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商務星球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與地圖結合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商務星球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與地圖結合復習

資源簡介

七上地理知識與地圖梳理(八年級復習用)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一、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3
①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壇、銅錢
②       最早根據月食推測地球是球體
③1522年,     船隊環球航行證實是球體
④前蘇聯宇宙員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
親眼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⑤衛星照片。
二、用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5
形狀:極半徑   千米,平均半徑   千米,
說明地球是兩極稍 赤道略 的不規則球體。
大小:赤道半徑   千米;赤道周長約  萬千米,
表面積約   億平方千米。
第二節 地球儀和經緯網
一、認識地球儀上的地理事物 6
①北極—地球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A
②南極—地球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E
③地軸—假想的地球旋轉軸 B
④赤道—地球表面與南北極點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 D
⑤經線—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 C ⑥緯線—與赤道平行的圓F
二、經線和經度(地球上沒有)  7-8
1.經線是連接南北極并與赤道垂直的半圓,也稱   。所有經線相交于兩極且長度  。
同條經線指示   方向(上 下 ),在地球儀上經線可以畫無數條。 7
2.經度: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稱   子午線,是東經度和西經度的起點。 7
0°經線向  增加至180°是東經E;0°經線向  增加至180°是西經W。
180°W和180°E合并為同一條經線。 7
3.東西半球的劃分
東半球:20°W向東到160°E的范圍(西經<20°W,東經<160°E—“   為東”)P8
西半球:20°W向西到160°E的范圍(西經>20°W,東經>160°E—“   為西”)P8
三、緯線和緯度(地球上沒有)  8-9
1.緯線是與赤道平行且與地軸垂直的圓。長度變化:赤道最長,赤道向兩極逐漸   。
同條緯線指示   方向(左 右 )地球儀上緯線可以畫無數條
2.緯度:   是劃分緯度的起始線,定為0°緯線。
0°緯線向  增加至90°—北緯N北半球;
0°緯線向  增加至90°—南緯S南半球。
3.低中高緯的判讀:緯度<30°的是  緯;
緯度>30,<60°的是  緯;緯度>60°的是  緯。 第1頁
四、經緯網— 要求掌握方法,會用來判讀坐標和方向
1. 判讀某點坐標(經緯度)
首先要在圖中分清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或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其次區分經線和緯線,判讀經緯度的度數;
第三判讀東經E西經W(向東增加東經,向西增加西經)
南緯N北緯S(向北增加北緯,向南增加南緯)
2.判讀方向
一般地圖、指向標地圖、北半球經緯網:面向北極,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南半球經緯網:面向南極,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第三節 地球的自轉
一、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11
1.旋轉中心 ,方向 (北 南 ),
周期 約24小時。
2.因為地球不透明產生了 之分;因為地球不停自轉產生了晝夜 (12)
3.時間差異:13-15
同條緯線位置偏東的比偏西的日出早;不同經線位置偏東的比偏西的日出早。
經度相差15°,時間相差  小時。每隔經度15°劃分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為 個時區,
合并為一個時區的是 。同一天中,時間最東端是 十二區,時間最西端為 十二區。
180°為國際日期變更線,向 越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向 越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
4.計算—要求掌握方法會用來計算 14-15
①計算某地的時區=某地的經度÷15°(若余數> 7.5°則加一個時區)
例如:100°E÷15°= 6余10°,時區是6+1=7 → 東七區
100°W÷15°= 6余10°,時區是6+1=7 → 西七區
②計算兩個時區的時間差:同減異加
方法:兩地相隔幾個時區就相差幾個小時;
A兩地都在東時區或西時區時用減法;B兩地跨東時區和西時區時用加法。
例如:A計算東八區與東六區的時間差,用減法 → 8-6=2小時;
B計算東六區與西六區的時間差,用加法 → 6+6=12小時
③計算時間:東加西減
兩個地點一個位置在東,另一個位置在西。
計算位置偏東的地方的時間用加法,差幾個時區加幾個小時;反之,則用減法。
例如:北京東八區,紐約西五區,北京9月10時20時,紐約=20-(8+5)=7時
第四節 地球的公轉
1.公轉旋轉中心 ,方向 ,周期 約365。 16
2.二分二至與四季變化:3月21日前后為  日,太陽光直射  。春分日前后3~5月是
北半球春季,南半球  。6月22日前后為  日,太陽光直射   線。夏至日前后6~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  。9月23日前后為  日,太陽光直射  。秋分日前后9~11月是北半球秋季,南半球  。12月22日前后為冬至日,太陽光直射   線。冬至日前后12~2月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  。 19-20
第2頁
3.直射點變化與晝夜長短、影子長短及朝向的關系:讀圖記憶理解
①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分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②南北回歸線之間所有緯線一年被太陽直射兩次。
③離直射緯線越遠,影子越長(極夜除外),反之越短。
④影子朝向:北回歸線以北所有緯線全年被太陽照射投下的影子都朝北,南回歸線以南所有緯線全年被太陽照射投下的影子都朝南(極夜除外)。
4.地球五帶 20
熱帶: 回歸線之間,有陽光直射,終年 ;
北溫帶: 回歸線23.5°N至北極圈66.5°N,
南溫帶:南回歸線23.5°S至 極圈66.5°S,
四季 ;
北寒帶(66.5°N以北)和南寒帶(66.5°S以南),
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 。
活動課 22-24
1.直射時太陽高度角最  獲得的熱量最  ;斜射時太陽高度角越  獲得的熱量越  。
2.一天之中,正午時分太陽高度角最  ,獲得的熱量最  ,影子最  ;
清晨、傍晚太陽高度角 ,獲得的熱量  ,影子 。 23
3.離太陽直射的緯線越 近 ,太陽高度角越  ,獲得的熱量越  ,影子越  ; 24
離太陽直射的緯線越 遠 ,太陽高度角越  ,獲得的熱量越  ,影子越  (極夜除外)
第3頁
第二章  地圖 第一節地圖基本要素
1.地圖基本要素: 、比例尺、 和注記 26
2.方向:基本方向: 、 、 、 細分方向: 、 、 、 27
3.如何判斷方向 27
⑴兩點在同條經線上判斷南北:
面向北極,A上北B下南 →→
面向南極,C上南D下北 →→
⑵兩點在同條緯線上判斷東西:
(兩點的圓心角小于180°)
面向北極,A左西B右東 →→
面向南極,C左東D右西 →→
⑴⑵⑶結合右邊甲乙兩圖理解
⑶兩點既不在同條經線又不在同條緯線時,如何判讀方向:
①用兩條經線判斷東西:
兩條經線經度跨度<180°
面向北極,左西右東
面向南極,左東右西
②用兩條緯線判斷南北:
上北下南時:
都是北緯時度數大的在北
都是南緯時度數大的在南
北緯在北,南緯在南
總結歸納
判讀方向的方法:
一般地圖、指向標地圖、北半球經緯網:面向北極,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南半球經緯網:面向南極,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單位:厘米,要注意單位換算) 28-29
表示方法: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
比例尺的大小=分數的大小,判定方法:先統一用數字式,再比較分數的大小。
在相同圖幅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  ,內容越   ;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  ,內容越   。
5.熟悉并識別常見的圖例和注記: 30、59頁
第二節地形圖的判讀
1.海拔是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稱   高度。 31
2.相對高度是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 距離。 31
3.高海拔—低海拔=相對高度。 例:8848.86—(—415)=9263.86米
4.陸地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    ;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    
5.用多條等高線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圖—    地形圖。
根據等高線特征判讀:33
中高周低,等高線閉合:   ;中低周高,等高線閉合:   ; 第4頁
幾條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連接兩座山峰之間的低地:   ;
等高線凸向低處:   ;等高線凸向高處:   ;
等高線稀疏:   ;等高線密集:   。 33
6.繪有等高線或等深線的地圖上,按照不同的高度,著上深淺不同的各種顏色,
以表示地面起伏狀況的地圖叫    圖。35
綠色—平原;黃色—   ;褐色—高原、   ;白色—雪山冰川;藍色—   。35
    圖直觀表示地面上沿一個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36
32頁
第三節地圖的應用 36-40
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
普通地圖綜合反映某一個區域自然或社會經濟的一般特征,包括地形、河湖、植被、行政區劃、城鎮、交通等基本內容。
專題地圖則集中反映一種或幾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如:地形圖,氣候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等。
電子地圖應用的作用: 確定出行路線;確定地理位置;進行分類搜索。
第5頁
第三章 海洋與陸地
一.看上面東西半球圖填出圖中數字和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大洋及洲界線的名稱:44
1、七大洲: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四大洋:A B C D
2、洲界線:亞洲與歐洲:a 山、b 河、c 山脈、d 海峽
亞洲與非洲:e 運河 南、北美洲:h 運河
亞洲與北美:g 海峽 歐洲與非洲:f 海峽 南美與南極洲:j 海峽
二.讀“七大板塊示意”,完成下列填空:
(1)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非整體一塊,而是分成七大板塊。它們是:
A 板塊,B 板塊,C 板塊
D 板塊,E 板塊
F 板塊,G 板塊
(2)七大板塊是不斷 著的。當板塊運動時,便出現 和 現象。張裂的地方常形成 或海洋,擠壓的地方常出現 、島弧鏈或海溝。 52-53
(3)板塊與板塊 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 和 。
⑷下列板塊名稱用圖中字母填空:
5地中海因為 、 板塊的擠壓不斷縮小,6紅海因為 、 板塊的張裂不斷擴大。因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與北美板塊南美板塊的張裂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8。
1阿爾卑斯山脈由 、 板塊擠壓形成的2喜馬拉雅山脈由 、 板塊擠壓形成的。
3落基山脈由 、 板塊擠壓形成的。 4安第斯山脈是由 、 板塊擠壓形成的。
東南亞因為位于 三大板塊交界地帶而多火山地震;中東位于 三大板塊交界地帶。大洋洲的新西蘭主要位于 兩大板塊交界地帶而多火山地震。
A板塊上有 半島、 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沒有大陸的板塊是 板塊。第6頁
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的地區和國家有:中東、歐洲西部、東南亞、中國、印度。
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地區和國家有:中俄日菲,澳新,南北美洲西岸(美加秘智)
三、根據下圖的大洲輪廓特征填出下列大洲的名稱(面積由大到小排序):
A
B
C
D
E
F
G
四、海陸分布: 結合上頁(第6頁)東西半球圖識記以下內容
海陸分布:七分海洋  %,三分陸地  % 42
陸地大小排序:陸半球、  半球、東半球;海洋大小排序:水半球、 半球、西半球。 43
結論:無論怎么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   陸地面積。 43
全在北半球的是  洲和北美洲,全在南半球的是   洲。44
東半球的大洲主要有:亞、歐、  洲(全部)、大洋洲。全部在西半球的是   洲。
赤道穿過的大洲:   、非洲、    、南美洲;赤道穿過的大陸:   大陸、非洲大陸
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的大洲有   洲和亞洲、大洋有   洋和   洋。
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   洲、大洋是   洋。
五、海陸變遷
主要原因:   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活動也能引起海陸變化—荷蘭圍海造田。49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2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6500萬年前大陸解體、分裂,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 50-51
證據:大西洋兩岸   相吻合、   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的相似性
第四章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天氣
1.天氣指一個地方的短時間的變化,它是  的,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語言來描述天氣狀況
衛星云圖:白色是陰雨區,   色是陸地,   色是海洋。 58
2.識記天氣符號:59頁圖4-1-2 識記風力風級:59頁圖4-1-3 學會播報天氣預報(59-60頁)
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與差異
1.氣溫:大氣的冷熱程度;用°C表示,讀作“攝氏度”。 62
2.氣溫的觀測與計算:
一天測量四次,北京時間2、8、14、20時 — 用放置在百葉箱內的溫度計來測量。63
一天四次測得氣溫之和除以4,得到 平均氣溫; 63
一月中所有日均溫之和除以天數,得到 平均氣溫; 63
一年12個月月均溫之和除以12,得到 平均氣溫。 63
第7頁
3.氣溫的日變化與年變化 (分析氣溫曲線圖)
一天中氣溫最高值一般出現在午后   時(14時),氣溫最低值出現在    前后。
一天中氣溫最高值—最低值=氣溫日較差。 63-64
氣溫年較差=北半球最高月均溫(陸7洋8)—最低月均溫(陸1洋2)
南半球最高月均溫(陸1洋2)—最低月均溫(陸7洋8)
學會繪制氣溫曲線圖,會計算比較氣溫日較差、年較差 64
4.等溫線地圖的判讀
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 的各點連接成的平滑曲線。 65
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   。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   。
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低的地方,表示這里是   中心(山峰)。
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高的地方,表示這里是   中心(盆地)。 65
北半球陸地均溫 月最高 月最低,北半球海洋均溫 月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全相反。北半球冬季等溫線較   溫差較大,北半球夏季等溫線較   溫差較小。
5. 世界氣溫分布規律
⑴緯度因素:從   緯向   緯逐漸降低。65
⑵海陸因素:66-67
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  ,海洋氣溫  ,冬季陸地氣溫  ,海洋氣溫  。
北半球等溫線比較曲折,南半球等溫線比較平直。
⑶地形因素: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  ℃。81
第三節 降水的變化與差異
1.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
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霜凍、大霧等,主要形式是 。—用雨量器來測量。68
降雨等級:小雨<10mm,中雨10~25 mm,大雨25~50 mm,暴雨>50 mm
2. 降水類型:全年多雨、全年濕潤、冬季多雨、夏季多雨、全年少雨、旱雨兩季、干濕兩季。
降水特點判讀
單月降水量 ≥100mm — 多雨; 單月降水量 <30mm — 干旱、少雨或干燥
每月降水量50左右-100mm之間—全年濕潤或全年降水均勻
每月降水量 ≥100mm — 全年多雨
學會繪制全年各月降水柱狀圖;根據全年各月降水柱狀圖分析降水類型(降水特點)70-71
3. 等降水量線:在地圖上將 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 71
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規律:71-72
⑴緯度因素:赤道地區降水   ,兩極地區降水   。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   ,西岸降水   。
⑵海陸因素: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   ,內陸降水少。
⑶地形因素:迎風坡降水   ;背風坡降水少。
雨極—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干極:太平洋東岸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 72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1.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具有穩定性。 73
氣候與天氣的區別:短時間、多變的是   ,長時間(超過三個月)、穩定的是   。
氣候影響服飾和農業生產: 74 第8頁
2.如何分析比較氣候
氣候差異主要表現在氣溫和降水,用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和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分析。
3.讀下列各圖,分析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區別下列各組氣候類型異同點。 77
共同點:
最低月均溫> ℃全年高溫
不同點:降水不同(填城市)
全年多雨—
干濕兩季—
旱雨兩季—
全年干燥少雨—
共同點:
最低月均溫> ℃ 冬季溫和
不同點:降水不同(填城市)
冬季多雨—
夏季多雨—
全年濕潤—
共同點:最低月均溫> ℃ 冬季寒冷
不同點:降水不同(填城市)
夏季多雨—
全年少雨—
如何區分氣候類型:
6-8月均溫最高北半球,6-8月均溫最低南半球;
溫度定帶,降水定型;
氣溫特點相同,用降水來區分氣候類型;
降水特點相同,用氣溫來區分氣候類型。
氣溫特點判讀:
最低月均溫15>℃全年高溫; 夏季月均溫20>℃夏季高溫或火熱;
夏季月均溫<20℃夏季涼爽; 冬季月均溫0>℃冬季溫和;
冬季月均溫<0℃冬季寒冷;  最高月均溫<0℃終年寒冷; 最高月均溫<10℃長冬無夏;
降水特點判讀:
單月降水量≥100mm-多雨,   單月降水量<30mm-干旱、少雨或干燥
每月降水量50mm-100mm之間-全年濕潤或全年降水均勻
每月降水量≥100mm-全年多雨
第9頁
4.讀上頁(第9頁)各城市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填寫下表內容
城市 氣候名稱 氣候特點
伊基托斯
巴馬科
孟買
阿斯旺
羅馬
上海
倫敦
北京
莫斯科
5.識記上表中各氣候類型在下圖中的空間分布,并在下列空格中填入氣候類型名稱。 76
赤道附近(南北緯10 °之間):亞馬遜平原最廣、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氣候
南北緯10 °~ 20°之間:非洲、澳大利亞、巴西 氣候
北緯10 °~25°之間大陸東岸:中南半島,印度半島 氣候
南北回歸線~30°之間大陸西岸內陸:撒哈拉沙漠最廣、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 氣候
南北緯25°—35°的大陸東岸:亞洲、北美、南美、澳大利亞 氣候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亞、北美、南美 氣候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歐洲最廣,北美、南美、大洋洲 氣候
南北緯30°—60°之間溫帶大陸內部:亞歐大陸、北美大陸 氣候
北緯35°~60°的亞洲大陸東岸 氣候
第10頁
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
1. 人口的增長 88-89
①人口增長變化: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緩慢;18世紀以后,特別是20世紀以來,人口增長加快;目前,人口增長有所下降。
②歐洲、北美、大洋洲發達國家人口增長  ,非洲、南美洲、亞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  。
③人口增長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度量。
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單位有:%(百分之) ‰(千分之) 89
2. 人口的分布
①人口分布的疏密用人口密度說明。人口密度=人口/面積 (單位:人/平方千米) 90
②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 91-92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南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    區。
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是人口    區。
3.人口問題 92-93
    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增長緩慢,甚至停止增長或負增長,導致勞動力短缺、兵源不足、社會扶養老年人負擔加重等問題;
    國家人口問題:鄉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出現住房擁擠、交通堵塞、就業困難、環境污染等問題。
面對不同的人口問題應制定相應的人口政策,以促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達國家—     生育;發展中國家—    生育
第二課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人種 主要分布地區97
白種人 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及西亞、中亞、南亞、北非
黃種人 亞洲東部、東南部,南北美洲印第安人和北美因紐特人
黑種人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印度南部
混血種人 各人種交界地帶
三個表要結合12頁的
三幅地圖來記憶位置
主要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99
漢語 中國和東南亞等
英語 歐洲西部、亞洲南部和北美洲、大洋洲、非洲
俄語 歐洲東部、亞洲西北及北部等地區,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部分國家
西班牙語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非洲的北部和亞洲的西部
①這六種語言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②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三大宗教 發源地 建筑 分布100-101
基督教 西亞 教堂 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教徒最多)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清真寺 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馬來群島)、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 古印度 寺廟塔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中南半島)
第三課 聚落—人類的居住地
1.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成為聚落。聚落一般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類型。102-103
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類型,人口少多平房,以農業生產為主;
城市聚落:有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人口多多高樓,以工業、服務業為主;
城市是由鄉村發展深化而來的。 第11頁
2.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受地形、氣候、河湖、植被、資源、交通等因素的影響與制約。104
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形態、規模、密度等,平原—團塊狀、規模較大、密度也大;
山谷地帶—條帶狀;河湖—條帶狀或環狀;沙漠綠洲—點狀或帶狀。104
3.黃土高原—窯洞,氣候比較干燥,黃土直立性強,綠色建筑;西雙版納—傣族竹樓,高溫潮濕,竹樓通風散熱,避蟲獸。北極地區—因紐特人雪屋,終年寒冷,雪屋墻厚保暖。105
4.聚落千差萬別,風格獨特,記錄并傳遞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不但有科學研究價值,也有文化審美價值。106
聚落文化遺產體現人地和諧的關系,成為著名的旅游資源:皖南宏村、云南麗江古城;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加拿大魁北克古城。 107頁圖
人口稠密區(填圖中字母)
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歐洲
南北美洲東部
人口稀疏區(填圖中字母)
沙漠地區
雨林地區
高緯度地區
高原山區
A: 人種
B: 人種
C: 人種
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以
人種為主,主要信 教
阿拉伯半島阿拉伯人:
人種,主要信 教
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人種,主要信 教
東亞和東南亞的中南半島:
人種,主要信 教
A: 教
B: 教
C: 教
第1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河县| 观塘区| 灵台县| 丰原市| 遵义市| 东乌珠穆沁旗| 垫江县| 琼中| 库伦旗| 闵行区| 瑞金市| 龙岩市| 黑龙江省| 中牟县| 沙坪坝区| 华容县| 乐亭县| 河池市| 临漳县| 句容市| 巧家县| 乌兰浩特市| 扎兰屯市| 梧州市| 沂南县| 太谷县| 文成县| 湖口县| 普宁市| 富顺县| 麻城市| 沈丘县| 三门峡市| 遂平县| 呼伦贝尔市| 白山市| 定安县| 三原县| 丹东市| 景德镇市|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