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地球上的大氣——2025 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精粹例題詳析集【配套新教材】課標要求:1.學生需要理解大氣受熱過程,這包括大氣的熱量來源,如太陽輻射是大氣的根本熱源,而地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同時,學生還需要理解大氣受熱過程中能量的相互轉化,如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的關系。2.學生應能夠繪制和解釋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并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這有助于學生認識全球大氣環流的基本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如何影響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3.學生還需掌握分析天氣系統的能力,包括運用簡易天氣圖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天氣變化的原因和規律,提高預測和應對天氣變化的能力。4.學生應能夠認識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并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有助于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核心素養:1.人地協調觀。這一核心素養強調理解大氣的存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對流層、平流層以及電離層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密切關系。通過深入學習,學生應能樹立人類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觀念和意識。2.綜合思維。這涉及利用地理資料分析說明大氣的成分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以及大氣環境對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學生需要具備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從多個角度綜合分析大氣現象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3.區域認知。學生應能夠通過學習不同區域的大氣特征,理解區域間大氣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區域環境的影響。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區域分析能力。4.地理實踐力。學生應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參與大氣環境的觀察和實踐活動,如氣象觀測、大氣污染調查等。通過實踐,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大氣現象,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冷流降雪是山東半島冬季獨特的一種天氣現象。冬季勢力較強的冷空氣流經渤海和黃海海面在山東半島北側登陸,易形成冷流降雪。2023年12月19日9時至21日8時,煙臺站降雪量28.6毫米,積雪深度52厘米,突破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極值,威海文登積雪深度達74厘米,打破山東全省最大積雪深度紀錄。下圖為山東半島冷流降雪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關于A處天氣的描述正確的是( )A.類似冷鋒天氣過程 B.類似氣旋天氣過程。C.類似暖鋒天氣過程 D.類似高壓天氣過程2.關于B處所屬天氣系統說法正確的是( )A.過境后,氣溫上升 B.暖氣團,主動爬升C.過境時,大風雨雪 D.過境時,陰雨連綿3.關于2023年山東全省最大積雪深度破紀錄表述正確的是( )①暖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上升②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③冷空氣活動前黃渤海水溫偏高對冷空氣增溫增濕效果明顯④受山東半島低山丘陵阻擋抬升,形成高強度降雪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答案:C解析:冷空氣經過黃渤海時增溫增濕,當移動到湖岸A處時,相對于湖岸的陸地近地面空氣,湖面來的空氣氣溫要高些,湖面來的空氣相當于暖氣團,湖岸陸地近地面空氣相當于冷氣團。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爬升形成降雪,所以與產生降雪過程原理類似的天氣系統是暖鋒,與大湖效應相似,所以C正確,ABD錯誤。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冬季勢力較強的冷空氣流經渤海和黃海海面”可知,在B處形成冷鋒,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冷鋒過境前受單一暖氣團控制,天氣溫暖晴朗,過境時會有大風降溫雨雪天氣,過境后受單一冷氣團控制,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轉晴,所以C對,ABD錯。3.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冬季勢力較強的冷空氣流經渤海和黃海海面在山東半島北側登陸,易形成冷流降雪。12月陸地降溫速度快,海洋降溫明顯滯后于陸地,海陸溫差大,冬季風勢力強,氣溫降低速度快,所以①錯②對;黃渤海海域對冷流氣團產生的增溫增濕效果明顯,水汽充足的氣流南下到達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受低山丘陵阻擋抬升,形成高強度降雪,所以③④正確,所以②③④,選D。橫斷山區某風速觀測實驗區東西跨度80千米的范圍內,包含四座山峰和四個山谷。觀測站位于其中最低的一座山峰上,該山峰與實驗區范圍內東、西兩側最高山峰的高差均在1000米以上,由此造成了中、小尺度的局地熱力環流和大尺度的天氣背景風場(受局部地形影響?。┕泊娴木置妗D為該觀測實驗區冬季某時刻大氣運動狀況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該時刻最可能是當地時間( )A.1:00 B.7:00 C.13:00 D.19:005.同一季節,實驗區山風盛行時,觀測站附近氣流最接近( )A. B. C. D.6.各山峰中,觀測站所在山峰受日落影響降溫最早,其原因和影響是( )A.海拔低于西側山峰,小尺度山風早于中尺度山風B.海拔低于西側山峰,小尺度山風晚于中尺度山風C.海拔低于東側山峰,小尺度谷風早于中尺度谷風D.海拔低于東側山峰,小尺度谷風晚于中尺度谷風4.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的山谷風知識可知,山風一般出現在夜晚,而谷風一般出現在白天,且山風轉谷風的時間滯后于日出時間。據圖判斷,此時刻該區域盛行的是谷風,應為白天,結合此季節為冬季,日出在6:00之后,日落在18:00之前,AD錯誤;日出后,隨著山坡溫度逐漸升高,山坡與山谷上空的溫差逐漸增大,谷風逐漸形成和增強,往往在午后達到最強,故此時為7:00的可能性較小,為13:00的可能性最大,B錯誤,C正確。故選C。5.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天氣背景風場受局部地形影響小,應為全球大尺度的大氣環流。根據該實驗區位于橫斷山區可知,該地天氣背景風場季風性質明顯,相同季節,天氣背景風場的方向變化較小,應與圖中風向大體一致,CD錯誤;實驗區山風盛行時,中小尺度的地形風都應該是山風,即與材料所示的谷風風向相反,A錯誤,B正確。故選B。6.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東、西兩側最高山峰均比觀測站所在山峰高1000米以上,日落時,太陽位于西側天空,觀測站所在山峰受西側高峰遮擋,太陽輻射受阻擋,導致氣溫下降時間最早,觀測站所在山峰氣溫下降后,山坡冷空氣下沉,與東、西兩側山谷之間先形成小尺度山風,后由于東、西兩側高峰受日落影響氣溫下降較晚,高峰山坡冷空氣下沉,再形成中尺度山風,故而小尺度山風出現時間比中尺度山風更早。A正確,BCD錯誤。故選A。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中央氣象臺發布最高級別的暴雨紅色預警,京津冀大部分地區累計降水量將達到200~450毫米,局地累計降水量甚至達到700毫米以上。本輪降水涉及多個省份和直轄市,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伴隨著一定極端性和致災性。圖為京津冀地區本輪極端強降水成因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導致本輪強降水的原因包括( )①副熱帶高壓勢力強②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勢力強③夏季風輸送大量水汽④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頻繁⑤太行山背風坡氣流下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8.京津冀地區受本輪強降水影響可能產生的自然災害有( )A.滑坡、泥石流 B.洪澇、地震C.寒潮、大風 D.雷電、低溫9.推測本次京津冀地區強降水期間,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天氣狀況為( )A.高溫多雨 B.寒冷干燥 C.炎熱干燥 D.溫和多雨7.答案:B解析:本輪強降水出現在7、8月,圖示我國東部副高影響范圍大且與亞歐大陸上的副高相結合形成了一個“高壓壩”,①符合題意;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以及西太平洋頻頻活動的熱帶氣旋從熱帶洋面帶來充足的水汽,③④符合題意;暖濕氣流受太行山迎風坡抬升,降水強度大,時間長,⑤不符合題意。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是冬半年亞歐大陸北部活躍的氣壓系統,②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①③④正確,故選B。8.答案:A解析:本輪強降水出現在7、8月的京津冀地區,可能產生的自然災害有暴雨、雷電、大風、冰雹、洪澇,并可能在山區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A符合題意。低溫、寒潮災害夏季出現在該區的可能性小,排除C、D;地震多與地殼運動、構造活動相關,與強降水無關,排除B。故選A。9.答案:C解析:結合本次強降水成因示意圖,可知此時副熱帶高壓勢力強,控制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圖中西太平洋面臺風尚未登陸,南方大部分地區受伏旱影響,應為炎熱干燥的天氣,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1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年2月20~22日,青海湖北岸某觀測站記錄到兩鋒過境引起的持續降雪天氣。過程中,鋒A于20日22:30左右率先過境,后與鋒B相遇,兩鋒鋒線合并為鋒線C。鋒線C于21日12:30左右過境。下圖示意該過程中的風場變化。(1)根據鋒面高度變化指出鋒A與鋒B的冷暖性質,并比較勢力強弱。(2)分析該觀測站此次持續性降雪的產生過程。(3)分析圖中虛線框內風力與風向變化的原因。10.答案:(1)鋒A:冷鋒,鋒B:冷鋒,鋒B勢力強。(2)起初青海湖受暖濕氣團控制,鋒A過境時抬升降雪;隨后鋒B鋒A相遇,暖濕氣團離開地面,持續在青海湖上空抬升形成降雪;同時,東進冷氣團經湖面水汽補充,又被西進冷氣團侵入,被迫抬升形成降雪。(3)日趨正午,太陽輻射增強,湖陸溫差增大,形成湖風,方向偏南;湖風與背景風疊加,風向轉為西南,風力增強。解析:(1)根據風場變化圖,該觀測站先受暖氣團影響,隨后鋒過境,受東進氣團影響,隨后鋒線C過境,西進氣團侵占了原有東進氣團,故判斷鋒B勢力更強,主導鋒線C的移動方向。鋒A和鋒線C過境時,風向突變的時間隨高度增加變晚,說明兩次鋒過境時觀測站上空鋒面高度隨時間增加,知鋒A鋒B都為冷鋒。(2)此次持續降雪過程中,首先是冷鋒A引起的暖氣團抬升降雪;隨后關注到鋒A與鋒B相遇后暖氣團仍然在上空抬升形成降雪,但已經脫離地面:同時結合上一問分析,得出西進冷氣團被東進冷氣團侵入而被迫抬升結論,還要考慮其形成降雪的水汽條件。(3)注意虛線框的時間為正午前后,太陽輻射增強,湖陸溫差增大,湖泊溫度低于陸地,青海湖盛行湖風,同時根據該觀測站青海湖北岸的位置,湖風好為偏南風(西南風),與現象吻合,湖風與背景風疊加,風力增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