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2025 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精粹例題詳析集【配套新教材】課標要求:1.要求學生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這意味著學生需要認識到自然環境是由多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這些要素之間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同時,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因受到不同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而呈現出差異性。2.學生需要掌握分析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的基本方法。這包括運用地圖、圖表等工具來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和變化,以及通過比較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來認識其差異性。學生應能夠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方式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解釋。3.課標還要求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反饋作用。學生應認識到人類活動不僅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應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4.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區域認知能力。學生應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同時,通過區域對比和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核心素養:1.綜合思維。學生需要理解自然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它們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綜合分析自然環境的各個要素,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自然環境的整體特征,從而深化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2.區域認知。學生需要了解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并能夠分析這些差異性的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通過區域對比和案例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而培養對區域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3.地理實踐力。學生需要通過實地考察、觀測和實驗等方式,親自感受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并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數據和信息。這種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自然環境的感性認識,還能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人地協調觀。學生需要認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反饋作用。在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學生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認識到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應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位于黃河“幾”字彎南岸,在對庫布齊沙漠進行生態治理的早期,人們采取的方式以退耕還林還草以及植樹造林為主,收效甚微。后來,引黃入沙工程從其西側黃河段引其特有的季節性洪水進入庫布齊沙漠的低洼地帶,在沙漠的內部形成若干面積較大的“湖泊”,生態治理成效顯著。下圖示意庫布齊沙漠區域,完成下面小題。1.治理早期,效果不理想的關鍵原因是( )A.管理不善,植樹種草的成活率低 B.土壤保水性差,不利于植被著生C.水資源嚴重短缺,植物生長困難 D.多大風天氣,風沙覆蓋人工植被2.引黃入沙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改善表現為( )①穩定生態系統②提高土壤肥力③空氣濕度增大④緩解防汛壓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以下時間中,引黃入沙工程引水量最大的是( )A.6月 B.8月 C.10月 D.12月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實施引黃入沙工程后,治理效果顯著,相較之前的治理,水分增多是主要的變化,因此可知,之前治理效果不明顯主要是因為水分條件差,C正確。與管理、土壤、大風等因素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C。2.答案:A解析:沙漠地區水分增多,可以使空氣濕度增大,植被生長條件改善,植被生長旺盛,枯枝落葉增多,土壤有機質增多,肥力提升,生態環境系統穩定性增強,①②③正確;防汛壓力不屬于生態環境要素,④錯誤。故選A。3.答案:D解析:引黃入沙工程引水的位置位于庫布齊沙漠西側黃河段,該區域氣候干旱降水少,該河段的洪水應是冰凌洪澇,故12月產生的凌汛使水位上升,引水量最大,D正確;6、8、10月不會產生凌汛,ABC錯誤。故選D。我國古代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壇是江山和政權的象征。五色土的文化內涵豐富:可代表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華夏五帝(青帝伏羲、赤帝神農、黃帝軒轅、白帝少昊、黑帝顓頊)等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以下土壤剖面簡圖(1-4分別為母質層、淀積層、淋溶層、腐殖質層)能夠反映紅壤特征的是( )A. B. C. D.5.各地的土壤發育均與其所在環境的整體性特征密切相關,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A.熱帶地區由于樹木常綠不落葉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B.黑土由于生物多樣性豐富而富含充足的有機質C.水網密布地區土層深厚肥沃是理想的耕作土壤D.土壤的發育與巖石及地質作用有關6.對圖中A、B兩類土壤(同一時間取樣)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A.土壤B較土壤A肥沃 B.土壤B的墑情更好C.土壤B較土壤A的空氣含量少50% D.土壤B的溫度較高4.答案:A解析:紅壤主要位于高溫多雨的地區,由于降水多,淋溶作用強,淋溶層(③)厚,但土壤肥力低,腐殖質層(④)薄。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5.答案:D解析:熱帶地區由于樹木常綠,但也會有枯枝落葉。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原因主要是溫度高,有機質的分解速度快,A錯誤;黑士分布區主要是因為溫度較低,有機質分解速度慢,而不是因為生物多樣性豐富而富含充足的有機質,B錯誤水網密布地區流水侵蝕作用強,土層較薄,且淋溶作用強,土壤貧瘠,不是理想的耕作土壤,C錯誤;土壤的發育與巖石及地質作用有關,D正確。故選D。6.答案:B解析:讀圖可知,A土壤固體顆粒比重為50%,水分為10%,空氣為40%;B土壤固體顆粒比重為50%,水分接近40%,空氣為10%。兩類土壤固體顆粒比重相同,肥力差異不大,A錯誤;B土壤含水量較A高,墑情更好,B正確;土壤B較土壤A的空氣含量少約30%,C錯誤;土壤B水分含量大,溫度的晝夜變化較小,白天溫度較低,夜間溫度較高,D錯誤。故選B。土壤是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下圖)。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圖中各成土要素中比較活躍的是( )A.氣候、地形 B.地形、風化基巖 C.氣候、生物 D.生物、固體基巖8.與陡坡相比,緩坡土壤肥力一般較高是因為( )A.自然植被茂密 B.生物殘體分解快 C.有機質積累多 D.礦物養分流失快9.“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體現了( )A.生物殘體可以為土壤提供有機質 B.落紅化作春泥是風化作用的結果C.春泥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和溫度 D.春季高溫多雨,生物循環旺盛7.答案:C解析:生物選擇性地吸收成土母質、大氣、水體中的營養,經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質,土壤微生物分解的有機質,促進養分的釋放,是形成土壤最活躍的因素;水分和熱量條件直接或間接影響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動;地形只引起了地表能量和物質的再分配,并沒有形成新的物質,固體基巖深埋地下,不活躍;母質是生物和氣候因素的作用下才發生變化。故選C8.答案:D解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蝕強,地表疏松物質遷移速度較快,有機質、礦物養分難以保留,很難發育成深厚的土壤,自然植被往往長勢較差;緩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質遷移速度較慢,有機質、礦物養分積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較高,自然植被比較茂密,AC錯誤,D正確。溫度高,生物殘體分解快,陡坡和緩坡溫度差異不大,生物殘體分解速度差異不大,B錯誤。故選D。9.答案:B解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說明的是植被最終落葉歸根,成為土壤的一部分,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B正確;夏季氣溫高時微生物分解作用速度快,A錯誤;落紅化作春泥是微生物分解作用,不是風化作用的結果,C錯誤;落葉腐爛是土壤有機質的重要來源,但并非唯一來源,D錯誤。故選B。1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草原圍封是通過設置圍欄把退化的草原保護起來,使其不受外界干擾,從而恢復自然、提升生物量的方式。希拉穆仁草原位于陰山北麓,屬典型荒漠草原。當地的放牧強度會對草原土壤的理化性質、養分循環和營養元素供應等產生影響。為保護希拉穆仁草原生態,當地經歷了一定時間的圍封,圍封內和圍封外區域草原的土壤性質有著明顯差異。表示意相同草原類型的圍封內和圍封外區域土壤平均容重和總孔隙度特征對比,圖示意希拉穆仁草原不同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草原區域 深度/cm 平均容重//(g·cm ) 總孔隙度/%圍欄內 0~20 0.89 52.53圍欄外 0~20 1.01 49.62注: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單位體積原狀土壤中所含有的干土重量。總孔隙度:土壤孔隙體積占土壤總體積的比例。(1)簡述希拉穆仁草原土層深度和土壤有機碳的關系,并說明原因。(2)說明希拉穆仁草原設置圍封區對草原土壤理化性質的改善作用。(3)有其他研究發現,草原圍封的時間超過一定年限反而會導致草原土壤的生物量下降,請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10.答案:(1)關系:土壤有機碳含量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原因:植物根系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土層深度越淺,根系生物量越大;根系越淺,微生物活動、有機物分解越活躍,有利于有機碳的積累。(2)設置圍封,減少了外界對草原土壤的干擾,提高了植被覆蓋度;植被覆蓋度增加,促進下滲,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土壤含水量上升,從而降低土壤容重;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機物質增加,從而提升了土壤的總孔隙度。(3)長期圍封會限制草食性動物對草原植被的影響,有利于競爭力強的植被形成優勢物種;減少了其他植被物種的種類,導致草原土壤的生物量下降。解析:(1)由圖可知,關系是土壤有機碳含量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原因可以從土層深度、生物量等角度分析;由題意可知,植物根系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土層深度越淺,根系生物量越大;根系越淺,微生物活動、有機物分解越活躍,有利于有機碳的積累。(2)可以從植被覆蓋、水分、和有機質角度分析;設置圍封,減少了外界對草原土壤的干擾,提高了植被覆蓋度;植被覆蓋度增加,促進下滲,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土壤含水量上升,從而降低土壤容重;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機物質增加,從而提升了土壤的總孔隙度。(3)可以從優勢種群、生物量角度分析;長期圍封會限制草食性動物對草原植被的影響,有利于競爭力強的植被形成優勢物種;減少了其他植被物種的種類,導致草原土壤的生物量下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