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認識地球的形狀》【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地球和太陽、月球一樣,都是一個球體。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科學探究目標1.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信息證據,推理、解釋和描述地球是球體的觀點。2.初步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科學態度目標1.感受古人在認識地球形狀過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學探索的興趣。2.積極參與模擬實驗,樂于與同學分享交流自己的實驗發現。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技術的進步可以讓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現象,發現更多的自然規律。2.感受自然規律的發現需要經歷不懈地探索。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歷程,感受人們在認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體會技術進步對推動科學認知的幫助。難點:理解模擬實驗是如何支持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解釋的。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大球、船模、小球、正方體、手電筒、呈現影子的屏等。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教學過程】(一) 提出和聚焦問題1. 談話, 創設問題情境:出示地球圖片, 提出問題:地球的形狀到底是什樣的?你能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嗎?2. 全班交流3. 根據學生提出的觀點, 聚焦本課的研究主題。(二) 科學實踐活動: 地球的形狀是什么樣的1. 觀察船入港的情景, 推測海平面的形狀提出問題在海邊觀察從大海的遠方駛來的船, 會有什么發現 2) 學生交流。3) 談話: 觀察從大海的遠方駛來的船時, 總是先看到船的上部, 然后逐漸看到整個船身; 而觀察向遠方駛去的船時剛好相反, 總是先看不見船身, 然后看不見船的上部, 直至船消失在海面的盡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2. 對地球的形狀提出假設, 再做模擬實驗進行研究。(1) 引導學生提出假設: 海面的形狀是曲面, 地球的表面和海面一樣, 也是曲面。(2) 設計模擬實驗, 證明只有在海面是曲面的情況下, 才會出現船只入港時所看到的現象模擬實驗的基本方法: 用桌面和傘面分別模擬平面的海面和曲面的海面, 讓小船模型分別在桌面和傘面上由遠及近駛向觀察者, 觀察現象。(3) 學生實驗, 觀察現象。(4) 圍繞下述問題, 交流討論:在模擬實驗中, 分別看到了什么現象 有什么不同 桌面是一個平面, 用桌面模擬海面, 船在船身。根據這個現象可以對海面的形狀作出怎樣的判斷 傘面是一個弧面, 用傘面模擬海面, 船在傘面上由遠及近駛入時, 先看見船的上面, 然后看到船的其他部分。根據這個現象可以對海面的形狀作出怎樣的判斷 (5) 根據觀察到的現象, 引導學生討論: 這些現象說明地球的形狀可能是什么樣的 小結: 只有在海面的形狀是曲面的情況下, 才會出現船駛入海港時我們所看到的現象。因此地球的表面形狀應當是曲面。3. 找出更多的證據, 證明地球的形狀。(1) 談話, 引導學生思考:在前面的研究中我們只能知道地球的表面可能是曲面, 還有哪些證據能夠證明地球的形狀是球形的呢 2) 了解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歷史①出示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資料, 布置任務先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資料, 然后在地球儀上按照順序將麥哲倫航行的路線標注出來, 看一看有什么發現?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閱讀資料, 并在地球儀上標注麥哲倫航行的路線。③引導學生討論: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能夠為我們認識地球的形狀提供什么證據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追問: 麥哲倫環球航行能證實地球是一個球體嗎 (3) 從太空中“看”地球①談話: 還有哪些證據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認識地球的形狀呢 簡要介紹蘇聯航天員加加林、 中國第一位飛天航天員楊利偉等航天員的資料②提問: 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樣的 通過觀看圖片或視頻等資料, 引導學生認識航天員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4. 對地球的形狀進行總結。經過精密測量, 人們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正圓的球體, 而是一個近似球體。5. 查閱資料, 交流關于地球的更多認識6. 小結: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近似球形的較大天體, 是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轉的一顆行星, 運轉一周為一年。(三) 拓展與應用3. 總結。從古至今, 在人類認識經歷了猜想地球形狀的歷程中, 推測(船只入港現象) —驗證(麥哲倫環球航行) 探測(地球衛星照片、航天探測等) 等幾個階段, 這是一個十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還會不斷地發展。【板書設計】認識地球的形狀猜 想: 天圓地方觀察推測: 帆船出航月食現象實踐驗證: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地球是球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