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傳承與創新——中國近現代美術》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內容聚焦于中國近現代美術的發展,涵蓋了傳統的繼承與創新、反映社會變革的美術以及多樣化藝術探索等重要方面。通過對這一時期代表性作品的解讀,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近現代美術在時代變遷中的演變與特點。教材內容既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又突出了美術作品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二、學情分析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對中國古代美術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備了一定的美術鑒賞基礎。但對于中國近現代美術,學生可能相對陌生,對其發展的背景、特點和意義認識不足。此外,學生對于社會變革與美術創作之間的關系可能理解不夠深入,需要通過具體的作品分析和討論來加深認識。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觀察、思考和表達,以提高其對中國近現代美術的理解和欣賞水平。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了解中國近現代美術代表性作品。掌握這些作品的選材、內容、風格和特點,提升圖像識讀能力。學會分析不同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對美術創作的影響。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作品的觀察、分析和討論,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引導學生從文化和時代的角度鑒賞美術作品,培養其批判性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尊重社會變革時期美術作品的創作所秉持的中華民族情感與文化立場,提高人文素養。理解中國近現代美術在時代變革中的轉變,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中國近現代美術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在觀念與形式層面的多樣化探索。教學難點深刻理解中國近現代美術的發展與社會變革的關系。五、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欣賞分析法、實踐練習法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5 分鐘)教師:中國近現代是激蕩變革和砥礪開拓的時代,傳統美術的繼承與創新,中西美術的交流與互鑒,是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的主題。那么,應該如何理解中國近現代美術創作與時代變遷的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傳承與創新——中國近現代美術。(二)講授新課(25 分鐘)傳統的繼承與創新(8 分鐘)教師講解:鴉片戰爭后,中國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傳統文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地位發生轉變。以任伯年、吳昌碩等為代表的“海派四杰”是近代轉型的文人畫家群體,他們走上職業畫家道路。展示“海派四杰”的作品,分析其將詩、書、畫、印相結合的特點,以及如何堅持文人畫的筆墨格調及意韻,同時兼容大眾生活情感及市民審美意識。反映社會變革的美術(8 分鐘)教師闡述:“文以載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美術參與社會變革,發揮美術的社會功能,是 20 世紀中國現代美術的突出特征之一。舉例說明藝術家積極參與社會革命運動,以美術為武器,宣傳鼓舞民族自強與獨立的革命;以及藝術家通過創作表現新社會的建設成就,用美術再現社會生活的變化,表達社會進步激發的審美情感。展示相關作品,如徐悲鴻的《愚公移山》等,進行分析講解。多樣化藝術探索(9 分鐘)教師講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迎來新的春天,經濟繁榮和思想解放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探索空間。展示當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分析其在題材、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多樣化特點,以及如何借鑒外國美術經驗,挖掘人性的真善美。(三)課堂練習(15 分鐘)學生以一幅美術作品為例,分組討論美術和社會生活的關系,以及藝術家為什么要有社會責任感,藝術能夠發揮哪些社會功能。每組選派代表進行發言。請學生選擇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對作品的風格特點和題材內容進行分析鑒賞,可先自行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后全班分享。(四)課堂小結(5 分鐘)教師總結:科學技術影響著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手段日益豐富,從現實世界拓展至虛擬世界。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未來藝術創新的重要途徑,繼承與創新是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的主流。中國美術優秀的傳統在近百年得到了延續,西方美術的輸入也激活了中國藝術家對傳統的再認識,并激勵藝術家進行新的探索。(五)作業布置預習下節課新內容。七、板書設計傳承與創新——中國近現代美術傳統的繼承與創新反映社會變革的美術多樣化藝術探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