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單元知識速記第二單元知識速記清單1.課文回顧2.讀準字音植株(zhū) 饑饉(jǐn) 淤泥(yū) 捍衛(hàn) 花蕊(ruǐ) 散籽(zǐ)蘊藏(yùn)秈稻(xiān) 稻菽(shū) 莖稈(jīnɡ) 敏銳(ruì) 浸泡(jìn) 避嫌(xián)愧疚(jiù) 毛坯(pī) 拯救(zhěnɡ) 椰子(yē) 調侃(kǎn)悲愴(chuànɡ)奇葩(pā) 兜底(dōu)收斂(liǎn) 戛然(jiá) 秤盤(chènɡ)臻于至善(zhēn) 精湛(zhàn) 造詣(yì) 氣質雍容(yōnɡ) 廢寢忘食(qǐn)3.熟記成語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實現。語出《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溯流求源:比喻尋究事物的起始演變。同“溯流窮源”。勵精求治:勵,振作,振奮;②治,治理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義無反顧: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絕對不能退縮回頭。刻骨銘心:刻在骨頭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遠不忘。亦步亦趨:老師走學生也走,老師跑學生也跑。比喻自己沒有主張,或為了討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從別人,跟著人家行事。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群人里頭顯得很突出。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體貼入微:多指對人照顧和關懷十分細致周到。不約而同:沒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見解或行動一致。全神貫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和顏悅色:形容態度和藹可親。座無虛席:座位沒有空著的,形容觀眾、聽眾或出席的人很多。戛然而止:形容一下子停住。雷厲風行:像雷一樣猛烈,像風一樣快,形容執行政策法令等嚴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聲勢大而行動快。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變,不穩定,也比喻音樂音調忽高忽低和故事情節的曲折。五大三粗:形容人身體高大粗壯;魁梧。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見,形容事實極其明顯。不謀而合:沒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見解或行動完全一致。雕蟲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離群索居:離開同伴而過孤獨的生活。爐火純青:比喻學問、技術等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和吃飯。形容非常專心努力。出類拔萃:形容超出同類。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巧奪天工: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容技藝極其精巧。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4. 文言實詞積累一詞多義(1)薄①薄言采之(助詞,無實義)②及賊前鋒薄城下(迫近,靠近)③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輕視,看不起)④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減輕,減少)(2)采①采采芣苢(茂盛的樣子)②薄言采之(采摘)③興高而采烈(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氣)(3)渠①喚渠朝餐歇半霎[第三人稱代詞,他(們)]②溝渠漲滿無處泄(溝渠)③夫水激而流渠(迅疾)④問渠那得清如許(第三人稱代詞,它,指方塘)5.背誦默寫兩首古詩。芣 苢(fúyǐ) ①采采(茂盛的樣子)芣苢(車前草),薄言(助詞,無實義)采之。采采芣苢,②薄言有(取得,獲得 )之。采采芣苢,③薄言掇(duō)(拾取,摘取)之。采采芣苢,④薄言捋(luō)(從莖上成把地取下)之。采采芣苢,⑤薄言袺(jié)(提起衣襟兜東西)之。采采芣苢,⑥薄言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上兜東西)之。插秧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①笠是兜鍪(móu)(古代打仗時戰士所戴的頭盔)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jiǎ)(肩胛)。喚渠(他)朝餐(吃早飯)歇半霎(極短的時間),低頭折腰(彎腰)只不答:②“秧根未牢蒔(shì)(移栽、種植)未匝(布滿、遍及),照管(照料,照看。這里是“提防”的意思)鵝兒與雛鴨。”熟記本單元相關的重點文學及文體常識一、《詩經》相關知識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 500 年關于 間的詩歌 305 篇。先秦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詩 經典,始稱“詩經”。《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開經》 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六義”,即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經》六xìng”三種表現手法。義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包括十五“國風”,即十五個地方的民間歌謠。“國風”保存了大量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濃厚的民風 歌特色。這部分詩歌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和深刻認識。是《詩經》的精華部分。雅詩的內容多描寫統治階級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會歌舞中。分“大雅雅”和“小雅”頌 頌詩的內容多是歌頌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廟祭祀時演出。賦 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興 興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二 人物通訊相關知識以人物為報道對象,反映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思想、言行、事跡,在一概念 個主題貫穿下容納著相當豐富的材料,著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來感染、教育讀者的一種通訊。①傳記式:其特征是較完整地寫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跡,篇幅較長,內容豐富。②特寫式:側重于寫人物的一時一事,或某一側面。雖然比一般的特寫涉及范圍大得多,但類型屬于集中于一事、一個側面的寫法。真正寫一時一事的人物通訊,現在也很常見。③群像式:特點是報道對象不止一個,而是一個集體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時空范圍內的幾個同類人。①通過矛盾沖突表現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過人物的行動、對話等表現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③通過細節描寫、心理刻畫等展示人物的寫法內心世界。三 新聞評論相關知識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新聞評論 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就事論理,就實論虛,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①由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組成,具有政策性、針對性、準確性。構成及特點 ②立意新穎,論述精當,文采斐然。③主要面向廣大群眾說話。表現方法 夾敘夾議、亦理亦情基本思路 擺現象→說觀點→作分析→做總結一 賞析古代詩歌表現手法答題三步驟第一步:明手法。用一兩個詞準確指出運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古諷今、抑揚、想象、聯想、渲染、象征等)第二步: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找到能體現該手法的關鍵詩句,并進行描述性說明)第三步: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等。例 1.《芣苢》主要采用了“賦、比、興”中的哪種手法?請試作分析。答案 使用的手法是賦。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了采集芣苢的勞作過程。此詩直敘其事,通過婦女們的動作寫出了采集芣苢的過程,描繪了一幅其樂融融的勞動畫面。例 2.《插秧歌》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再現江南農戶緊張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場景?答案 ①動作描寫。一、二句連用四個動詞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拋”“接”“拔”“插”四個動詞準確地刻畫出全家老少分工嚴密、配合默契、低頭插秧的專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為搶農時忙碌不停的場景。五、六句,擷取田夫“低頭折腰”的動作,生動再現了農夫為趕農時無暇顧及家人呼喚的緊張與忙碌。②環境描寫。“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寫雨勢之猛,天氣條件極為惡劣。雖然戴著斗笠,穿著蓑衣,雨水仍從頭上濕到肩胛。農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插秧不輟,表現了農事的繁忙與緊張。③語言描寫。“秧根未牢蒔未匝”借農夫之口展現了農事的繁重。“照管鵝兒與雛鴨”,送飯人也被安排上保護秧苗的任務,江南農戶緊張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現在讀者眼前。二 新聞表現手法題答題方法新聞表現手法分為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篇章結構+表現手法(借景抒情、對比、襯托、渲染、以小見大等)。答題方法:1.分析表現手法對表現新聞對象特點的作用。2.分析表現手法對表現新聞主題的作用。3.分析表現手法對群眾體會作者態度的作用。4.分析表現手法對凸顯新聞的社會效應的作用。5.分析表現手法對新聞文體特征的效果:增強讓群眾如臨新聞現場的畫面感或生動形象的可讀性。例 1.三篇通訊的細節描寫都使內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請結合文章舉例分析。答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細節描寫:“拍去身上的粉筆灰塵,掖著講義夾,匆匆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把講義夾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觀察起來。”幾個動詞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認真細心,對科學的嚴謹、一絲不茍。這段文字描寫了一位平凡的“農民”形象,正是這平凡的外貌與偉大的貢獻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實踐。《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的細節描寫:①張秉貴在柜臺里“三步并作兩步走,一點兒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時連上樓還要扶著墻”。強烈的細節對比,突出張秉貴忘我的工作精神。②“老張從稱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塊放回貨柜里,又拿出幾塊用小紙袋裝好,塞進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結實遞給顧客,囑咐道……”一連串的動作描寫,表現他的細致周到。再如《“探界者”鐘揚》的細節描寫:“而鐘揚卻背著他經典的黑色雙肩包,穿著磨白了的牛仔褲,戴著一頂寬檐帽,邁著長期痛風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連藏族同事都稱他為‘鐘大膽’。”采用了肖像的細節描寫,“磨白”說明鐘揚在西藏工作的時間之長,“長期痛風”說明體力透支之大,更為直觀地體現了他的執著于事業的精神和不畏艱難的品質。三 通訊中點面結合手法的運用1.概念:點面結合中的“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特征的詳細描寫;“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點面結合就是“點”的詳細描寫和“面”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的有機結合。“點”,可以突出重點,體現深度;“面”,可以顧及全局,體現廣度。點面結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最充分地表現思想,抒發感情。如《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一文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手法,既有概括性的描寫,又有點的事例,點面結合,豐富了張秉貴的勞模形象。2.點面結合方式(1)整體與局部的組合可以先對描寫的對象進行整體記述,然后再聚焦這個人或事物的一個或幾個局部,進行詳細刻畫——整體為面,局部為點,“先面后點”;也可以反過來,“先點后面”。(2)一般與個別的組合可以先群體,后個體。先描述一個群體的狀態,再描述其中的某個個體的狀態。群體為面,個體為點。(3)概括與具體的組合先概括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然后再描繪具體事例,體現或者說明這個人或事物的確具有這個本質特點。概括為面,具體為點。【示例】 這個并不寬敞的車站容納了將近幾百人。我坐在車站的一個角落里,看到無數的人頭在攢動,目光最終落到了一個老人身上。她衣衫襤褸,佝僂著那沉淀著歲月的身軀,艱難前行。一個穿西裝的男人過來了,健步如飛,不小心撞了老人一下,頭也沒回匆匆地走了。一個衣著華麗的女人過來了,瞟了一眼老人凌亂的頭發和滿臉的皺紋,冷笑了一聲,扭著那婀娜的身軀走了。一位農民工過來了,他將老人仔細打量了一番,小心翼翼地將她扶到最近的座位上,把手里的礦泉水也遞給了她,似乎又說了什么,然后帶著最樸實的微笑走了。看到這里,心里悲喜交加。悲,是因為老人受到了無盡的委屈;喜,是因為這世上仍然有愛在傳遞。四 文章中小標題的作用1.小標題提示內容,體現文章脈絡。小標題是文中每個小部分的題目,所以在擬小標題時應該抓住每部分的重點、要點,提示每部分的內容。每個小標題還要圍繞話題,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2.小標題圍繞中心,體現獨特個性。一篇文章的幾個小標題應該是多角度多側面地表現中心,不能隨便擬幾個湊數,也不能同類內容重復使用。所以,所擬標題應該典型新穎,具有個性特征,能顯示作者的獨特的視角和立意。3.小標題符合邏輯,體現內在聯系。小標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常見的有并列關系和層進關系兩種。并列關系是從不同角度反映事物,呈現一種橫向關系。層進關系是以事物的發展變化為線索組織小標題,呈現一種縱向關系。4.小標題格式相仿,體現整齊優美。小標題的結構要大致相仿,字數相同,一篇文章有三到四個小標題,這樣幾個小標題構成一種排比關系,給人一種整齊優美的感覺。五 新聞事件概括答題圖示人文主題:勞動光榮 (一)道理論據積累①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②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習近平③偉大的成績與辛勤的勞動總是成正比例的,付出的勞動越多,創造的幸福就越多。 ——魯迅④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于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李大釗(二)事實論據積累(一)袁隆平:1.使命感和責任心:拼盡畢生精力用農業科技戰勝饑餓。2.敏于發現、勇于探索、勇于擔當、不斷進取:發現“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研究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尋找與發現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證明培育雜交水稻切實可行,培育超級水稻成果世界領先,引導新一場的“綠色革命”。3.勇于挑戰權威、堅持真理、勇于創新:挑戰美國著名遺傳學專家的“雜交無優勢”。4.科學家的實證精神,腳踏實地,少一點形式主義。:挽起褲腿走下稻田的標準形象。中國稻田里走出世界級的農業科學家。用事實駁斥貶雜交水稻為“三不稻”,捍衛事實,捍衛真理。反例:玉米地里鋪紅毯,專家談笑田地間”。如今又現“麥田地里鋪紅毯,成熟的麥子被壓彎”,觀摩會鋪紅地毯,腳都不沾土還說是為農。5.專一的精神:一輩子研究水稻,培育超級水稻成果世界領先,引導新一場的“綠色革命”。6.淡泊名利:領取國家最高科技獎前幾天依然在田里翻看這土壤。7.夢想與現實:夢見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掃帚那么大。這極具夸張的夢想,正在走向現實。8.敬業愛崗:為天下人皆飽熱愛研究雜交水稻。9.科學態度面對失敗:發現天然雜交稻雜種第一代但試種失敗但不放棄。10.青年學生啟示:勇于擔當,敢于創新,服務社會,報效人民。創造性的勞動能夠為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創新支撐。(二)探界者鐘揚植物學家,科普達人,教育專家,援藏干部。在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邊界。奉獻不計名利,獻身科學,熱愛,胸懷人類。(三)屠呦呦1.中國文化的傳承:從中國古代的典籍中發現靈感。2.科學的求異思維:發現青蒿素的提取物顯示了一定抗瘧療效,但實驗結果很難重復,而且也與文獻記錄相悖;于是認真比對文獻記載與實驗操作之間的差異,發現現代實驗提取方式與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式這“不同”的發現,使得研究出現轉機,最終取得突破。(也適用于勇于探索)3.類比科學思維方法:梁思成:用“文法”“詞匯”來闡說建筑上的慣例、法式和構件、因素,以“可譯性”來闡說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實現了同樣的目的、表達了同樣的情感。語言闡說的創新。4.要勇于擔當,肩負歷史使命。我國青蒿素研究處于世界前沿,對改善公共健康大有裨益。屠呦呦團隊在這方面的長期投入,亦如南仁東之于天眼 FAST 工程建設、黃旭華之于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其初心所愿,皆為國計民生。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正是新時代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責任擔當。5.科研求索之路無止境屠呦呦團隊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結出累累碩果。盡管屠呦呦已榮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榮譽,但她和她的團隊沒有因此停下探索的腳步。從他們身上讀懂科學家精神,也就懂得了科學事業向前發展的動力所在。6.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屠呦呦說:“我經歷了 190 次失敗,但我還要繼續努力與嘗試。一個科研項目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出艱苦的努力。”7.反例:“出名要趁早”的浮燥與焦灼,急功近利8.吃苦耐勞、甘于犧牲的奉獻精神。大量查閱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研究不輟,并勇敢地做第一批嘗試青蒿提取物的志愿者。(以身試藥)相關名言:1.我喜歡寧靜。蒿葉一樣的寧靜。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樣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莖一樣的正直。2.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艱苦的努力,要堅持不懈、反復實踐,關鍵是要有信心、有決心來把這個任務完成。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腳踏實地!(四)張秉貴張秉貴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學習商品知識,耐心給顧客地提供貼心的建議。工作 22年,沒有對顧客發過一次火,紅過一次臉。二、素材運用話題 1:敬業與奉獻1.可用素材①張秉貴 22年全心服務顧客。②鐘揚放棄優渥條件,帶領團隊他長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率領團隊在青藏高原為國家種子庫收集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③南仁東一生只做一件事,克服重重難關,為建成世界第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奉獻一生。④職業與職業沒有高低貴踐之分,但人與人卻從來都有職業品質、專業精神的差別。2.運用實例“職業與職業沒有高低貴踐之分,但人與人卻從來都有職業品質、專業精神的差別”。無論在什么崗位上,敬業樂業的人總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復旦大學教授鐘揚用 16年的時間,帶領團隊攀登青藏高原,收集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終成“種子達人”感動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一生只做一件事”,為天文事業傾盡一生的心血,終建成世界第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張秉貴,為了做好一個平凡的售貨員,22年如一日的細心服務群眾,用自己心中的一團火溫暖了萬千顧客。敬業奉獻,無論你是“一柄標尺一把銼”,還是一臺電腦一支筆,都能寫就屬于你自己的精彩。話題 2:感恩1.可用素材①長沙市民冒雨送別袁隆平。②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2.運用實例習慣索取的人會變得麻木,失去感恩之心。他們把父母的關心愛護視作理所應當,理直氣壯地接受別人的禮讓和幫助。他們不明白什么是“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什么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個社會,這樣的人越多就會越冷漠。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心懷感恩的人,長沙城中,10萬民眾冒雨送別袁隆平院士;十字路口,過往司機給烈日值勤的交警遞水遞傘;疫情下,有將口罩送到派出所不留名的年輕人;洪水過后,有給抗洪官兵免費提供西瓜的小販。你為我沖鋒,我為你守護,他們用自己的點滴行動弘揚感恩的正能量,給善良的人更多的力量,給社會更多的溫暖。話題 3:勞動與實踐1.可用素材①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插秧歌》②書本和電腦很重要,但是書本和電腦種不出水稻!——袁隆平。2.運用實例1)左傳有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這財富不是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勞動讓我們懂得珍惜,當你有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的經歷,才能真切體會什么是“粒粒皆辛苦”;勞動讓我們獲得智慧,袁隆平院士曾幽默地說:書本和電腦很重要,但是書本和電腦種不出水稻!雜交水稻的種植技術正是來自于辛勤的勞動和反復的實踐。勞動是知識,是思想,是創造,而這一切將是我們受益終身的寶貴財富。沒有這些財富,我們每一個人的發展都會受限;沒有財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會變成空談。2)“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是范成大筆下的勞動圖景;“夙興夜寐,灑掃庭內”,這是綿延至今的熱愛勞動的傳統。我們流傳至今的詩詞歌賦,總有勞動的旋律回響其中。改革開放的巨幅畫卷中更是少不了勞動者的身影,是辛勤地勞動讓他們閃耀出時代光芒,照亮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的遠方。貴州遵義的黃大發身體力行,用艱辛勞動開鑿出天渠,為百姓創造福祉;工程師林鳴十年筑海,用創新勞動聯通港珠澳,奏響夢想華章。人們紛紛為這些深悟勞動、熱愛勞動的身影點贊,又將目光投向下一代青年人。“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且看鋼鐵工匠在火花激蕩中燃燒夢想,挑山工在陡峭天梯上攀登高峰,無數個體的刻苦勞動,匯成江河,才有國勢滔滔。吾輩青年,怎甘落后?只管秉承勞動之光,奮力前行,書寫我輩風流!話題 4:愛國與擔當1.可用素材①一個基因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鐘揚②楊萬里獻上憂國憂民的《千慮策》。③鄧稼先隱姓埋名 28年,獻身國家的導彈研究事來,去世前最后留下的是這樣一句話:“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2.運用實例1)因為熱愛,所以擔當。“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面對山河淪落,憂國憂民的楊萬里獻上自己嘔心瀝血而成的《千慮策》;面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鄧稼先 28 年隱姓埋名投身國防事業,臨終前仍記掛著“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這份熱愛,讓他們或臨危受命,或大聲疾呼,或沖鋒陷陣,扛起這千斤之擔。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對國家一片赤誠,敢于擔當的人,我們的國家才有了今天的發展與成就,我們的人民才有了如今幸福和安寧的生活。2)“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千古不變的真理告訴我們:美好的未來,需要我們以百折不撓的毅力和腳踏實地的勞動,去耕耘,去創造。人生有夢,讓我們心懷希望,而筑夢的基石,則是我們每月每日、每分每秒的拼搏進取、添磚加瓦。惟其如此,夢想才會從藍圖變成巍峨的大廈,我們也才能享受到收獲的喜悅和成功的歡樂。為下面的話題選擇恰當的論據。(1)清廉(2)團結(3)學習、鉆研(4)執著(5)借鑒(6)教育、人才培養(7)工匠精神(8)興趣(9)珍惜與浪費從上面“素材運用”所提供的話題中,選擇一個你感觸較深的,嘗試用相關的素材進行論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