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聲音的產生》是人教鄂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研究聲音的基礎,屬于物質科學領域。本課以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的這一核心概念為知識目標,通過“導入——制造聲音——科學預測、自主發現、交流表達——設計探究實驗、進行探究(搜集證據,驗證假設)——聯系實際,拓展應用”四個層次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自主得出科學結論。從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進而獲取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創新能力,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學情分析】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傳播這樣探究活動特別感興趣,很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過幾年科學課的學習,科學素養及探究活動中的科學習慣已逐漸養成。學生具備科學探究的活動經驗,具有自主描述實驗現象、實驗過程步驟,以及對實驗結果的產生有一定的科學預判性和獨立或者在小組合作中與同學協助下完成實驗操作的能力。并能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活動驗證自己的實驗預測,親力探究過程并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教學中提倡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探究過程中產生的瞬間精彩現象,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知道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2.科學思維:能針對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和假設,并制定研究計劃。能收集、記錄研究聲音產生的實驗現象,并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3.探究實踐:能采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通過實驗與觀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4.態度責任:在科學實驗活動中,能主動聽取他人的意見,并對自己的觀察進行反思、評價與修正。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學重點】1、知道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2、能采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通過實驗與觀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難點】能采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通過實驗與觀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準備】實驗材料、課件【教學過程】(一)提出和聚焦問題1.視頻導入:請同學們聽一聽,里面都有什么聲音。2.提出問題:除了這些,你在日常生活中還能聽見什么聲音呢?3.提出本課的研究主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設計意圖: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是激發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問題是思維的發源地,沒有問題就不會引起思考。在提出問題階段,學生需要觀察分析,展開聯想,激活前知,在發散性思維與集中性思維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問題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進一步明確研究問題。】(二)科學實踐活動: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1.觀察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1)出示實驗材料:鋼尺、皮筋、鼓、吊镲...請同學們說一說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設計意圖:在設計實踐探究方案環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嚴格控制變量,讓學生對實驗方法、方案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深刻性得到發展。】(2)選擇何種實驗器材。(3)學生領取器材開始實驗。實驗過程中教師送輔助材料。(4)學生匯報實驗發現。(5)播放鼓振動時的慢鏡頭。(6)教師小結:當鼓面被敲擊發出聲音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到鼓面發生了往復運動,我們管這種運動方式叫做振動。2.交流總結。(1)提問:物體發聲有什么共同特點?(2)小結:它們都是在力的作用下發出聲音,這些物體發聲時能夠觀察到它們在不斷地振動。【設計意圖:巧用可視化材料,將抽象的概念外顯為具體事物的變化,幫助學生在交流研討中將觀察到的現象、得到的發現與科學概念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構建科學概念,最終促成學生在具象中發展抽象思維。】3.探究讓發聲物體停止發聲的方法,觀察它們停止發聲后的現象。(1)探究物體停止振動會有什么現象①引發猜想:物體停止振動,是不是聲音就停止了?②提問:如何讓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③學生開始驗證猜想。【設計意圖:教師以活動鏈為導向,不斷促使學生在活動中開展有目的的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又在探究驗證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驅動思辨的發展。從抽象思考、推理到科學論證,最后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實證意識,助力他們科學思維的發展。】(2)實驗后,討論并交流實驗現象和結論。①提問:通過剛剛的實驗,同學們驗證了什么?②小結:當物體振動的時候產生了聲音,當物體停止振動的時候,聲音也就隨之消失了。【設計意圖:學生在概括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科學概念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在新的情境中嘗試分析、解決問題,夯實了科學概念的建構,提升了科學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學生在課堂上建構的科學概念,不一定是完整科學的。因此這一環節利用了從正反兩個維度、從事物不同方面來證明某一觀點的科學思維方法,既檢驗了學生科學概念的掌握情況,又能彌補學生單向思維的不足。】③聯系實際:今天在課堂上,老師使用的一個物體也能說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什么呢?④觀察按鈴的振動(教師演示激光筆實驗)【設計意圖:在應用可視化材料時,不僅要使現象可見、明顯,還應將可視化材料進行整合,讓學生在現象的對比中更為直觀地建立聯系,在規范、有序的活動中建構科學概念,發展思維。】4.歸納總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①引發思考:今天我們驗證了這么多物體。能不能最終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②師小結:科學家們,他們經過了大量的研究和觀察,研究了更多的物體。就像我們今天一樣,經歷了提出問題、觀察、推測、驗證這樣子的過程,最終得出結論: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設計意圖:教師以活動的推進驅動學生對科學核心概念的構建,提升了他們的比較、質疑、分析、推理等科學思維能力。】③學生總結:聲音是由物質振動產生的,等振動停止之后聲音就會消失,那么然后振動是一種快速重復往返的運動。【設計意圖:科學教學中,我們綜合運用各種策略,將實驗現象、觀察過程、學生思維等可視化,讓學生在交流研討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將科學課堂轉變為一個師生、生生交互學習、言思共振的環境,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進行深度理解和思考。】(三)拓展與應用:①播放視頻,學生欣賞樂器演奏。②提問:里面有什么樂器呢?③提問:演奏者們是用什么方法使它們發出聲音的?④師小結:通過敲、拍、吹、打這些力的作用使物體反復振動發出美妙的樂聲。⑤師演示“小蛇跳舞實驗”。⑥提問:小蛇為什么會跳舞呢?誰能解開這里面的奧秘?【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培養遷移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遷移應用于生活,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改進、發明等創造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嘗試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問題。】⑦師結語:那上完這節課同學們是不是還有很多關于聲音的問題?那我們下課的時候就把這些問題補充到我們的問題單里面,下一節課我們仍然可以用我們今天所學到的研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這些方法繼續研究其他有關于聲音的奧秘,好嗎?【設計意圖:本節課中,學生完整地經歷了“體驗-反思-探究-結論“這個過程,他們經歷了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實現了科學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進階過程:在前概念中開始質疑,質疑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在物體發出聲音與物體振動之間建立初步聯系,思維開始生長;用更充分的例證證明物體振動產生聲音,思維獲得提升;觀察振動停止,聲音也停止,從正反兩個維度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使思維更加深刻、靈活;研究空氣振動發出聲音,突破了教學難點,使思維走向高階,也達成了對科學概念的深層次理解。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影響不只是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認識,還在怎樣觀察認識事物,如何證明某一觀點,以及如何想方設法、追根究底等態度方面,都產生了積極意義。】【板書設計】第____小組1.記錄讓物體發聲的方法、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與實驗發現。物體 讓物體發聲的方法 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我的實驗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____小組2.怎樣讓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記錄我們的實驗方法與實驗發現。物體 讓物體停止發聲的方法我的實驗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據實驗,我認為聲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產生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