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3.3 比熱容 教學設計題目 13.3 比熱容 學科 物理 年級 九年級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師教學目標 物理觀念 知道什么是物質的比熱容,知道比熱容的單位及其讀法;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科學思維 會查比熱容表,能運用比熱容說明簡單的自然現象科學探究 通過探究、實驗、觀察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不同科學態度 與責任 通過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體會控制變量法在科學探究中的應用,培養自己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 重難點 重點:比熱容概念的理解、熱量的計算 難點:熱量的計算、利用比熱容解釋相關現象教學方法 直觀法、實驗法、練習法、合作法、討論法教學準備 燒杯、溫度計、加熱器、水、食用油、秒表、多媒體等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新疆視頻,提問——新疆地區有句諺語:“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展示,了解祖國美麗風光的同時,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職欲望。新課講授 1.比熱容 生活再體驗: 問題一:(1)燒開一壺水與燒開半壺水需要的熱量一樣多嗎?說明什么? 問題二:(2)將一壺水燒開與加熱成溫水需要的熱量一樣多嗎?說明什么? 問題三:(3)同樣的日照條件,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溫度不一樣? 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物體吸收(放出)的熱量與物質的質量、溫度變化已知物質種類有關。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教師設問:1、實驗中,需要要控制哪些物理量相同? 學生:物質質量、初溫、吸收的熱量相同 教師:那如何控制吸收的熱量相同呢? 學生:使用完全相同的熱源,加熱相同時間 教師設問:2、實驗中,應測量哪些物理量?3、實驗中,如何判斷物體吸收熱量得多少? 學生:2、要測量食用油和水升高的溫度;3、用加熱時間的長短表示物體吸收熱量得多少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并記錄數據,討論交流結果,得出結論: 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不僅與物體的質量、溫度變化有關,還與物質種類有關。即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不同,物理學中用比熱容來表示物質的吸熱能力。教師:給出比熱容的準確定義: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與它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乘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用符號“c”表示;單位焦每千克攝氏度,符號:J/(kg·℃)。 學生:進行理解記憶。 教師:展示課本中物質比熱容卡片,帶領學生分析、對比,指出:1.比熱容是反映物質自身性質的物理量;2.物質種類不同,比熱容一般不同(注意煤和冰的比熱容); 比熱容和物質狀態也有關(水和冰)。 教師:強調學生記憶水的比熱容,并能說出其比熱容的物理意義:1kg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J。利用比熱容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現象一:同樣的日照條件,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溫度不一樣? 現象二: “水的比熱容大”這一特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現象三:為什么同一緯度的海濱城市和沙漠地區的氣溫變化會如此大? 現象四:不考慮經濟成本,談一談暖氣用水好,還是用油好? 現象五:海陸風、陸海風的成因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實驗、觀察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不同,體會控制變量法在科學探究中的應用,培養自己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熱量的計算 教師:想從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入手,總結出由比熱容計算物體吸收熱量的公式:Q吸=cm(t-t0),設問:如果要計算物體降溫時放出的熱量公式會有什么不同? 學生:物體降溫時初溫高于末溫,公式:Q放=cm(t0-t) 師生總結:Q=cm△t,指出各物理量的單位。 教師:強調注意“升高到”與“升高了”的區別。 兩物體發生熱傳遞,沒有熱損失達到熱平衡時:Q吸=Q放。熱量計算練習:課堂小結課堂練習 見配套“同步課件”課后作業 見配套“分層練習”板書設計 比熱容 1、物質吸收熱量得多少與質量、溫度變化以及物質種類有關; 2、比熱容: 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與它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乘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用符號c表示; 3、比熱容單位:焦每千克攝氏度,符號:J/(kg·℃) 4、比熱容和物質種類以及狀態有關; 5、C水=4.2×103J/(kg·℃);物理意義:1kg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J; 6、熱量計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Q=cm△t教學反思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