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 班級 教學日期課題名稱 2.2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課型 新授課課程標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1.描述常見的思維活動,體會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屬性,了解思維的基本形態和特征;懂得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區分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 2.辨析常見的邏輯錯誤,掌握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教材分析 第二課時“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上一課時已學習過邏輯多種含義之后,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又會進一步加深對邏輯思維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理解,從而更 好的把握邏輯要義,也為接下來第三課科學思維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遵循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而違背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不可能是正確的思維。通過對本課時的學習,帶領學生聯系實際,強化科學精神,提升公共參與能力,引導學生理解遵循三大 基本規律的理由,掌握三大規律的內容和要求,把握應用三大邏輯基本規律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 生養成遵守三大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習慣。從而自覺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運用科學思維方法 進行思維創新的同時,提升參與社會的能力。學情分析 作為高二的學生,學生對于邏輯有一定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經驗和零碎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但很難將這些認識上升到理論認知水平和生活運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通 過詳實、富有說服力的材料和案例,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邏輯思維基本要求知識的同時,強化在生活中的運用,提升科學思維,減少亦或避免出現違反邏輯思維基本要求所犯的錯誤。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 培養學生對邏輯思維的認同,認識到邏輯思維在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對科學方法的信任。科學精神 正確理解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關知識。公共參與 自覺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讓思維合乎邏輯。教學重點 形式邏輯三大規律的作用、含義和要求。教學難點 區分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區別和聯系。教學策略 知識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本板書設計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備注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預習新課 學生自主思維,對本框知識有個整體認知。二、逐個擊破 三、背誦識記 四、習題練習 通過課本研究與分享,談談對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認識 通過課本探究與分享理解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知識 設置有針對性的、新穎的練習題,指導學生練習。 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通過預習,了解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 內容:通常用公式“A是A”來表示同一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 混淆概念:指思維主體無意(不自覺)違反同一律關于概念的邏輯要求,將內涵或外延不同的概念視為相同,互相混淆 偷換概念:指思維主體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故意(自覺)違反同一律關于概念的邏輯要求,將內涵或外延不同的概念故意混淆,或者把相同的概念故意說成是不同的,以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 偷換論題:指思維主體無意或故意違反同一律關于論題的邏輯要求,用另外一個與原論題無關的論題來代替原本需要論證的論題 2.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 內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判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 3.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 含義: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通用公式: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兩不可” 矛盾律與排中律的區別 (1)適用范圍不同。矛盾律針對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而排中律只針對矛盾關系。(2)內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兩個互相矛盾或反對關系的判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必有一真。(3)實際作用不同。矛盾律是由真推假,排中律是由假推真。 辨識判斷 (2023·6月浙江選考卷)近日,6歲萌娃因熟背《滕王閣序》獲免票游滕王閣的新聞登上了熱榜。有人認為,6歲兒童熟誦《滕王閣序》很大程度上是機械背誦,而機械背誦不利于好奇心與想象力的培養,也不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假設以下陳述為真,對上文觀點反駁最有力的是( ) A.以前曾有4歲萌娃背《滕王閣序》贏得免票而上熱榜的事件 B.小孩子愛背就背,不愛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強迫,就沒必要較真 C.兒童本來就應該免費游覽,而不是等他們熟背《滕王閣序》才免票 D.背誦有一定難度的古詩文,可以讓孩子養成專注的習慣,激發其好奇心 [解析] 材料中6歲萌娃因熟背《滕王閣序》獲免票游滕王閣的新聞登上了熱榜,A選項與材料中事件具有相似性,屬于同類事件,不能反駁材料中的觀點,排除;B選項強調背不背的問題,屬于“偷換論題”,不能反駁材料中的觀點,排除;C選項強調兒童免票不免票的問題,屬于“偷換論題”,不能反駁材料中的觀點,排除;D選項強調背誦古詩文的優點,與材料中的觀點相互矛盾,形成鮮明的對比,違背了思維的一致性要求,可以有力反駁材料中的觀點,正確。 小明:“我認為火星上存在生命。”小華:“我堅持認為火星上沒有生命存在。”對上述兩個觀點的認識正確的是( ) ①若認為兩個觀點同時為真,則違反了思維的確定性要求 ②這兩個觀點是不相容的,可以支持其中一個觀點,不能兩個都支持 ③若認為兩個觀點同時為假,則違反了思維的一致性要求 ④兩個觀點相互矛盾,如果一個為真,另一個一定為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若認為兩個觀點同時為真,則違反了思維的一致性要求,①錯誤;若認為兩個觀點同時為假,則違反了思維的明確性要求,③錯誤;矛盾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這兩個觀點是不相容的互相矛盾的關系,如果一個為真,另一個一定為假,二者不能都為真,②④正確。 某人做了好事但沒留下姓名。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當有人問到甲、乙、丙、丁四人時,他們的回答如下: 甲:不是我做的。乙:是丁做的。丙:是乙做的。丁:不是我做的。 其中只有一人說了真話,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們可知做好事的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在四人的回答中,乙和丁的話構成了互相矛盾的兩個判斷,其中必有一真。而甲、乙、丙、丁四人中只有一人說了真話,那么,這個說真話的人必定在乙和丁之間,而甲、丙必定說了假話,由此可推出甲是做好事的人,A正確。 1.限時練習,核對答案 2.訂正錯題后分組討論,形成集體意見,派代表講解錯題 3.整理錯題集,形成錯題題庫。 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理解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相關知識。 通過具體的事例,掌握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相關知識 通過習題練習,掌握重點、難點,理清易錯點,為后續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