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領會理論價值,聯系生活實踐寫作實踐理論的價值素材積累科學理論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并按其內在邏輯組成的一定體系,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它能夠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預見未來,幫助人們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歷史進程;能夠提供正確認識事物和有效行動的方法,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個人的理論素養越高,就越能在實踐中見微知著,行穩致遠。提高理論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努力學習經典理論著作,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名言名句中外名人談理論及理論的價值1.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南朝梁文學評論家劉勰《文心雕龍》2.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人類歷史是人類自己造出的。但不認識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毛澤東3.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 ——毛澤東4.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踐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5.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恩格斯6.理論是軍官,實踐是士兵。 ——意大利畫家達芬奇7.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 ——德國文學家歌德8.能作正確理論的人,也會創造;誰想創造,必須學會理論。——德國劇作家萊辛9.心靈開朗的人,面孔也是開朗的。——席勒10.明確的語言取決于明確的思想。——福樓拜11.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培根(英國)1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13.讀書而不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波爾克 14.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 15.充實的思想不在于言語的美麗,而在于它引以自豪的內容。——莎士比亞精彩語段01米丘林曾說過:“我們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賜,我們要向自然索取。”從聽到這句話開始,我就將“紙上談兵”改成了實踐。果然,我體會到了實踐的樂趣。實踐,會讓人成功地去完成一件事。就拿這次日語競賽來說吧。這次競賽要考 100 個單詞。我一聽便說:“我做不到。”但是在老師的逼迫下,我不得不參加這次競賽。我將單詞分為兩部分,兩天之內就背完了。就這樣,我把計劃付諸行動,用實踐的力量,圓滿地完成了這次比賽。這次比賽讓我明白,假如一個人只想著“我做不到”,那他必然就會做不到。但你如果付諸行動去實踐,那么你一定有機會成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永久的老師,只有你實踐了,才會真正懂得它的樂趣。02荀子曾說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須“登高山”“臨深溪”。“不登”“不臨”是無法了解“天”“地”相關情況的。人們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必須親身參與社會實踐。學習理論的目的在于實踐。過分強調理論而輕視實踐,人就會喪失實踐的能力。理論是虛的,通過實踐,理論才能落到實處。只有付諸行動,認真去實踐,所學到的知識才不至于成為空洞教條的理論。03俗話說:“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這句俗語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但如今,人們過分地重視理論,善于夸夸其談卻很少付諸實踐,這往往培養出許多大“理論家”,而不是“革命家”。想要獲得成功,僅僅有精妙的構想和理論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重視實踐!法國科學家安培用通電線圈進行探究感應電流的實驗,但他只關注了一種情況,卻沒有繼續實踐其他的情況,放棄了對感應電流的構想,錯失了發現感應電流的良機。而十年后,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反復的實踐,最終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這為他帶來了許多榮譽,更造福了人類。由此可見,重視實踐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忽視實踐往往使結果與理想背道而馳。04一個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駕駛小船,上面坐著一個哲學家。哲學家問船夫:“你懂得歷史嗎 ”船夫說:“不懂。”哲學家說:“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學家又問:“你研究過數學嗎 ”船夫說:“沒有。”哲學家說:“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剛說完這句話,風把船吹翻了,兩人都掉入水中,船夫喊道:“你會游泳嗎 ”哲學家說:“不會。”船夫說:“那你失去了整個生命。”船翻而不會游泳,哲學家很有可能失去生命。這說明擁有實踐能力比掌握理論知識重要,所以要善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這就要求人們把讀書和參加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善于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一個人在理論上體現的生命價值與在社會實踐中體現的生命價值相比有時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只有把學習間接經驗與獲得直接經驗相結合,通過與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熟悉人民群眾,積累實踐經驗,才能全面地認識自己,克服自身的缺陷和弱點。05每一個鮮活生命的定格,對應的就是一次次的堅守與戰斗。他們的英勇獻身,是人民警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精神的生動寫照,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安寧的真實縮影。沒有人生來便是英雄,總有人為人民獻出生命。平凡崗位,他們默默堅守;生死瞬間,他們義無反顧。人民警察始終奔走在危險的第一線,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不倒長城,成為社會發展的堅強后盾。“英雄不在,英雄仍在”,向和平時代的忠誠衛士致敬,不僅要把感謝記在心里,更要秉持英雄的精神前行,堅持正義,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全感。06“人性本善”。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盧梭也認為,憐憫是人的天性。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同情弱者,愿意伸出援手去幫助弱者,這是最普遍最有說服力的“人性本善”的明證。我認為,人類之所以能不斷進步,不全是因為勞動,因為科學技術,因為都懷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是因為人類能夠互愛。而互愛的前提,便是人之善。當然,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性善”與“性惡”的辯論。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霍布斯認為人天生是惡人。不管這種辯論聲音有多么響亮,還要爭辯多久,我始終堅信,人是向真向善的,人類理應沿著真善美的道路,去尋找屬于人類的光明未來!人物事例李大釗: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的救星”李大釗率先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并做出歷史性貢獻:一是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二是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大學等高校開設課程,為中國革命事業培養了第一代馬克思主義骨干人才;三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探索中國實際問題,把中國引向社會主義道路。艾思奇:貼近大眾的人民哲學家 艾思奇(1910—1966),是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國的理論領域的忠誠戰士”。1927 年和 1930 年,他曾兩次赴日本留學。在此期間,他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閱讀了大量著作,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最終被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力量所吸引,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仰者。九一八事變后,艾思奇棄學回國,投身革命事業。1932 年來到上海,開始了他革命活動和哲學生涯的上海時期。這是他一生中第一個重大轉折。艾思奇在上海參加了中國民主力量領導下的革命工作,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撰寫了大量文章,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 1934 年底他開始為《讀書生活》撰寫的系列通俗哲學文章,共 24 篇。這些文章于 1935 年底結集出版,這就是《哲學講話》。后因國民黨當局查禁,易名為《大眾哲學》。《大眾哲學》一出版就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新中國成立前共印行了 32 版,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之先河,艾思奇被譽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第一人”。傲登:用實干贏得百姓贊譽 今年四十多歲的傲登是一名來自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的干部,2017 年 5 月,被旗組織部選派到巴彥高勒蘇木敖倫布拉格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任第一書記。這是一個純牧業嘎查,集體經濟收入薄弱,脫貧攻堅任務繁重。面對實際情況,身為“女書記”的傲登,在派駐到該嘎查兩年多的時間里,默默無聞扎根基層,孜孜不倦造福百姓,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不便和困難,帶著真情、真誠走訪入戶,熟悉嘎查的基本情況,把農牧民當親人,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以真情幫扶濟困,精準施策促脫貧,使該嘎查全部貧困戶實現了脫貧摘帽的奮斗目標,她用擔當和實干詮釋了一名扶貧干部的履職盡責情懷,贏得了群眾的好評,受到了上級的肯定。 兩年多來,傲登走農戶、下田間、過草原,挨家挨戶走訪忙碌著,511 平方公里的敖倫布拉格嘎查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銘刻下了她踏實的足跡,盡管駐村工作很辛苦,她卻感到既充實又快樂。她說:“作為駐村干部,只要我們心里裝著百姓,俯下身子,甩開膀子,多干事、干成事,就一定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美文閱讀1.經典佳作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法]帕斯卡爾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能思想的葦草——我應該追求自己的尊嚴,絕不是求之于空間,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規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于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獸;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思想——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種可驚嘆的、無與倫比的東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點才能為人所蔑視;然而它又確實具有,所以再沒有比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的偉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點是何等的卑賤啊!然而,這種思想又是什么呢?它是何等的愚蠢啊!人的偉大之所以為偉大,就在于他認識自己可悲。一棵樹并不認識自己可悲。因此,認識(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認識我們之所以為可悲,卻是偉大的。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證明了人的偉大。它是一位偉大君主的可悲,是一個失了位的國王的可悲。我們沒有感覺就不會可悲;一棟破房子就不會可悲。只有人才會可悲。人的偉大——我們對于人的靈魂具有一種如此偉大的觀念,以致我們不能忍受它受人蔑視,或不受別的靈魂尊敬;而人的全部幸福就在于這種尊敬。人的偉大——人的偉大是那樣的顯而易見,甚至從他的可悲里也可以得出這一點來。因為在動物是天性的東西,我們于人則稱之為可悲;由此我們便可以認識到,人的天性現在既然有似于動物的天性,那么他就是從一種為他自己一度所固有的更美好的天性里面墮落下來的。因為,若不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有誰會由于自己不是國王就覺得自己不幸呢?人們會覺得保羅·哀米利烏斯不再任執政官就不幸了嗎?正相反,所有的人都覺得他已經擔任過了執政官乃是幸福的,因為他的情況就是不得永遠擔任執政官。然而人們覺得柏修斯不再做國王卻是如此之不幸,——因為他的情況就是永遠要做國王——以致人們對于他居然能活下去感到驚異。誰會由于自己只有一張嘴而覺得自己不幸呢?誰又會由于自己只有一只眼睛而不覺得自己不幸呢?我們也許從不曾聽說過由于沒有三只眼睛便感到難過的,可是若連一只眼睛都沒有,那就怎么也無法慰藉了。對立性。在已經證明了人的卑賤和偉大之后——現在就讓人尊重自己的價值吧。讓他熱愛自己吧,因為在他身上有一種足以美好的天性;可是讓他不要因此也愛自己身上的卑賤吧。讓他鄙視自己吧,因為這種能力是空虛的;可是讓他不要因此也鄙視這種天賦的能力。讓他恨自己吧,讓他愛自己吧。他的身上有著認識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然而他卻根本沒有獲得真理,無論是永恒的真理,還是滿意的真理。因此,我要引人竭力尋找真理并準備擺脫感情而追隨真理(只要他能發現真理),既然他知道自己的知識是徹底地為感情所蒙蔽;我要讓他恨自身中的欲念——欲念本身就限定了他——以便欲念不至于使他盲目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且在他做出選擇之后不至于妨礙他。賞析 相對于浩瀚的無窮宇宙來說,人類是相當渺小微弱的,似乎無論做什么,都無法對整個世界產生改變和影響。然而正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言,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即使再渺小,只要擁有思想,也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所以從小病弱的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卻成為偉大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國際壓力單位都以其為名。2.新鮮時文實踐激蕩真知 理論當隨時代今年是馬克思 200周年誕辰和中國改革開放 40周年,站在歷史節點的交匯處可更好地回望和前瞻歷史契機。40年前,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掀起了席卷中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成為改革開放的破曉之光。40年來的風雨兼程,讓我們更加深悟思想解放和先導的偉大力量。“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再回首激蕩中國四十年的真理大討論,緣起它突破了意識形態和社會認知上的誤區和樊籬,為改革開放打通了思想障礙,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奏。毋庸諱言,我黨曾出現過幼稚病、本本主義、左右傾、冒進、僵化保守、“兩個凡是”等認知誤區,歷經磨難和洗禮,最終厘清本源,檢驗真知,以解放思想的力量、實事求是的精神,推動著中國由傳統封閉型社會向現代開放型社會演進。歷史潮流浩蕩,順昌逆亡。中國在激流奔涌的世界格局中完成后發超越,在科技日新月異中創造出大國重器,在全球革新進程中貢獻出中國智慧與方案,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奇跡的背后是國家重大方向始終貫穿著實踐檢驗真理的原則,實踐創新、理論和制度創新的齊頭并進。探求真理和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必須堅定信念、思想引領,我們探求真理的步伐不會止步,需要在不斷實踐開拓中創新思想理論。實踐是無字之書和理論之源,理論當隨偉大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四月剛剛在海南說:“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中華民族已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跨越,進入新時代還要實現強起來的飛躍。風起長林,中國夢在呼喚,全國上下堅定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勠力同心凝聚新力量,為改革開放再出發賦予新動能。點評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風雨兼程,讓我們更加深悟思想解放和先導的偉大力量,實踐檢驗真知,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中華民族進入新時代的路接下來要怎么走,一句話,理論當隨時代!3.學生佳作發展理論,推動實踐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凱林的成功來自專注于實踐。從被認為“不可能有成就的人”成長為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得主,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想獲得成功,都應專注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不拘泥于古板條框。所以我認為,唯有發展科學理論,推動實踐,方可得到真知。有理論不實踐,無法得出真正的理論。理論是由實踐產生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扔掉實踐去大談理論,理論只會停留在一紙空文上。趙國多良將,可未經實戰的趙括空談軍事理論,瞎指揮,致使四十萬大軍被坑殺,趙國也從此走向衰亡。從古代開始,人們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直到麥哲倫船隊航行歸來后才知道,原有的理論是錯的。可見,實踐是理論的來源,理論是實踐的發展,否則自相矛盾,徒有其表。光實踐不理論,往往會走許多彎路。研究事物需要猜想,被實踐證明的猜想就是科學;被實踐否定的理論往往是錯誤的。巴黎公社的失敗告訴我們:一個有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才可以做出正確的行動,因此說,正確的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蠻干家赫魯曉夫曾經大肆宣揚在西伯利亞種植玉米,但這違背生物生長規律,最終導致大量玉米歉收,造成蘇聯一度的貧困狀況。有時只做不去想,違背了規律,無異于拔苗助長,就會成為有腦不思考的盲干家。有理論有實踐才能得真知,助力發展。威廉·凱林把在課堂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堅持實踐第一的做法,值得推崇。常言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出真知。只有實踐才能發現問題,也只有實踐才能解決問題,有多少發現、發明與創造都是在實踐中獲得。事實上,科學研究就是這樣,在實踐中豐富發展理論,在實踐中創造新的理論,威廉·凱林在大學時代起就堅持這樣做,在興趣的引導下,專注自己喜歡做的實驗,從而獲得真知。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假如富蘭克林沒有勇于實踐,就不會發明避雷針;牛頓沒有在重做前人實驗基礎上的總結,怎能得出三大定律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華西村沒有勇于創新實踐,怎能贏得“中華第一村”的美譽?所以,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摸著石頭過河,才會創造出科學理論而事半功倍。因此,只有做到尊重客觀規律,勇于實踐,知行合一,方可達到更高境界。青年最有創造力,應把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再實踐,方可創造燦爛的未來。踐行陸游的告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點評 本文明確提出“發展理論,推動實踐”的觀點,辯證論述“有理論不實踐”“光實踐不理論”的觀點都有缺陷;“有理論有實踐才能得真知”“尊重客觀規律,勇于實踐,知行合一,方可達到更高境界”,層層深入,深刻論述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運用豐富的素材加以論證,語言生動而有說服力,不失為一篇佳作。談生逢其時南朝梁,正是一個風云激蕩、朝不保夕的年代。年輕的劉勰借住在定林寺里看書,忽而有感,寫下了“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的名句。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達則兼濟一方,窮則《文心雕龍》,流芳千古,彪炳史冊。劉勰是大時代中一種人的寫照。時代是一股波濤,沛然難當。有人被推著走,只能隨波逐流;有人識時務者為俊杰,求變求通,稱為一時之選;更有人謀得全局,切入時代,浪遏飛舟,求仁得仁。染乎世情,系乎時序,往往是安分守己之人的第一選擇,但此時人生的命途往往就不在手中了,一旦時運不濟,只得低回慚愧,悔恨一生。溥儀是清末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他這輩子好像都沒做過自己的主。在辛亥革命中被逼退位,接受“辮帥”張勛擁戴而復辟,后來甚至還做了幾年日本控制下的偽滿皇帝。一生漂泊無定,只得在監獄中哀嘆:“自由誠可貴,面子價更高。若為性命故,二者皆可拋。”秋風未動蟬先覺,也有人能察覺時代變動,主動出擊,兢兢自強。在經歷國家危亡、諸多屈辱之后,晚清的讀書人寫出了諸多悔儒冠而尊兵劍之作:周實詩云“四海尋仇憑俠劍,百年多難悔儒冠”;柳亞子感慨“忍看祖國淪非種,苦恨儒冠誤此身”;陳去病則“寧惜毛錐判一擲,好攜劍佩歷三邊”……后來,這些愛國詩人共同舉辦的詩社“南社”,鼓動民族的能量,成為革命的火種。更深遠的思想者能看到時代的變化,偕行時代,奮力一搏。2021年年初,電視劇《覺醒年代》火遍網絡,前赴后繼、篳路藍縷的先輩們的故事感動了無數觀眾。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人的思想金聲而玉振,在黑暗之年振聾發聵、開啟民智,從石庫門駕著紅船,無問西東,一路向北,停靠西柏坡;開創新時代,真正以一己之力推動時代向前。真得贊一句:“斯人氣尚雄,江流自千古。”黑格爾曾說:“當傍晚黃昏的時候,密涅瓦的貓頭鷹就會起飛。”這是形容在一個時代終結,一個新時代開啟的時候,警覺的思想者總能迎著浪潮擊水,在時代中狠狠刻下自己的印記。不主動、不拒絕,被動地面對時代,有時候迎來的往往不是心中渴望的顏如玉,而是生活重重的老拳。思考社會、看破時代,跑在前頭、奮力奔跑,怎么樣都是生逢其時。借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不氣盛還叫年輕人嗎?”生逢其時,展翅翱翔,舍我其誰?點評 本文以“劉勰”之例引入,扣住題旨;行文中引經據典,對古今中外事例信手拈來;正反對照方法的靈活運用,突出“生逢其時,就應切入時代,主動出擊,在時代中狠狠刻下自己的印記”的中心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