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實驗與多元——20世紀以來的西方美術》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聚焦于20世紀以來的西方美術,展現了這一時期美術在風格、形式和觀念上的巨大變革與多元發展。教材通過對各個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的詳細介紹,引導學生理解美術在現代社會中的不斷創新和探索,以及其與社會、科技、思潮等多方面的緊密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和創新意識。二、學情分析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對傳統美術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20世紀以來西方美術的實驗性和多元化特點可能較為陌生。這一時期的美術風格多樣、觀念復雜,學生在理解和欣賞上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創新思維,這為深入學習本課內容提供了有利條件。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20世紀西方美術的基本脈絡和重要風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掌握美術鑒賞的方法,能夠對20世紀西方美術作品進行解讀、評價和交流。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作品分析和對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引導學生聯系文化情境,深入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和價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現代美術的開放態度和包容精神,理解藝術創新的價值。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提升其藝術素養和文化理解能力。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20世紀以來西方美術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藝術特征。能夠對20世紀西方美術作品進行比較深入的解讀、評價和交流。教學難點能夠辨析20世紀西方美術與西方傳統美術的差異,理解其所具有的實驗性和多元化特點。五、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欣賞法、分析法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5分鐘)展示杜尚的《泉》,提出問題:這是一件藝術品嗎?和日常衛生間的小便池區別在哪里?大家怎么看待這件作品?引出課題:實驗與多元——20世紀以來的西方美術(二)講授新課(30分鐘)實驗與多元——20世紀以來的西方美術20世紀,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各種社會思潮層出不窮,西方美術中新風格,新運動此起彼伏,形式與觀念都發生了急劇的變革。美術是否是對客觀世界的視覺再現?生活中的日用品可否不經修改直接成為一件美術作品?20世紀西方藝術家不停地追問,開拓了美術的領域,也豐富了人們對美術的理解。色彩解放與內在表達(7分鐘)野獸派是西方20世紀最早出現的先鋒美術運動。1905年,馬蒂斯等9位青年畫家在巴黎秋季沙龍展出了一批色彩與造型十分大膽的繪畫,評論家看后極為震驚,將它們戲稱為“野獸"。野普派因此得名。野獸派將色彩從描繪功能中解放出來,用色彩來表達內心感受,啟發了德國的表現派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通常形象扭曲,輪廓粗糙,充滿緊張焦慮的情緒,表達了對工業化社會中人類生存境遇的反思。展示野獸派作品,引導學生感受其特點。構成與抽象(7分鐘)德國表現派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立體派藝術家則熱衷于對空間關系進行重組。立體派的出現標志著現代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城。意大利未來派繼承了它的形式語言,但又不滿足于立體派對靜止物體的表現,更推崇對速度與力量的表達。展示相關作品,加深學生對立體派和未來派的理解。荒誕與夢境(7分鐘)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人類文明遭受了空前劫難,一批藝術家對文明的進程產生了悲觀情緒,他們自稱達達派,認為科技與理性賦予戰爭巨大的破壞力,因此蔑視傳統的觀念與價值,將荒誕當作創作的主旨,作品帶有濃郁的虛無主義色彩。達達派很快就解體了,其成員紛紛加入超現實主義團體.轉而熱衷于探索夢境與無意識的表現。展示達達派和超現實主義作品,讓學生體會其風格。消費文化的圖像(7分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經濟繁榮,消費文化盛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名人照片,商業廣告、連環漫畫等流行圖像。藝術家們發現他們身處的視覺環境變了,開始反思消費文化的機制,反思高雅與庸俗的趣味區隔,并且直接用流行圖像進行創作,波普藝術運動隨之興起。展示波普藝術作品,分析其特點和意義。(三)課堂練習(10分鐘)《格爾尼卡》是畢加索1937年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繪制的壁畫。這件作品根據什么歷史事件創作的?利用前面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這件作品的理解。20世紀的西方美術中,你最喜歡哪個流派,為什么?進一步了解這個流派后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對它的理解。(四)課堂小結(5分鐘)沃霍爾的《布里洛盒子》在20世紀后期引起了理論家的廣泛討論,什么是美術變成了一個越來越難回答的問題。理論的困境其實也折射出20世紀美術實驗與多元的特征。雖然,不是每種實驗性的探索都具有持久的價值,但藝術家勇于創新的精神是美術發展永恒的動力。(五)布置作業預習下節課新內容。七、板書設計實驗與多元——20世紀以來的西方美術一、色彩解放與內在表達二、構成與抽象三、荒誕與夢境四、消費文化的圖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