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9)中國地理——2025 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精粹例題詳析集【配套新教材】課標要求:1.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學生需要掌握中國地理的基本概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分布、主要城市、經濟發展狀況等。同時,學生還需要了解中國地理環境的形成與演變,以及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對于中國的區域差異和地域文化特色,學生也應有深入的了解。2.在過程與方法方面,課程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實驗等實踐活動,深入了解中國地理的實際情況。學生應能夠運用地圖、遙感等地理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提高地理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課標強調培養學生對中國地理環境的熱愛和尊重,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學生應認識到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4.課程標準還注重跨學科素養的培養,鼓勵學生將中國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形成綜合性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課標也要求學生關注中國地理的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培養對地理問題的敏感性和前瞻性。核心素養:1.區域認知:這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學生需要具備對中國不同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能夠分析和比較不同區域的差異性和相似性,以及這些特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2.綜合思維:地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對于中國地理的學習,學生需要具備將這些不同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以全面理解地理現象和問題的本質。3.地理實踐力:這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地理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通過實地考察、調查等方式,了解中國地理的實際情況,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人地協調觀:這是對中國地理學習的重要指導原則。學生需要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認識到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作用,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5.家國情懷:對于中國地理的學習,學生需要培養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關心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積極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出貢獻。“揭河底”是指高含沙的洪峰通透時,短期內河床沉和泥沙被劇烈沖刷帶走的現象,多見于黃河中游干流段,下表為1966年—2017年黃河中游某區段歷次“揭河底”現象水文數據統計。完成下面小題。次 年份 洪峰流量(m3/s) 最大含沙量(kg/m3) “揭河底”出現時流量(m3/s)1 1966年 7460 933 62102 1969年 8860 752 28703 1970年 13800 826 104004 1977年 14500 690 101005 1977年 12700 821 99206 2002年 4600 790 12207 2017年 6010 291 38001.黃河該段“揭河底”現象多發生在( )A.12一次年1月 B.3-4月 C.7-8月 D.10-11月2.與前4次“揭河底”相比較,第5次到第6次“揭河底”時間間隔增長是因為該河段( )A.河道擺動頻繁 B.河流水量增大 C.泥沙沉積增多 D.上游植被恢復3.與前5次發生“揭河底”現象的水沙條件相比,第6和第7次發生“揭河底”的主導因素是( )A.總降水量大小 B.河床沉積沙量 C.暴雨持續時間 D.水土流失程度1.答案:C解析:據圖文材料可知,當高含沙大洪峰通過時,河床發生劇烈的沖刷,就會發生揭河底現象,結合我國的鋒面雨帶推移規律。7-8月份鋒面雨帶向北推移到華北、東北地區,經常出現暴雨天氣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容易發生揭河底現象,C正確。12月一次年1月黃河結冰,A錯誤;3—4月春季雨季還沒有來,降水少,B錯誤,10—11月雨帶向南撤出我國降水稀少,D錯誤。故選C。2.答案:D解析:黃河流域植被的恢復,使得地表水下滲增多地表徑流量減少,水流速度減緩,搬運能力下降,進入干流的粗沙減少,洪峰平均流量變小河流水量減小,BC錯誤;流域植被的恢復,使流域洪峰平均流量變小河道泄洪排沙能力下降排沙量下降,河道擺動減少,A錯誤,D正確。故選D。3.答案:B解析:氣候條件相對穩定,一個地區的降水總量差異不大,A錯誤;6、7次洪水流量小,不能判斷暴雨持續時間,C錯誤;6、7次“揭河底”發生時流域植被恢復情況較好,最大含沙量減小,D錯誤;由于前期流域內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河流沉積泥沙多,所以揭河底發生時最大含沙量和流量較大,而第六次揭河底流量較小,且含沙量大,第7次出現時,雖然流量和洪峰都增加了,但是最大含沙量下降了,說明河流泥沙減少,B正確。故選B。秦嶺,西起昆侖,中經隴南、陜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秦嶺不僅是中國南北方的界山,還是南北方地理、氣候、資源差異的分界線。氣候不同、水土不同,飲食、建筑、交通等社會生活習慣不同,久而久之演變成了社會整體風俗習慣的不同,由于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冬天,秦嶺阻擋寒潮往南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濕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秦嶺作為中國南北方的界山( )①具有明確性特征②具有過渡性特征③大體與我國冬季0℃等溫線分布一致④屬于自然形成的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5.秦嶺被公路、鐵路、隧道變成了通途,說明區域的界線( )A.先以屏障功能為主,后向聯系功能轉變B.先以聯系功能為主,后向屏障功能轉變C.只具有屏障功能,阻抑區域相互滲透D.只具有接觸功能,促進區域相互聯系6.秦嶺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以秦嶺為界,可以劃分多種類型的區域,下面關于區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區域都有明確的邊界B.區域內部存在差異,區域之間某些特征相對一致C.區域都是根據自然要素特征來劃分的D.區域劃分的指標既可以是單一指標,又可采用綜合指標4.答案:D解析:太行山屬于自然分界,具有過渡性,①錯誤、②正確;我國冬季0℃等溫線分布大體沿秦嶺,③正確;秦嶺作為我國南北方的分界,是自然形成的,④正確。綜上可知,D選項正確,故選D。5.答案:A解析:秦嶺作為山脈過去阻礙了地區之間的聯系是以屏障功能為主,現在秦嶺被公路、鐵路、隧道變成了通途,成為區域聯系的通道,故A正確,B、C、D錯誤。6.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區域有的有明確的界線,例如行政區,有的界限不夠明確,具有過渡性,例如自然區,A錯;區域內部存在相似性,區域之間存在差異性,B錯;區域劃分依據,既有自然要素特征,也有人文地理要素特征,C錯;區域劃分的指標,既可以是單一指標,又可采用綜合指標,D對。故選D。近年來,貴州省大力發展現代高效山地農業,以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為抓手,推動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逐年穩步上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制約貴州綜合機械化水平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灌溉 C.工業化水平 D.政府支持力度8.2017年后,油菜和馬鈴薯的機械化水平有所下降,其原因最可能是( )A.政府補貼減少 B.農資機械生產產量不足C.種植面積增加 D.農業生產結構調整9.貴州為了補齊農業機械化這塊短板,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合理配套建設機耕道,為山區機械化生產鋪平道路B.推動土地流轉,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C.開墾平原,為實施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創造條件D.在農作物耕種收方面,應重點提高機播水平7.答案:A解析:貴州位于云貴高原,地形崎嶇,農業發展不便開展機械化操作,所以制約貴州綜合機械化水平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A正確;水源灌溉不是制約機械化水平的主要因素,B錯誤;工業化水平不高,可以直接進行采購,不是主要因素,C錯誤;由材料“貴州省……著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可知,政府支持力度大,不是制約因素,D錯誤。故選A。8.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貴州省大力發展現代高效山地農業,所以政府補貼不會減少,A錯誤;我國工業體系完善,不存在農資機械生產產量不足的情況,B錯誤;目前,農村勞動力不足,加上退耕還林還草,種植面積增加的可能性不大,C錯誤;水稻機械化水平明顯高于油菜和馬鈴薯,流轉集中后的土地中,機械化條件較好的、原來種植油菜和馬鈴薯的區域大多改種水稻等作物,使得油菜和馬鈴薯整體機械化率下降,D正確。故選D。9.答案:C解析:為了補齊農業機械化這塊短板,需要為機械化農業提供極大配套保障,可以合理配套建設機耕道,為山區機械化生產鋪平道路;推動土地流轉,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機械化生產的效益;在農作物耕種收方面,應重點提高機播水平(農民接受度較低,是機械化推廣的難點),ABD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但不能隨意開墾平原,為實施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創造條件,需要以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C說法錯誤,符合題意。本題要求選擇說法錯誤的選項,故選C。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頭道拐水文站位于黃河干流內蒙古段下游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境內,氣溫和降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特點。圖2為頭道拐水文站測得的年內水沙變化圖。材料二:地鼠是穴居類動物,繁殖能力較強,喜掘洞造丘和取食植物的地下根、莖,加劇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在黃土高原耕作條件較差的區域,耕地零租金流轉(土地經營者不用支付租金的流轉形式)現象多發。抽樣調查發現,山西省的零租金流轉比例高達70%,制約了當地耕地流轉市場健康發展,造成耕地資源錯配,對糧食安全造成威脅。圖1圖2(1)結合圖2,說出輸沙量年內變化特點并分析原因。(2)說明地鼠活動對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加劇的影響。(3)從經濟效益角度,分析山西省土地零租金流轉比例高的原因。(4)從耕地資源角度,簡述保障山西省糧食安全的措施。10.答案:(1)特點:年內分布不均;春季(3-4月)和夏秋季(6-10月)輸沙量大。原因:春季氣溫回升,河段解凍,徑流量增大:風力強,吹沙入河;夏秋季降水量集中多暴雨,徑流量增大:侵蝕作用強,匯集泥沙量大(2)地鼠挖掘洞道,降低土壤的緊實度,造成地面坍塌:地鼠取食植物,破壞植被,加劇水蝕和風蝕;地鼠繁殖快速,活動范圍擴大,侵蝕地區變廣(3)地形崎嶇,地塊分散,面積小,機械化和規模化水平低,經濟效益低;水資源不足,農產品產量低,經濟效益低;農田位置偏遠、交通運輸不便,經濟效益低相較于外出務工,務農經濟效益低,棄耕嚴重(4)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復墾指數;加大對耕地的科技投入;整合上地,推動農田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質量:防治耕地污染解析:(1)閱讀圖2,輸沙量年內變化呈現出年內分布不均,春季(3-4月)和夏秋季(6-10月)輸沙量大其余季節相對較少。結合圖例可知,輸沙量變化主要與徑流量有關,春季氣溫回升,冰雪融水補給河段解凍,徑流量增大,河流搬運輸沙能力增強春季冰雪消融完后,蒸發旺盛,土壤干燥,風力強,吹沙入河;夏秋季降水量集中多暴雨,雨水補給,徑流量增大,薄暴雨,流水侵蝕作用強,匯集泥沙量大。(2)結合材料二可知,地鼠喜掘洞造丘,地鼠挖掘洞道,降低土壤的緊實度,挖空后,支撐作用減弱,造成地面坍塌,地鼠取食植物,破壞植被,植被覆蓋減少,加劇水蝕和風蝕,侵蝕加劇;地鼠繁殖快速,活動范圍擴大,破壞區域面積擴大,侵蝕地區變廣,造成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加劇。(3)山西省土地零租金流轉比例高的原因主要從經濟效益、撂荒角度分析。山西省地形崎嶇,土地地塊分散,面積小,不利于機械化規模化種植,機械化和規模化水平低,經濟效益低:農業發展水資源不足,農作物生長受影響,農產品產量低,經濟效益低;農田位置偏遠、交通運輸不便,經濟效益低相較于外出務工,務農經濟效益低,棄耕嚴重,荒地較多,出現土地零租金流轉比例高。(4)保障山西省糧食安全的措施需要改善耕地質量。保障耕地面積,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復墾指數,減少土地撂荒;加大對耕地的科技投入,改良耕地土壤質量,興建農田水利設施,整合土地,推動農地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質量,保障農作物生產,防治耕地污染保護耕地質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