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語文必修下冊單元知識速記第八單元知識速記清單1.課文回顧本單元課文內容匯總比較表篇目 文體 內容 主題彼時唐統一天下,結束戰亂已十余年,天下承平,百業興旺,作為君王的唐太宗開始流露出驕奢忘本的苗頭,魏征遂作此疏勸諫。文章由君道之根本講起,指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為君主應該“居安思危,《諫太宗十思疏》 疏 戒奢以儉”,厚積德行,克制欲望,從而善始克終。接著提出“知足”“知止”“謙沖”等“十思”作為君主“積其德義”的策略和方法,輔以選賢任能、擇善而從,勸誡君王“鳴琴垂拱”“不言而化”,行無為之國家治理治。針對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現狀,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銳意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因變法過程中的一些措施引發眾議,司馬光先后給王安石寫了三封信直《答司馬諫議書》 書 言勸諫。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復,針對司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項指責逐一反駁,并引用盤庚不避眾議決定遷都的史實,表明自己不同俗媚眾、堅持推動變法的決心。寫于唐朝日漸衰弱之際,因統治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此文以諷喻。文章先鋪陳秦宮室之宏大華美、統治者生活之驕奢淫逸,最后順勢發議論,指出《阿房宮賦》 賦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主要是因其不施仁愛,窮 國家興亡奢極欲而導致覆亡。文末更以“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作結,委婉地向當國者提出諷諫。寫于北宋中期承平之時,因北宋王朝每年要向遼和西夏繳納“歲幣”,損傷國力的同時,也助長了敵方的勢力,蘇洵遂針對國家現實作此文以規諫。文章開篇提出《六國論》 論 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而“不賂者以賂者喪”。接下來分別加以論證,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結論,引向現實政治,委婉勸喻。領會作者的主要觀點及現實針對性,體會士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作者篇名 寫作對象 針對問題 文章觀點 寫作目的身份告誡唐太宗居安思《諫太宗十思 驕奢、奢 居安思危,臣子 君王唐太宗 危,戒奢以儉,厚疏》 侈 積其德義積德義,善始克終堅持變法的正確《答司馬諫議 新法推行 駁斥責難, 性,表明自己不同同僚 重臣司馬光書》 遇阻 堅持變法 俗媚眾,堅持推動變法的決心六國與秦朝 勸諫統治者接受秦唐敬宗大《阿房宮賦》 士大夫 君王唐敬宗 滅亡的原因 朝滅亡的教訓,施興土木在于自己 愛百姓以六國因賂而亡的北宋積危六國破滅, 史實,警示當朝,《六國論》 士大夫 宋朝君王 積弱,國弊在賂秦 提醒統治者不要為運日衰遼、西夏積威所劫在合理推論和辯證分析的基礎上理性判斷,大膽質疑本單元作者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都有自己的思考,能提出獨特的觀點且有說服力。但歷史和現實是復雜的,我們既要理解其觀點的合理性,又要理解其觀念的局限性,從而全面認識事物,培養自己的批判思維。請參照示例,填寫下表,辯證認識作者的觀點。課文 合理性 我的理解 不合理處 我的理解六國破滅, 賂秦就是軟弱退讓, 諸侯之所 這一點找不到史實《六國論》非兵不利, 就是長對方氣焰滅自 亡,與戰敗 的依據,恐怕作者戰不善,弊 己威風,最終削弱的 而亡者,其 并未作認真的統計在賂秦。 是自己,這確實是六 實亦百倍 分析,未必符合事國破滅的原因之一。 實。從這句可以看出,作茍以天下之 者寫作此文,單提 燕國最后滅亡,是大,下而從 “賂秦”,其目的在 是故燕雖小 否是因為用兵,恐六國破亡之 于警戒當朝,從現實 國而后亡, 非事實,這一點是故事,是又 針對性上是合理的, 斯用兵之效 作者的臆斷,需要在六國下 其論述層次清晰,能 也。 結合史實認真分矣。 自圓其說,是合目的 析。性的。燕、趙兩國并非這句話既概括了六國然則諸侯之 “義不賂秦”,相不斷“賂地”而助長地有限,暴 反,兩國割地予秦秦國欲望,削減自己秦之欲無 燕趙之君, 的例子也不少,如的實力,又暗示了北厭,奉之彌 始有遠略, 《史記·廉頗藺相如宋常年向遼、西夏繁,侵之愈 能守其土, 列傳》中曾提到“納貢”的結果同六急。故不戰 義不賂秦。 過。作者陳述史實國一樣。從危害性角而強弱勝負 應嚴謹,不可為了度談“賂秦”之弊,已判矣。 自己的觀點而改變切中肯綮。史實。比較四篇文章說理思路、方法及語言的不同本單元四篇文章雖然是“疏”“書”“賦”“論”不同文體,但實際上都是論述性文本,在說理方面有同有異。請思考課文,完成下表。篇名 論述思路 論述方法 論述語言先總體論述治國原則— ①—“積其德義”,再從采用對比、比喻歷史和現實角度論述《諫太宗十 等說理方法,以“積其德義”的必要性思疏》 及借古諷今的寫和迫切性,后提出“積作手法。其德義”的具體措施——“十思”,全文逐層遞進。除首尾外, 主體部分逐 ②《答司馬諫 委婉得體,柔中帶層批駁:先駁論點,再議書》 剛。挖根源,后表明立場。③ 論據陳述極盡夸多采用夸張、比喻、張、鋪排,采用《阿房宮 排比等手法;辭采豐舉例、對比論證賦》 富,選語精工;整散方法及借古諷今結合,音韻優美。的寫作手法。全文按照“引論—本論 ④采用舉例、對比—結論”的論述思路;及假設說理的方《六國論》 本論部分按照形式上并法,以及借古諷列,實則由主到次的思今的寫作手法。路。答案?、僬⒔Y合,生動有力。②采用駁論形式,批駁對方論點。③全文按照“體物——寫志”的思路,先集中描寫阿房宮雄偉壯麗、生活奢侈,極盡夸張、鋪排,文末點明主旨,議論精當。全文呈“分—總”形式。④樸實嚴密,簡潔生動。重要的文化知識諫院是宋代設立的輿論機關,負責在朝廷中搜集建議和評論。御史:監督各級官吏,彈劾大臣諫官:提醒皇帝不要犯錯,并且督促其犯錯之后要勇于改正“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此外還作書寫、記載講,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啟的《書博雞者事》,就是記斗雞賭輸贏的人的故事。奏章,奏議,如秦李斯《諫逐客書》。名實之辯名實之辯是中國哲學史和邏輯思想史上對名實關系的研究和爭論。名正則言順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場,對同樣一樣事就會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 實內涵 名稱;形式 實際內容在《答司馬諫議書》中指的 司馬光給新法冠上的罪名 王安石變法的實際內容(性是 質)重要的文體知識疏“疏”通稱“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來作為一種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員向帝王進言,以便使下情上達的進諫奏文。疏,也就演變為“疏通事理,分條陳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漢代,后世人們以“奏疏”作為這類進言類文體的通稱。疏的用途較廣,論諫、陳乞、待罪、推薦、辭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賈誼的《論積貯疏》、晁錯的《論貴粟疏》等。“諷、諫、謗、譏、誹”區別諷 用委婉的言語暗示或勸告諫 直言規勸,使改正錯誤。謗 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公開指責。譏 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微言諷刺。誹 是背地里議論。賦“賦”古代的一種文體,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賦者,鋪也;鋪采摛(內涵chī ,舒展散布)文,體物寫志也?!?br/>手法:注重鋪陳,多對偶、排比、比喻、夸張;形式 語言:講究辭藻和用典,聲律和諧,朗朗上口;句式:以四、六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追求駢偶。內容 通過摹寫事物來抒發情志,寄托諷喻之意。詠物說理、托物言志、借古諷今論政論 主要用于發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史論 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本單元重要的文言知識《諫太宗十思疏》(一)實詞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嚇)(2)則思無以怒而濫刑(通“毋”,不要)2.古今異義(1)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古義:樹木的根; 今義:指事物的本質。(2)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古義,放縱情感; 今義,盡情。(3)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古義,使……謙虛; 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4)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古義:親人。 今義:自己的身體。(5)人君當神器之重。古義:特指封建社會的國家政權。今義:泛指祭祀用品。(6)臣雖下愚。古義:下愚,最愚昧無知的人。今義:今無此意。3.詞類活用(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使動用法,使……穩固)(2)則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動,居……之下)(3)宏茲九德(使動用法,使……光大)(4)貌恭而不心服(名狀,表面上,內心里)(5)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做君主)(6)人君當神器之重(形容詞作名詞,責任、重權)(7)居域中之大(形容詞作名詞,重大的位置)(8)懼讒邪(形容詞作名詞,邪惡的小人)(9)擇善而從之(形容詞作名詞,好的、可行的意見)(10)則思正身以黜惡(形容詞作名詞,奸惡的小人、不好的行為)(11)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形容詞作名詞,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見)(12)居安思危(形容詞作名詞,安逸的環境;危險的情形)(13)智者盡其謀(形作動,窮盡)(14)源不深而望流之遠(形作動,遠長)(15)塞源而欲流長者(形作動,長遠)(16)克終者蓋寡(形作動,堅持到底)(17)欲流之遠者(使動用法,使……流得遠)(18)知止以安人(使動用法,使……安寧)(19)正身以黜惡(使動用法,使……端正)(20)思虛心以納下(使動用法,使……謙虛)(21)何必勞神苦思(使動用法,使……勞累)(22)樂盤游,則三思以為度(意動用法,以……為樂)(23)憂懈怠,則慎思而敬終(意動用法,以……為憂)4.一詞多義(1)安: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形容詞,安定)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疑問副詞,怎么)③項王曰:"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動詞,養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詞,誠實)②愿陛下親之信之(動詞,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詞,信用)④忌不自信(動詞,相信)(3)求: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動詞,追求)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動詞,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動詞,請求)④不求聞達于諸侯(動詞,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動詞,治理)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動詞,治?。?br/>③不效則治臣之罪(動詞,懲治)(5)當:A.dāng①盛夏之時,當風而立(動詞,對著,面對)②當場(處在某個地方或某個時候)③人君當神器之重(動詞,掌握,主持)④各當時而立法(動詞,適應,相當)⑤當高罪死(動詞,判斷)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動詞,應當)B.dàng①安步以當車(動詞,當做)②豈非用賞罪當邪(形容詞,適合,得當)(6)固:①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鞏固)②據秦孝公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堅固)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固然)④藺相如固止之(堅決,堅持)⑤至于顛覆,理固亦然(本來,原來)⑥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⑦斯固百世之遇也(確實,實在 )(二)特殊句式1.判斷句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2.省略句樂盤游,則思三驅以(之)為度。(民眾)終茍免而不懷仁。3.狀語后置(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2)戒奢以儉4.賓語前置(1)則思知足以自戒(2)則思謙沖而自牧5.定語后置(1)居域中之大6.固定句式(1)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豈……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譯為“難道……嗎?”《答司馬諫議書》(一)通假字1.不復一一自辨(通“辯”,辯解)2.于反復不宜鹵莽(通“魯”,粗魯)3.故今具道所以(通“俱”,詳細)(二)古今異義1.故略上報古義: 寫回信。 今義:向上級匯報2.于反復不宜鹵莽古義:書信往來。 今義:多次重復3.則眾同為而不洶洶然古義:大吵大鬧。 今義:形容聲勢盛大的樣子,多含貶義。4.故今具道所以古義:……的原因。 今義:連詞,表結果,所以5.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古義:謙詞,用于自稱。 今義:指小或少6.以致天下怨謗也古義:因而招致。 今義:連詞表結果。以致(三)詞類活用1.以膏澤斯民 (名作動,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名作動,做)(四)一詞多義1.見:(1)冀君實或見恕也 (第一人稱代詞,我)(2)見漁人,乃大驚 (動詞,看見)(3)于是人朝見威王 (動詞,拜見)(4)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動詞,召見)(5)眾人皆解面我獨醒,是以見放(介詞,表被動,譯為“被”)(6)風吹草低見牛羊 (見通“現”出現)2.修:(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動詞,修改)(2)乃重修岳陽樓 (動詞,修建)(3)謅忌修八尺有余 (形容詞,長)(4)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動詞,學習)(5)臣修身潔行數十年 (動詞,修養)(五)句式1.判斷句(1)所操之術多異故也(2)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3)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4)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5)胥怨者民也2.狀語后置句(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受命于人主3.賓語前置句(1)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4.定語后置句至于怨誹之多《阿房宮賦》(一)古今異義:1.直走咸陽古義:跑,奔,趨向; 今義:行2.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古義:宮室建筑的精巧 ; 今義:指人各用心機,互相排擠3.矗不知乎幾千萬落古義:座,所; 今義:下降,衰敗4.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古義:指天氣(雨雪陰睛)的意思;今義: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5.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古義:搜集保存; 今義:籌劃、計劃或組織6.可憐焦土古義:可惜; 今義:憐憫(二)詞類活用:1.六王畢,四海一(畢,被動用法,被滅亡;一,數詞作動詞,統一)2.驪山北構而西折(北、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西)3.長橋臥波,未云何龍?(云、龍,名詞作動詞,出現云,出現龍)4.復道行空,不霽何虹?(虹,名詞作動詞,出現彩虹)5.輦來于秦(輦,名詞作狀語,坐輦車)6.朝歌夜弦(歌、弦,名詞作動詞,吟唱、彈奏)7.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指收藏的金銀珠寶,經營的金銀珠寶。精英,形容詞用作名詞,精品。)8.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9.廊腰縵回(腰,名詞作狀語,像人腰一樣,像綢子一樣)10.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詞作狀語,像蜂房,像水渦)11.族秦者秦也(族,名詞作動詞,滅族)(三)一詞多義:1.一:(1)六王畢,四海一 (統一)(2)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數詞,一把)(3)黃鶴一去不復返 (一旦)(4)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專一)2.愛:(1)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喜愛)(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愛護)(3)晉陶淵明獨愛菊 (喜歡)3.?。?br/>(1)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奪取)(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提?。?br/>(3)留取丹心照汗青 (著,助詞)4.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族)(2)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類)(3)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家族)5.縵:(1)廊腰縵回 (名詞,無花紋的帛,這里名詞作狀語)(2)縵立遠視 (形容詞,久長)6.盡:(1)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副詞,達到頂點)(2)奈何取之盡錙銖 (盡量)(3)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竭盡,全部用出)(4)觸草木,盡死 (全,全部)7.使:(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動詞,讓)(1)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連詞,假使)(四)句式1.判斷句(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明星熒熒,開妝鏡也;(4)綠云擾擾,梳曉鬟也;(5)渭流漲膩,棄脂水也;(6)煙斜霧橫,焚椒蘭也。(7)雷霆乍掠,宮車過也。2.省略句(1)五步(有)一樓,十步(有)一閣(2)長橋臥(于)波,未云何龍(3)幾世幾年,剽掠(于)其人(4)誰得而族滅(秦國)也3.狀語后置(1)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2)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3)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4)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5)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6)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4.賓語前置(1)秦人不暇自哀5.被動句(1)戍卒叫,函谷舉。《六國論》(一)通假字1.暴霜露,斬荊棘(通“曝”,暴露,冒著)2.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當與秦相較(通“倘”,如果)(二)古今異義1.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古義:他實際上?! ? 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2.思厥先祖父古義:祖輩父輩。 今義:爺爺。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古義:這樣以后 今義: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義:以致,以至于?! 〗窳x:表示另提一事。5.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古義:智謀,力量?! ? 今義:指人理解并解決問題的能力。6.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古義:舊事,前例。 今義:用來講述的真實或虛構的事。7.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能夠(三)詞類活用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使……虧損,使動用法)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形作動,保全)3.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形作名,小的地盤,大的地盤)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名作狀,按道理)5.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名作動,堅持正義)6.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之后)7.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使動,使……退卻,擊退)8.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形作動,堅持到底)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名作動,侍奉;名作動,禮待;名詞作狀語)10.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名作狀,一天天,一月月)(四)一詞多義1.非:(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不是)(2)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不對)(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沒)(4)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不能)2.或:(1)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有人)(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3)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有人)(4)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或許)3.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得到)(2)此得之 (正確)(3)誠不得已 (辦法)(4)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必須,應該)4.相:(1)當與秦相較 (指對方)(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指對方)(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相國)5.勢:(1)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氣勢)(2)其勢弱于秦 (形勢)(3)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態勢)(五)句式1.被動句:(1)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3)洎牧以讒誅2.判斷句:(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1)較秦之(受賂)所得與戰勝而得者(2)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斬荊棘(3)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之)以予人(4)(諸侯)奉之彌繁,(秦國)侵之愈急 4.狀語后置句: (1)趙嘗五戰于秦 5.定語后置句: (1)茍以天下之大學習本單元的論說技巧一、語言上的論說技巧(1)語言簡練、簡潔精練。《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在國家如此危險的狀況下,卻僅用一百二十五個字便勸退秦伯,分析厲害得失,使秦伯收回成命。《陳情表》本質上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但是全文的主要基調在于說服君王收回成命,李密在不到五百字字中讓君主收回成命。(2)平易自然、淺顯易懂。《師說》對語言的要求是通俗易懂,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同時,作者在表達觀點時運用平易自然的語言使得論點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全文中語氣變化明顯,反語、詰問、感嘆等語氣在文中多次出現,加強了語氣和情感,增添了文章的文學性,也正確地表現了思想內容。二、邏輯方面的論說技巧(1)知己知彼,投其所好?!蛾惽楸怼纷鳛橐黄獌炐愕膭裾f類的論說文,李密了解晉武帝,以及其相關政策。晉武帝統治國家以來,為拉攏人才,以“孝”治天下,所以李密針對“孝”,一步步展開自己的說辭,用“孝”來打動自己的君主。(2)欲揚先抑,以退為進。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燭之武見秦伯,先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比較被動的位置,使秦伯放松對自己的警惕,為自己以后的進一步說理埋下一個很好的基調。三、現實價值(1)抒發真情議論文寫作雖然重在“議論”,強調“論點”、“論據”的重要性,但是其核心的感情還是要以真動人,在議論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寫作與自己生活相關的內容。陸機的《文賦》中說:“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寫文章要抒寫真情,只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撼動讀者。李密的《陳情表》一個“孝”字讓無數讀者為之感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自由討論,每位學生講述和自己生活相關的、最讓你難以忘懷的情感,并寫一篇小論文。此法不僅增強學生的探究、交流、合作及寫作能力,還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情感。(2)論證多樣一篇論說文中往往會采用多種論證方法,如《勸學》較多的運用比喻的方法,論證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態度。《寡人之于國也》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設喻,指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與鄰國的暴政性質是一樣的。比喻和寓言方式的運用把道理論述得具體而生動。《師說》列舉孔子的事例,證明分論點“圣人無常師”;引用孔子的話,說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一 單元主題 責任與擔當“責任與擔當”這一主題要求我們學習古代仁人志士愛國愛民的情懷,以及講責任、敢擔當的精神,心懷天下,堅守道義,恪守正確價值觀,增強為中華民族復興而讀書的責任意識。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勇于擔當,承擔起國家強盛、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責任。而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過硬本領,將來為實現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 1.關于責任與擔當的名言(1)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簡⒊?br/>(2)真正進步的人決不以“孤獨”“進步”為己足,必須負起責任,使大家都進步,至少使周圍的人都進步。——鄒韜奮(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4)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櫻孜?br/>(5)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謩t徐(6)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唐代詩人 孟郊(7)歲月不老,青春不朽;生逢其時,重任在肩。(8)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9)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0)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關于責任與擔當的人物事例1.鴻星爾克的責任與擔當:苦難讓民族覺醒,大難更見大愛。河南暴雨期間,許多國貨品牌紛紛慷慨解囊,其中捐款 5000萬元物資的鴻星爾克徹底“出圈”,讓人們一下子看到了這個民族品牌的責任與擔當。2.鄉村教師——張玉滾:張玉滾在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城市中繁華的生活,選擇回到家鄉,從基層教師做起,一干就是十幾年。山路不通,他將學生們的學習用具用扁擔挑進大山;長年操勞,他的雙手早已龜裂;勇擔重任,他的三千青絲皆成雪。他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雨,滋潤了孩子的心,灌溉了孩子們的夢。3.排雷戰士——杜富國:在一次邊境掃雷行動中,面對復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國對戰友喊出“你退后,讓我來”,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英勇負傷,失去雙手和雙眼,同組戰友安然無恙。杜富國的傷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人們通過各種形式向他表達慰問。國防部評價說: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舍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4.大連雙層巴士司機黃志全:一名公交車司機行車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里,做了三件事:把車緩緩地停在馬路邊,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地下了車;將發動機熄火,確保了車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這三件事,安詳地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這名司機叫黃志全,所有的大連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5.王繼才守島三十二年:“守島就是守家,國安才能家安”,字字鏗鏘有力。王繼才淡泊名利,用大半輩子守護的不僅是一個島嶼,更是他心中所敬仰和愛護的國家。心中有國,他才會因為老兵的一句囑咐,一守就守了三十二個年頭。他用三十二載春秋,照亮了自己拳拳報國的赤子之心。3.關于責任與擔當的精彩語段1.正如《人民日報》曾刊登的一句:“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祖國;你怎樣,中國就怎樣;你光明,中國就不會黑暗?!币话倌陙恚瑹o數的中國人民在歌聲的指引下,一路向前,不畏困苦艱難。毛相林于“天坑”中開出一條“天路”;張定宇于病毒中以血肉之軀筑成一道安全墻;陳陸于洪水中書寫人生的華章。他們從歌聲吸取力量,傳遞夢想;他們用生命寫照歌聲,歌聲記錄偉大奉獻的一生,唱響今天,圓夢未來;他們用行動感動著人民,我們該為他們唱響時代給予的贊歌! 2.《義勇軍進行曲》中說:“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字里行間向我們傳遞著力量。經歷了各種侵華戰爭 ,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于危難中站起來,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極力維護世界和平。錢學森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發展核物理事業;王海傾其一生圓中國航天夢。歌聲傳遞著我們共同的奮斗,實現著中國的富強夢;歌聲中有我們百年跋涉的足跡,也有我們千年不老的夢想,指引我們不忘初心,一路向前。3.不懈耕耘是顆粒滿倉的基礎。尼采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活力。何為永恒的活力?從嘉興南湖的紅船會議到如今建黨百年華誕,從網絡互聯到 5G時代,從兩彈一星到蛟龍潛海……中國人,作為大寫的中國人,我們在歷史這片土地上扎根、耕耘、播種。我們也立足當下,踏實勤奮,繼續收獲豐碩的果實。4.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穿歷史云煙,我們感受到開天辟地的紅船精神、堅忍不拔的長征精神;伴歲月峰頭,我們觸摸到獨立自強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的兩彈一星精神。循著先輩們火紅的足跡,我輩青年應將這份精神繼承守護、發展弘揚。5.勇擔責任,創造國家振興的奪目輝煌。梁啟超有言:“少年強則國強?!?br/>當代中學生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是背負“中國夢”圓的一代,中學生勇擔責任,方可托舉起國家以輝煌之光。從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毅然回國擔起中國邁入科技強國的責任,實現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創舉中,從海歸高材生秦玥飛無悔扎根荒野農村擔起中國脫貧攻堅的責任,帶領一條又一條貧困村求富的勵志故事里,我們目睹“責任擔當”的灼灼光華,見證勇擔責任于國家的重大意義,因此,當代中學生勇擔責任,于國非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