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講 尋覓社會的真諦目 錄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102知識導圖·思維領航 2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社會歷史的本質 3知識點1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3知識點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3考向1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3考向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4考點二 社會歷史的發展 6知識點1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6知識點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6考向1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7考向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8考點三 社會歷史的主體 10知識點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0知識點2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10考向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0考向2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1204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13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社會歷史的本質 2024 主觀題:浙江卷2023 選擇題:廣東卷、山東卷、湖北卷 本講選擇題和主觀題都有考查,復習時關注一些命題:通過思想、政策、道德、價值觀等的變化與弘揚,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通過相關改革措施,考查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趨勢。以黨和國家針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考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漫畫的形式,考查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2022 選擇題:北京卷、浙江卷社會歷史的發展 2024 選擇題:浙江卷2023 選擇題:浙江卷、福建卷、河北卷、遼寧卷2022 選擇題:北京卷、湖北卷、山東卷社會歷史的主體 2023 選擇題:山東卷、海南卷、遼寧卷2022 選擇題:海南卷、浙江卷復習目標:搜集材料,闡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考點一 社會歷史的本質知識點1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類別 地位 作用勞動 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①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②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實踐 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 ①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 ②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知識點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歧: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不能推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考向1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2023·浙江·高考真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 )①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 ②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③勞動是經濟制度的基礎 ④人類首先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變式訓練】1.根據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和當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這表明(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②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③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④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變式訓練】2.“新質生產力”“特種兵式旅游”“顯眼包”等上榜2023年十大流行語。全新詞語年度特征明顯,折射社會生活面貌。比如,“特種兵式旅游”凸顯出文化和旅游消費持續復蘇回暖下人們積極的生活、精神狀態。“顯眼包”是新一代渴望釋放個性、追求“與眾不同”心理需求的折射。這說明( )①物質和意識相互依存、相互影響②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③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同頻共振、相向而行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2023·廣東·高考真題)20世紀80年代,自行車是我國居民出行最常見的代步工具。近年來,隨著綠色低碳出行觀念的普及,多地出現騎行熱,憑借健身、時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車再次引發民眾的消費熱潮。這一現象說明(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 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決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發展是間斷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變式訓練】1.(2022·浙江·高考真題)在基諾族口耳相傳的神話中,創世女神開天辟地、創造了人類后,便將一把茶籽撒在基諾山上讓他們以種茶為生。從此,基諾人開始了栽培種植茶葉的歷史。這表明( )①生產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②神話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③古代基諾人正確回答了世界本原問題④先進的社會意識會推動社會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變式訓練】2.在2024年全國兩會調查中,“鄉村振興”位居熱詞榜前三。話題的高熱度既是網友們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肯定,也寄托著網友對描繪新時代“富春山居圖”的美好期待。這說明(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富春山居圖”是人們對美好生活期待的寫照②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③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人們基于鄉村建設現實,描繪鄉村振興未來④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點二 社會歷史的發展知識點1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 作用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反作用 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求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決定 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反作用 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要求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特別提醒:正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辨別材料考查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還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關鍵是準確把握兩者的基本內涵。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而政治體制改革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如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知識點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內容 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實現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2)社會發展基本矛盾的解決階級社會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 主義 社會 內容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特點 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解決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特別提醒:全面把握社會發展的動力(1)精神動力:真正的哲學,我國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2)生產動力:生產活動。(3)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4)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動力。(5)主體動力:人民群眾。考向1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2024·浙江·高考真題)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可見( )①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③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④實踐能夠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變式訓練】1.(2022·北京·高考真題)一百年來,中國共青團始終與黨同心、跟黨奮斗,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把忠誠書寫在黨和人民事業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把光榮鐫刻在歷史行進的史冊里。時代各有不同 青春一脈相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有走十月革命的路,才能救中國! ——共青團創始人之一張太雷表達的心聲 把青春獻給祖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廣大團員青年喊出的響亮口號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廣大團員青年發出的時代強音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共青團員、少先隊員代表響亮喊出的 青春誓言共青團的百年征程表明( )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②共青團作為青年運動的先鋒隊,引領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方向③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始終是一代代共青團員的政治信念④奮斗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精神傳承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變式訓練】2.(2023·河北·高考真題)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可見( )①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②任何社會意識都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④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2023·遼寧·高考真題)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免耕播種機……各種新農具正成為農業生產的“新武器”,操作新農具的多是被稱為“新農人”的大學生,他們依靠科技和專業知識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其輻射效應推動了鄉村面貌的嬗變和農業發展的全方位轉型。這表明( )①新農具是推動農業生產關系變革的物質條件②農業新技術構成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③新農人的出現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力的結構④新農人的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活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變式訓練】1.(2022·山東·高考真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②聯系是客觀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③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④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變式訓練】2.某種性質的社會生產力經過量的不斷積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末期,便會在內部產生一種新質生產力。當這種新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便與舊的生產關系發生激烈沖突,最后在多種社會因素的多邊合力作用下,產生出一種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基本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以此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說明( )①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②生產關系的發展狀況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③新質生產力與舊質生產力是絕對不相容的④人類社會永恒向前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趨勢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考點三 社會歷史的主體知識點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的概念: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2)人民群眾的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表現 闡釋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知識點2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實際意義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基本內容、重要性 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要求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別提醒: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異同群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同人民群眾建立密切關系并實現正確領導的根本路線。群眾路線是群眾觀點的具體運用,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體現在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之中,也是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黨的一切工作都要走群眾路線。考向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所以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增進人民福祉,從哲學上看是因為( )①重視局部的作用,學會優化結構搞好局部②整體處于統率地位,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③堅持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④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變式訓練】1.“在我們這么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黨和國家事業就能向前推進一步。”從上面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人民群眾( )①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②是推動社會發展變革的決定力量③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④為社會存在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變式訓練】2.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心懷崇敬,由衷為偉大的人民點贊,他強調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越不過的坎。下列表述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③中國夢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④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2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1.(2023·山東·高考真題)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到李大釗的“為大多數人謀幸福”,從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的“為民造福”,共產黨人始終心懷人民群眾,把群眾的事一件一件辦好。下列表述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③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④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變式訓練】1.(2022·海南·高考真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牢記黨的根本宗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下列符合此意的是( )①天地之大,黎元為先 ②民生在勤,勤則不匱③敬天保民,明德慎罰 ④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變式訓練】2.(2022·浙江·高考真題)黨員干部始終要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回應民生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蘊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②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③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④人民群眾能夠主宰社會發展趨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一、單項選擇題1.(2023·山東·高考真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提起看過的一個關于培養批“一縣一業”重點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皺了眉頭,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產業去發展,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展養雞、發展蘑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上述材料蘊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把握規律、做好決策的根本立足點②只有反映社會存在的產業決策,才對產業發展起積極作用③正確的產業決策是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相統一的基礎④調研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正確決策的基本條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3·湖北·高考真題)蘇軾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邊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為標界來監測水位和水面種植區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圖)。針對“吳中”之地“居民與水爭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張“讓地與水”,提出“堤防省(注:減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蘇軾治水的理念啟示我們( ) ①傳統治水理念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社會實踐 ②要合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利民生福祉發展③要突破自然條件制約,積極主動推動矛盾轉化 ④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3·福建·高考真題)1923年,年僅31歲的林祥謙在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中被捕后英勇就義,是第一位中國共產黨烈士。一百多年來,無數像林祥謙這樣的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是因為他們堅信共產主義( )①符合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要求②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③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④是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崇高事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2·北京·高考真題)李大釗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掣現在的鈴,無限的過去未來皆遙相呼應。”。“過去未來皆遙相呼應。這就是過去未來皆是現在的道理。這就是‘今’最可寶貴的道理。”對此話理解最貼切的是( )A.過去和未來都是現在的表象B.現在的努力,是激活歷史和創造未來的關鍵C.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流轉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D.過去未來與現在共處于時間的統一體中,沒有界限5.(2022·湖北·高考真題)曾幾何時,將漢字輸入電腦是信息技術領域的一項巨大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無數工程師付出了辛勤努力,創造了五筆字型、拼音等多種漢字輸入法。隨著半導體工業、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方式也逐漸流行起來,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更加便捷。這表明( )①科技創新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②生產力的發展助力人們的實踐創新③實踐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④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解決社會基本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2·山東·高考真題)馬克思認為,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習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關于共同富裕,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消除社會基本矛盾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B.建設高福利國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C.促進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D.共同富裕會隨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而自發實現7.(2023·海南·高考真題)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查研究應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不能搞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這說明,調查研究( )①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②應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③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④確保了各項決策的正確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3·遼寧·高考真題)遼沈戰役是黨中央及時抓住戰略決戰時機打響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戰役,歷時52天血與火的洗禮取得勝利,使全國軍事形勢達到一個新的轉折點。歷史昭示未來。這啟示我們,在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遼沈戰役”中要( )①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抓住機遇,努力實現振興發展新突破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③以頑強斗爭贏得主動,努力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有力支撐④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緊緊依靠改革創新探索合適的發展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9.(2024·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啟動、各級黨委齊抓共管的重大工程。工程實施20年來,經歷了從部分鄉村到全省域鄉村的擴展,從鄉村環境治理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變化,如今正向全面打造鄉村振興浙江樣板推進。工程的實施使浙江大地發生了美麗蝶變。材料二 A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結合本村實際實施“千萬工程”,統一規劃開發,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再引入高品質業態,盤活閑置資源。如今的A村已從“臟亂差”變成了“綠富美”,“賓客鬧盈盈、群眾喜盈盈、口袋滿盈盈”。(1)判斷“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浙江鄉村是否發生了質變,并說明理由。(2)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知識,說明A村為什么會改變面貌。(3)說明A村的實踐如何體現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答兩項)1第22講 尋覓社會的真諦目 錄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102知識導圖·思維領航 2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社會歷史的本質 3知識點1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3知識點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3考向1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3考向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4考點二 社會歷史的發展 6知識點1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6知識點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6考向1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7考向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8考點三 社會歷史的主體 10知識點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0知識點2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10考向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0考向2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1204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13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社會歷史的本質 2024 主觀題:浙江卷2023 選擇題:廣東卷、山東卷、湖北卷 本講選擇題和主觀題都有考查,復習時關注一些命題:通過思想、政策、道德、價值觀等的變化與弘揚,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通過相關改革措施,考查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趨勢。以黨和國家針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考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漫畫的形式,考查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2022 選擇題:北京卷、浙江卷社會歷史的發展 2024 選擇題:浙江卷2023 選擇題:浙江卷、福建卷、河北卷、遼寧卷2022 選擇題:北京卷、湖北卷、山東卷社會歷史的主體 2023 選擇題:山東卷、海南卷、遼寧卷2022 選擇題:海南卷、浙江卷復習目標:搜集材料,闡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考點一 社會歷史的本質知識點1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類別 地位 作用勞動 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①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②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實踐 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 ①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 ②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知識點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歧: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不能推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考向1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2023·浙江·高考真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 )①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 ②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③勞動是經濟制度的基礎 ④人類首先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人類為了生活首先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勞動就成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在勞動中形成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①④正確。②: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只是強調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地位,不能解釋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②排除。③: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經濟制度的基礎,而非勞動,③排除。故本題選B。【變式訓練】1.根據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和當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這表明(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②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③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④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B【解析】①③:根據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和當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發展新質生產力”等觀點和要求,這反映了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故①③符合題意。②:材料強調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沒有涉及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故②不符合題意。④:材料中沒有涉及“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一觀點,故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變式訓練】2.“新質生產力”“特種兵式旅游”“顯眼包”等上榜2023年十大流行語。全新詞語年度特征明顯,折射社會生活面貌。比如,“特種兵式旅游”凸顯出文化和旅游消費持續復蘇回暖下人們積極的生活、精神狀態。“顯眼包”是新一代渴望釋放個性、追求“與眾不同”心理需求的折射。這說明( )①物質和意識相互依存、相互影響②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③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同頻共振、相向而行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①錯誤。②:“新質生產力”“特種兵式旅游”“顯眼包”等上榜2023年十大流行語。全新詞語年度特征明顯,折射社會生活面貌。這說明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②正確。③: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③錯誤。④:“特種兵式旅游”凸顯出文化和旅游消費持續復蘇回暖下人們積極的生活、精神狀態。“顯眼包”是新一代渴望釋放個性、追求“與眾不同”心理需求的折射。這說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④正確。故本題選C。考向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2023·廣東·高考真題)20世紀80年代,自行車是我國居民出行最常見的代步工具。近年來,隨著綠色低碳出行觀念的普及,多地出現騎行熱,憑借健身、時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車再次引發民眾的消費熱潮。這一現象說明(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 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決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發展是間斷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①:近年來,人們為了健身等目的,再次選擇騎行,沉寂多年的自行車再次引發民眾的消費熱潮,說明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①符合題意。②:客觀決定主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主觀范疇,不能決定客觀的生活面貌,②說法錯誤。③:事物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間斷性、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③說法錯誤。④:綠色低碳出行觀念這一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使多地出現騎行熱,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變式訓練】1.(2022·浙江·高考真題)在基諾族口耳相傳的神話中,創世女神開天辟地、創造了人類后,便將一把茶籽撒在基諾山上讓他們以種茶為生。從此,基諾人開始了栽培種植茶葉的歷史。這表明( )①生產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②神話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③古代基諾人正確回答了世界本原問題④先進的社會意識會推動社會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基諾族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表明神話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而生產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①②符合題意。③:古代基諾人的神話傳說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是對世界本原問題的錯誤回答,③錯誤。④:材料不涉及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A。【變式訓練】2.在2024年全國兩會調查中,“鄉村振興”位居熱詞榜前三。話題的高熱度既是網友們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肯定,也寄托著網友對描繪新時代“富春山居圖”的美好期待。這說明(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富春山居圖”是人們對美好生活期待的寫照②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③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人們基于鄉村建設現實,描繪鄉村振興未來④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鄉村振興”與“富春山居圖”,屬于思維和社會意識層面,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期待,體現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和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①③符合題意。②:材料強調的是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沒有體現社會意識的反作用,②不選。④:實現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還需要尊重規律,④表述錯誤。故本題選B。考點二 社會歷史的發展知識點1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 作用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反作用 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求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決定 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反作用 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要求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特別提醒:正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辨別材料考查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還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關鍵是準確把握兩者的基本內涵。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而政治體制改革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如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知識點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內容 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實現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2)社會發展基本矛盾的解決階級社會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 主義 社會 內容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特點 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解決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特別提醒:全面把握社會發展的動力(1)精神動力:真正的哲學,我國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2)生產動力:生產活動。(3)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4)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動力。(5)主體動力:人民群眾。考向1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2024·浙江·高考真題)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可見( )①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③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④實踐能夠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化。由此可見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①③符合題意。②: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材料沒有涉及,因此無法體現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②不符合題意。④:規律是客觀的,不能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變式訓練】1.(2022·北京·高考真題)一百年來,中國共青團始終與黨同心、跟黨奮斗,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把忠誠書寫在黨和人民事業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把光榮鐫刻在歷史行進的史冊里。時代各有不同 青春一脈相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有走十月革命的路,才能救中國! ——共青團創始人之一張太雷表達的心聲 把青春獻給祖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廣大團員青年喊出的響亮口號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廣大團員青年發出的時代強音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共青團員、少先隊員代表響亮喊出的 青春誓言共青團的百年征程表明( )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②共青團作為青年運動的先鋒隊,引領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方向③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始終是一代代共青團員的政治信念④奮斗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精神傳承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答案】A【解析】①③:從共青團創始人的心聲,到慶祝中國共產黨100周年大會,都始終圍繞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主題,一代代青年人不斷的奮斗,堅定信念,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始終是一代代共青團員的政治信念,①③入選。②:共青團是青年運動的先鋒隊,但是并不能引領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方向,在思想文化領域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②不選。④: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④不選。故本題選A。【變式訓練】2.(2023·河北·高考真題)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可見( )①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②任何社會意識都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④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這說明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①③符合題意。②:題干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體現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②不符合題意。④:題干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體現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考向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2023·遼寧·高考真題)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免耕播種機……各種新農具正成為農業生產的“新武器”,操作新農具的多是被稱為“新農人”的大學生,他們依靠科技和專業知識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其輻射效應推動了鄉村面貌的嬗變和農業發展的全方位轉型。這表明( )①新農具是推動農業生產關系變革的物質條件②農業新技術構成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③新農人的出現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力的結構④新農人的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活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①:生產關系的變革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新的生產工具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物質前提,①正確。②:農業新技術不是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動力,而是農業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一,②錯誤。③:新農人作為勞動者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出現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力的結構,③正確。④:專業知識屬于生產力發展中的智力因素,而非精神活力,④錯誤。故本題選A。【變式訓練】1.(2022·山東·高考真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②聯系是客觀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③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④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該選項與題干構不成因果聯系。“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強調的是調整生產關系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①不合題意。②:聯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而不是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②錯誤。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促進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說明了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時,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③正確。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是因為發展是量變與質變、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的度可以引起質變,④正確。故本題選D。【變式訓練】2.某種性質的社會生產力經過量的不斷積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末期,便會在內部產生一種新質生產力。當這種新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便與舊的生產關系發生激烈沖突,最后在多種社會因素的多邊合力作用下,產生出一種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基本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以此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說明( )①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②生產關系的發展狀況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③新質生產力與舊質生產力是絕對不相容的④人類社會永恒向前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趨勢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雖然是一個歷史趨勢,但它并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①排除。②: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動力,②正確。③:新舊生產力之間并非完全不相容,它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共存,并在相互作用中逐漸實現更替,③排除。④: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社會是在不斷推進和發展的,符合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④正確。故本題選D。考點三 社會歷史的主體知識點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的概念: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2)人民群眾的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表現 闡釋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知識點2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實際意義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基本內容、重要性 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要求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別提醒: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異同群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同人民群眾建立密切關系并實現正確領導的根本路線。群眾路線是群眾觀點的具體運用,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體現在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之中,也是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黨的一切工作都要走群眾路線。考向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所以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增進人民福祉,從哲學上看是因為( )①重視局部的作用,學會優化結構搞好局部②整體處于統率地位,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③堅持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④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②④:我國之所以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增進人民福祉,從哲學上看是因為整體處于統率地位,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也是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②④正確。①:根據漫畫中“不讓一個人掉隊”可知,材料強調整體,不強調局部的作用,也不涉及優化結構,①排除。③:人民立場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③排除。故本題選C。【變式訓練】1.“在我們這么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黨和國家事業就能向前推進一步。”從上面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人民群眾( )①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②是推動社會發展變革的決定力量③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④為社會存在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黨和國家事業就能向前推進一步,這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①②符合題意。③:材料強調的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變革中的重要作用,沒有體現人民群眾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③不符合題意。④: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為社會存在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變式訓練】2.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心懷崇敬,由衷為偉大的人民點贊,他強調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越不過的坎。下列表述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③中國夢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④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擾”強調的是要更多地考慮和解決民生的利益和問題,雖然與民生有關,但并未直接涉及到人民是歷史的書寫者和成就的創造者這一主題,①不符合題意。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直接體現了人民與國家的緊密聯系,人民是國家的基礎和核心,與材料中強調的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是一致的,②符合題意。③:“中國夢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指出中國夢的根源在于人民,即人民的夢想和追求是中國夢的核心,與材料中強調的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的主旨相吻合,③符合題意。④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強調的是順應民意,即人民喜歡的事物就支持,人民厭惡的事物就反對。雖然這體現了對民意的尊重,但未直接涉及人民是歷史的書寫者和成就的創造者這一主題,④ 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考向2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1.(2023·山東·高考真題)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到李大釗的“為大多數人謀幸福”,從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的“為民造福”,共產黨人始終心懷人民群眾,把群眾的事一件一件辦好。下列表述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③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④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②④:材料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因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都體現了共產黨心懷人民群眾,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和謀利益,②④正確。①:該選項強調人民對歷史的作用,而材料強調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該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①。③:該選項強調人民的地位,而材料強調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該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③。故本題選C。【變式訓練】1.(2022·海南·高考真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牢記黨的根本宗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下列符合此意的是( )①天地之大,黎元為先 ②民生在勤,勤則不匱③敬天保民,明德慎罰 ④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強調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都強調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①④正確。②:“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強調的是勤奮、勤勞,未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②不符合題意。③:“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強調的是以德治國,講求仁政,未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變式訓練】2.(2022·浙江·高考真題)黨員干部始終要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回應民生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蘊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②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③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④人民群眾能夠主宰社會發展趨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材料強調是黨員干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蘊含的哲理是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①③正確入選;②:材料并未體現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②不選;④:社會發展的趨勢尤其客觀規律,并不是由人民群眾主宰,④不選。故本題選A。一、單項選擇題1.(2023·山東·高考真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提起看過的一個關于培養批“一縣一業”重點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皺了眉頭,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產業去發展,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展養雞、發展蘑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上述材料蘊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把握規律、做好決策的根本立足點②只有反映社會存在的產業決策,才對產業發展起積極作用③正確的產業決策是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相統一的基礎④調研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正確決策的基本條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前提是深入實際、了解實際,做到實事求是,習近平強調要去深入調研,蘊含著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把握規律、做好決策的根本立足點,①符合題意。②:反映社會存在的產業決策未必是正確的決策,只有正確的決策才對產業發展起積極作用,②排除。③:不能把產業決策作為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相統一的基礎,這樣會陷入唯心主義,③排除。④:通過調研獲得感性認識,然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調研是形成正確決策的基本條件,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2.(2023·湖北·高考真題)蘇軾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邊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為標界來監測水位和水面種植區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圖)。針對“吳中”之地“居民與水爭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張“讓地與水”,提出“堤防省(注:減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蘇軾治水的理念啟示我們( ) ①傳統治水理念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社會實踐 ②要合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利民生福祉發展③要突破自然條件制約,積極主動推動矛盾轉化 ④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設問強調蘇軾治水的理念給我們的啟示,“傳統治水理念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社會實踐”說法正確,但不是給我們的啟示,①不符合題意。②④:蘇軾主張“讓地與水”,提出“堤防省(注:減少)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人過度擠壓了水的生態空間,主張通過減省堤防讓地與水來根治水患,以恢復、保護為原則,激發河流生命活力。蘇軾治水的理念啟示我們要合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利民生福祉發展;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②④正確。③:自然界是客觀的,我們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突破自然條件制約”說法錯誤,③排除。故本題選D。3.(2023·福建·高考真題)1923年,年僅31歲的林祥謙在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中被捕后英勇就義,是第一位中國共產黨烈士。一百多年來,無數像林祥謙這樣的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是因為他們堅信共產主義( )①符合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要求②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③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④是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崇高事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②④:無數像林祥謙這樣的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是因為他們堅信共產主義是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④正確。①: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共產主義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①排除。③: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③排除。故本題選D。4.(2022·北京·高考真題)李大釗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掣現在的鈴,無限的過去未來皆遙相呼應。”。“過去未來皆遙相呼應。這就是過去未來皆是現在的道理。這就是‘今’最可寶貴的道理。”對此話理解最貼切的是( )A.過去和未來都是現在的表象B.現在的努力,是激活歷史和創造未來的關鍵C.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流轉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D.過去未來與現在共處于時間的統一體中,沒有界限【答案】B【解析】A:事物是發展變化的,過去是現在之前,未來是現在之后,認為二者都是現在的表象的說法是錯誤的,A排除。B:“過去未來皆遙相呼應。這就是過去未來皆是現在的道理。這就是‘今’最可寶貴的道理”表明現在連接著過去和未來,現在的努力,是激活歷史和創造未來的關鍵,B符合題意。C: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C錯誤。D:在宏觀世界之中,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有著明確的界限的,此時此刻就是現在,而在此之前就是過去,在此之后則是未來,D錯誤。故本題選B。5.(2022·湖北·高考真題)曾幾何時,將漢字輸入電腦是信息技術領域的一項巨大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無數工程師付出了辛勤努力,創造了五筆字型、拼音等多種漢字輸入法。隨著半導體工業、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方式也逐漸流行起來,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更加便捷。這表明( )①科技創新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②生產力的發展助力人們的實踐創新③實踐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④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解決社會基本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隨著半導體工業、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方式也逐漸流行起來,人們對于漢字的輸入更加方便,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助力人們的實踐創新,科技創新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①②入選。③: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③不選。④:材料體現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有了更便捷的漢字輸入方法,并沒有體現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解決社會基本矛盾,④不選。故本題選A。6.(2022·山東·高考真題)馬克思認為,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習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關于共同富裕,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消除社會基本矛盾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B.建設高福利國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C.促進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D.共同富裕會隨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而自發實現【答案】C【解析】A:消除社會基本矛盾表述錯誤。社會基本矛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故A排除。B:國家的福利水平應該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建設高福利國家如果不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反而不利于實現共同富裕,因此該選項的說法錯誤,故B排除。C: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進人民共同富裕,有助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 故C符合題意。D: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但不會自發實現,需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故D排除。故本題選C。7.(2023·海南·高考真題)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查研究應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不能搞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這說明,調查研究( )①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②應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③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④確保了各項決策的正確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調查研究應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這表明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應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①②正確。③: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③錯誤。④:調查研究是作出正確決策的重要環節,“確保”說法過于絕對,④排除。故本題選A。8.(2023·遼寧·高考真題)遼沈戰役是黨中央及時抓住戰略決戰時機打響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戰役,歷時52天血與火的洗禮取得勝利,使全國軍事形勢達到一個新的轉折點。歷史昭示未來。這啟示我們,在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遼沈戰役”中要( )①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抓住機遇,努力實現振興發展新突破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③以頑強斗爭贏得主動,努力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有力支撐④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緊緊依靠改革創新探索合適的發展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使全國軍事形勢達到一個新的轉折點,使解放戰爭獲得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后方。這啟示我們,在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遼沈戰役”中要抓住機遇,以頑強斗爭贏得主動,努力實現振興發展新突破,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有力支撐,①③符合題意。②④:材料沒有涉及依靠人民群眾、依靠改革創新,②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二、非選擇題9.(2024·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啟動、各級黨委齊抓共管的重大工程。工程實施20年來,經歷了從部分鄉村到全省域鄉村的擴展,從鄉村環境治理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變化,如今正向全面打造鄉村振興浙江樣板推進。工程的實施使浙江大地發生了美麗蝶變。材料二 A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結合本村實際實施“千萬工程”,統一規劃開發,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再引入高品質業態,盤活閑置資源。如今的A村已從“臟亂差”變成了“綠富美”,“賓客鬧盈盈、群眾喜盈盈、口袋滿盈盈”。(1)判斷“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浙江鄉村是否發生了質變,并說明理由。(2)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知識,說明A村為什么會改變面貌。(3)說明A村的實踐如何體現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答兩項)【答案】(1)是。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性質、本質屬性、本質等)的變化。(可替代:質變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或者質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從美麗鄉村建設來看,“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年后,浙江鄉村已完成環境整治,變成美麗鄉村,發生了質變。否。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性質、本質屬性、本質等)的變化。(可替代:質變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或者質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從全面打造鄉村振興浙江樣板來看(若寫成共同富裕給1分),“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年后,浙江鄉村依然在向這一目標邁進,還處于量變過程。(2)①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替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或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或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或社會意識決定于社會存在),A村結合本村實際,制定實施“千萬工程”的統一規劃。②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替代: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或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A村根據“千萬工程”的目標和要求制定統一規劃,并進行開發建設(可用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再引入高品質業態,盤活閑置資源代替),使該村改變面貌。(3)A村在村黨支部委員會領導下實施“千萬工程”,堅持了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黨的全面領導);A村大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A村賓客鬧盈盈、群眾喜迎迎、口袋滿盈盈),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或者A村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從臟亂差變成綠富美堅持了新發展理念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A村大力改善人居環境,(A村賓客鬧盈盈、群眾喜迎迎、口袋滿盈盈)堅持了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分析】背景素材:“千萬工程”考點考查:發展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能力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解析】(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為判斷說明類,用質變的含義結合材料進行分析并下結論即可。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從美麗鄉村建設來看,“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年后,浙江鄉村已完成環境整治,變成美麗鄉村→可聯系發生了質變,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性質、本質屬性、本質等)的變化;浙江鄉村已完成環境整治,變成美麗鄉村關鍵詞②:如今正向全面打造鄉村振興浙江樣板推進→可聯系沒有發生質變,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性質、本質屬性、本質等)的變化;浙江鄉村依然在向共同富裕這一目標邁進。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為原因類,從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結合本村實際實施“千萬工程”,統一規劃→可聯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關鍵詞②:統一規劃開發,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再引入高品質業態,盤活閑置資源。如今的A村已從“臟亂差”變成了“綠富美”,“賓客鬧盈盈、群眾喜盈盈、口袋滿盈盈”→可聯系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3)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為體現類,結合A村的實踐分析“十四個堅持”中的兩項即可。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A村在村黨支部委員會領導下實施“千萬工程”→可聯系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關鍵詞②:A村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再引入高品質業態,盤活閑置資源。從“臟亂差”變成了“綠富美”,“賓客鬧盈盈、群眾喜盈盈、口袋滿盈盈”→可聯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或堅持新發展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等相結合。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2講尋覓社會的真諦(講義)(原卷版).docx 第22講尋覓社會的真諦(講義)(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