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23.《孟子》三章一、通假字親戚畔(pàn)之(“畔”同“叛”,背叛)往之女(rǔ)家(“女”同“汝”,你)曾(zēng)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héng)于慮(“衡”同“橫”,梗塞、不順)入則無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輔佐)二、重點實詞積累環而攻之而不勝(圍)兵革非不堅利也(兵器)委而去之(離開)寡助之至(極點)得道者多助(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豈不誠大丈夫哉(真正,確實)安居而天下熄(停息)富貴不能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迷惑)貧賤不能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動搖)威武不能屈(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屈服)傅說舉于版筑之間(選拔,任用)行拂亂其所為(違背)人恒過,然后能改(常常犯錯誤)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奮起,文中指有所作為)征于色,發于聲(臉色 顯露,流露)入則無法家拂士(指在國內 守法度的大臣)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指在國外 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24 愚公移山一、通假字始一反(fǎn)焉(“反”同“返”,往返)汝之不惠(huì) (“惠”同“慧”,聰明)無隴(lǒng)斷焉(“隴”同“壟”,高地)二、重點實詞積累年且九十(將近)懲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也(曲折,繞遠)畢力平險(盡,全)達于漢陰(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與“陽”相對)雜然相許(贊同)荷擔者三夫(肩負,扛)叩石墾壤(敲,打)寒暑易節(更替)固不可徹(通達,文中指改變)雖我之死(即使)何苦而不平(愁苦,文中指擔心)25* 周亞夫軍細柳一、通假字軍士吏被(pī)甲(“被”同“披”,穿著)改容式(shì)車(“式”同“軾”,車前橫木,文中指扶軾)二、重點實詞積累軍細柳(名詞作動詞,駐軍、駐扎)上自勞軍(慰勞)天子且至(將要)已而之細柳軍(不久)居無何(經過 不久)銳兵刃(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鋒利)介胄之士不拜(名詞作動詞,指披甲戴盔)曩者霸上、棘門軍(先前)其將固可襲而虜也(必,一定)26 詩詞五首一、易錯字音搔更短(sāo) 不勝簪(zān) 塞上(sài) 燕脂(yān) 提攜(xié) 折戟(jǐ) 殷勤(yīn) 嗟日暮(jiē)二、易錯字形而無車馬 xuān(喧) 欲 biàn(辨)已忘言 fēng(烽)火連三月 家書 dǐ(抵)萬金折戟沉沙鐵未 xiāo(銷) 學詩 màn(謾)有驚人句 péng(蓬)舟吹取三山去1.孟子(約前 372—前 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被尊稱為“亞圣”。 他和孔子對后世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被并稱為“孔孟”。2.《孟子》為儒家經典之一,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思想核心是“仁”“義”,提倡“仁政”“君輕民貴”等。《孟子》長于言辭,氣勢磅礴,論證嚴密,雄辯而富有說理色彩;善于用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說理,對后世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3.冠(guàn)禮,古代男子的成年儀式。古時男子未成年前束發而不戴帽,至二十歲時由長輩為其梳發,戴上新帽,表示成年。4.列子(約前 450—約前 375),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列子》一書。5.《列子》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著名的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紀昌學射》等。6.我國古代以山名或水名加上“陰”“陽”二字構成的地名較多,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如,“漢陰”即漢水南岸。7.古代的年齡稱謂,按從小到大排列有“始齔、豆蔻、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耳順、耄耋”等。8.司馬遷(約前 145—?),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歷史學家。代表作為《史記》。9.《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前 104—前101)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其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魯迅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0.陶淵明(約 365—427),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后人稱其為“靖節先生”。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1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本人也被譽為“詩圣”。12.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后世稱“李昌谷”,唐代詩人,有“詩鬼”之稱。13.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晚唐詩人、散文家。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14.李清照(1084—約 1155), 號易安居士,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其詞風格清新獨特,人稱“易安體”。《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點梳理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說明了什么?用頂真修辭,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2.結尾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結尾運用對比論證,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得道”“失道”對戰爭的決定意義,突出強調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強調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來證明他的觀點的 圍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作者以戰爭為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首先從進攻一方來論述。從“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以看出,指的是個小國家,強大的軍隊占據有利時機包圍一個小國,即使圍而不攻,被包圍者也一定是堅持不住的,然而卻沒能使小國屈服,這是因為小國占據了有利的地勢。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接著又從防守一方來論述。城高,護城河深,武器精良,糧食多,完全可以長期堅守,然而守城一方棄城而逃,這是因為軍心不穩,內部不團結。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見,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富貴不能淫》考點梳理1.品析第一句,說說這句話有什么作用?這句話從“居”“立”“行”三個角度闡釋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義、有禮、有智的。2.孟子舉生活實例的目的是什么?孟子舉男子加冠、女子出嫁這樣的生活現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連此類常識都沒有呢?從論證方法看,這句既是舉例論證,又是類比論證,以“女子”守禮教來類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3.孟子是怎樣從正面展開論述的?孟子用排比句從正面論述,“廣居”“正位”“大道”分別比喻“仁”“禮”“義”,這是比喻論證,同時與上面構成對比論證;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別表明“大丈夫”應有的行為準則,這又是一種對比。4.本文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通過事例闡述大丈夫的所作所為,通過“得志”與“不得志”的對比,分析他們對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態度,贊美了大丈夫高潔的品質。5.孟子的觀點是什么?是運用什么方法提出來的?結尾總結全文,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提出觀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考點梳理1.作者開篇一下子列舉了六位名人,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本題運用舉例論證作用分析法。他們都出身卑微,都經歷過磨練,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作者列舉六位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練,即憂患可以激人奮發有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這也為下文論理奠定了事實基礎。2. 文章第 2 段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闡明了作者的什么觀點?運用排比作用分析法。運用排比修辭手 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寫了擔大任的人所經歷的種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從而突出作者的觀點:艱苦磨難能培養人堅強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長人擔當大任的能力。3.“人恒過,然后能改……而后喻”,這段文字論述了什么?由人及國,從內外兩方面說明導致亡國的原因。雖是從反面論證,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個國君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樣經受內外兩方面的艱苦磨練。4.第 3 段的論證思路是什么?先從個人角度正面論證磨難挫折產生的積極作用,然后從反面深入論述國家沒有磨難,安樂無憂就會滅亡。《愚公移山》1.文章寫“智叟”這個人物有何用意?用智叟的目光短淺、害怕困難反襯愚公的抱負遠大,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大智若愚。2.結尾說上帝被愚公的“誠”感動了,這個“誠”指的是什么 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發?這“誠”指的是移山的決心(畢力平險)和實際行動。這種決心和實際行動正是我們學習所需要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有決心,而且把決心付諸于實際行動,這樣才能取得成功。相信人定勝天的信念(子子孫孫無窮匱也)。3.故事的結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答:不有損。一是這個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愿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區別。二是因為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這襯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贊揚。4.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①“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遙遠。③“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④“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工具簡陋。⑤河曲智叟勸阻,譏笑。5.故事用神話做結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為什么用神話結尾)?①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這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方式,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②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6.你從“愚公移山”這則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啟示?要點: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艱難險阻。②做事要發揮集體的力量。③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④對不同意見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意思對即可)7.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不同的。找出相關語句,簡析他們的態度。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支持、質疑)智叟:“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笑、譏諷)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恐懼、害怕)天神: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敬佩、感動)8.愚公妻子的話和智叟的話表面相似,實際不同。請簡析他們的區別。答:不同一:出發點不同。愚公的妻子支持移山,一個“獻”字表明她對愚公的關心;智叟反對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強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語氣不同。愚公妻子的語氣是委婉的,是對丈夫的關切、擔憂;而智叟的語氣是嘲笑、諷刺愚公自不量力。9.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從選文中愚公的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哪些精神營養?敢想敢干(不安于現狀);團結合作(廣泛依靠群眾);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做事不畏艱險。10.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贊同愚公的做法?為什么?寓意: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贊成:因為遇到困難一味退縮是不會成功的,只有堅持奮斗才能成功。 不贊成:因為當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決的困難時,學會放棄,另找其它的辦法,就不會鉆死胡同,陷入困境。11.從課文第三段愚公的回答看,你認為愚公“愚”嗎?為什么?不愚。因為從這個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長遠、發展的目光,盡管憑他個人能力不能實現目標,但他堅信只要后代子孫堅持奮斗,總有一天會移掉大山!《周亞夫軍細柳》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本題運用開頭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先交代時間——漢文帝后元六年,背景——匈奴大舉入侵,邊關吃緊。然后交代了三位將領駐軍的概況。結構上總領下文,內容上把人物置于矛盾沖突之中,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點提供了廣闊的舞臺。2.本文標題為“細柳營”,為什么要介紹文帝到霸上和棘門軍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本題運用對比作用分析法。介紹文帝到霸上和棘門軍營的情況,為后面寫文帝在細柳營遇到的情況做鋪墊,并與之形成對比。突出了細柳軍軍紀嚴明,體現了周亞夫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性格特點。3.表現細柳軍時刻有備,訓練有素的是哪句話?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4.本文重點寫細柳軍,為什么還寫霸上、棘門軍?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寫霸上、 棘門軍是為了對比襯托細柳軍軍容肅整、軍紀嚴明和周亞夫的治軍嚴整、忠于職守的“真將軍”風范。5.皇帝進入細柳營的過程是怎樣的?說明了什么?本題運用定向—分析—歸納法解答。皇帝進入細柳營的過程為“天子先驅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使使持節詔將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說明細柳軍管理嚴格,從側面表現出周亞夫治軍嚴明。6.簡析人物形象。周亞夫:治軍嚴謹、忠于職守(剛正不阿)。漢文帝:勤于政事、目光敏銳、重視人才的治國皇帝。7.文帝對群臣說的這段話在文中有何作用?本題運用側面描寫作用分析法解答。借文帝之口將霸上、棘門兩處軍隊與周亞夫管理的軍隊再作對比,從而突出周亞夫“真將軍”的風范。《詩詞五首》(一)《飲酒》1、描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畫面。屋前的籬笆下種滿了菊花,詩人一邊悠閑地采菊,不經意間看到了景色幽美的南山美景。山里的霧氣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最是好看,林中的飛鳥也在薄薄的霧氣中各自飛回巢中。2、“悠然見南山”的“見”改為“望”字,好嗎?為什么?“見”字更能體現出作者采菊時的悠然、閑適的心情,南山的美景在不經意間映入眼簾,而“望”字卻不能體現出這種心情。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情感?表現出詩人悠閑自得,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曠達的心胸。4、“悠然見南山”中“悠然”二字寫出作者悠閑自得,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曠達的心胸。5、全詩表現了詩人悠閑、閑適的生活和對自然風光的熱愛。6、賞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寫詩人在自家的菊園里采菊以佐酒,悠閑地抬頭來欣賞南山美麗的景色,表現了詩人悠閑自得、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曠達的心胸。7.主旨:《飲酒》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繪,表現了農村自然風光的優美和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詩人厭棄官場生活,決心歸隱自潔、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二)春望1.賞析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以樂景寫悲情,表達了詩人感時憂國,恨別思家的思想感情。2.“烽火連三月”是指什么事件?這句里哪個詞用得好?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么?形“安史之亂”; “連三月”形容戰禍之長; “抵萬金”容家書的珍貴,表達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3.賞析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運用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把戰火紛飛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訊難通的動亂生活有力地表現出來,表達作者戰亂中思念離散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的心情。表現詩人憂國思家之情。4.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5.請對尾聯刻畫的詩人形象作簡要賞析。尾聯描繪了一個頭發花白,稀疏到“不勝簪”地步的詩人形象,透過這一形象,可以想見其內心的凄愴、悲涼,其蒼老之態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三)赤 壁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深刻含義:(言外之意)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2、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因此有人認為杜牧寫本詩之目的是為曹操叫屈。你是如何理解的。杜牧其實是借《赤壁》表現這樣的感嘆:歷史上英雄之成功都有某種機遇。(四)雁門太守行1、“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記敘、描寫)(1)“壓”字的作用:“壓”是逼迫的意思,運用擬人手法,把敵人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2)畫面描述:敵軍像黑云一樣壓向城墻,城墻就要被毀壞,可城內守軍披著鎧甲,嚴陣以待,日光照射在將士們的鎧甲的鱗片上,閃爍著金光。(3)賞析: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展示了城內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2、“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寫)(1)畫面描述: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邊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襯下凝成胭脂的色彩。(2)賞析: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把激戰中的邊塞風光寫得很壯美,創造出一種悲壯、蒼涼的氣氛。3、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記敘、描寫)賞析:“臨易水”引用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的典故。易水使人聯想到《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表現了將士們意氣風發,勇往直前,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精神。4、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抒情、直抒胸臆)賞析:“黃金臺”引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筑黃金臺,廣招天下賢才的典故。作用:既與戰爭的地點(易水)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歌頌了將士們奮勇殺敵,報效朝廷,視死如歸的決心。5、請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色,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什么?“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細節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凸現出來。6、李賀寫詩,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色彩,請以這首詩為例作具體說明。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畫卷。(五)漁家傲1.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1)描繪: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團團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濤,又和拂曉的晨霧連在一起,越發顯得迷蒙。透過云霧遠遠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轉,河中似乎漂浮著許多船,風帆舞動,隨云濤起伏。(2)特點:瑰奇雄偉2. 我報路長日暮,學詩謾友驚人句。(1)一個“嗟”意為“嘆息”,傳達出作者對日暮途遠的嘆息,寫出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謾”意為“空、徒然”,流露出詞人哀怨惆悵,表達作者對現實的不滿之情。(2)作者對現實不滿的原因是:身為女子,能有何作為;戰亂年代,詩詞文章又有何用。3.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運用比喻或用典,表達了詞人決心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遠舉,奔向飄渺的神山尋求幸福,從而表現作者對現實的厭棄以及自由和光明的追求。4. 這首詞出自婉約派詞人之手,但卻顯得異常“豪放”。請結合詩的內容談談本詞“豪放”在何處?想像豐富,意境壯闊:開頭兩句寫拂曉時海上的景象,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天、云濤、曉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為壯麗,其間又準確地嵌入了“接”“轉”“舞”這三個動詞,寫海天動宕,飛夢天河,在星斗斑斕的銀河中揚帆疾駛,真是意境壯闊,氣勢磅礴,意落天外。1、晨光熹微,東方漸露魚肚白。我漫步在鄉間小路上,看冉冉升起的太陽,一點點為大地披上縷縷霞光,如心中的那縷希望的光。2、初冬微涼的風迎面拂過,從指尖涼到心底。我打了個寒戰,風刮在我的臉上,有點疼,原來失落的心中又添了絲絲寒意。3、鄉野的風不知從何處吹來,在一天中變換著不同的氣味。傍晚微風拂面,空氣中夾雜著悠悠 飯香,遠看房舍上冒出裊裊炊煙,這是日暮時分召喚家人歸巢的指路標。心,便有了歸處。4、如火的七月,太陽炙烤著大地,天上飄著幾朵不成型的白云。不遠處的綠茵茵的小草蔫耷耷地低下了頭,帶刺的花枝上掛著零星的幾朵碎花,地上片片殘紅。蟬不知躲在哪片綠葉間拼命的叫著,好似抱怨太陽為何如此滾燙,要把萬物的生命力蒸發掉一樣。5、一個老奶奶坐在路旁一棵枝葉茂密大樹下,面前鋪著一塊白藍格子的布,甚是破舊,上面擺著各種各樣的小零用品。一陣風吹起她雖花白卻一絲不亂的頭發,陽光透過搖曳的枝葉在她的臉上撒下斑駁的光。6、日薄西山,夕陽的余暉斜照下來,在不遠處的小巷子仿佛都被染成了橘紅色。夕陽的最后一絲余暉也被吞沒,霓虹燈亮了起來,到處閃著七彩的光…7、四周萬籟俱靜,無邊的夜色溫柔得掐出水來。月亮似碩大的花朵開在夜空中。8、月亮升得很高了,天空澄澈得仿若一潭湖水,寧靜而又平滑。兩人的發上肩上,落滿了的花瓣似的的月光,她沖我微笑著,眼眸笑得彎彎的,似是星月籠罩,那般純凈和透明,直至徹底與月色融為一體。9、三月的時候,蔥綠的枝葉間,開出了桃紅的花,一朵綴著一朵,密密的。風吹得輕輕的,花開得漫漫的,天藍得像大海。一小朵一小朵粉紅的花,撐在上頭,凌空遠眺,眼波流轉,顧盼生風。10、窗外有桐樹幾棵,樹影傾瀉在她的身上,波光瀲滟,她的笑飽滿熱情,似陽光下的葵,開得絢爛,似有大把的陽光棲在里頭。11、深秋的夜總是那般寧靜,風過林梢,燈火通明。窗外,微涼的風拂面,碧藍的天染上層層紅暈。12、斜陽將桐樹的映影拉得很長、很長,映在一旁的柏油路上,似一幅水墨畫。霞光灑在她的臉上,像灑下一層橘子粉,她那張白果似的笑臉上,似有青荷上的露珠,晶瑩剔透,看上去又天真又純凈。13、夕陽斂去了最后的光芒,一汪橙光將蔚藍的天空染得層層疊疊,將天空染得波光瀲滟。倦鳥歸巢,昏黃的光映照在大地上,萬物都似披上了一層金紗。天空夕照的緋紅,才剛剛收去尾梢。14、一陣陣暗香襲來,撲入口鼻,清幽中摻著淡雅, 芬芳迷人。米白的花瓣似是剛淘洗過的,晶瑩剔透,如潔白無瑕的美玉般,不沾染一絲臟污。花開得絢爛,大朵大朵的花綴在枝葉間,濃郁的芳香勾人魂魄。15、秋日的一天,天空蔚藍,太陽懸掛于天邊,灑下一片光輝,映照著樹枝上那些搖搖欲墜的葉子,葉片上的脈絡清晰可見,仿佛也在閃光。16.窗外的香樟樹郁郁蔥蔥,生氣勃勃。陽光透過窗戶,落在他手中的報紙上,那雙纖細的手被生活的風霜磨得滿是傷痕。與朝陽賽跑,常伴他的是一筆、一書以及清晨濕漉漉的空氣。17.開頭:天陰沉沉的,雨密密麻麻的,編織著一張巨大的網,籠罩著我的心。中間:忽然,網被撕破,射進來一束陽光,我看到了一朵經雨水沖刷的花,紅得那樣鮮艷,溫暖感慢慢融入冰冷的心。結尾:陽光愈來愈烈,撕拉開那一張厚實的網,碧綠的葉,鮮艷的花,靈動的鳥,微笑的母親,一一映入眼簾,是他們,帶我脫離黑暗,走向光明與希望。18.開頭:風猛烈地吹著,我在風中,被風吹的搖搖擺擺,站立不穩。中間:看見眼前這動人的一幕,一股熱流流過心間,我覺得,風小了許多。結尾:此時,大風已成微風,已然沒有先前猛烈之氣了,這股微風,拂過我的心田,令我心曠神怡。19.開頭:街道靜穆,路旁的燈光微微照亮,卻照亮不了游子遠行的背影。我無奈,又苦澀,是說不出的痛。中間:夜半,幾顆星子探出頭來,月亮也露出半個身子,它照入我的書桌,像一縷陽光,溫暖心靈。結尾:深夜,鄰里已關窗熄火,可我并不孤單,因為我明白,明月一直伴在身側,美好總會如期而至。20.開頭:夜晚,漫步在喧囂的街頭,那一片片的燈光似乎刺痛了我的腿,我也仿佛在這刺眼的燈光中迷失了方向。中間:我還沒有從剛剛那一幕中回過神來。那一盞盞明亮的燈仿佛溫和了許多,我的心也漸漸平靜下來。結尾:燈還是那么明亮,但它們都化為了一個個路標,為我指引著方向。21.開頭:樹上,葉子蔥蔥郁郁,正值好時光。外公也在這時外出工作了,年輕力盛的他,對未來有無限的憧憬。中間:風過,葉子“沙沙”作響,經過時間的洗禮,葉子更大了,能為人遮蔭了。外公也如他們一樣,更加成熟、耐心。開始為別人幫助,不再像從前那般心高氣傲的樣子。結尾:秋天了,葉子也枯黃了,隨著秋風落入了根,回到母親的懷抱,為春天作準備了。外公也上了年紀,退了休回到這,開始他愜意悠然的生活,也照顧起我們這小孩了。22.開頭:夜暗了,路邊的燈亮了,燈光下,是一位母親,銀白的發絲映在燈光下,她在等著放學的女兒歸家。微微駝起的背并不能撼動她的心,燈下的身影變得越來越堅定。中間:夜深了,女兒已經入睡,但母親床頭的燈還亮著。她坐在床上,戴著眼鏡,用手中的細針補著女兒破舊的衣服。一針,一線,縫下她對女兒滿滿的愛。燈光微弱,卻照亮了母親的心。結尾:夜過去了大半,她終于停下了手中的針,床頭的燈暗了,她也進入了夢鄉。23.開頭:陽光從山后漸漸爬出,照耀著大地,也同樣照耀著自行車壞了焦急的我。中間:太陽越來越高,讓我感受到了夏日炎熱,他頂著炎熱幫我修理自行車,臉上都要汗珠,衣服成了漸變色,手烏黑的。結尾:太陽來到正空,陽光照射著他離去的身影,太陽的照射已不炎熱而是溫暖。24.開頭:雨,不大。風也輕輕地吹著。這興許是暴雨來臨前的寧靜,我經歷的難題才剛剛來臨。中間:風肆意地呼嘯著,雨如銀針般細長,周圍只聽得見雨狂妄的笑聲。小草被雨淋得直不起腰,我也無法跨越那個難題。結 尾 : 雨 停 了 , 陽 光 漸 漸 灑 滿 大 地 , 我 也 解 決 了 那 個 難 題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