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 分數2023-2024 學年高一語文下學期必修下冊單元知識速記第一單元 速記清單1.課文回顧課文 作者 文體 基本內容 文本亮點 精彩語句《子路、曾 孔子弟子 語錄體諸 孔子的教 鮮明的人物形象,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皙、冉有、 及再傳弟 子散文 育智慧和 思路清晰、層次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公西華侍 子 “禮治”思 分明,傳神的對話 人,浴乎沂,風乎舞坐 》 想 和神態描寫 雩,詠而歸。《齊桓晉文 孟子及其 對話體諸 孟子的政 善設機巧、引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事》 弟子 子散文 治主張和 入彀,鋪張揚厲、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會理想 邏輯嚴密,取譬設 天下可運于掌。喻、形象生動,句式多變、論辯有力《庖丁解 莊子 寓言體諸 順道無為 說理深刻、邏輯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牛》 子散文 的養生觀 嚴謹,語言精練、 乎技矣。念 富表現力,通過場面和神態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燭之武退 左丘明 歷史散文 智勇雙 結構嚴謹、前后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秦師》 全、勇于 照應,說理透徹,善 仁;失其所與,不知;擔當的愛 于辭令,波瀾起 以亂易整,不武。國主義 伏、詳略得當《鴻門宴》 司馬遷 歷史散文 一次改變 在激烈矛盾沖突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傳記) 歷史進程 中塑造人物形象, 不辭小讓。如今人和人物命 用對比映襯刻畫 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運的宴會 人物不同性格,結 何辭為 構嚴謹周密2.讀準字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①曾皙(xī) ②冉有(rǎn) ③毋吾以也(wú)④千乘之國(shèng) ⑤攝乎(shè) ⑥饑饉(jǐn)⑦哂之(shěn) ⑧以俟君子(sì) ⑨端章甫(fǔ) ⑩鏗爾(kēng) 舍瑟(shě) 莫春(mù) 冠者(guàn) 舞雩(yú) 喟然(kuì) 吾與點也(yǔ)齊桓晉文之事①胡龁(hé) ②觳觫(hú sù) ③彼惡知之(wū)④褊(biǎn) ⑤忖度(cǔn duó) ⑥便嬖(pián bì)⑦蒞(lì) ⑧商賈(gǔ) ⑨吾惛(hūn) ⑩贍(shàn) 殆(dài)庖丁解牛①庖丁(páo) ②踦(yǐ) ③大郤(xì) ④中音(zhòng) ⑤砉然(xū) ⑥ 然(huō)⑦大窾(kuǎn)huò) ⑧肯綮(qìng) ⑨大 (gū)⑩硎(xínɡ) 怵然(chù)鴻門宴①饗士卒(xiǎng) ②鯫生(zōu) ③美姬(jī)④卮酒(zhī) ⑤芷陽(zhǐ) ⑥樊噲(kuài)⑦玉玦(jué) ⑧交戟(jǐ) ⑨瞋目(chēn) ⑩目眥盡裂(zì) 按劍而跽(jì) 參乘(shèng) 彘肩(zhì) 啖(dàn) 刀俎(zǔ)3.熟記成語修仁行義:建立愛民的仁政,推行正義的措施。施仁布恩:給人以仁德和恩惠。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練,輕而易舉。躊躇滿志: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現指對自己的現狀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目無全牛:形容技藝已達到十分純熟的地步。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關鍵,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貌合神離:表面上關系不錯,實際上是兩條心。珠聯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4.背誦默寫1. 《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在宗廟祭祀、諸侯會盟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章甫,愿為小相焉。”2.《侍坐》中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3.《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4.《侍坐》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境。他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5.《侍坐》中,對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沒有直接表態,而是用神態去暗示:夫子哂之。這既是暗示性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6.《侍坐》中,孔子最贊同曾暫的回答,從“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句話可以看出來。7. 《侍坐》中,寫孔子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8.《侍坐》中,從言談、動作、神態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從“子路率爾而對曰”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西華更為謙虛,從呼應冉有的“非曰能之,愿學焉”兩句話可以看出;曾暫從容酒脫而又謙恭,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9.《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問題,他想通過軍事強國來達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目的。10.《侍坐》中,孔子評冉有志向的句子是: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侍坐》中,孔子評公西華志向的句子是: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12.《侍坐》中,子路自信認為在“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的情況下,他可以用三年時間完成軍事強國的目標。13.《侍坐》中,冉有認為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條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時間達到富民的目的。14.《侍坐》中,當孔子問曾哲志向時,曾皙說自己的與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異乎三子者之撰。15.《侍坐》中,公西華想擔任小相達到“以禮治邦”的句子是: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熟記本單元相關的重點文學及文化常識《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 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孔子的思想主張①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寬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②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③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④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孟子》是先秦諸子中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孟子》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主要學說,是“仁政”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樂業,這一思想是很有積極意義的。《莊子》一書,現存 33 篇。該書由莊子后人整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周所作。《莊子》一書的寓言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莊周對當時的社會變革抱著無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態度,宣揚并追求一種完全恢復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莊子的哲學思想莊子與老子齊名,被并稱為“老莊”。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于儒家和佛家。“道德”一詞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左傳》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國語》是現存最早的國別史。國別史是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戰國策》《三國志》都是比較著名的國別史。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代表作:《資治通鑒》(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通史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的《春秋》、“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等。“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司馬遷(約前 145-約前 90),字子長,生于龍門,年十歲誦古文,二十歲外出考察,足跡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和文獻。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①辯護,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著書,在公元前91 年前后完成《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 130 篇,包括本紀 12 篇,世家 30 篇,列傳 70 篇,書 8 篇,年表 10 篇,共 526 500字。《史記》體例“本紀”是全書的總綱,以編年為體,記載歷代帝王的世系。“世家”亦以編年為體,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列傳”所占篇幅最多,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傳記,有一人一傳的專傳,有兩人或數人的合傳,按人物性質排列立傳,所記人物范圍極廣,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另一類是對外國和國內少數民族的記載,涉及中外關系史和國內民族關系史。“表”以譜陳列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以距離年代的遠近、歷史文獻材料的繁簡而分為世表、年表、月表。“書”分門別類地記述歷代歷法、禮樂、封禪、水利、經濟等典章制度,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紀傳體紀傳體是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能夠更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通假字(1)鼓瑟希,鏗爾 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暮春,陰歷三月(3)唯求則非邦也與 與,通“歟”,語氣詞 一詞多義如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如果 2.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至于3.宗廟之事,如會同。 或者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形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合乎禮儀的行事準則 詞類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如會同,端章甫 穿禮服,戴禮帽 鼓瑟希,鏗爾 彈奏三子者出,曾皙后 最后走出 冠者五六人 戴帽子浴乎沂,風乎舞雩 吹風;乘涼(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符合禮儀的行為準則赤也為之小: 小的國家 孰能為之大: 大的國家 特殊句式(1)賓語前置不吾知也 毋吾以也 則何以哉(2)狀語后置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異乎三子者之撰。《齊桓晉文之事》 通假字1、無以,則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則廢釁鐘與:與,通“歟”,語氣詞,表疑問3、王說:說,通“悅”,高興4、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樣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語氣詞,相當于“了”7、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反,通“返”,回、歸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控訴、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網”,張開羅網捕捉,引申為陷害1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花白,常比喻老人 古今異義1、吾何愛一牛:愛,吝嗇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來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廣到 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兒女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中國,指中原一帶 6、然后從而刑之:從而,接著就 詞類活用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動,使......聽到2、無以,則王乎: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成就王業,取得天下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意動,對......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6、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詞作動詞,作榜樣7、為肥甘不足于與:肥甘,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的食物8、輕暖不足于體與:輕暖,形容詞作名詞,輕暖的衣服9、危士臣:危:使動,使......受到危害10、寡固不可以敵眾:寡,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庖丁解牛》 通假字1、砉然向然 向通“響”2、技蓋至此乎 蓋通“盍”,何,怎樣3、批大郤 郤通“隙”,空隙4、技經肯綮之未嘗 技通“枝”,支脈5、善刀而藏之 善通“繕”,修治(擦拭) 古今異義1、依乎天理 (古義:機理 今義:天然的道理)2、因其固然 (古義:牛體本來的結構 今義:連詞)3、雖然,每至于族(古義:雖然這樣 今義:轉折關系連詞)(古義:到 今義:連詞)4、吾見其難為 (古義:難解 今義:使人為難)5、所見無非牛者 (古義:沒有不是 今義:副詞,只,不外乎)6、視為止,行為遲 (古義:舉止行動,因為,兩個詞 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 詞類活用1、足之所履 (履,名作動,踩)2、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歲/月,名作狀,每年/每月)3、而刀刃者無厚 (厚,形作名,厚度)4、視為之止(視,動作名,目光) 特殊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斷句)2、技經肯綮之未嘗(賓語前置)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狀語后置)4、如土委地 (省略句)5、視為止,行為遲(省略句)《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削減。)5.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1.貳于楚也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詞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①夜縋而出(夜: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朝:表時間,在早上)③既東封鄭(東:表處所,在東邊)2.名詞作動詞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用作動詞,駐軍)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4 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特殊句式1、判斷句是寡人之過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2、賓語前置句夫晉,何厭之有3、狀語后置句以其無禮于晉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佚之狐言于鄭伯《鴻門宴》 通假字1.皆為龍虎,成五采 采通彩,色彩2.距關,毋內諸侯 距通拒,把守 /通納,接納3.欲止不內 內通 納,接納4.要項伯 要通邀,請5.不敢倍德 倍通背,違背6.不可不蚤來 蚤通早,早早地7.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隔閡8.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9.置之坐上 坐通座,座位 古今異義詞1.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 崤山以東 今義: 山東省2.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姻親關系 今義:男女結為夫妻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事故今義: 很4.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今義:河北(河南)省5.持劍盾步走 古義: 逃跑 今義: 步行 詞類活用1.沛公軍霸上 n.作 v. ,含義:駐扎2.沛公欲王關中 n.作 v. ,含義:稱王秦地可盡王也 n.作 v. ,含義:稱王3.此其志不在小 adj.作 n. ,含義:小的方面4.素善留侯張良 adj.作 v. ,含義:與...交好5.項伯乃夜馳之公軍 n. 作狀 ,含義:在夜里6.亡去不義 n.作 v. ,含義:符合道義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n. 作 v. ,含義:符合道義7.項伯殺人,臣活之 v.作 使 v. ,含義:使...活下來8.吾得兄事之 n.作狀 ,含義:像對待兄長一樣9.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 adj.作 v. ,含義:接近10.籍吏民,封府庫 n.作 v. ,含義:登記11.日夜望將軍至 n.作狀 ,含義:每日每夜1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v.作 使 v.,含義:使...跟從13.范曾數目項王 n.作 v.,含義:用眼示意14.常以身翼蔽沛公 n.作狀 ,含義:像鳥的翅膀一樣15.頭發上指 n.作狀,含義:向上16.刑人如恐不勝 n.作 v. ,含義:處罰17.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n.作使 v. ,含義:使...為王18.道芷陽間行 道 n.作 v ,含義:取道間 n.作狀,含義:從小路19.持劍盾步走 n.作狀,含義:徒步【人物長廊】遺世獨立的明星——孟子傲然獨立于復雜社會的他,創造了"仁義愛"的奇跡,追 求的是與人性之惡抗爭的堅強與不屈,卻從不向往征服世界、扭曲世界的暴力,即使堅強的背后是那無盡的孤獨,無人理解的悲苦,他亦毅然選擇承受這些阻力的痛苦。一代說客中的佼者,一個精臣信士中的閃光點,一位在爾虞我詐之中不同流合污的清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他,像夜空里那一瞬即逝的流星,給人帶來滿心的期望。千古傳奇一勇士——燭之武在國家危難面前,你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在強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你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你義無反顧,殞身不恤赴敵營。歲月給了你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你的沉穩與敏銳。你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你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一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的閃亮時刻。失敗的英雄——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一出垓下之圍以凄愴而悲壯的筆調,敘述項羽的英雄末路:他高吟悲歌與愛姬揮淚訣別;率領將士突圍,他大呼一聲,尾隨的漢將驚慌失措奔數里;他凄然于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還,斷然駐足烏江岸邊,以悲壯的笑容迎接死神;他與峰擁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難以置信地斬殺數百人,最終身受重創,從容自刎。曾經盛極英雄末路,他命運的轉折點就在一個筵席上,那就是——鴻門宴【運用示例】(1)因材施教學生的性情習慣、個性心理豐富復雜,多種多樣,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說教,而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方法靈話多變而又風趣幽默。孔子就是這樣,對驕狂自負的子路,含蓄批評;對謙遜過分的冉有、公西華則委婉鼓勵。曾暫最后一個發言,他用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表現出一種淡泊名利,清靜無為,道遙自在,無憂無慮的性情。對此孔子喟然長嘆,深表贊同,因為,曾暫描繪的清風沂水、性天風月的生活暗合孔子壯志未遂,英雄無路的落魄心態。這是一種"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喟嘆,也是一種心靈共鳴,志趣相投的評價。(2)何怕他人"曬""不讓" 謙虛確實是一種美德,可謙虛的真正涵義是什么呢 難道僅僅是在別人面前凡事都說"我不行"、"我才能有限"嗎 我覺得,這是一些人曲解了謙虛,只抓住了它的外殼,卻丟掉了它的精神實質。謙虛,應該是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有永不滿足的進取心,當然也應包含著對他人的尊重。言辭上的"讓"未必是真謙虛。如果人人都把言辭上的"讓"當作謙虛,那只能使人變得虛偽,而且使大批真有才能的人被埋沒掉。這對于國家、對于自已都是有害的。我們可以設想:要是當年的毛遂說話也是那么"讓",也許趙國就會早幾十年被滅掉,但毛遂并沒有害怕被人斥為"不讓",而是大膽自薦。終于,使他的才能得到了發揮。現在,我國正們正走在民族復興的大路上,我們不同樣需要千萬個有真實學的"毛遂"嗎 !世人那種開口就"讓"的習慣已到了該拋棄的時候了!(3)年邁未敢忘憂國曹操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燭之武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即使年紀老邁,但仍然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反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家國情懷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燭之武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國難面前,燭之武臨危受命、孤身出城;強秦帳內,燭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璣。終于,談笑間,化干戈為玉帛。燭武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情操,義無反顧、獨闖秦營的英雄氣概,雖歷經了兩千多年時光流水的沖刷,但依然能放射出熠熠奪目的光華!他沒有多少抱怨,說的只是謙遜的"無能為也已”"沒有怎么推辭,做的只是慨然"許之"夜縋而出!"。于是,一個一直模糊的身影,在歷史的這一刻,變高大、變清晰。當一個須發盡白、手無縛雞之力老人,在月隱風高的夜晚,被人用繩子掛著放到圍有層層虎狼之師的孤城外;當一個步履蹣跚、牙落齒搖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風里,揉著酸痛的腰肢走進劍拔駑張的秦軍大營,這需要怎樣的堅定和無畏!無論他是成功還是失敗,千載之后的我們都應該為他的忠誠和勇敢高聲喝彩!燭之武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憑借自己的膽量和智慧,保全了鄭國。能在國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讓,甘心赴湯蹈火的動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熱的愛國之心和強烈的愛國意識。愛國守島的王繼才愛國奉獻的堅定信仰,讓王繼才在面對家與國、個人與集體、私利與公義的取舍時,堅定地選擇了后者,選擇為國家和人民的事業而不懈奮斗,這種精神也感染了他的家人。王繼才的老母親曾說:“你是為國家和人民守的島,就是我死的時候你不在身邊,我也不怨你。”王繼才的兒子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在大公司和研究所的工作機會,成為一名現役軍人,在王繼才所投身的國防和邊防事業中接力奮斗。“家就是島,島就是國,我會一直守到守不動為止。”王繼才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承諾,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32 年來,王繼才在臺風的巨大沖擊力中堅守,在孤獨寂寞的黑夜中堅守,在夏日高溫高濕、冬日寒風刺骨中堅守,上報了許多重要的海防信息,出色完成了戰備值勤任務。徐悲鴻以馬言志抒發愛國之情徐悲鴻以馬之精神喻人之精神,在托物言志之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家國情懷。他一生畫馬無數,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還是群馬都極富生命力。其中最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奔馬圖》,該畫右下角有題跋“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為前次之結果也,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奔馬圖》僅寥寥數筆,然形體剛勁、精神抖擻、意氣風發的一匹駿馬躍然紙上,畫面中的奔馬體魄飽滿、筋骨強健、昂首奮蹄、騰空而起,甚為生動,給人以熱血沸騰之感。作者當時雖客居外域,然一腔愛國熱情卻始終如一,在祖國危難之時,恨不得騎乘快馬一夜返程,去驅逐日寇,保衛疆土。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魄!此時此刻,他不但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大丈夫,一位滿含家國情懷的大丈夫!團結合作團結的力量劉邦之所以能成就千秋大業,那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優秀的合作團隊。在激烈險惡的斗爭中,合作凝聚的力量無可抵擋。張良的智慧、樊噲的勇猛、劉邦的縝密(以退為進),組成了一支力挽狂瀾、絕處逢生的力量。然而項羽的團隊缺乏合作、人心渙散,項伯夜會劉邦、項羽優柔寡斷、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結局已露端倪。合作的力量可以決定個人命運,甚至可以決定歷史的走向。合作的力量,不在于突出個人的棱角,而在于同伴之間的了解和配合,互用所長互補所短,形成整體的強大能量。完美的合作,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就像劉邦,他擁有一支出色的合作隊伍,險象環生的鴻門宴上,劉邦負責謙恭事人,樊噲負責臨危救駕,張良負責善后,所以這支隊伍最后毫發無損地返回。可見合作使整體大于個體之和,合作力量至關重要。合作者勝孫劉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成就周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美名,也為吳、蜀各占一分天下奠基。無奈孫吳貪小利,奪荊州,呂蒙白衣過江,麥城擒關羽,一代虎將死于東吳,致使吳、蜀相攻,兩敗俱傷,曹操漁翁得利。先前劉備、孫權執手相游,躍馬馳騁,誓共伐曹操;后來卻反目成仇,水火不容,招致禍患。前合后分,前勝后敗。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禁令人感嘆: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缺乏合作的團體注定是一盤散沙,只懂得單槍匹馬自顧自的人注定難成大事,唯有合作,才能創造雙贏,甚至多贏。正如克雷洛夫所言:"一燕不能成春。"如果不能夠齊心協力,通力合作,那么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一個素材可以運用多個主題,這個語段從合作的角度挖掘,在挖掘時又運用對比手法,把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對比論述,主題更加突出)規律最美《庖丁解牛》一文講述的是庖丁運用其優美、高超的技術,在梁惠王面前游刃有余地宰牛的故事,后常用“庖丁解牛”來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客觀規律之后,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庖丁解牛所體現的古代工匠精神與當代工匠精神一脈相承:其一,展現了工匠精神最基礎的“技”,“技”是想法與藍圖實現的根本;其二,“道”是攻克技術問題以后,在實踐中達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其三是“養生”,是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后,處理問題時能把握事物的機理,使自我免于遭受傷身和勞神的困擾。此外,庖丁解牛帶給人們的更具普遍意義的啟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夠逐漸掌握客觀規律,在實踐中進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適用話題】 “工匠精神”“職業素養”“遵循客觀規律”等。【經典素材】孔子的處世智慧:正則守經,亂則從權孔子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是嚴肅正直的圣人。孔子曾因厭惡盜泉的名字,"渴矣而不飲",因而使"志士不飲盜泉之水"的名句流傳千古。這容易使人覺得孔子固守成規。然而,孔子其實是一個善于變通之人,他具有"正則守經,亂則從權"的人生大智慧。孔子在周游列國的時候,因遇到陳國和蔡國打仗而被困整整十天,饑腸轆轆。子路偷來了一只煮熟的小豬,孔子不問肉的來路,拿起來就吃;子路又搶了別人的衣服換了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路,端起來就喝。可是,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顯出正人君子的風度,席子擺不正不坐,肉割不正不吃。子路便問:"先生為何現在與在陳、蔡受困時不一樣了呢 "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樣做是為了偷生,今天我這樣做是為了講義呀!"孔子與弟子途經蒲邑,遇到衛國大夫公孫氏占據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了孔子。孔子的弟子公良孺為人賢能,又有勇氣,拼死一搏。蒲邑人恐懼,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去衛都,我們就放了你。”孔子和他們立了盟誓,蒲邑人將孔子放出東門。孔子接著前往衛都。子貢問:“盟誓難道可以背棄嗎?”孔子說:“這是被要挾而訂立的盟誓,神是不會理睬的。”【多維解讀】善于變通的人生智慧。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學會變通,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而在被困十日、被蒲邑人扣留的情況下卻能積極變通,可謂人生大智慧。圣人忍辱,負重前行。成就偉業之人往往能夠為了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忍受暫時的屈辱,正所謂“忍辱負重”。對于不飲盜泉之水的孔子而言,吃不合道義的食物何嘗不是一種屈辱,但他為了傳播正道,甘心忍受,負重前行。【運用示例】有時候,我們會在逐夢的道路上遭遇低谷,會失去前進的照明燈,會在幽暗昏惑的地帶彷徨、躊躇,那么,這時候何不變通一下呢?或許,只要一個轉身,一個思維的變換,就會柳暗花明。古往今來,變通都是我們駛向成功之岸的船槳。孔子懂得變通,吃不合道義的食物,喝不知來路的酒,保全了性命,忍辱負重,終成一代圣賢;陶淵明懂得變通,主動放棄官場,終獲得高潔的靈魂,使其詩歌作品萬古流傳;毛澤東以"農村包圍城市"取代"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策略,最終為人民探索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光明大道;魯迅棄醫從文,用筆桿直刺敵人的心臟,成就了他"中國的民族魂"的崇高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