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原子的構成與原子核外電子排布一、原子的構成1.原子的結構(1)原子是由居其中心的 與 構成的。(2)原子核一般由 和 構成。每個質子帶 個單位的 ,每個電子帶 個單位的 ,中子 。(3)由于原子核內 所帶正電荷與 所帶負電荷數量相等、電性 ,所以原子不顯電性。(4)在原子中,核電荷數(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 = 。【討論】根據下表中幾種原子的構成,從中可以獲得: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規律小結氫 1 0 1 ①原子的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 相等。②不同種原子的質子數(即核電荷數) 相等。③原子的質子數和中子數 相等。④原子中 都含有中子。碳 6 6 6氧 8 8 8鈉 11 12 11氯 17 18 17二、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1.核外電子運動(排布)規律(1)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有不同的運動狀態,離核近的電子能量較 ,離核越遠,電子的能量越 。(2)核外電子是分層運動的(又叫分層 ),離核最近的電子層為第 層,次之為第 層,依次類推為三、四、五、六、七層,離核最遠的也叫 層。(3)已知原子的核外電子最少的只有 層,最多的有 層,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 個(只有一層的,電子數不超過 個)。2.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結構示意圖(以氧原子為例)(1)圓圈表示 ;(2)圓圈內的數字:表示 ;(3)“+”表示原子核帶 ;(4)弧線:表示 ;(5)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電子層上的 。3.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氫原子 氦原子 鋰原子 鈹原子 硼原子H He Li Be B碳原子 氮原子 氧原子 氟原子 氖原子C N O F Ne鈉原子 鎂原子 鋁原子 硅原子 磷原子Na Mg Al Si P硫原子 氯原子 氬原子 鉀原子 鈣原子S Cl Ar K Ca4.原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1)相對穩定結構是指最外層為 個電子(氦為 個電子)的粒子的結構。(2)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與其化學性質的關系原子種類 最外層電子數 是否屬相對穩定結構 得失電子的傾向稀有氣體原子 個(He為 個) 得失電子非金屬原子 一般多于 個 易 電子,使最外層達到穩定結構金屬原子 一般少于 個 易 電子,使次外層成為最外層,從而達到穩定結構【小結】原子的化學性質與 有密切的關系。教材習題01構成原子核的微觀粒子一般是( )。A.電子和質子 B.質子和中子 C.電子和中子D.質子、中子和電子 解題方法原子核一般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答案】教材習題02原子的質子數等于( )。A.中子數 B.核外電子數 C.中子數和核外電子數之和D.中子數和核外電子數之差 解題方法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答案】教材習題03下列選項中,表示氧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是( )。A. B. C. D. 解題方法氧原子核內質子數為8,原子中質子數等于電子數,電子數是8,核外有2個電子層,第1層2個電子,第2層6個電子【答案】考點一 原子的構成1.某原子的核電荷數為6,中子數為8,則該原子的核內質子數是( ?。?br/>A.2 B.6 C.8 D.142.下列有關微粒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分子都由原子構成B.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C.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粒子是氫原子和氧原子D.原子不顯電性是因為原子中沒有帶電的粒子3.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情景提供】19世紀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后,才引起人們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索。【提出問題】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存在著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的呢?【進行實驗】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1)放射源——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帶正電荷) ,質量是電子質量的7000倍;(2)金箔——作為靶子,厚度1 um,重疊了3000層左右的原子;(3)熒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發出閃光;(4)顯微鏡—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 (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1 u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 。A.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 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3)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究經歷了三個過程,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你認為原子結構為以下的 。考點二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4.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原子的是( ?。?br/>A. B. C. D. 5.下列結構示意圖所表示的微粒中,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的是( ?。?。A. B. C. D.6.下圖為幾種原子的結構示意圖:(1)圖中具有相對穩定結構的原子是 (填字母序號)。(2)B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電子。(3)C中x的值是 。一、選擇題1.如圖為氧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其中“x” 的數值是( ?。?。A.2 B.4 C.6 D.82.下列粒子中最容易失去電子的是( ?。?。A. B. C. D.3.下列粒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的是( ?。?。A. B. C. D.4.鉿(Hf)可用作航天材料。已知一種鉿原子的原子核內有72個質子和102個中子,則其核外電子數為( )。A.30 B.72 C.102 D.1745.下列對原子性質和構成的敘述:①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在不停地運動;③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④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⑤原子不顯電性。其中不正確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只有④6.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對人們認識原子結構有重要意義。金原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金的原子核帶負電B.金原子的質子數為79C.金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79D.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7.下列關于原子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原子可以構成分子B.原子是化學反應中的最小微粒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D.原子不帶電是因為原子中不存在帶電的粒子8.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x為6 B.該原子的核電荷數為16C.該原子的第二層上有8個電子 D.在化學反應中該原子易失去2個電子9.如圖為氦和鎂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鎂的原子序數為12 B.鎂原子第一層的2個電子能量最高C.鎂原子此時已達到相對穩定結構 D.鎂元素的化學性質和氦元素相似二、填空題10.氟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氟原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1)圖中m值為 。(2)氟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 電子。11.如圖是硫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1)硫原子的質子數是 ;(2)硫原子核外有 個電子層,最外層上有 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相對較易 電子。12.如圖是 A、B、C、D、E 五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粒子共表示 種元素。(2)屬于相對穩定結構的粒子有 (填字母)。(3)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的原子有 (填字母)。13.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曾主持測定了銦、銥、銻等九種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采用為國際新標準。其中銻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如下所示。(1)銻屬于 (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2)銻原子的核電荷數是 。(3)銻原子最外層有 個電子。14.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究永無止境。(1)道爾頓提出的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這個觀點現在看來是 (填“正確”或“錯誤”)的。(2)盧瑟福用a粒子轟擊金箔后產生散射現象(如圖-1),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如圖-2)。盧瑟福這一研究是 (填字母)的過程。a.建立模型 b.得出結論 c.提出問題 d.驗證證據(3)盧瑟福在a粒子(a粒子帶正電荷)散射實驗中,推斷原子中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他的依據是 。(4)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帶 電荷。答案和解析一、原子的構成1.原子的結構(1)原子是由居其中心的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的。(2)原子核一般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每個電子帶1個單位的負電荷,中子不帶電荷。(3)由于原子核內質子所帶正電荷與核外電子所帶負電荷數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原子不顯電性。(4)在原子中,核電荷數(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討論】根據下表中幾種原子的構成,從中可以獲得: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規律小結氫 1 0 1 ①原子的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一定相等。②不同種原子的質子數(即核電荷數)一定不相等。③原子的質子數和中子數不一定相等。④原子中不一定都含有中子。碳 6 6 6氧 8 8 8鈉 11 12 11氯 17 18 17二、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1.核外電子運動(排布)規律(1)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有不同的運動狀態,離核近的電子能量較 低 ,離核越遠,電子的能量越 高 。(2)核外電子是分層運動的(又叫分層排布),離核最近的電子層為第一層,次之為第二層,依次類推為三、四、五、六、七層,離核最遠的也叫最外層。(3)已知原子的核外電子最少的只有1層,最多的有7層,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只有一層的,電子數不超過2個)。2.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結構示意圖(以氧原子為例)(1)圓圈表示 原子核 ;(2)圓圈內的數字:表示 核電荷數 ;(3)“+”表示原子核帶 正電 ;(4)弧線:表示 電子層 ;(5)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電子層上的 電子數 。3.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氫原子 氦原子 鋰原子 鈹原子 硼原子H He Li Be B碳原子 氮原子 氧原子 氟原子 氖原子C N O F Ne鈉原子 鎂原子 鋁原子 硅原子 磷原子Na Mg Al Si P硫原子 氯原子 氬原子 鉀原子 鈣原子S Cl Ar K Ca4.原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1)相對穩定結構是指最外層為8個電子(氦為2個電子)的粒子的結構。(2)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與其化學性質的關系原子種類 最外層電子數 是否屬相對穩定結構 得失電子的傾向稀有氣體原子 8個(He為 2 個) 是 難 得失電子非金屬原子 一般多于4個 否 易 得到 電子,使最外層達到穩定結構金屬原子 一般少于4個 否 易 失去 電子,使次外層成為最外層,從而達到穩定結構【小結】原子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有密切的關系。教材習題01構成原子核的微觀粒子一般是( )。A.電子和質子 B.質子和中子 C.電子和中子D.質子、中子和電子 解題方法原子核一般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答案】B教材習題02原子的質子數等于( )。A.中子數 B.核外電子數 C.中子數和核外電子數之和D.中子數和核外電子數之差 解題方法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答案】B教材習題03下列選項中,表示氧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是( )。A. B. C. D. 解題方法氧原子核內質子數為8,原子中質子數等于電子數,電子數是8,核外有2個電子層,第1層2個電子,第2層6個電子【答案】C考點一 原子的構成1.某原子的核電荷數為6,中子數為8,則該原子的核內質子數是( ?。?br/>A.2 B.6 C.8 D.14【答案】B【解析】因為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由題意某原子的核電荷數為6,故則該原子的核內質子數是6。故選B。2.下列有關微粒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分子都由原子構成B.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C.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粒子是氫原子和氧原子D.原子不顯電性是因為原子中沒有帶電的粒子【答案】A【解析】A、分子由原子構成,符合題意;B、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如氫原子不含中子,不符合題意;C、水由水分子構成,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不符合題意;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每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由于原子核外質子所帶電荷與核外電子的電荷數量相等,電性相反,因此原子不顯電性,不符合題意。故選A。3.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情景提供】19世紀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后,才引起人們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索。【提出問題】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存在著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的呢?【進行實驗】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1)放射源——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帶正電荷) ,質量是電子質量的7000倍;(2)金箔——作為靶子,厚度1 um,重疊了3000層左右的原子;(3)熒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發出閃光;(4)顯微鏡—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 (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1 u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 。A.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 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3)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究經歷了三個過程,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你認為原子結構為以下的 。【答案】(1)不會 原子核(2)B(3)C【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體積小,質量大,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核外電子圍繞原子核作高速運動。【解析】解釋與結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不會發生偏轉,而大多數發生了偏轉,說明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電荷不是均勻分布的;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原子核;(2)原子核外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使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故選B;(3)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說明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間,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這是因為原子核帶正電荷且質量很大,阿爾法粒子也帶正電荷,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和阿爾法粒子被質量較大的原子核彈回,故原子結構為C。考點二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4.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原子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A、質子數=8,核外電子數=10,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陰離子,不符合題意;B、質子數=9,核外電子數=10,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陰離子,不符合題意;C、質子數=核外電子數=10,為原子,符合題意;D、質子數=11,核外電子數=10,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陽離子,不符合題意。故選C。5.下列結構示意圖所表示的微粒中,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A、第一層只能容納2個電子,已經穩定,選項不符合題意; B、第二層最多容納8電子,該原子容易得到1個電子變成穩定結構,符合題意;C、要變成8電子穩定結構,容易失去最外層的1個電子,選項不符合題意; D、已經成為8電子穩定結構,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6.下圖為幾種原子的結構示意圖:(1)圖中具有相對穩定結構的原子是 (填字母序號)。(2)B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電子。(3)C中x的值是 。【答案】(1)A(2)失去(3)6【解析】(1)圖中A的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屬于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8,具有相對穩定結構;(2)B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1,小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成為陽離子;(3)在原子中,原子的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故C中的值是。一、選擇題1.如圖為氧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其中“x” 的數值是( ?。?。A.2 B.4 C.6 D.8【答案】D【解析】原子中,核內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則圖中的x=2+6=8,故選D。2.下列粒子中最容易失去電子的是( ?。?br/>A. B. C. D.【答案】D【解析】A、該粒子核外只有一個電子層且最外層有2個電子,屬于相對穩定結構,故A不符合題意;B、該粒子最外層電子數等于4,在化學反應中即不易得到電子也不易失去電子,化學性質比較穩定,故B不符合題意;C、該粒子最外層電子數是8,屬于相對穩定結構,故C不符合題意;D、該粒子最外層電子數是2,小于4,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2個電子而形成陽離子,故D符合題意。故選D。3.下列粒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的是( ?。?br/>A. B. C. D.【答案】C【解析】A、該粒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但是只有一個電子層,達到了相對穩定結構,不易得失電子,不符合題意;B、該粒子最外層電子數為8,達到了相對穩定結構,不易得失電子,不符合題意;C、該粒子最外層電子數為7,大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符合題意;D、該粒子最外層電子數為8,達到了相對穩定結構,不易得失電子,不符合題意。故選C。4.鉿(Hf)可用作航天材料。已知一種鉿原子的原子核內有72個質子和102個中子,則其核外電子數為( ?。?。A.30 B.72 C.102 D.174【答案】B【解析】在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故其核外電子數為72。故選B。5.下列對原子性質和構成的敘述:①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在不停地運動;③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④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⑤原子不顯電性。其中不正確的是( ?。?br/>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只有④【答案】B【解析】①化學反應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①正確;②任何物質都在不斷運動,②正確;③物質可以由原子、分子、離子構成,③錯誤;④原子核一般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但氫原子的原子核中不含中子,④錯誤;⑤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以及帶負電的核外電子構成,二者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原子不帶電,⑤正確。故選B。6.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對人們認識原子結構有重要意義。金原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金的原子核帶負電B.金原子的質子數為79C.金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79D.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答案】A【解析】A、原子核是由帶正電荷的質子和不顯電性的中子構成的,所以金的原子核帶正電,此選項錯誤;B、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由題中信息可知,金原子的質子數為79,此選項正確;C、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金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79,此選項正確;D、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此選項正確。故選A。7.下列關于原子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原子可以構成分子B.原子是化學反應中的最小微粒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D.原子不帶電是因為原子中不存在帶電的粒子【答案】D【解析】A、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B、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C、所有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D、原子不帶電是因為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和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目相等,電性相反,所以對外不顯電性,敘述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8.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x為6 B.該原子的核電荷數為16C.該原子的第二層上有8個電子 D.在化學反應中該原子易失去2個電子【答案】D【解析】A、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圓圈內數字表示核內質子數,該原子質子數為16,質子數=核外電子數,2+8+x=16,x=6,正確;B、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圓圈內數字表示核內質子數,該原子質子數為16,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故核電荷數為16,正確;C、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層上的電子數,第二層上有8個電子,正確;D、若最外層電子數>4,則在化學反應中易得電子,該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6,易得到兩個電子,錯誤。故選D。9.如圖為氦和鎂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鎂的原子序數為12 B.鎂原子第一層的2個電子能量最高C.鎂原子此時已達到相對穩定結構 D.鎂元素的化學性質和氦元素相似【答案】A【解析】A、由圖可知該鎂原子的核電荷數為12,因為原子序數等于核電荷數,故鎂的原子序數為12,A正確;B、該粒子最外層的2個電子能量最高,B錯誤;C、該粒子最外層有兩個電子,小于四,易失去兩個電子,沒有達到相對穩定結構,C錯誤;D、鎂元素易失去電子,氦元素化學性質穩定,該元素的化學性質和氦元素不相似,D錯誤。故選A。二、填空題10.氟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氟原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1)圖中m值為 。(2)氟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 電子。【答案】(1)7(2)得到【解析】(1)在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即9=2+m,解得m=7;(2)氟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7>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11.如圖是硫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1)硫原子的質子數是 ;(2)硫原子核外有 個電子層,最外層上有 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相對較易 電子。【答案】(1)16(2) 三/3 6/六 得到/得【解析】(1)在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圓圈內的數字表示質子數,故硫原子的質子數是16;(2)由圖可知,硫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最外層上有6個電子;硫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6,大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12.如圖是 A、B、C、D、E 五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粒子共表示 種元素。(2)屬于相對穩定結構的粒子有 (填字母)。(3)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的原子有 (填字母)。【答案】(1)四(2)BCD(3) AE【分析】由A、B、C、D、E 五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A是氧原子,B是氧離子,C是氖原子,D是鎂離子,E是氯離子。【解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圖中粒子的質子數有8、10、12、17,則圖中粒子共表示四種元素。(2)最外層電子數(氦為2)達到8,為相對穩定結構,BCD的最外層電子數為8,達到相對穩定結構,故屬于相對穩定結構的粒子有BCD。(3)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大于4,容易得到電子,達到8電子的穩定結構,AE的最外層電子數分別為6、7,故易得到電子的原子有AE。13.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曾主持測定了銦、銥、銻等九種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采用為國際新標準。其中銻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如下所示。(1)銻屬于 (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2)銻原子的核電荷數是 。(3)銻原子最外層有 個電子。【答案】(1)金屬(2)51(3)5【解析】(1)銻元素的漢字名稱中有“钅”旁,銻屬于金屬元素;(2)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小圈和圈內的數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內質子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故銻原子的核電荷數是51;(3)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小圈和圈內的數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內質子數,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層的電子數,銻原子最外層有5個電子。14.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究永無止境。(1)道爾頓提出的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這個觀點現在看來是 (填“正確”或“錯誤”)的。(2)盧瑟福用a粒子轟擊金箔后產生散射現象(如圖-1),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如圖-2)。盧瑟福這一研究是 (填字母)的過程。a.建立模型 b.得出結論 c.提出問題 d.驗證證據(3)盧瑟福在a粒子(a粒子帶正電荷)散射實驗中,推斷原子中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他的依據是 。(4)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帶 電荷。【答案】(1)錯誤(2)a(3)絕大多數a粒子通過金箔并按原來方向運動(4)正【解析】(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外是一個空曠的區域。道爾頓提出的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所以這個觀點現在看來是錯誤的。(2)盧瑟福用a粒子轟擊金箔后產生散射現象(如圖-1),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如圖-2)。盧瑟福這一研究是建立模型的過程,故選a。(3)盧瑟福在a粒子(a粒子帶正電荷)散射實驗中,推斷原子中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他的依據是:絕大多數a粒子通過金箔并按原來方向運動。(4)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192881+202882+725+728+826+828+11+22+321+422+523+624+725+826+927+102882+11182+12282+13382+14482+15582+16682+17782+188+192881+202882+725+728+826+828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