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四年級美術(下冊)《童心童趣》教學設計課標分析美術教育不僅包括“造型·.表現”,還包括“設計·應用”、“綜合·探索”、“欣賞·評述”。教材涉及的內容廣泛,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是一堂美術欣賞課《童心童趣》,“欣賞 評述”學習領域一直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美術專題欣賞 評述課教學中,教師往往讓學生看著作品圖片,自己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養成。面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我重新按照《課標》,對“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課堂上,如何在“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實現有效的教學策略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小學美術“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應該發揮其主動性,平時深抓基本功,提高自身的修養,課前認真備課;在教學中通過地方特色的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有效的方法鍛煉學生“欣賞·評述”的表達能力;同時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學生更直觀、更高效的學習,最終提高小學美術“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有效教學。教材分析:《童心童趣》是江西美術出版社教材四年級下冊第 1課。這是一門欣賞課,通過引導學生們學習如何欣賞和感受不同年代的世界各地代表性畫作,使學生們對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孩子人數并不是很多,通過前三年的學習,孩子對美術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動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水平。但對于美術課程中的一些內容由于器材及學生素質的限制,仍然無法很好地開展教學,因此本學期仍要為學生最大限度地創造機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課題注重學生審美感受和視覺經驗的培養,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逐步要求對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的形式分析, 從對形色的認識,擴大到質感的認識,表達自己的感受。一、教學目標1、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中、外兒童題材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和風格特點,以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及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2、通過欣賞,使學生感悟到美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他們認真、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二、教學重難點欣賞分析中國 3幅,外國 3幅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認識到用畫筆表現畫家的思想感情,表現生活的意義,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三、課時安排一課時四、教學過程1、導入童年就像一幅畫,我們就是那些畫筆,畫出絢麗多彩的童年。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童年這幅美麗的畫卷。板書:童心童趣2、進入課題思考:兒童的內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呢?兒童時代是充滿真趣,令人回味無窮的。這節課選用了 6幅作品,都是不同年代的優秀美術作品,有中國畫和西洋畫。畫家們以不同的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個主題:(美好、快樂的童年生活)課本中一共選刊了中國 3幅,外國 3幅作品,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仔細觀察這些作品所表現的內容是什么?表達的情感是什么?以及其中的童心童趣,把你想到的講給大家聽,看誰看的仔細,誰講的更好。欣賞:(1)《冬日嬰戲圖》是畫在絹上的宋代工筆人物畫。簡練生動地描繪了姐弟倆在庭院里與小貓玩耍的情景,表現了兒童愛動物特性與真趣。畫的上方有一枝盛開的白梅,它點明了冬末或初春的時令。中國畫以寫意為主,重在傳神。“意到筆不到”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師:嬰戲是指兒童玩耍。你知道畫中的梅花表示什么季節?學生回答:冬季(2)《楊柳青放風箏》是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的水墨畫作品。這幅畫不畫場景,以簡練的筆法,重點塑造了牧童在牛背上放風箏的可愛形象,生動有趣地表達了兒童的活潑、天真。水墨畫以墨色為主,是我國的傳統的繪畫形式之一。(3)《十不閑》是我國清代的楊柳青年畫作品。它刻畫了一群兒童在演奏中國傳統樂器的情景。天津楊柳青是中國著名的年畫產地之一,它的特點是木版水印后手繪填彩。師問:“十不閑”是指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十個手指不閑,也就是手不停地演奏。(4)《孩子們的游戲》是畫在木板上的油畫,是彼得·魯蓋爾的作品。畫家描繪了 80 多種游戲,人物情態生動,房屋、馬路、廣場、公園交代得非常具體。(5)《抱鴿子的小女孩》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畫,作品通過抱鴿子的小女孩的沉思形象。師:鴿子象征著什么?表達了什么?生:象征著和平,表達了人們熱愛和平的美好愿望。(6)《吹笛少年》是法國畫家馬奈的名作,人物主體突出,色彩豐富,形象逼真。說一說:畫家筆下的兒童形象那么天真、可愛。欣賞充滿童心童趣的中外美術作品,你一定能領會到畫家所表現的不同題材;如果你在仔細比較一下,就能體會到童心不分民族,不論古今中外,都是那樣可親可貴。畫一畫:1、你是否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畫筆記錄下來你所觀察到的或你喜歡的童趣呢?2、畫好后把你的作品向大家展示,自評與互評,交流感受,共同賞析。課堂小結這就是我們的童年時代,童年時代充滿童趣,令人回味無窮。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兒童擁有同樣美好快樂的童年。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可以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生活中的趣事,記錄我們的童年時光,以表達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課后反思這節課我改變了以往那種教師主動介紹,學生被動聽的模式,進行了角色的轉換,讓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并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引導階段,首先讓同學們交流了對每幅畫的看法、認識,以及對書中畫面的認識和體會,學生們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確實是很豐富的。例如分析《冬日嬰戲圖》這張畫,他們在沒有任何資料、任何參考建議的情況下,分析畫面的人物、景色,表達自己的感受?!锻耐ぁ肥撬哪昙壪聝缘牡谝徽n,屬于“欣賞 評述”學習領域,由此讓學生進入了一個新的了解、學習內涵的階段。本節課的內容是宋代國畫《冬日嬰戲圖》、清代年畫《十不閑》、李可染的國畫《楊柳青放風箏》以及外國幾位名師描繪童心童趣的油畫。這些畫都是繪畫樸實、接近生活的題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