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叫我唱歌我唱歌教學內容: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百靈鳥的歌》教材分析:《叫我唱歌我唱歌》是一首南京六合地區民歌,這首民歌在南京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歌詞采用打比方、用襯詞等方式,體現地方特色。教學目標:1、學生能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在演唱中了解勞動號子中最重要的演唱形式“一領眾和”。2、通過學唱,初步感受襯詞在民歌中的作用并能在演唱中用合適的情緒來表現。3、能用動作表現歌曲,幫助表達勞動的喜悅。教學重點:初步了解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教學難點:能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并唱準歌曲中的前八后十六和附點節奏。教學過程:(Hi,小伙伴們,美妙的音樂之旅又要開始啦!你們準備好了嗎?讓我們盡情享受音樂吧。)課前:背景音樂《茉莉花》一、聆聽導入1、聆聽范唱師:剛才我們一起回味了江蘇六合民歌《茉莉花》,小伙伴們的歌聲讓我陶醉,我仿佛聞到了茉莉花的陣陣清香。那歌曲帶給你怎么樣的感受呢?師:樸實的歌詞、動人的旋律,讓我們感受到了江蘇民歌婉轉輕盈、含蓄細膩的風格。就是這一首樸實無華的民歌,卻讓我們倍感驕傲,因為她走進了維也納金色大廳、走進了歌劇圖蘭朵,讓世界聆聽到了中國的民族音樂。2、師生齊唱《茉莉花》片段師:今天我還給你們帶來了另一首六合民歌,請你們對比聆聽這首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演唱形式又有什么特點?二、新授歌曲1、師和范唱合作《教我唱歌我唱歌》(2分鐘)“教我唱歌登登(呀和嘿)……”師: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演唱形式有什么特點?(預設生:熱情、活潑、歡快;一個人領,大家和)師:一個人領,大家和,簡稱“一領眾和”。這樣的演唱形式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2、跟節奏讀歌詞(3分鐘)(1)讀歌詞師生接口、用響板 師:要不,我們先來合作試試?你們負責綠色部分。師:(毛毛雨,唱歌我是新手,請大家多多包涵,是謙虛的表現。)師:有什么感受?(整齊、有節奏、有干勁)師:你們讀的歌詞有什么特點?襯詞,帶有地方特色,(可以讓歌曲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跟伴奏合作 師: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種有趣又有勁的合作。師:你們知道民歌有哪幾個種類?(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師:那我們這首整齊、有節奏地民歌屬于哪個種類呢?(勞動號子)師:勞動中簡單有節奏的呼號,可以(保證行動一致,提高勞動效率。) 3、歌曲學唱 (1)欣賞插秧視頻 師:江南水鄉,阡陌縱橫。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多平原多水,加上我們勤勞的人民,才成就了“魚米之鄉”的美譽。瞧,水鄉的農民又開始忙活了,他們在干什么呢?(插秧)主要有哪些動作呢?(2)跟范唱律動 師:在干什么?做了哪些動作?哪位同學可以來試一試?師:農忙時節的工作量太大了,請你們也來試試,幫幫忙,好嗎?(跟著音樂做動作)(3)跟范唱律動(2遍) 師:大家干的真賣力,個個都是愛勞動的好少年,但如果真要加入到隊伍中,跟上他們的進度,我們還要注意些什么呢?(生:步調一致)師:那我們來試試,先甩秧——插秧——抹汗——換行師:小伙伴們,準備好了嗎?我們一起邊哼邊勞動吧。(4)跟范唱律動 師:聽他們已經唱起來了,跟著歌聲一起來合作一次。(3)跟琴唱 師:有了歌聲我們感覺,干勁十足,我們也一起唱起來把。跟琴唱(有沒有難點?)(4)分句解決難點 跟琴師生接口,師紅生綠,你們負責襯詞部分為我加油鼓勁。(5)邊唱邊解決難點情緒生生接口,女生紅男生綠。用有彈性的聲音再來完整唱一遍。(6)一領眾和請一位上來領唱,其他人為他加油鼓勁!(7)完整表演、邊唱邊做分組表演現在我們要來實地操練了,哪一組來試試?誰來領?還有幾組我們也來試試,看看哪組合作的最默契最有干勁。勤勞的小伙伴越來越多了,歌聲回蕩在我們的田野上,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演唱形式?(8)輪唱。三、拓展欣賞 號子唱想1、對比欣賞揚州民歌《楊柳青》和靖江民歌《打麥號子》師:今天我還帶來兩首民歌,請你們聽一聽,哪一首也是用的“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師:同學們的小耳朵真靈敏,第二首江蘇靖江民歌《打麥號子》也是用的“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2、打麥號子 我們也來合作試試。3、創編歌詞 師:小伙伴這么給力,瞧我們的莊稼長得可真不錯啊!金秋十月,稻香陣陣,我們一起來收割吧。叫我“收割”……4、打麥號子一領眾和加歌曲演唱 這么多的稻田,我們也喊上小伙伴一起吧!怎么喊?誰來領5、跟伴奏唱,一領眾和,第二遍加上動作(我感受到了你們勞動的快樂,仿佛把我帶到了熱烈的勞動場景中)誰來幫我們取個歌名嗎?“叫我收割我收割”四、總結師:今天我們都付出了自己的勞動,能談談你的收獲嗎?我們了解了產生于勞動中,充滿干勁的勞動號子,感受了勞動號子最重要的演唱形式都是“一領眾和”。希望小伙伴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做個有心人,收集更多生動,有趣的民歌。為將來傳播和弘揚民族音樂出一份自己的力,讓更多的人喜歡上我們的民族音樂,讓更多的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好嗎?最后,我們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帶上你們收獲,哼著歌,結束今天的音樂之旅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