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生命詩意單元任務關鍵點關鍵點一知人論世,要探討詩人所在歷史現場的時間節點的確定;依據的資料是否可靠、是否真實,并對此探究;運用資料理解作品,作出合理判斷的路徑;把“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結合在一起,深入體察、理解詩人的精神世界。關鍵點二要真正走進古代詩人的詩詞里、內心世界里,還需要再知人論世基礎上,通過想象和聯想,描繪出詩中場景,進入歷史現場,與詩人感同身受,深入體會詩人情感,通過朗讀“因聲求氣”“以聲傳情”,再現作品的意境,展示詩人的生命情懷。關鍵點三再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的基礎上,對作品的理解、分析和鑒賞,感受生命的不同形態;提高鑒賞藝術和審美的能力,豐富內心世界,從而形成讀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主題閱讀生命的詩意花兒開在我們眼里,我們便把它深深鐫刻在心中,也許這就是詩意。看過的風景,讀過的書,喜歡的音樂,感動的故事,都會留下痕跡,這痕跡可以輕到被遺留在腦海深處,可一旦被那似曾相識的情景所牽動,卻總不會徹底忘記。還記得第一次讀完《紅樓夢》時,記得那年夏天沙灘上飄著的那支風箏和我們的腳印,還記得孩時那搖來搖去的蹺蹺板,還記得小學畢業照上大伙天真的表情,還記得……逝去的日子是美麗的詩行,而我正是詩里也許這一切早已煙消云散,也許只是回憶,但詩意卻永遠地留在心里。也許有人認為只有轟轟烈烈的生命才會值得回憶,只有詩人才會懂得所謂詩意。其實不然,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平凡而美好的,任何個體生命都有權力去追求屬于自己的詩意。我是一個緬懷古典的人,渴望在唐詩、宋詞、《三國》、《紅樓》中尋找我那已殘缺的詩意天堂,感受遙遠帶給我們令人窒息的美感。喜歡一個人在靜謐的氣氛中翻開已泛黃的書卷,任目光輕盈地撫過書頁,一股古典的幽香在流溢,心靈也在溫暖的空氣中感悟、升華。向往莊子,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甘愿做一棵守護月亮的樹;喜歡寶玉,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有著“掃將新雪及時烹”的脫俗閑適;欣賞蘇軾,是他“揀盡寒枝不肯棲”的超然曠達。在心煩意亂之際,吟上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或“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還魂愛情,或細味岳飛“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憂患感傷,或去感受“一簫一劍平生意”的放蕩不羈。也許,我們無法再過故人采薇而食,采菊悠然的生活,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選擇詩意地生活。當看到人們與古典文化越走越遠時,我不禁悲嘆,這決不是一兩句詩詞的遺忘,而是心靈詩意與深刻雋永的人文天堂的破滅。記得海德格爾曾說過,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這塊土地上。人們也許不明白,因為自己置身于這個世界,未曾遠觀過它的美好,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丘一壑也”。我只想做大自然中一名卑微的旁觀者,告別忙碌的生活,淡然處之,看太陽東升西落,靜觀風起云涌,宛如一隱士,詩意地棲居。原以為生活的滋味,無非在于書、詩、哲學、愛情,才明白生活如水,本無需什么特點。無論盛水的杯子是丑是美,真正帶來快樂的是水的甘甜、清洌。尋找詩意,尋找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等待花開的聲音……唐詩如瓷,宋詞如紗王婷婷打開一本唐詩集,仿佛走進了一座瓷器館。高貴的瓷器穿越時空,靜靜展示它們的美。它們帶著歲月的味道,什么都不能掩飾它們的光輝。無論典雅,活潑,莊重,靈動,都動人心弦;無論長短,都精致細膩。只有那樣偉大的時代,才能造就那樣偉大的美。瓷器講究好料,上好的泥料是千百年地質變遷土質沉積的結果。有了好料,想做什么,信手拈來,再細細地塑形,上彩,描花,精打細磨,直至燒出成品。唐詩也是文化沉積的結果,是反復推敲凝練的文學結晶。唐詩和瓷器都講究韻味,火候不足,意猶未盡;火候太過,猶顯不及。只有煉成“雨過天晴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才是最佳狀態。詩和瓷的靈感之作,是用料,手法,火候都恰到好處,仿佛無意之間,卻又渾然天成。唐詩和瓷器,是中國人的哲學。無論長短大小,悲喜情仇,都不能失去分寸方圓。中國人講究心有城府。城府,無論里面多么五光十色,表面永遠整整齊齊;一首詩看來幾十個字平淡無奇,意味卻一延千里,像中國的象棋,尺寸之間的棋盤,承載著金戈鐵馬,平淡間,是殺氣騰騰,氣象萬千。宋詞是裊裊輕煙,是細語碎花吟,是一段閑愁,剪不斷,理還亂,直觸靈魂。無論遠看近看,都是藝術品。紅樓里面將紗窗的上品叫做軟煙羅,因為用它們“做了帳子,糊了窗屜,遠遠地看著,就似煙霧一樣”。宋詞深沉活潑,激昂傷感,大江東去,曉風殘月,美麗的詞牌名,在縹緲流動間。宋詞最初觸動我們的,正是以它的柔軟和傷感,及淡淡的情懷。宋詞似乎更容易上口,更隨意,雖然詞牌名規定了它的形式。它是中國的散文詩,是繁華之后的繁華,夢境之上的夢境。“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宋朝這樣雍容華貴的朝代,才能產生這樣直逼心靈的作品。很慶幸生在中國,繼承了這樣的文化。唐詩宋詞的美麗,足以讓我們駐足觀賞,至少值得每一個國人由衷的尊重。【點評】一千多年的泥石流,推倒了多少高山,卻不曾改變一首詩一個韻腳一個意象。再強大的王朝,也活不過一首詩。詩歌是搖曳于晨曦的垂柳落花,是悠揚于春日的風輕云淡,當詩歌和春天相攜相戀,是詩歌因春天而生機勃發?還是春天因詩韻而沉醉癡迷?想必大家心中已有了或浪漫豪放或溫馨婉約的解答!本文構思獨特,作者巧妙地把唐詩宋詞類比中國的瓷和紗。以瓷和紗講究用料和意蘊,寫出了詩詞的底蘊和美感,將唐詩宋詞的創作過程形象地描繪了出來。本文語言清新自然,比喻形象貼切。另外,文中還引用了一些名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學性。前文的描寫使得結尾感情的抒發真摯樸實。泊一直喜歡泊的意境。一葉漁舟,三兩只畫艇,或七八條竹排木筏,靜靜地系在清淺的水邊;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種何等凄幽而靈動的韻致。總忘不了古鎮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這種小船形如周作人筆下的烏篷船,促狹修長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顯得格外嬌小玲瓏。不過,溪船一般不用來載客悠游,“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魚捉蟹。溪船最大的用途是運貨,運載著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貨,欸乃一聲山水綠,穿梭在幽深的斷崖溪谷之間。對于山里人來說,溪船運載過他們的企盼與悲歡,因而每當木船出現在古鎮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總是爭相奔向水邊。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魚鷹棲息在岸邊橋下,或溪心巖渚,勞累了一天的船工們常常是點亮一盞風燈,擁坐在船頭上談天說地,吹拉彈唱,任琴聲、笑聲伴隨著水聲、蛙鳴、燈火流了一溪,讓溪邊浣衣擔水的村姑、小孩聽醉了,久久不肯睡去。盡管那時我并不諳詩情畫意,那搖拂晃蕩的船影燈火,卻如一粒凄美的種子,飄落在心田上,讓我恍惚迷離,浮想聯翩。我常想,泊應該屬于一種靜美吧。風平浪靜的溪岸湖畔、河洲煙渚,最好是僻遠的荒村野水,花塢柳岸,千尺斷崖之下,茫茫蘆蕩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處。這時,把舟楫系在江風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煙波浩浩,雨霧迷茫,當你獨坐船頭,靜臥船艙,也不管是獨釣寒江雪,畫船聽雨眠,靜水觀魚動,一杯清茶,一盞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鷗。這一瞬間,所有的喧囂與煩惱都會漸漸離你而去。在這樣澄靜寥廓的氛圍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種心境。你看,當謝靈運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時,正值一輪秋月當空,煙波浩浩的湖面上,歸帆點點,島影幢幢,而湖邊卻是蒹葭蒼蒼,野菊燦燦,時有陣陣猿聲鳥啼隨風飄來。于是,詩人獨立船頭,昂首仰望,“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靜美,天籟的親切,以及天地間一時無從知曉的玄機奧秘。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張志和,就不僅僅把一葉漁舟,更把自己淡懷逸致的襟抱,閑適脫俗的意趣,永遠泊在了鷺飛魚躍、桃花流水的西塞山前。如此看來,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遠渚的奇峭、靜謐,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飄逸、嫵媚,釀造出一種凄幽的美,一種空靈的美,一種寧馨素潔的美。人置身其間,既可暫時逃避喧囂塵纓,又能從淳美的大自然中覓取心靈的滋養,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煙渚”,往往成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選擇。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水光瀲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橋的“瘦西湖”,以及蘇州眾多的園林水榭,何處不有畫舫輕系、漁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過多少柔情蜜意、離愁別緒。當然,也泊過富賈豪紳、腐朽君臣的驕奢淫逸、寡廉鮮恥!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數不清的歌樓舞榭、畫舫游艇。在那槳聲燈影里,晃蕩過孔尚任的南明遺恨,晃蕩過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風流,更有不知亡國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艷”、“金陵十二釵”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淚。不妨說,秦淮風月里泊的正是中國文化長河中一條繁綺香艷的畫舫吧。泊,或許還是一種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誰沒有云帆高掛、長風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邊,淡淡煙波里,棲息著高蹈文人的高情遠意,他們用清風明月,溪聲烏韻,柳浪荷香祛除塵廛,清心濾思,偷得浮生半日閑。唐代詩人張繼進京趕考落第之后,駕一葉扁舟夜泊在楓橋下。他不以落第為意,佇立船頭,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紅楓、漁火、江橋以及烏啼、寒山寺的鐘聲,熔鑄成寥廓的胸臆,熔鑄成一幀“楓橋夜泊”的不朽畫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內涵。其實,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種蓄積和迸發,航程的目標還在遙遙的遠方啊,豈能松懈自己,坐視觀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蘇東坡,是深諳“泊”的意蘊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遠岸,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江風明月磨礪心曲,壯闊襟懷,然后,以昂然無畏的風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險灘,驚濤駭浪。“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曠達的精神寫照。【點評】“泊”是一種心境,置身其間,既可逃避“喧囂塵纓”,又能從淳美的大自然中覓取心靈的滋養、精神的慰藉。“泊”是一種文化,江南的許多河流湖泊往往作為背景被寫進文學作品中,使它平添了一分文化氣韻。“泊”更是一種精神,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種蓄積和迸發,是一種寥廓的胸臆。本文的語言優美明艷,駢散互用,長句與短句結合,且引用、化用了許多前人的詩文,使文章富有濃厚的文化意蘊和詩情畫意,讓讀者產生古今相通的感覺,擴大了“泊”的意蘊,深化了文章的主題。課本素材《短歌行》《歸園田居》素材素材淘金課文適用的話題:尊重人才 人生選擇 生命價值 胸懷大志 有為與可為 傳統文化運用片段: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曹操視野廣闊、氣魄宏大,堪稱一代梟雄。曹操曾三下“求賢令”,創造性地提出 “唯才是舉”的方針,以廣納人才,實現一統天下的宏圖大業。他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披肝瀝膽真情相待,恢廓大度善于容人,克制感情不計私仇。許攸棄袁紹前來投奔曹操,“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陳琳起草檄文討伐曹操,曹操俘獲陳琳后憐其才,赦他不死并命為從事。“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愿以“周公吐哺”之心誠待天下賢才,他求賢之心“明明如月”,呼喚賢士擇枝而棲,與他攜手共謀大業。 曹操胸襟博大,氣魄宏偉,才使得帳下猛將謀臣無數。這種群賢畢至的盛況古今少有,至今仍傳為美談。詩文咀華乞食陶淵明 〔魏晉〕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譯文】饑餓驅我出門去,不知究竟去哪里。前行來到此村落,敲門卻難致詞語。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贈來不虛。暢談終日話投機,斟酒即飲不客氣。新交好友心歡暢,即席賦詩表情意。感你恩深似漂母,無韓信才我心愧。牢記胸中如何謝,死后報答君恩惠。【鑒賞】這首詩不僅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晚年貧困生活的一個側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樸拙真率的個性。起二句直寫出為饑餓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態,詩人自己也不知該往何處去才是。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詩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轉變、提升為欣慰感激。“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主人不僅急人之難,而且善體人情。“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詩人為有這位新交而真心歡喜,談得高興,于是賦詩相贈。下面四句,正面表達感激之情,是全詩的主要意旨。全幅詩篇語言平淡無華,卻蘊發著人性美麗的光輝。主人急人之難,詩人感恩圖報,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這是兩種高尚人格的對面與相照。時文選粹從三國故事中品人才“用情”之道用才要有“用人不疑”的真情。“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對孫權最高的評價了。孫權年紀輕輕就能夠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我想這離不開他用人不疑的真性情。孫權用人不疑,臣下對他也忠心耿耿。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兄長,孫權經常派他出使蜀國,和劉備商談聯合事宜。諸葛瑾每次出使蜀國,和諸葛亮只在“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劉備失去荊州后,欲親自率兵攻打東吳。諸葛瑾寫信給劉備,勸他和孫權和好。當時有人告諸葛瑾暗中派家人和劉備來往,孫權不信,他說:“孤與子瑜(諸葛瑾字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有這樣的胸襟,臣下怎能不死心塌地?當前各地搶人大戰愈演愈烈,有的地方滿足于人才引進了、上級考核任務完成了,但對人才怎么使用卻不去研究。有的黨政機關“作秀式”聘請科技副職擔任政府班子成員,但對他們的合理建議卻很少認真考慮,覺得他們沒有機關工作經驗,想當然的認為他們“紙上談兵”,習慣把科技副職作為“花瓶”擺著,就像是一項“政績工程”。人才引進是手段,合理使用才是目的。在人才使用中,要用一顆真心對待,做到“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留才要有“贈袍賜馬”的溫情。三國中對曹操的評價多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自私、多疑之人,其實曹操也有溫情的一面。關羽為了保全甘、糜二位夫人,在與曹操約法三章后,歸降曹操。進入曹營后,曹操對關羽可謂是無微不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為了留下關羽不惜把自己心愛的赤兔馬慷慨相贈。記得看《三國演義》中有這么一處細節,曹操在用膳時,有一道菜是鹿肉,曹操吃了一口后覺得非常鮮美,隨即想送給關羽,但怕路上鹿肉涼了影響口感,就命人連同爐子一起送去了,可謂仁至義盡;甚至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要回到劉備身邊時,曹操不僅沒有怪罪,還送關羽錦袍,讓人不得不佩服曹操的胸襟。曹操雖然沒有留下關羽為己所用,但為了留下關羽而付出的溫情卻值得我們借鑒。要想留住人才,就需要為人才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人才感受到“家”的溫情。陶淵明的另一面魯迅先生說陶淵明飄逸得很久了,又說他并非整日整夜飄飄然,有“悠然見南山”的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的一面,倘若有取舍,便非全人。陶淵明宛如一汪深泓的碧波,讓人無法領略它的深邃,驟然間的一陣微風波瀾,也只能掠起它的冰山一角。陶淵明給人的印象是深邃、神秘。他的辭官歸隱、他的飲酒乞食,其人、其詩,都耐人咀嚼而又永遠咀嚼不透。蘇東坡青壯年時期不喜歡陶淵明詩歌,老年尤其是在被貶謫海南島的漫長歲月中,卻日益酷愛陶詩。晚年的蘇東坡,陶詩幾乎成了他唯一的精神食糧。他每天讀陶詩,還給自己規定,每天只能讀一首,害怕讀完再無可讀了。他將每一首陶詩都唱和一遍,留下了和陶詩109首之多。蘇東坡說陶詩“外枯而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份神奇經歷,幾乎成了所有嗜陶者的共同體會。陶淵明的詩文,語言表面平淡樸實、淺顯直白、質樸無華,有時甚至感覺味同嚼蠟,但是當你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時,卻分明有洌洌甘泉、縷縷清香、絲絲愜意。在東晉時代,陶淵明人微言輕。雖然他的祖輩陶侃軍功蓋世,但在講究門第出身的時代,在世家大族的眼里,仍不過是“奚狗”而已。幾世幾輩后的陶淵明,就更沾不上那份榮耀了。陶淵明的園圃里,六朝人看重他的隱士風度、他的名士風流,唐朝人看重他的酒、他的官。在唐人的視野里,陶淵明是個酒鬼、狂徒兼縣太爺,引來不少著名詩人的青睞與傾心。“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是王維的情愫;“何日到彭澤,長歌陶令前”“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是李白的仰慕。宋朝人就開始看好他的詩文了。讀點陶詩,似乎成了宋朝有身份文人的標志。北宋楊萬里品出了平淡,南宋朱熹讀出了豪放。到了明清,陶淵明似乎被裝進了多棱鏡里。寧靜的時代看他,他是個飄逸的田園隱士;國家多災多難的歲月再看他,那簡直就是忠臣烈士了。龔自珍就曾經把陶淵明比作諸葛亮和屈原。他說:“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或許出于其祖乃晉室忠臣的家風,也或許出于“空負頭上巾”的愧疚,陶淵明在他的晚年,始終都堅守著一顆東晉遺民的忠貞之心。他在劉宋王朝生活了八年,但他寫詩文,不愿意使用新朝的年號。他拒絕了劉宋新朝廷的幾次征辟,而朋友們都歡呼雀躍地離他遠去了。他痛感子期已死,伯牙絕弦,在知音不遇的時代孤寂與哀傷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這或許是明清忠勇之士屢屢提及他的原因吧。《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素材素材淘金課文適用的話題:傳統文化 風骨氣節 家國情懷 現實與理想 文化自信 小我與大我運用片段:想到你,腦海里浮現的是你滿臉的皺紋,緊鎖的眉頭,還有那天地之間孤獨的背影。你也曾有著無比的雄心壯志和浪漫激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你豪情滿懷,自信滿滿,認定能登上人生的高峰。那時的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等待你的,是落榜,窮困,喪子,流離失所,寄人籬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你駕一葉生命的扁舟,顛簸在時代暗流涌動的江流。你曾經多么愛喝酒,“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那么的張揚豪爽,而今“潦倒新停濁酒懷”,所有的愁苦化作一滴枯淚。空有報國志,難有用武地,只能在江邊踽踽獨行,在山頂吞聲悲泣。你用一行行詩句細數黎民的苦難,蘸著濃于墨的仁愛與悲憫書寫一段屬于百姓的“詩史”。詩文咀華月圓杜甫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未缺空山靜,高懸列宿稀。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譯文】一輪圓月當空高懸,皎潔的月光灑滿小樓,也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之上,而江面上的光又反射到了屋門上,相映成輝。綿延起伏的水波上不停地跳動著金光,這金光映射到華麗的綺席上,使席子的光彩顯得更加柔美。明亮的月光照耀著幽深的山林,顯得格外寧靜,仰望星空,在高懸明月的映襯下,群星稀廖。不禁想起遙遠的家鄉,此時應當是松柏正茂,桂花吐發清香之際,在這寧靜的夜晚,惟愿遠隔萬里的親人也能共同沐浴這美好的月光。【鑒賞】這首詩是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的秋天流落到夔州時所作。全詩意境宏大、清冷寂靜,從天上寫到地上,從江上寫到屋里,從眼前寫到山林,從身邊寫到萬里之外。但無論怎么寫月亮,寫月光,都始終擺脫不了一種孤獨與寂寞的感覺。首聯從天上月、江上波到門上月光的閃動,視角不斷轉換,寫出了一個活脫脫的生動傳神的月亮。頷聯詩人從江樓上俯視長江上的月色,又從寫江上的月光轉到寫屋內的月光。頸聯詩人的視線從室內轉到了室外,接著詩人又仰望星空。尾聯詩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鄉和親人,聯想到與他們遠隔萬里共沐月光。這是詩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長期滯留異鄉,久久難歸的無可奈何的告慰。時文選粹評說詩圣前不妨研讀幾首杜詩杜甫的詩歌成就,先以一個“量”化的標準來看:他一生作詩近1500首,傳誦千古的名篇至少有百余首之多,數量和“優質率”恐怕只有李白可以匹敵。再看作品內容,人生的所有況味在他的筆下都有極其準確生動的描述,沉痛莫過“國破山河在”,憤懣莫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豪情莫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壯闊莫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歡喜莫過“漫卷詩書喜欲狂”……更不要說那著名的“三吏三別”。但杜甫頻頻上熱搜,還不僅僅是因為他“最偉大”的頭銜。所謂“熱搜體質”,其實就是話題性與貼近性,是能讓今天的人獲得共鳴的笑點、淚點、痛點甚至還有“槽”點。這些“點”,杜甫身上實在太多。筆者在中年以后最愛杜詩,越讀越覺得他如同一個老朋友,1200年前的他雖與我們異代不同時,卻總能說到我們的心坎上。想來,這既源于他的天才,也源于他的敏感多思。網友吐槽他“碎碎念”,寫了太多生活瑣事,在筆者看來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曾經對杜詩做過一個分類整理,一個“節令”的專題中,從“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到上元節、寒食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光是一個冬至就寫了《小至》和《冬至》《至后》三篇,足見他是一個認真生活的人、一個真誠的詩人。純一無偽赤子心純一無偽赤子心,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本情懷。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組織了疏浚六井和錢塘門外石涵橋附近堤防等民生工程,既解決了杭州百姓飲水問題,又起到防止水患和緩解旱情的功效。無獨有偶,蘇軾任杭州知州時,見西湖草長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后人稱之為“蘇堤”。“蘇堤”不僅造福了當地群眾,也為后世留下了“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的詩句。純一無偽赤子心,是“至誠之道,知行合一”的無悔堅守。白居易致仕居洛陽時,發現洛陽龍門潭以南的伊河“有八節灘、九峭石,船筏過此,例反破傷。舟人楫師推挽束縛,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饑凍有聲,聞于終夜”。白居易不顧體弱多病,“予嘗有愿,力及則救之。”毅然施舍家財,疏浚八節灘,終使險灘變通途。面對小舟如飛的歡悅景象,作詩明志:“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后人。”明代名臣魏驥告老還鄉后,看到家鄉的湘湖年久失修,湖堤坍塌,湖灘淤積,認為“是湖為邑無窮之惠也”,不能如此毀廢。于是,向當地官吏陳情,動議修復湘湖,使湘湖蓄水增多,從而保住了沿湖農田防旱防澇之利,再一次造福蕭山百姓。臨終之時,魏驥遺言是喪事從簡,勿擾鄉里,朝廷禮金可救濟饑民。成語:①國色天香(雍容華貴) ②鳥語花香 ③揮毫潑墨《念奴嬌》《永遇樂》《聲聲慢》素材素材淘金課文適用的話題:豁達人生 治學精神 愛國報國 崇敬英雄 苦難成才 悲劇之美運用片段:梁衡說,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以武起事,由文而武,他本想持鋼刀利劍,馳騁疆場浴血奮戰,痛痛快快地殺敵報國,收回失去的那大片的土地,洗雪國恥。怎料忠心遭到猜忌冷落,一閑置就是二十年。憶當年,單人獨馬追殺偷印之賊,躍馬橫刀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帶了上萬人渡江投奔朝廷,何等英勇的英雄少年郎!而如今,白發如雪,英雄無用武之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聲悲嘆,幾許蒼涼,冷不了一腔報國的熱血,“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躍馬橫刀是他一生的追求。辛棄疾為國而生,為國而戰,為國而死,臨終前仍大呼“殺賊!殺賊”。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成為辛棄疾一生一碰就會疼痛的心病。詩文咀華鷓鴣天蘇軾 〔宋代〕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譯文】遠處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圍繞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上下翻飛,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在鄉村的野外,古城墻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轉瞬已是太陽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時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鑒賞】此詞作于作者貶謫黃州時期,描繪了一幅夏日雨后的農村小景,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自我寫照。上片寫景,詞人先寫游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游賞和游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后得新涼的喜悅。開頭兩句,作者用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三、四兩句的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隱隱約約看出詞人百無聊懶、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下片刻畫人物形象,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可以看到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隱者形象。時文選粹蘇軾的魅力也是傳統文化的魅力蘇軾人格偉大在哪?首先是一心為民的情懷。蘇軾有著多年的貶謫生涯,然而他并不灰心喪氣,每到一地,總想著造福一方百姓。即以登州為例,元豐八年(1085年)蘇東坡知登州(今蓬萊)軍州事,只有5天時間,即奉調回京。雖然時間很短,但他寫成兩篇“調查報告”,遞交朝廷。一是《乞罷登萊榷鹽狀》,文章指出:百姓曬鹽,必須賣給官府,官府統一發售,貪弊成風,建議鹽戶自行發售,官府收稅。此議被準,百姓享此福利直到清末。另一篇《登州召還議水軍狀》,根據登州的邊防戰略地位,要求修筑工事,加強戰備。5天時間,兩宗大事。當地民眾緬懷他的卓然建樹,修蘇公祠于蓬萊閣。民眾傳頌:“五天登州府,千年蘇公祠。”因此蘇軾去世時,“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可見蘇軾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此外,蘇軾還有著超然物外、達觀豁達的人格魅力。東坡一生任職10多個地州,然而每到一地,他都與當地民眾打成一片,自得其樂。在海南,一次東坡得蠔。他將蠔肉浸入漿水,添酒燉煮。又取個頭大的蠔肉,在火上烤食。隨后寫題為《食蠔》的短文,贊不絕口:“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告誡兒子蘇過切切保密:“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可見蘇軾的幽默與淡然。他在險惡貶謫之地與民同甘共苦,“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他的人生態度。這樣有擔當、有才華、有魅力的文人,又怎能不受到民眾的熱愛呢?愛國報國 建功立業人生樂章里,愛國是最動人的音符;逐夢征程上,報國是最鮮艷的色彩。8名“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和28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一個共同特征就在于他們心中洋溢著對祖國的深沉大愛,生命里盛裝著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從“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國之重器躍然于世,到雜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從防沙治沙、脫貧攻堅,到巡邊護邊、為國戍海,正因為他們的無私付出、竭誠報國,我們的國防更加穩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欣欣向榮。這些功勛模范人物竭盡所能乃至窮盡畢生之力,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個人愛國與否,不僅在精神層面形成高尚與卑劣、偉大與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義層面引致人生價值、社會貢獻的分野。歷史實踐告訴我們,無論是赤膽忠心獻身國防事業,還是全心全意為民生福祉打拼,或是鞠躬盡瘁致力于重大科技創新,在國家大事、民族大義、時代需要面前,愛國情感總能生發出強烈的責任感、旺盛的戰斗力、執著的事業心,指引一個人建樹卓著功勛。可以說,拳拳愛國心、殷殷報國情,構成了一個人養浩然之氣、立鴻鵠之志、成不朽之業的精神源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