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個華沙幸存者》學情分析:高中學生知識面寬,理解能力強,對音樂能進行一定的概括歸納,教學過程可將視聽、演唱結合,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音樂美。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樂曲《一個華沙幸存者》,體驗、分析作品表達的情感,感受其音樂的悲劇美,激發痛恨戰爭,熱愛和平的情感。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的片段,體驗、表現作品的悲劇美。3.通過課堂實踐和討論,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和相關藝術形式,對具有悲劇美作品的音樂表現手法和現實意義進行探討和分析。重、難點:1.重點:對作品中表現歌曲的悲劇性音樂語言進行分析。2.難點:理解悲劇美的深層內涵。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有關的悲劇美資料(文字、音像)并制成相關的課件,鋼琴。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類型:新授課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課前播放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師生問好二、導入師: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不同的音樂元素締造了不同的音樂美,也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今天老師首先給帶來三段音樂,同學們仔細聆聽,思考一下在音樂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樣的美?教師播放《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紅旗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樂第四樂章,讓學生感受音樂不同的美。師:音樂詮釋的是人的內心感受,音樂的美和一般的美學范疇息息相通,音樂的美有優美、壯美、崇高美、歡樂美、悲劇美、喜劇美等六個基本的范疇,而在這其中的悲劇的美,往往美得崇高、美的悲壯,能給人帶來巨大的情感共鳴和心靈震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作品中感受音樂中的悲劇美。三、新授:欣賞體現悲劇美的音樂作品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提到“悲劇”一詞,你們往往會想到什么?生:。。。。。。(地震、洪水、疾病,戰爭等),世界十大悲劇的故事等。師:人們往往把不幸的、痛苦的事件稱作“悲劇”,而造成悲劇的原因有些有些是天災,有些則是人禍。天災是人力無法抗拒的,但人禍卻是因為人性之惡而造成的。 比如在二戰是20世紀人類最大的悲劇。1.聽賞《一個華沙幸存者》(1)作品簡介投影畢加索的名畫《格爾尼卡》提問畫名和內容。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為抗議德國法西斯野蠻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而創作的巨幅油畫,作者采用寓意、象征等手法揭露法西斯的殘暴,表現國家對滅絕人性的暴行的強烈憤慨以及對死難同胞的深切同情。 美術是這樣表現法西斯暴行的,那音樂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奧籍猶太作曲家勛伯格根據這一題材,用現代技法寫出了一部震驚世界的音樂作品《一個華沙幸存者》。(身為猶太人的勛伯格始終關注著猶太同胞的遭遇。1947年夏天,勛伯格在報紙上讀到一篇關于戰爭期間納粹迫害猶太難民的報道。其中描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場面:當納粹士兵強行集合起猶太人,欲將他們送進毒氣死刑室的時候,面對死亡的猶人突然齊聲唱起了古老的猶太宗教歌曲《聽吧,以色列人》。這歌聲激起了難民們作為人的自尊,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給了他們永生的信念。73歲高齡的勛伯格讀完報道激動不已。就在那幾天里,他又會見了一位從華沙猶太區僥幸逃生的猶太難民,親耳聽到該難民講述他們苦難的非人的生活經歷。一種難以抑制的情感促使勛伯格拿起筆來,在12天里一氣呵成寫完了包括全部歌詞和音樂的杰作《一個華沙幸存者》。1948年,這部作品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爾布蓋格爾首演,獲得了巨大成功,熱烈而持久的掌聲使指揮家和演奏家們不得不將長達8分鐘的全曲又重演了一遍。此后,這部作品無論在世界何地演出,幾乎都取得了同樣的效果)聆聽三個音樂片段,對比其不同的音樂語言和語氣聲音形象 表現的內容或情緒 語言幸存者 敘述事件發生當天的經過 英語納粹軍官 喊叫 暴行 德語《聽吧,以色列人》 猶太人走向死亡時的眾贊歌 希伯來語(3)聆聽全曲,從音樂要素的角度分析作曲家如何呈現作品的悲劇美。節奏 旋律 速度 力度凝重、沉緩 如泣如訴、婉轉低回 緩慢、自由 爆發式(采用朗誦、合唱、樂隊綜合表現的形式,使作品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樂曲開始處小號以尖銳、恐怖的音調描繪出已成廢墟的猶太人居住區冰冷、慌亂的景象。之后,樂隊演奏的激動不安的音樂襯托著朗誦者的聲調,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樂隊以打擊樂器中的軍鼓、大鼓、木琴和镲來強調納粹軍官的野蠻嚎叫;音樂中出現由加弱音器的圓號引出的一個短小的猶太歌曲音調,突然爆發出面對死亡的猶太人的同聲高唱,樂曲進入戲劇性的高潮,樂隊的合奏、尖銳強烈的音響和感人至深的音樂語言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該作品采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并通過樂器、人聲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力度,來表現悲劇美。(4)作品的意義:作品深刻揭露了希特勒殘酷迫害猶太人的罪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對法西斯的仇恨。2.《松花江上》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同樣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當時很多中國的音樂家化悲痛為力量,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了許多抗日救亡的音樂,有沒有同學能說說看,有哪些作品 《大刀進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學習的是一首《松花江上》,是震驚中外9.18事變,當時的中學教員張寒暉含淚創作的作品。(1)初聽作品,回顧歷史,感受音樂情緒。學生思考:作品分為幾個部分。 這是一首滿懷離鄉之苦、國難之痛的民族悲歌。歌曲為3/4拍,屬帶尾聲的二部曲式。第一段旋律以反復詠唱的方式,描述了東北家鄉的富饒美麗;又以級進下行的旋律,表現了流亡者被迫與親人離散的悲痛心情。第二段旋律在小調上展開,帶有呼號、哀傷的色彩;內在而壓抑及悲憤交加的音調,深刻地表現了東北同胞對侵略者的憤恨和控訴。尾聲“爹娘啊……”向親人聲聲呼喚的呼天搶地似的旋律,(“把北方‘娘們’哭丈夫、哭兒子的哭聲演變成該歌曲的曲調了。”)形成爆發性的高潮,表現了收復失地的強烈期待,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學唱作品的第一段,注意四三拍節奏,音樂演唱的情緒。 歌詞:“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問:你感覺這歌應懷著怎樣的情緒演唱?(自豪的)(3)歌曲的歷史作用:歌曲發表后,強烈地觸動了中國人的亡國之痛,歌聲所至,莫不欷欺。歌曲的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它激勵人們起來戰斗,抗日救國,收復可愛的家鄉。“西安事變”前夕,在東北軍的一次會議上,為鼓舞士氣,周恩來建議大家唱支歌,在他指揮下,會場里響起了《松花江上》悲壯的歌聲,將士們都哭了,眼淚使胸中的抗日烈火燃得更旺。“西安事變”爆發后,西安城里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由于它唱出了全國人民抗日的心聲,所以迅速傳遍了全國各地。 (4)跟著著名歌唱家王宏偉一起演唱作品,再感受音樂情緒。四、拓展與研究1.討論悲劇的現實意義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以其強烈的效果與表現力,使人們在蒼涼悲憤、慷慨激昂的音樂感受中,獲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強烈的心靈震撼,獲得音樂美的體驗。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悲劇美的音樂作品有何特點 有何作用 21世紀的今天我們聆聽《松花江上》和《一個華沙幸存者》有何現實意義 悲劇音樂作品通過沉緩、滯重的節奏;如泣如訴、婉轉低回,或暗淡、深沉,或剛烈、悲憤的旋律;爆發式的力度變換及音樂色彩的變化來表現難以名狀的悲劇性的美。2.你熟悉的作品中還有哪些具有悲劇色彩的作品?播放歌曲《天亮了》。五、總結同學們,在尼采在《悲劇的誕生》告訴我們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課,在人類創造歷史、開創未來的斗爭中,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困苦與奮斗犧牲,人民大眾飽受壓迫和痛苦,仁人志士為正義事業經受磨難、獻身捐軀,這一切都是悲劇美音樂作品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災難、戰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傷,我們在對悲劇的審視中,人性獲得了一種洗禮,只要我們以人性之善去戰勝人性之惡,相信時間、音樂一定會撫平我們心靈的創傷,相信我們的世界一定會更美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