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年級 四年級 授課教師教學目標【科學觀念】 通過實驗探究,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科學思維】 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對物體發聲原因進行概括總結。 【探究實踐】 能采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通過實驗和觀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態度責任】 積極參與探究學習,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能夠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搜集物體發聲時在振動的證據。教學過程古詩導入,聚焦課題。 1.聽古詩,猜聲音,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鼓勵學生大膽猜測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初步探究,感知聲音 探究如何使皮筋和鋼尺發聲,以及觀察皮筋和鋼尺發聲時和不發聲時有什么變化。通過兩種物體發聲時的運動狀態,引出“振動”的概念。 深入探究,驗證猜想。 (一)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狀態 (1)用橡皮錘敲擊音叉,仔細傾聽音叉發出的聲音,觀察音叉有什么變化,摸一摸音叉,看看有什么感覺。觀察現象不明顯,引導學生使用“轉換法”,用發聲的音叉接觸平靜的水面,觀察水面出現的現象?;蛴冒l聲的音叉接觸乒乓球,觀察乒乓球來回彈動出現的現象 (2)在鼓面撒一些沙子或小米,用力敲鼓,觀察鼓面鼓面有哪些變化? (3)通過探究,認識到人是通過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的。利用激光筆看到聲音的形狀,放大實驗現象,直觀明了,強化了學生對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的認識。 (4)學生分組實驗后,小組代表對本組的探究結果進行匯報。學生代表先說明本組的猜測,然后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實驗過程。結合以上實驗,請學生分析歸納,物體發出聲音時有什么共同現象? (二)怎樣讓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 引導學生思考,再嘗試。提醒學生可以讓物體先發聲再停止發聲。學生會發現物體停止振動后,聲音也會隨之消失。 拓展與小結。 1.教師展示會“變形”的沙子的魔術,引導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釋現象。 2.學生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五、板書設計。 1.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