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領會理論價值,聯系生活實踐讀后感的寫作技法指導(技法指導+單元作文+高考鏈接)作文訓練摘要:1.課文選篇讀后感:《憐憫是人的天性》讀后感+ 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感2.“博才養德,行穩致遠 ”理性思維作文導寫一 教材寫作任務理論對于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閱讀理論文章,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發和引領。閱讀本單元前四篇課文,領會文章的理論價值,完成下列任務。1. 四篇課文觀點鮮明,論述透徹,思維縝密,語言準確。閱讀這類文章,有助于我們豐富思想,發展思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助于我們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請任選一篇課文,選取一個角度(如思想觀點、論述方法、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寫一則讀后感,談談自己閱讀重大理論文章的收獲。2.正確而深刻的理論文章對國家進步、社會發展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這樣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在特定歷史時期,對人們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章的觀點又不斷得到歷史的驗證。請聯系社會發展實際,或結合其他學科所學,談談你對這篇文章核心觀點的認識。注意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事實來論證你的觀點。二 寫作點撥——讀后感的寫作技法指導1.讀后感,顧名思義,先讀后感。讀是基礎,感是重點。文章首先要讀,在讀中領悟要義。感是重點,抓準感點,拓寬論證。讀后感一定要聯系自身及身邊的實際。2.讀后感的基本結構:敘-議-聯-結3.基本格式和寫法:(一)格式和寫法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也可以用《讀×××有感》。(二)選準感點(感受最深之處)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聯系實際(讀后感的重要內容)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四)處好“讀”與“感”關系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讀后感以“感”為主。開篇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原文內容往往用 3~4 句話概括為宜),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體現出一個“簡”字。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五)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六)寫好讀后感,活用“四字訣”①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②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③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或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④ “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后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松。當然要寫好讀后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 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后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么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并圍繞一個感點,聯系實際,談深談透。(七)寫作例文(上海高考試題)閱讀下面文字,以“‘回聲’的啟示”為題,寫一篇 700—800 字的文章。回 聲有一個小孩子,不如道回聲是什么東西。有一次,他獨自站在曠野,大聲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聲,“喂!喂!”他又叫:“你是誰 ”回聲答道:“你是誰 ”他又尖聲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從山上傳來“蠢材”的回答聲。孩子十分憤怒,向小山罵起來,然而,小山仍舊毫不客氣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對母親訴說,母親對他說:“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對。如果你和和氣氣地對它說,它就會和和氣氣地對待你。其實,世上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啊!”【例文】回聲的啟示對著小山尖聲喊叫,便得到尖利刺耳的回聲;而對它和和氣氣,便的到柔和溫婉的回聲。得到什么樣的回聲,全取決于我們在小山面前發出的最初的聲音。評析:開篇“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用精簡的一句話概括《回聲》的內容,并緊扣材料,用“得到什么樣的回聲,全取決于我們在小山面前發出的最初的聲音。”為下文感點的提出蓄勢、鋪墊。人們常說“世事難料”,其實并不如此。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世事,世事便會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回報我們。這便是回聲的啟示。 評析:緊承述讀,順理成章地亮出感點——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世事,世事便會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回報我們。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面對他人,如果我們捧出“真誠”,就能收獲“友情”;如果付出“猜妒”,比、便只能品嘗“孤獨”。《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其心計可謂舉世無雙,但過多的心眼縱然讓她在賈母前落下個好名聲,卻終究擺脫不了寂寞無伴的悲哀。即使對貼身丫環平兒,她也一概以猜忌相對,這當然不能以心換心了。連曹雪芹也不由發出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慨嘆,其原因便在于她沒有付出應有的“真”,便當然得不到“真”的回聲。面對人生,如果我們付出“努力”,便能收獲“成功”;如果付出“享樂”,便只能得到“哀嘆”。偉大文學家魯迅一生的努力可謂光照史冊,他不厭其煩地做著“一木一石”的工作,又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即便在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之后,他仍一刻不停地在努力。當我們翻閱《魯迅全集》的鴻篇巨制,仰望先人的成就時,常常流連于先生的“回聲”,卻忘了看一看先生當初那一聲聲頑強、堅毅的奮斗的吶喊。有的人在臨終之際,哀嘆自己今生一事無成,抱怨命運的不公,但他們卻忘了這“平庸”的回聲正是對他們青壯年時沉溺享樂,不思進去的最公正的回應。評析:第三、四段是發感,作為文章的主體部分論證中心論點,從“面對他人”和“面對人生”兩個角度,選取典型人物王熙鳳、魯迅的典型事例,分別從反面和正面來論證中心論點,論證充分,具有較大說服力。回聲是公正的。因此,它最“無情”,卻又最“有情”:捧出“奮進”,便收獲“成就”的回聲;捧出“拼搏”,便收獲“勝利”的回聲;捧出“自信”,便收獲“堅強”的回聲,捧出“勇敢”便收獲“堅毅”的回聲。相反,若你付出的是自私、懦弱、沉淪……你便決計只能得到孤獨、悲傷和失敗的回聲。 讓我們記住那位母親的話,捧出愛,捧出心,收獲一曲“真、善、美”的回聲。 評析:第五、六節概括強化中心,發出號召:讓我們記住那位母親的話,捧出愛,捧出心,收獲一曲“真、善、美”的回聲。文章六段,按照“述感——感點——發感——結感”的寫作流程,完密地構建了讀后感的結構,本文在結構上堪稱是一篇典型的讀后感。 【點評】 綜觀全文,本文能很好地把握《回聲》這篇材料的內涵,抓住回聲的性質和“母親”的話,準確定位感點: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世事,世事便會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回報我們;在論證方面,也多種角度、多種方法、選取典型事例深入論證中心論點;文章也體現了作者相當的文化底蘊,平時沒有對名著、對魯迅有一定的了解,開卷論題是不可能信手拈來如此貼切的例子的。二 單元作文訓練1.從本單元四篇課文中請任選一篇,選取一個角度(如思想觀點、論述方法、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寫一則讀后感,談談自己閱讀重大理論文章的收獲。【寫作提示】按照讀后感的基本寫法:敘-議-聯-結,找準感點,生發議論,獨立完篇。【例文引路】《憐憫是人的天性》讀后感盧梭認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兩種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愛心和憐心。 自愛心是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 內在的、 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產生的欲念。憐憫心可以人的自愛心擴大到愛他人愛人類產生仁慈、寬大等人道精神。他提出自愛心和憐憫心的善良與合理具有反禁欲主義的啟蒙作用,也提供了教育順從天性的理論基礎。他特別強調“良心”在與人為善中的重要作用。盧梭虔誠地認為,良心是“圣潔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國的聲音”, 良心的核心內容是"自愛”與“愛他人”。這種善良情感具體體現在人們對干同胞的愛普偏地希望別人幸福樂干與他人享自己的快樂,對于受苦難的人產生憐憫和惻隱之心對于壓迫的人給予保護:對于不公正的暴力行為表示憤怒等。我們的憐憫心一真都在。老人跌倒不敢扶,看弱小受難不敢伸出援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怕“引火燒身”,招惹麻煩,危及自身。這顯然是“自愛心”占了上風,"憐憫心”被極大壓制。不能不說,這些擔心自有其道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以及行動風險,總是有意無意地引導我們“自我第一”的冷漠與無情,但這不是我們喪失為人處世之本的“憐憫心”的理由。誰都不想生活在一個道德水準低下的環境中誰都不想在自己受難時無人伸出援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如孟子所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 非人也。”喪失憐憫心, 個人不成其為“人”社會不成其為人類社會。憐憫心是對弱者的悲憫、同情和關懷,是人性中的高貴情懷。而自愛心,更多顧及的是一己私利。都麻木不仁隔岸觀火,都噤若寒蟬龜縮不前,都個人至上他人夢斷,這個世界何來良好運轉!人類社會要良好運轉,顯然更需要擁有高貴的情懷的人的支撐!忠君愛國的屈原自是楷模!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垮以!羈兮窖朝許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鑲兮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朝淬夕替, 然力死不悔, 為余心所善, 哀民生多艱。屈原潔身自愛,但不自憐自惜,他的憐憫之心升華為對國家對人民的大愛之心, 以死明志也在所不惜!人人生而平等,野蠻人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鍛煉出勇敢機敏的品性。為了保護他的生命,他的智力逐步提高,初步顯示了他自由主動的資質。當他反饋自身意識到自由,其意志力或選擇力便在心靈的靈性下暗中生根,人也因此天生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這種能力首先表現為依靠智力所得到的欲望的滿足和由此滋生的“自愛心”其次,這種能力表現為伴隨“自愛心”在人類天性中形成的“憐憫心”。一方面“憐憫心”與“自愛心”密不可分,“憐憫心”在“自愛心”作用下從自己擴展到他人;另一方面“憐憫心”與“自愛心”相互抗衡“憐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感情,它能緩和每一個人只知道顧自己的自愛心,從而有助于整個人類的互相保存”。“自然狀態”中憑借“自愛心”與“憐憫心”這兩個原動力的互相協調促成了人類純良天性的秉承和美好道德的維系。從《論不平等》中可見, “憐憫心”作為“自愛心”的擴展,產生于“自愛心”而“自愛心”出自保全生命的理性, 因此兩者皆出自于理性。“憐憫心”作為與自愛心抗衡的力量,是人類良善道德維系的根本。那么,在此處,似乎可以推斷出道德以理性為基礎。康德說:“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感到深深地震撼, 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相信你和我一樣,是對杜甫、屈原這樣具有“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的人心懷敬仰的。其實只要你留心,照樣會在我們身邊感受平凡人帶給我們的感動。2.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正確而深刻的理論文章對國家進步、社會發展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這樣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在特定歷史時期,對人們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章的觀點又不斷得到歷史的驗證。請聯系社會發展實際,或結合其他學科所學,談談你對這篇文章核心觀點的認識。注意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事實來論證你的觀點。【例文引路】擁抱實踐,積極探索——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提出的理論觀點,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驗證和實踐。這一理論觀點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認為真理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到驗證,才能被確認為真理。在個人的學習和生活中,我也深有體會,下面將結合我的經歷和觀察談一談對這一理論的心得體會。首先,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從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只是理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學習科學為例,雖然我們可以從課本中學習到許多科學原理和知識,但只有通過實驗來驗證這些原理和知識的正確性,才能真正將其應用于實踐中。通過實踐探究,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科學的規律,掌握一種歸納和推理的思維方式。同樣地,無論是學習語言、藝術、運動還是其他技能,實踐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技能。其次,實踐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是要通過實踐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問題的本質和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書本知識來解決,而是需要通過工作實踐來不斷調整和優化工作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實踐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也是我們不斷成長和提升的機會,只有不斷地實踐,我們才能不斷積累經驗、改進方法,最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實踐是培養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中,我們不僅能夠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還能夠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通過實踐,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分析力、判斷力和決策力,通過實踐,我們可以鍛煉自己的執行力、溝通力、合作力和創新力。實踐中的挑戰和困難能夠不斷激發我們的潛能,促使我們學會應對困難的能力,培養堅韌和毅力。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 我們能夠成長和進步。最后,實踐是價值觀的檢驗標準。在實踐中,我們所持有的價值觀往往會受到挑戰和考驗。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觀是否站得住腳,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能夠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益處。實踐將我們置于具體的環境和情境中,讓我們面臨各種選擇和決策,只有實踐中的切身體會和經驗才能真正檢驗我們的價值觀是否有力量指引我們的行為。總之,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理論的深刻意義。實踐確實是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和檢驗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而是要勇于實踐,勇于探索和發現。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真正地領悟到知識的真諦,才能獲得真正的能力和智慧,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擁抱實踐,勇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磨礪自己,不斷創造出更美好的明天。三 高考鏈接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白居易在《答友問》中寫道:“大圭廉不割,利劍用不缺。當其斬馬時,良玉不如鐵。置鐵在洪爐,鐵消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燒不熱。君疑才與德,詠此知優劣。”大圭,是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狀似劍葉。廉即棱角。大圭有棱而不能傷物,利劍之用則在于劍刃鋒利無缺。斬馬殺敵“良玉不如鐵”,同在爐中鐵易消而玉不熱。作者于是由此聯想到人的才與德的關系。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與認識?請結合生活實際,在主題班會上做一個發言。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寫作指導】1.審讀材料準確理解白居易的詩。前八句拿玉與鐵比較,具有辯證性。才如利劍,是一個人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的必要條件。一個人有德無才,很難大有作為。德如良玉,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根本保證。一個人有才無德,不可能在事業上持久,最終必定失敗。“君疑才與德,詠此知優劣”兩句托出主旨,以玉、鐵比喻德、才,且知“優劣”,是暗含作者關于價值輕重的判斷的。因此,寫作此文時,既要注意二者的辯證關系,也要注意輕重先后。自古至今,歷朝歷代賢明的治國者大多倡導“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周公力主“惟聽用德”,孔子強調“為政以德”,史學家司馬光則提出“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故育人、用人之道在辨識德行,才不等于德,德不足而才有余,為禍尤烈。人才培養一定是立德樹人相統一的過程。人無德不立,樹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青年成才要自覺于“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做到明大德、曉大義、通大智。只有當德行和才干相輔相成時,一個人才會走得更高更遠。好的德行足可以聚人成事,也可以補能力之稍遜,反之,能力永難補德行上的虧陷。世間技巧無窮,唯有德者可屹立不倒。寫作任務是根據材料寫一篇班會發言稿,這給寫作者提供了對象指令、文體指令及內容指令。寫作時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寫:首先分析為何將“德”放在首位,可從反面分析,用北大才子弒母案等事件,分析失德的可怕;接著分析在有德的前提下,才智是人走得更遠的條件,無才則不能成事,可以舉趙括做反例,舉袁隆平、航天團隊為正例;接著分析當下青少年的品德關系到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命運,必須培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才。2.參考立意:(1)才以立業,德以處世。(2)一玉一劍,快意人生。(3)欲成才,先立德。【參考例文】博才養德,行穩致遠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下午好!很高興在這次班會上發言。求知向賢,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孜孜以求的目標。才與德,恰若一個人的兩只腳,哪一只出了毛病,人都要趔趄、跌倒。而現實中,不少人都未能認識到兼顧才與德的重要性,造成兩者發展不一的“跛腳”現象。生而為人,無論是“少才”,還是“缺德”,都難以行穩而致遠。想必,各位同學都不愿意做這樣的“跛腳”者。《資治通鑒》有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依據才和德的高低將人劃分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顯然,德才兼備者是最高層次。在座各位,也都有這樣的感受吧:才華橫溢者,讓我們矚目而歆羨;品行高尚者,讓我們欽佩而尊崇;而德才兼備者,則讓我們心生高山景行之向往。片面地追求才與德的某一方面,則偏離了成人成才或識人用人的方向。站在 18歲新起點上,你和我都將走向一段全新的旅程,欣賞路旁的芳草,也請記住“德才兼備”這個重要路標。才如利劍,是一個人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的必要條件。若有德無才,則只能做照亮一堂的火燭,難成籠罩大地的日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兩國對壘時大發仁義,講究禮節,等待敵軍渡河,貽誤戰機,而慘遭覆滅。操兵無術,空有仁義之德,而少了為君之才。縱使他的仁義為人所稱頌,也終究一敗涂地。德行固然重要,若沒有才學相輔,人很難有大作為。古人說,“立身以立學為先”,讀書做學問是達成修身的重要途徑。德如良玉,是一個人修煉品質,成為大寫之人的基本保證。若一個人滿身才學卻品行不端,則其才能也會成為作惡的手段,使墮落者更加墮落。臭名昭著的奸相嚴嵩寫得絕妙青詞,形式工整而文辭華麗,但這些才學不過是他平步青云而最終擅權誤國的籌碼。北大高材生吳謝宇,冷血弒母,作案手法更是令人咋舌,有才無德的危險品,可怖!而前不久,大家也應該聽說了,數名頂流明星因失德而墜落神壇,“藝德培訓班”的設立更是彰顯“學藝修德”的職業需求。這正如陶行知所言:“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斬馬殺敵,良玉不如鐵,置于爐中,鐵易消而玉不熱。才華是人的外在光芒,而德行是人的靈魂高度。在當今時代,國家呼喚德才兼備的賢人。而就要成年的青年們,即將大任在肩,既要讀好有字之書,也要讀好無字之書;既重視才學修煉,也致力于品格涵養。為求個人有作為,或急國家之所需,都須明白一個道理:德才不可偏廢,雙腳協調并行。愿每一位同學,都能博吾才而養吾德,都能涉江過河,翻山越嶺,抵達你心儀的遠方!讓我們共勉!我 的 發 言 完 畢 ,謝 謝 大 家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