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變革與突破——19 世紀西方美術》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程內容圍繞 19 世紀西方美術的變革與突破展開,系統地介紹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等重要的藝術流派。教材通過對各流派的產生背景、藝術特點、代表作品的詳細闡述,清晰地展現了 19 世紀西方美術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發展脈絡。同時,教材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美術鑒賞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和價值,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能力。二、學情分析學生在之前的美術學習中,已經對西方美術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儲備,但對于 19 世紀這一特定時期的美術變革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這個階段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對于較為抽象的藝術觀念和表現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此外,學生對于不同藝術流派的特點和差異可能難以準確把握,需要通過具體的作品分析和對比來加深認識。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掌握 19 世紀歐洲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與后印象派的美術特征。熟悉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提升美術鑒賞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美術鑒賞的方法,聯系文化情境,深入解讀和評價經典美術作品。通過比較和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 19 世紀西方美術變革的魅力,理解藝術家的創新精神和對傳統的突破。培養學生對多元藝術風格的尊重和欣賞,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 19 世紀西方美術的主要成就以及各流派的藝術特征。能夠對 19 世紀西方美術經典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評價和交流。教學難點理解 19 世紀藝術家對西方傳統美術的變革與突破,并清晰闡述其具體表現。五、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欣賞法、分析法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5 分鐘)展示梵·高的《向日葵》,提出問題:19 世紀西方美術發生了哪些變革,給予他什么樣的啟示?引出課題:變革與突破——19 世紀西方美術(二)講授新課(30 分鐘)變革與突破——19 世紀西方美術19 世紀,法國是歐洲的藝術中心。1789 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不僅引起法國政治經濟的巨大變化,也為法國的藝術變革創造了條件。一些藝術家熱衷于創作把握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生活的作品。此外,受實證主義思想和光學理論的影響,一些藝術家開始探索光與色表現的各種可能性,專注于開發繪畫語言的自身價值,為繪畫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浪漫與自由(7 分鐘)18 世紀末 19 世紀初,西方世界興起了一種對主觀情感的信仰,浪漫主義美術由此誕生。與崇拜理性的新古典主義不同,浪漫主義藝術家希望徹底解放想象力,用燦爛飽滿的色彩來表現熱烈奔放的情感。展示浪漫主義美術作品,引導學生感受其特點。忠于現實(7 分鐘)19 世紀中期,一些藝術家不再寄希望于浪漫主義脫離現實的幻想,而主張客觀地表現現實,揭示和批判社會生活的本質。現實主義美術的主將庫爾貝曾經說道:“我不能畫出一個天使,因為我從未見過。”19 世紀 70 年代,米勒、庫爾貝等現實主義藝術家相繼離世,現實主義美術在雕塑家羅丹的創作中得以延續。羅丹的創作強調外在真實與內在真實的和諧統一。展示現實主義美術作品,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色彩革命(7 分鐘)羅丹初出茅廬之時,正當印象派的盛期。印象派畫家認為,戶外光線的不斷變化會導致景物色彩和氣氛的變化,必須以直接的筆觸準確捕捉住瞬息變幻的光與色,才能描繪出真實面又鮮活的印象。展示印象派作品,讓學生體會其對光與色的表現。現實主義的源頭(7 分鐘)19 世紀 80 年代,以塞尚、凡·高、高更與修拉為代表的一批畫家認為印象派過分注重對客觀世界外在表象的描繪,缺乏對對象的理性分析,也缺乏對內在情感的表達。因此,他們走上了不同的美術道路,從根本上突破了西方美術的寫實傳統,開啟了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篇章。這些畫家被稱為后印象派,他們的作品昭示了現代主義美術的三種趨勢:塞尚與修拉影響了抽象藝術的發展,畫中的形象越來越趨于簡化;凡·高則影響了表現主義美術,色彩與造型為表達情感可以自由變化;高更的作品開啟了幻想的潮流,想象與夢境成為創作的主題。展示后印象派作品,分析其特點和影響。(三)課堂練習(10 分鐘)嘗試從現實主義美術思想的角度,說一說你對《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理解。通過了解呂德創作《馬賽曲》的時代背景,嘗試從題材、構圖、人物情感表現等方面說一說這件作品給你的感受。(四)課堂小結(5 分鐘)從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到印象派、后印象派,19 世紀的美術經歷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美術語言日趨豐富,抽象、表現和幻想成了現代主義美術的三種趨勢,我們無法再用同樣的標準來欣賞藝術家的作品。到了 20 世紀,這種變革顯得更加劇烈。(五)布置作業預習下節課新內容。七、板書設計變革與突破——19 世紀西方美術一、浪漫與自由二、忠于現實三、色彩革命四、現實主義的源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