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編花籃教案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能感受歌曲歡快明亮的情緒,通過學習歌曲激發學生對民歌的喜愛之情。2.藝術表現:引導學生用自然、準確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3.文化理解:能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感受歌曲獨特的河南地方音韻。4.創意實踐:通過聆聽、模唱歌曲,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音樂創編。教學重難點1.能用明亮的聲音自信的演唱歌曲。2.把握歌曲獨特的地方音韻。教學安排1課時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音樂教具教學過程導入師生問好!師:今天非常高興能和同學們共同度過這美妙的20分鐘。先請你們聆聽一段戲曲片段。(播放戲曲片段。)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呀,那你們知道這段戲曲具有哪里的方言特點?生答。師:好極了,就是河南方言,剛才我們聽的就是我國四大劇種之一河南豫劇片段。師:那提到河南,就不得不提到一種花——牡丹。牡丹號稱國色天香,是花中之王,而河南的牡丹更是雍容華貴。唐代詩人劉禹錫更是用”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來形容牡丹。正是因為牡丹的美麗、漂亮,河南人民也多了一項娛樂活動——編個花籃摘牡丹。新課教授①聆聽歌曲師:歌曲的速度和情緒是怎么樣的?生:中速;愉快、高興。②復聽歌曲師:這首河南民歌有兩個獨特的地方,希望同學們仔細聆聽,一會找同學來回答。③重難點講解師:有沒有同學找到這首歌的獨特之處呢?生:開頭的部分和結尾的部分師:開頭出現了倚音,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加在一個音的左上角的一個小音符叫單倚音。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時,越短促越好,不占用主音時值。(第一個獨特之處)其實這里出現倚音跟河南方言有關!那大家隨我用河南話來念一念這首民歌吧!(師帶學生用河南話念《編花籃》歌詞。)師:邊念邊想它和我們的普通話有什么不同。(聲調的區別。)生答。師:河南方言在念的時候還有什么特點?生:咬字、吐字清晰,中氣十足。師:所以,前面的戲曲片段中的方言唱詞吐字清晰、鏗鏘有力(師唱“劉大哥講話理太偏”)。我們也可以發現,前面豫劇的咬字是具有河南方言的特點的。師:結尾出現了。這句歌詞很有特點。全部是什么呀?(第二個獨特之處)生:語氣詞(襯詞)師:這句在演唱方法上運用了豫劇的甩腔特點,“哪”和“唯”語氣加重(首音加重),聲音位置提高,“咳”我們以氣帶聲,聲音要輕。師再次示范,生在老師指導下演唱。④學唱歌曲師;在剛剛的學習中相信細心地同學已經發現了有個地方的歌詞是一樣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地方表達了什么?生:第二句的情緒更加熱烈一點,體現了河南人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⑤完整演唱拓展創編師:現在以小組為單位,拿起打擊樂器,為歌曲進行節奏創編。5分鐘后進行展示。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河南民歌《編花籃》,感受到了河南民歌的風格特點,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了河南的地方文化。民歌是勞動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而像這樣優秀的民歌在中國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繼續搜集好聽,有特色的民歌,一起走進中國的音樂文化,共同感受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板書設計編花籃1=F 2/4 河南民歌倚音 甩腔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習了歌曲《編花籃》,在歌曲導入時我利用河南豫劇,吸引了學生,我趁機引導學生來欣賞河南的名花——牡丹,并展示圖片,順勢引出課題。在學習歌曲《編花籃》時,我主要讓學生聽音樂,來感受歌曲的內容,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節奏特點,并引導學生發現歌曲中獨具特色的河南民歌特點(①河南方言;②豫劇中的甩腔)。在為歌曲設計用打擊樂伴奏環節時,我使用了雙響筒和鈴鼓,先讓學生拍節奏,感受節奏特點,再用樂器敲打一下,傾聽一下樂器伴奏的效果。最后再請幾位學生上臺演奏樂器,為大家演唱伴奏,增加了樂曲的美感,孩子們也找到了其中的樂趣,課堂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不足之處:1.在歌曲導入環節由于緊張導致《誰說女子不如男》演唱過程中出現跑調,導致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快進入狀態。2.在進行教學時,沒有面向全體學生,只叫了幾個平時比較活躍的學生回答問題,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急于給出答案。3.在進行打擊樂創編的時候沒有給到明確的指令,導致課堂較為混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