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三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哪里有空氣教科書 書 名:科學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9月教學目標1. 知道我們的周圍充滿空氣。 2. 能在教師指導下,逐漸養成先猜測、再用實驗來驗證、然后得出結論和科學思考方式。 3. 能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直接感受空氣的存在,證明空間總會充滿周圍的空間。 4. 能在教師指導下,逐漸養成先猜測、再用實驗來驗證、然后得出結論和科學思考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知道我們的周圍充滿空氣。2.會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直接感受空氣的存在,證明空間總會充滿周圍的空間。教學難點: 養成先猜測、再用實驗來驗證、然后得出結論和科學思考方式。2產生探究空氣的興趣,知道空氣對我們很重要,認識到要通過實際行動來保護空氣。教學過程(一)問題驅動 教師出示一群同學在操場玩耍用袋子捕捉東西的畫面,提問他們在捕捉什么?出示最后的圖片,提問他們的塑料袋里有什么?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活動探究 活動一 袋子里有空氣嗎? 1.提出問題: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如何證明袋子里有沒有空氣呢?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2.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驗證,如把扎了小孔的袋子貼近臉頰,或把扎了小孔的袋子放進水里并擠壓時,看到有氣泡冒出來。 實驗結論:袋子里有空氣。 活動二 周圍的空間里存在空間嗎? 1.提出問題:我們周圍的空間里也存在空氣嗎?能否借助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來驗證猜想,如氣球、打氣筒、扇子、注射器、透明吸管、水等。 2.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驗證,鍛煉學生借助生活中的常見材料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 實驗現象:(1)扇扇子的時候,頭發飄動;(2)將注射器的注射口對準手心,按壓注射器活塞時,皮膚能感受到空氣跑出來;或者將注射器放入水中按壓時,也有氣泡冒出;(3)用透明吸管對著水吹氣時,水中有氣泡冒出。(4)我用打氣筒打氣時,氣球也會慢慢膨脹,是打氣筒將周圍的空氣擠壓到氣球里。 實驗結論:我們周圍的空間里存在空氣。 3.提出問題:生活中哪些常見的現象同樣也可以證明周圍的空間里存在空氣呢?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從常見的現象中找到空氣存在的證據. 4.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回答:操場上飄動的紅旗、在空中飄動的風箏、人的呼吸等等都說了周圍存在空氣。 活動三 物體里有空氣嗎? 1.提出問題:老師常用的粉筆里有空氣嗎?常見的土塊、鵝卵石、橡皮擦、海綿、紙團、又是否有空氣呢?你們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猜想?培養學生險猜測,再實驗來驗證,后得出結論的科學思考方式。 2.學生分別將6種材料放入清水中,觀察現象并進行記錄,根據現象判斷物體上有沒有空氣。實驗現象:分別將粉筆、土塊、海綿、紙團放入清水中時,水里都有氣泡冒出;分別將鵝卵石、橡皮擦放入清水中時,水里都沒有氣泡冒出。 實驗結論:粉筆、土塊、海綿、紙團里都有空氣,鵝卵石、橡皮擦里沒有空氣。 3.請學生對比實驗結果,觀察、比較粉筆、土塊、海綿、紙團與鵝卵石、橡皮擦的區別,思考空氣能流進粉筆、土塊、海綿、紙團里的原因,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的能力。 總結:只要有縫隙的地方就有空氣,空氣總會充滿周圍的空間。 (三)分享收獲 1.組織學生分享、交流這節課的收獲,幫助學生梳理和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2.提問:我們可以為減少空氣污染做些什么 引導學生知道愛護綠色植物、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節約能源、呼吁家人少開私家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行為都能減少空氣污染,呼吁學生一起為保護空氣行動起來,滲透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課后實踐 1.媒體展示視頻,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空氣的興趣。 2.布置課后任務:請同學思考怎么利用今天所學習的知識幫助嘰嘰鼠它的自行車輪胎哪里破了一個洞?你還能想到哪些可以利用本節課的知識幫助我們生活的小例子,把他寫出來,下次分享給老師和同學們。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