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聲音的產生》是人教鄂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研究聲音的基礎,屬于物質科學領域。本課以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的這一核心概念為知識目標,通過“導入——制造聲音——科學預測、自主發現、交流表達——設計探究實驗、進行探究(搜集證據,驗證假設)——聯系實際,拓展應用”四個層次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自主得出科學結論。從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進而獲取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創新能力,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學情分析】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很強的求知欲,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傳播等探究活動特別感興趣。本課很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過前期的學習,科學素養及探究活動中的科學習慣已初步形成。學生具備科學探究的活動經驗,具有自主描述實驗現象、實驗過程步驟,以及對實驗結果的產生有一定的科學預判性和獨立或在小組合作中、同學協助下完成實驗操作的能力。并能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活動驗證自己的實驗預測,親力探究過程并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教學中提倡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探究過程中產生的瞬間精彩現象,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知道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2.科學思維:能針對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和假設,并制定研究計劃。能收集、記錄研究聲音產生的實驗現象,并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3.探究實踐:能采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通過實驗與觀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4.態度責任:在科學實驗活動中,能主動聽取他人的意見,并對自己的觀察進行反思、評價與修正。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學重點】1、知道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2、能采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通過實驗與觀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難點】能采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通過實驗與觀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準備】實驗材料、課件【教學過程】(一)提出和聚焦問題1.提出本課的研究主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①師:同學們,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上今天這節有趣的科學課。老師這里有一段視頻,請同學們認真傾聽,里面都有什么聲音?生1:歌聲生2:鼓聲②師:除了這些,你在日常生活中還能聽見什么聲音呢?生1:汽車喇叭聲生2:鳥叫聲③師: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研究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生2:我除了想研究聲音是怎么產生的,還想知道回音是怎么回事生3:我也想研究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它看不見、摸不著。那它到底是什么?④師:聽了同學們這么多的回答,我發現同學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聲音是怎么產生的?確實,想要研究聲音,我們首先就應該知道聲音是怎么產生的。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聲音的產生》。(同學們想研究的問題可真多呀,但是想要研究聲音,我們首先就應該知道聲音是怎么產生的....)【設計意圖: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是激發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問題是思維的發源地,沒有問題就不會引起思考。在提出問題階段,學生需要觀察分析,展開聯想,激活前知,在發散性思維與集中性思維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問題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進一步明確研究問題。】(二)科學實踐活動: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1.觀察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①師:為了研究聲音的產生,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多種實驗材料。有鋼尺、皮筋、鼓、吊镲...。請同學們用這些材料制造聲音,注意物體在發聲時有什么現象?(注意觀察除了發聲之外,還有什么現象)②師:那我們在做實驗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么?生1:做的時候要安靜,仔細聽它的聲音。生2:等敲擊以后要聲音完了以后,如果還想觀察的話再敲擊。③師:大家考慮的很周全④師: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觀察呢?生1:眼睛生2:耳朵...⑤師:大家都運用到了感官,很不錯。我們可以先用身體上的感官去感受觀察,還可借助一些其他的輔助材料進行觀察。我們在觀察這些物體時,讓他們單獨、持續地發出聲音,一次實驗一種材料,觀察到發聲時的現象后,再繼續下一種。及時將我們觀察到的現象用圖和文的方式記錄下來。并且思考這些物體發聲時是否都有相同的現象產生。實驗時間為7分鐘,聽到鈴聲響以后,我們就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大家清楚了嗎?請小組討論,你們將要選擇哪幾種材料?學生小組討論【設計意圖:在設計實踐探究方案環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嚴格控制變量,讓學生對實驗方法、方案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深刻性得到發展。】④師:請小組長組織好成員分工合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實驗員到材料區排隊領取實驗器材學生領取器材。學生實驗(中途送輔助材料)⑤師:請X小組來匯報你們的實驗發現。⑥師:老師為了方便大家觀察,對鏡頭進行了處理,我們把鏡頭調慢,仔細地來看一看鼓面的變化。生1:我看到了鼓面被敲擊出聲音的同時,鼓面上面的水和豆子都被震起來了。生2:我還看到當鼓發聲時,鼓面并不是振動一次就停止,而是上下振動幾次才逐漸停止振動的。⑦師:是的,當鼓面被敲擊發出聲音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到鼓面發生了往復運動,我們管這種運動方式叫做振動。【設計意圖:在應用可視化材料時,不僅要使現象可見、明顯,還應將可視化材料進行整合,讓學生在現象的對比中更為直觀地建立聯系,在規范、有序的活動中建構科學概念,發展思維。】2.交流總結。①師:通過剛剛的實驗,你發現物體發聲有什么共同特點了嗎?生1:它們都是在力的作用下發出聲音,這些物體發聲時能夠觀察到它們在不斷地振動。【設計意圖:巧用可視化材料,將抽象的概念外顯為具體事物的變化,幫助學生在交流研討中將觀察到的現象、得到的發現與科學概念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構建科學概念,最終促成學生在具象中發展抽象思維。】3.探究讓發聲物體停止發聲的方法,觀察它們停止發聲后的現象。(1)探究物體停止振動會有什么現象①師:通過上面的觀察,我們發現物體發聲時都在振動,那么物體停止振動,是不是聲音就停止了?生1:是的生2:不是...②師:這都是同學們的猜測,那我們如何讓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呢?生1:捏住生2:壓住③師:同學們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請同學們利用剛剛的實驗器材驗證你們的猜測。【設計意圖:教師以活動鏈為導向,不斷促使學生在活動中開展有目的的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又在探究驗證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驅動思辨的發展。從抽象思考、推理到科學論證,最后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實證意識,助力他們科學思維的發展。】(2)實驗后,討論并交流實驗現象和結論。①師:通過剛剛的實驗,我們驗證了什么?生1: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當我們讓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它產生的聲音也就隨之消失了,這也進一步證明聲音是因為物體振動而產生的。②師:看來我們已經發現了聲音產生的秘密,那也就是當物體振動的時候產生了聲音,當物體停止振動的時候,聲音也就隨之消失了。【設計意圖:學生在概括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科學概念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在新的情境中嘗試分析、解決問題,夯實了科學概念的建構,提升了科學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學生在課堂上建構的科學概念,不一定是完整科學的。因此這一環節利用了從正反兩個維度、從事物不同方面來證明某一觀點的科學思維方法,既檢驗了學生科學概念的掌握情況,又能彌補學生單向思維的不足。】③師:今天在課堂上,老師使用的一個物體也能說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什么呢?生1:鈴鐺④師:請同學們聽,聽到聲音了嗎?觀察到它在振動了嗎?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呢?生1:手摸生2:放黃豆⑤師:你們的方法都很不錯!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工具幫助大家觀察,請大家仔細看。激光筆實驗4.歸納總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①師:那么今天我們驗證了這么多物體。能不能最終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大家覺得能不能。生1:我覺得是不能的,因為是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的物體,僅僅靠我們測試的這幾種物體是不夠的。②師:科學家們,他們經過了大量的研究和觀察,研究了更多的物體。就像我們今天一樣,經歷了提出問題、觀察、推測、驗證這樣子的過程,最終得出結論: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設計意圖:教師以活動的推進驅動學生對科學核心概念的構建,提升了他們的比較、質疑、分析、推理等科學思維能力。】⑦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關于聲音可以達成哪些共識呢?你來說一說。生1:聲音是由物質振動產生的,等振動停止之后聲音就會消失,那么然后振動是一種快速重復往返的運動。⑧師:大家總結得非常好,這都是我們今天這一節課所獲得的共識。【設計意圖:科學教學中,我們綜合運用各種策略,將實驗現象、觀察過程、學生思維等可視化,讓學生在交流研討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將科學課堂轉變為一個師生、生生交互學習、言思共振的環境,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進行深度理解和思考。】(三)拓展與應用:①師:同學們,我們在剛剛上課的時候聽到了悅耳的鼓聲,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更多的樂器演奏,請大家欣賞!②師:里面有什么樂器呢?生1:古箏生2:鼓③師:演奏者們是用什么方法使它們發出聲音的?生:敲、拍、彈、吹④師:是的,通過這些力的作用使物體反復振動發出美妙的樂聲。⑤師:聽到這么美妙的樂曲聲,小蛇也想給大家跳一段舞,大家想看嗎!好,睜大眼睛仔細瞧!(師演示)⑥師:小蛇為什么會跳舞呢?誰能解開這里面的奧秘?生:【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培養遷移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遷移應用于生活,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改進、發明等創造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嘗試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問題。】⑦師:上完這節課同學們是不是還有很多關于聲音的問題?那我們下課的時候就把這些問題補充到我們的問題單里面,下一節課我們仍然可以用我們今天所學到的研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這些方法繼續研究其他有關于聲音的奧秘,好嗎?【設計意圖:本節課中,學生完整地經歷了“體驗-反思-探究-結論“這個過程,他們經歷了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實現了科學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進階過程:在前概念中開始質疑,質疑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在物體發出聲音與物體振動之間建立初步聯系,思維開始生長;用更充分的例證證明物體振動產生聲音,思維獲得提升;觀察振動停止,聲音也停止,從正反兩個維度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使思維更加深刻、靈活;研究空氣振動發出聲音,突破了教學難點,使思維走向高階,也達成了對科學概念的深層次理解。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影響不只是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認識,還在怎樣觀察認識事物,如何證明某一觀點,以及如何想方設法、追根究底等態度方面,都產生了積極意義。】【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