這兩句詩不同于其他送別詩傷感、低沉的情調,表現了詩人開朗、樂觀、豪放的情懷。 答題思路:詩句含義+表達作用、藝術效果(景、情、意、理等)內容 《賣炭翁》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這首敘事諷喻詩,寫了賣炭老人辛勤勞動所得被宮使掠奪一空的經過,揭露了“宮市”制度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題思路:確定題材+具體分析思想 感情 《天凈沙·秋思》: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簡要分析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孤寂愁苦,思念家鄉。(答“思鄉”或“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答題思路:知作者,審題目,明內容,把握關鍵詞句哲理 《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本詩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它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答題思路:表層含義+深刻意義(人生道理)品味 語言 豪放 婉約 恬淡 清新 《飲酒》(其五) 本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語言風格藝術) 全詩語言平淡樸實,不加雕飾,詩情自然流露,韻味雋永。前四句寫隱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真諦,“心遠地自偏”強調內心的寧靜。后四句具體描繪隱居生活。情景交融,言有盡而意無窮。 答題思路:點明特色+具體分析感知 形象 景物 《次北固山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畫面。 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開闊,水上的風吹拂著,一葉白帆高高懸掛。人物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 本句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個壯志難酬的壯士形象。分析 主旨 主題 思想 《雁門太守行》 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這首詩描寫了將士們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面,贊頌了將士們堅定的戰斗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 答題思路:具體內容+抒發感情分析 技巧 表現 手法 《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這句詞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什么效果? 運用典故,借“遣馮唐”表達了詞人希望朝廷能夠重用他,給他機會去建功立業的情懷。 答題思路:指出手法+具體分析+表達作用(感情或旨意)抒情 手法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請對這兩句詩表達的情感作簡要賞析。 這兩句詩寄情明月,賦予明月以人情之美,抒發了作者對友人被貶遠行的同情、思念、惆悵之情。修辭 手法 《望岳》 請從修辭的角度對本詩前三聯作簡要賞析。 本詩前三聯運用設問、對偶、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高大雄偉的氣勢,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贊美之情。表達 方式 《己亥雜詩》(其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請分析這兩句詩運用什么表達方式來抒發詩人的離京感受。 這兩句詩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抒發了詩人雖然離開官場,但依然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熱情。賞析寫作技巧歸類梳理分類 具體 作品 賞析表現 手法 烘托渲染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景物描寫,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人物的惆悵心情。比興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關雎的叫聲起興,寫出男子對意中人的愛慕之情。以小見大 《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以兩個美女的命運代表東吳命運,以小見大,耐人尋味。運用典故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用“向秀聞笛、王質爛柯”的典故,抒發了詩人對舊友的懷念及對世事滄桑、人事全非的無限悲痛與悵惘之情。動靜結合 《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動態靜態相映襯,描寫了大海蒼茫、壯闊,草木欣欣向榮的景色,表現了山河的雄偉壯麗。以樂寫哀 《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深切地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抒情 手法 直抒胸臆 《滿江紅》(小住京華):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茫茫紅塵世界,去哪里尋找我的知音呢?想到這里眼淚不由得打濕了青衫!抒發了詞人知音難覓的痛苦之情。借景抒情 《飲酒》(其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詩人通過黃昏中飛鳥結伴歸林的美好景色,表達了自己因擺脫束縛而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情景交融 《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渲染孤寂愁苦的氣氛,表達了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思鄉之情。修辭 手法 修辭 手法 對偶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兩句詞對仗工整,聲韻和諧,寓意深刻,生動地寫出了作者對好景不長的惋惜以及對青春易逝的感傷,被稱為“天下奇偶”。比喻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這兩句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春花喻冬雪,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地銀裝素裹、玉樹瓊枝的壯麗美景,既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現了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頗富浪漫色彩。擬人 《望岳》:造化鐘神秀。 運用擬人手法,表現大自然對泰山情有獨鐘,將神奇和秀麗聚集于泰山的情感。設問 《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運用設問,一問一答,寫出了賣炭翁卑微的愿望,表現了他生活的貧困。夸張 《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 “千尋”是用夸張手法來寫古塔之高。對比 《漁家傲·秋思》:濁酒一杯家萬里。 “一杯”和“萬里”形成強烈的對比,描寫了飲下一杯濁酒,思念著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但如今功業未成,敵患未除,無法歸家的復雜情況。反復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唱,節奏鮮明,旋律感強,顯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層加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互文 《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互文,概括了戰事頻繁,戰斗激烈悲壯的情景。表達 方式 敘述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詩人回顧自己一生中的兩件大事:一是經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抗元。意在暗示自己久經磨煉,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描寫(外貌) 《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運用外貌描寫,生動地刻畫出賣炭翁的形象,表現了他年老體弱、勞動艱辛。抒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是作者由衷的感嘆,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及偉大的犧牲精神。議論 《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通過議論,表現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積極進取精神,體現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啟迪人們要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決心。備考策略初步鑒賞淺易的古代詩詞”的具體內涵“初步”意味著難度不會太大;“鑒賞”意味著不同于一般的閱讀,即要在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上,能從詩詞鑒費的南渡寫對主題、形象、情感、語言等進行貧析;“淺易的”意味著所選篇目會比較短小、易懂,如五絕、七絕等。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階段,可重點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掌握課本內容,夯實基礎。培養古詩詞鑒賞能力,首先必須學好課內的古詩詞。我們不僅要能多讀成誦,準確無誤地理解作品內容,還要有意識地用鑒賞的眼光去欣賞作品,并把有鑒的知識在課本中標記清楚,以便日后復習。學好課內的古詩詞,是提高課外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基礎,特別是對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點把握,仔細品讀,并認真記錄、積累相關鑒賞古詩詞的方法和文化。2.整理積累規律,學會方法。除了在學習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外,復習階段的整理提煉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整理提煉,有意識地重溫并積累一些古詩詞鑒賞方面的規律,是提高古詩鋼鑒賞能力的關鍵。教材以送別詩、懷古話號愛國寫愛情詩、思鄉詩、邊塞詩、寫景詩等為主,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整理,并通過比較閱讀,彰顯其特點,以加深理解,積累一些鑒賞的方法。同時也可以從寫作技法上進行歸類整理,如:映襯(正襯、反襯),象征,用典,諧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把技法相同的詩句放在一起復習,有助于對某種技法的深入了解。積累教材中出現的古文號:古等內容,于詩詞的理解也很重要。3.適當課外操練,強化能力。當以上兩方面都完成了,我們可以通過做一定量的課外古詩詞練習來檢驗和強化能力。做這些練習時還要注意幾點:(1)研讀詩題。題目有時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為詩歌解讀的切入口。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從題目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本詩的主要內容和感情基調,“左遷”是被貶官,而“任”是去號:感情調自然有所不同。(2)了解作者和時代。如果作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寫作風格會有助于我們鑒賞詩作;如果是不熟悉的作者,時代信息也會給我們一些幫助,如當時的歷史事件,風俗習慣等。(3)借助注釋。詩后的注釋,都是擬題人認為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必須了解的知識,除了幫助解讀詩歌的難點外,還會有指導鑒賞的作用,所以必須認真讀,審清題干。設問時為了題意清晰,擬題者會盡可能力號些限寫這些限制對答題的導向作用非常鮮明,一定要充分利用。課標要求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2.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3.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考情分析分值:6——16分題型:①理解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③文言斷句④理解并翻譯句子⑤理解基本內容并歸納內容要點⑥分析文章主要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⑦理解文章所蘊含的觀點和思想感情命題趨勢①文言文閱讀整體上難度提高,考查的文段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②從選材上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內外比較閱讀近年一路飄紅。③從考點上看,命題重在考查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④從題型上看,客觀題的比例大幅度減少,主觀題成為主要考查形式,特別是開放題備受命題者的青睞。考點剖析考點一:理解實詞的含義【常見題型】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項 是(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項是( )4.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錯誤的一項是( )【答題思路】首先,對教材中通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 活用等語法現象熟稔于心,積累詞匯。其次,針對課外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應 對:1.課內遷移法;2.組詞法;3.語境推測法。課內遷移法課外文言文閱讀其實是對課內文言文知識的 拓展延伸,大多數的字詞為課內所學習掌握的內 容。只要認真學好課內字詞解釋,課外文言文字 詞解釋便不足為懼。如“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燼 [2019 天津]”中“悉”字在《桃花源記》《出師表》 中都有出現,《桃花源記》中“悉如外人"的''悉"是 “都”的意思,將“都”的意思代入“府治被火焚,文 卷悉燼”中,符合語境和選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因 此本題的“悉”也可以理解為“都”。組詞法古代漢語簡潔精煉,用詞講究,部分詞語可以 通過組詞來解釋。如《送東陽馬生序》中“計日以 還,,的“計日,,可解釋為“計算日子”。再如“夫功臣 子弟多無才行[2019 煙臺]”中的“行”通過組詞 法可以解釋作“品行”。不過不是所有的詞語都可 以這么解釋,組詞之后最好是將詞語的含義代入 原文中,看句子翻譯是否通順,以此來檢測詞語的 解釋是否正確。語境推測法當課內遷移法和組詞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釋詞 語含義的時候,可以用語境推測法。如《出師表》 中“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的“顧”有“看”“回頭看”的 意思,這句表達的是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對諸葛 亮的尊重,只用一個“看”表達不出這種情感,所以 應該翻譯成“看望、拜訪”,表達對諸葛亮的尊重。【注意】應對課內文言文的實詞解釋做到熟練掌握才能 自如地運用課內遷移法,實在沒有印象可以結合組詞 法和語境推測法臨場發揮。考點二把握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常見題型】1.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項 是( )2.下列各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項是( )【答題思路】句意分析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 用法。交換理解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 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 詞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 得通。如果講得通,那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詞性界定有些文言詞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 有些文言虛詞也往往兼有多種詞性,根據上下文 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 肯定也不同。代入檢驗將某個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分別代入句子 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中考的虛詞題 大多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的例句多是 一些較典型的用法,應熟知的,再以此推斷另一個 的用法。【注意】課內虛詞的學習是關鍵,課內虛詞掌握的扎實, 那么通過以上幾種方法虛詞的考査也就能迎刃而 解了。考點三 停頓、斷句【常見題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X處)為文中畫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答題思路】“斷句”屬于句間停頓,解答此類題,需先讀全文, 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間的關系,然后嘗試理 解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礎上可依據下面技巧準確 斷句。1.借助"曰” “云” “謂”斷句。這些表示“說”的 詞語后往往要斷開。2.借助名詞斷句。名詞作主語要在其前斷開,作賓 語要在其后斷開。3.借助虛詞斷句。一些虛詞往往用于句首(如“夫” “至若”“蓋”“若夫”等)或句尾(如“也”“乎”“耳” “焉”等)。4.借助句式斷句。如對偶句、排比句等。5.按文言句式特點劃分。如倒裝句、省略句、判斷 句、被動句、固定結構句等,劃分停頓時須維護其 古代語言特點和意義的完整。考點四 翻譯句子【常見題型】要求直接翻譯畫線句,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査。要求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 【答題思路】掌握翻譯句子的原則(1)信——準確,直譯為主,意譯為輔。(2)達一通暢,語意流暢,沒有語病。(3)雅一有文采,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文筆 優美。2.明確選句的特點(1)有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等特殊語法 現象的句子。(2)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比較特 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3)有深層含義,對情節發展、文章中心或人 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3.翻譯句子的六個方法及示例其六個關鍵詞是:保留、對應、更換、補充、調序、刪除。見下面的技法示例。翻譯方法 例句 譯文保留一古漢語中表示時間、地 點、人名、官職等專用名稱的詞語 可直接保留在譯文中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 查。(年號、時間詞、人名、地名不 用翻譯)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 等,此皆良實。(官職名不用翻譯)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遠調 巴陵郡做知州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 等,都是些忠良誠實的人對應 古漢語中有大量的單 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與另 一個字組合,或直接用現代漢語的 一個合成詞來代替,以對應現代漢 語的意義 密蒞衛之里不堰于內 然而侍候守衛的大臣在朝中不敢 懈怠更換一由于時代的原因,古漢 語中有些詞的意義已經發生較大 變化,這就是常說的古今異義詞, 翻譯時應注意。還有,凡是通假 字,在翻譯時,都要換成本字 小大之塹,雖不能察,必以偵。 (獄:古義"訴訟事件",今義“監獄") 率妻壬邑人,來此絕境。(妻 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 配偶") 大大小小的訴訟事件,即使不 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去 處理 帶領妻壬兒女以及鄉鄰來到這 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補充一古漢語中常常省略一 些成分,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必須把 這些省略的成分補充進去,否則, 就會出現語意不清的現象 省略主語:(臣)今當遠離,臨 表涕零 省略謂語:一鼓作氣,再(鼓) 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賓語:此人一一為(其)具 言所聞 (我)如今即將離朝出征,面對 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 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 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減弱了,第 三次(擊鼓)勇氣已經衰竭了 這個人給(他們)詳細地介紹了 自己所聽到的事調序一古漢語中的倒裝句翻 譯成現代漢語時,應調整語序,以 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 能謗譏于市朝。 [正常句式為:能于市朝謗譏(寡 人)] 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 過失刪除——古漢語中有不少虛詞 起湊足音節、停頓等作用,沒有實 際意義,翻譯時可以不譯 去戰,勇氣也。(“夫",句首發 語詞,無義) 寒暑易節,始一反蓮。(“焉”, 句末語氣詞,不譯) 作戰,靠的是勇氣 寒來暑往,季節變換,才往返 趟簡要口訣:名詞要留,無義要刪,省略須補,倒裝要調,更多時候,用換來整。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考點五 內容理解與概括【常見題型】填空題。為什么要 / 的原因是什么?表達的觀點是什么?簡要概括……【答題思路】理解類(1)整體把握文意。①記敘類文章要明確“何 時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結果如何”;②寫景類文章 要明白寫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點。(2)搜索相關信息。看題干的提問是針對選 文的什么內容,在選文中尋找問題的相關信息。(3)結合語境,聯系上下文。將問題放在全文 的范圍之內,明確題干的問題是否與文章主旨有 關。如果有關系,就要注意聯系主旨來答題。(4)合理組織語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③用自己的話組織 文字回答。歸納概括類(1)審題干,明確概括范圍。一定要看清題 干,明確是在全文范圍概括,還是在指定段落的范 圍內概括。(2)歸納段意、層意,明確文段所述事件。在 全文范圍內概括段意,看各段講述了哪件事、涉及 了哪個方面;在段落范圍內概括層意,看講述了哪 件事、涉及了哪個方面。(3)注意時間詞、地點詞。表示時間、地點的 詞語往往是兩個事件的轉換標志,不同時間、地 點,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是不同的。(4)“求同存異”,逐條列出。將文段講述的各 個事件、各個方面進行整理,講述同一事件或方面 合并為一,然后逐條列出各個事件、方面。考點六 把握作者的情感【常見題型】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文中畫線句子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對……,作者為什么會……(激動、憂憤等)?閱讀第X段,說說作者為什么對……贊揚/否定。【答題思路】1.從關鍵詞判斷。統觀全文,篩選出直接體現作者 情感態度的詞語、句子。2.從人物的言談舉止中判斷。人物的語言、心理、 行動均能表現人物的情感變化。3.從關鍵句入手。敘事類文章中那些議論與抒情的句 子,往往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態度。考點七 分析人物形象【常見題型】1.選文表現了XX怎樣的品質?2.XX的哪些方面讓人感動(欽佩)?請根據選文第 X段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3.簡要分析XX是一個什么樣的人。4.選文表現了 XX的哪些特點?5.本文中XX還有什么突出事跡6.出之處受人推崇?請簡要 分析。【答題思路】了解設題特點圍繞一個人物敘述的文言文通常會要求考生 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優點。這樣的優點大體包 括:①對現實的態度,如豁達、消沉;②意志特征, 如勇敢、果斷;③情緒的感性特征,如熱情、開朗; ④情緒的理智特征,如思維敏捷、邏輯性強。關注人物的思想和言談舉止人物的語言、心理、行動均能表現人物的情感 變化,故分析人物情感應緊扣該人物的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進行。關注評價性的句子我們還可以從他人評價性的句子,尤其是作 者的評論來分析人物。通過剖析事件分析人物人物的所作所為能夠反映其性格特點、精神面貌。積累分析人物的術語人物形象 常用詞匯正面 人物 帝王 善于納諫、知人善任、體貼民情、愛民如 子……臣子 敢于進諫、忠君愛國、機智勇敢、能言善 辯、精于謀劃、為人謙讓、破案如神……名士 情趣高雅、超凡脫俗、桀鷲不馴、多才多 藝、博學多聞、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父母 勤勞、教子有方、愛子情深、深明大義、重 視教育……小孩 勇敢、機智、聰慧、好學上進、孝敬長輩、口 齒伶俐、勤奮刻苦、專心致志……人物形象 常用詞匯反面 人物 狡詐貪婪、趨炎附勢、背信棄義、沽名釣譽、 恃強凌弱、見風使舵、蠻橫專斷、表里不一、口 蜜腹劍、無惡不作、忘恩負義、油嘴滑舌、卑鄙 無恥、落井下石、投機取巧、乘人之危、欺上瞞 下 …考點八 分析寫作方法【常見題型】本文開頭從……說起,有什么好處?文章是怎樣寫……的?第X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描寫手法)?選文是怎樣表現……的?【答題思路】明確文言文的體裁中考大多考傳記、敘事、寫景類文章,不同的 體裁寫作方法迥異。精讀文本整體理解文章內容,如傳記類的寫了誰,他做 了哪些事情。了解常見修辭方法的作用有的中考題還會考查語言賞析類試題,這類 題要注意辨析修辭方法。根據文體辨析寫作方法(1) 敘事類的重點掌握人物描寫方法、對比、 襯托、側面描寫。(2) 寫景類的注意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動靜結合、襯托。(3)議論類的重點掌握舉例論證、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5.要認真組織語言,做到文從字順。考點九 比較異同【常見題型】甲乙兩文都談到了……的問題,但側重點不同,請 分析。兩文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甲文中的……能否用乙文中的……解釋,為什么?兩文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之處?【答題思路】初讀文言語段,整體把握其主要內容先瀏覽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 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關系,以求更準確地理解。落實題目要求和比較的內容閱讀相關文字,逐項進行“異中求同”,或“同 中求異聯系全文,整體分析按題目要求將比較閱讀的結果用準確的語言 表達出來。考查 角度 應考策略比較文 章內容 異同 整體把握。在準確理解句、段、篇含義的 基礎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態度 具體分析。在歸納內容要點時,首先要把 握文意,篩選、提煉信息。記敘類文章,要明確 “何時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結果如何”;寫景類文章, 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點比較主 旨情感 異同 正確翻譯句子,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感知 通過對人物的言行舉止和所做之事及文 章內容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啟示或總結道理 把結論與相關的內容結合起來寫成答案比較人 物形象 異同 從正面描寫入手:人物的具體事件;人物的語 言、動作、心理描寫等;文段中簡潔的人物特征 概括語句 從側面描寫入手:第三者的語言(評價);作者 的評論等比較寫 作手法 異同 首先要明確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其次要 明確常見的寫人敘事的手法。答題的基本形式 是:使用了……,形象地寫出了……,突出了 ……的主旨。也就是從“寫法”“好處”“內容” “主旨”四個方面組織答案比較探 究啟示 異同 首先,要準確、深刻地領會作品的內容、思想 和情感傾向;其次,要從作品本身出發,緊扣題 目所問進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聯系實際, 盡量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貼近生活,緊跟時 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使觀 點經得起推敲,令人信服課標解讀古詩文默寫是中考語文命題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一個人對古詩文名句、名段、名篇記誦的情況,不僅反映一個人的閱讀水平,而且還反映一個人的學識修養。該知識點考察的內容一般以課標推薦的“61篇中考必背古詩文”為主,其中古詩詞共40首,文言文共21篇。大部分都是部編版課本中的,有個別古詩詞,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課標中有,但是課本中沒有的。文言文部分也基本是部編版課中的,有個別文言文,如《伯牙善鼓琴》,是課標中有,但是初中課本中沒有的。考情分析從近幾年的中考題來看,傳統的名篇名句(積極向上的)是重點,教材新增篇目和課標推薦篇目中的名句是考查熱點。題型設置方面一般有兩種:直接默寫(給上句默寫下句或者給下句默寫上句)和理解型默寫。涉及到的分值大多在6-10分左右。主要以填空題為主。命題趨勢①傳統名篇名句是重點,教材新增篇目和課標推薦篇目中的名句是考查熱點②記憶型、理解型默寫仍占主要地位,情境型默寫越來越注重結合時事或傳統經典設計主題情境,新穎靈活。③名句大多是考查那些意蘊深刻、富含哲理、令人深思、警策勵志等方面的句子,以及主旨句、中心句、極富生命力的千古名句。考點解讀古詩詞考點雖然較多,但仍有規律可尋。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考作品的思想感情。所謂“詩言志”,詩詞必然是為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而寫的,而沒有任何思想感情的詩詞是沒有的。中考試卷中此類試題的考查比比皆是,例如:(2023·天津·統考中考真題))《渡荊門送別》一詩中,李白借寫家鄉水戀戀不舍,含蓄地抒發思鄉之情的詩句是: , 。”(2022·新疆·統考中考真題)。(5)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表達愛國激情和雄心壯志的句子是: , 這都是對情感的考查。(二).考景物描寫。情與景是詩詞創作的兩個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發與滲透,達成融合無間的狀態,進而產生美妙的詩詞意境。因此經典的寫景句子也是考查重點,例如:2021年王維在《使至塞上》中以洗煉的文字,為我們描摹了“□□□□□,□□□□□”這樣一幅蒼茫雄渾、壯闊瑰麗的大漠風光圖。(2021·上海·統考中考真題)學校組織學農活動,同學們來到農村,看到一片片農田和整齊的村舍,情不自禁地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句子“ , ”來形容所見之景(三).考名言名句。名言名句膾炙人口,或者形象生動,充滿詩情畫意;或者充滿哲理,啟迪智慧;或者情真意濃,格調高昂。這些名言名句寫景、議論、抒情,千古傳誦,耐人咀嚼,多年之后依然魅力不減,隨時引起共鳴。例如2013年:真誠的友誼不會因離別而愁苦,不會因距離而淡漠。只要心懷摯情,千山萬水不再遙遠。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對此是這樣表述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013年: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把酒問月,感月之陰晴圓缺,悟人之悲歡離合,從而生發出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可見,考場也是教育,也在熏陶濡養性情。(四)關于“詩眼”.“詞眼”。“詩眼”.“詞眼”往往可以使平淡無奇的景色境界全出,能更真切的傳達詩情詩旨,增強詩詞的形象性,為詩詞增添情趣或理趣。。如:考“造化鐘神秀”之“鐘”字的作用。 我們要先明確“鐘”字的含義,是“聚集”。再結合全句的內容,本句寫泰山的神奇秀麗,那很明顯,“鐘”字就賦予“造化”也就是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最后,我們要明確它的表達效果,那就是“鐘”字賦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生動形象的表現了是大自然把泰山營造的神奇秀麗。 在鑒賞詩歌時,我們首先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例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五.考藝術手法。明確了詩詞的藝術手法,便于理解詩詞的思想感情,對于培養學生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有重要的意義。例如2012年:.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以超然脫俗的想象,將無形的人間情感寓于有形的清風明月中,用這種化抽象為具體的手法,來表達對友人關切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還有2014年:北朝民歌以粗獷豪放見長,善于表現英武豪邁氣概,《木蘭詩》就是其中代表性作品。詩中用夸張手法表現木蘭不遠萬里,跨越雄關險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戰場的句子是:□□□□□,□□□□□。都是對手法的考查。手法有:(1)動靜互襯手法。(2)虛實結合技巧。(3)色彩搭配藝術。(4)遠景近景層次。(5)情景交融運用。(6)明寫暗寫處理。(7)俯仰角度變換。(8)修辭手法使用。 (9)含蓄空白技巧。備考方略1.關注細節,精雕細琢。《新課程標準》指出:“古詩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各類語文試題中關于背誦的考查形式是默寫。古詩文朗朗上口,易背易記,但在實際考查默寫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同學經常出現錯別字。總結歷年來所教學生古詩文默寫錯誤情況,無非有以下幾種類型:(1).是同音字混淆。如“燕”、“雁”,這兩個字在古詩文中常常出現。“衡陽雁去無留意”,“似曾相識燕歸來”。學生因為不理解“燕”與“雁”的含義,學生常常將這兩字混淆。再如“香氣”的“香”和“家鄉”的“鄉”,“于”和“與”等。我們有些學生習慣用聽覺來學習,課堂上我們會發現有這樣的學生,他們深情朗誦,高聲背誦,記憶速度很快,但書寫的準確性卻很差。究其原因,恐怕是對于這些同音字,沒有認真理解識記造成的。(2).是形近字混淆。中國漢字以形聲字居多,這些字不僅讀音差不多,字形也相近,學生很容易默寫出錯。如“秋風蕭瑟”,“簫鼓追隨春社近”,中的兩個“蕭”“簫”字,“以觀滄海”與“天蒼蒼”,這些字都是讀音相同,字形又相近。當然還有一些雖讀音不同,但字形很是相近的字。如“已”、“己”、“巳”,這三個字學生就很難分辨。(3).是偏旁混淆。如“禪房花木深”,“禪”字為“示字旁”,許多同學會默寫成“衣字旁”。再如“壯”,學生常常將“士”寫作“土”,還有反文旁與欠字旁;走字底與建之旁;同字匡與門字匡等,學生稍不注意,就會出現默寫錯誤。(4).是較復雜的生僻字。這些字往往不常用,并且結構比較復雜。如“霪雨霏霏” 的“霪”字,“林壑尤美”得“壑”字,學生在默寫時出錯幾率就較大。這些同音字、形近字混淆,造成了在古詩文默寫中出現很多別字。為了有效糾正的默寫錯誤,我們就有必要對不同的錯誤進行研究,找到科學的識記方法,記得輕松而有效。下面給大家提供幾個方法,僅供參考。一、易錯字上畫圈,重點記憶法無論是哪種默寫錯誤,為防止學生再次出錯,都可以讓學生在易錯字上畫圈。而且是用顏色鮮艷的筆,使它與周圍字句明顯區分開,學生每次讀背到這個地方,這些重點圈出的字就會強化記憶,再次默錯的幾率也就大大降低。當然這樣的做法也要注意,每首詩詞所圈畫的字不要過多,否則,滿篇都是紅圈圈、藍圈圈,就達不到重點記憶的效果。二、解釋字義,理解記憶法無論是同音字混淆、形近字混淆,還是偏旁錯誤,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對字義不理解造成的。盲目背誦會導致“高耗低效”,最終就是教師辛苦批改,學生照錯不誤。所以講解、賞析非常重要。比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很多考生誤寫為“留取丹心照漢青”,就是對“汗青”這個詞不理解造成的。“汗青”字典上解釋為:古時在竹簡上記事,采來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容易書寫,因此后世常把“史冊”稱為“汗青”。這樣一解釋,學生明白了,哦,原來是青竹子烤出了汗,學生恐怕從此再也不會錯了。再如上面提到的“簫鼓”的“簫”,簫是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頭,而非草字頭。而“蕭瑟”的“蕭”,是指草木蕭條冷落。這些都是由于未領會句意造成的錯誤。三、分析字的結構,分步記憶法這樣的方法適用于一些難寫的生僻字。如“霪雨霏霏” 的“霪”字,上頭是個“雨”,下頭是個“淫”,“雨”表意,“淫”表聲。這樣將復雜的字分解成兩部分記憶,效果很不錯。再如我在幫助學生記憶“贏”字時,把它的組成分解為亡、口、月、貝、凡,這樣學生很容易記住,也記得很牢。四、編順口溜或故事,趣味記憶法如:“戎馬關山北 ”、“尚思為國戍輪臺”,“戎”與“戍”、及易錯的“戊”、“戌等字。想必大家都記得小學老師教給我們的順口溜“橫戌點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念作戎。”我們記得又快又牢,而且終生不忘。再如“已”、“己”、“巳”三個字,如果根據筆畫在空間上占有情況不同,編作歌訣“己字空,已字中,巳字不透風。”這樣做學生不但容易分辨,而且容易記憶。對于這些形近字的錯誤,我們可以動腦筋總結。有些字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來編順口溜或故事。2.點面結合,縱橫交織。同類詩句、同類詩歌、詩文結合的各種歸類,從不同角度去復習體會詩詞。同類詩句,指的是可以把教材中同類詩句總結,比如寫景的詩句、 富有哲理的詩句、運用典故、抒發豪情壯志的詩句,歸納后對所學詩歌就有個縱線的把握。而當我們講到一首詩歌時我們又可以從不同角度找到與它相似的詩歌,比如在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就不妨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聞王昌齡左牽龍標遙有此寄》等送別詩放到一起,這樣,了解同類詩歌的特點,先繪離景再抒離情,而且還能從中體會不同作者當時的心情與思想境界,對詩歌中的情感理解又提升了層面。另外,我們初中教材能把詩文人三者融合在一起的作家還是有的,比如劉禹錫其人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陋室銘》放在一起講解。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立體鮮活的劉禹錫,體會他不同時期的情感變化和內心世界。比如范仲淹和他的《漁家傲》、《岳陽樓記》就會帶我們走進他熱血沸騰、豪情萬丈的激情歲月中;還有陶淵明和他《飲酒》與《桃花源記》也能帶領我們走進更悠遠、純凈的詩人世界。3.歸納整理,條分縷析。古詩的意象,很多都有相對的寓意,把握了這些寓意對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題材有很大的幫助。可見對意象的歸納還是非常必要,它往往寄托了詩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比如酒、飲酒多抒發豪情或苦悶抑郁之情;明月多寄托思念;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