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領會理論價值,聯系生活實踐寫作實踐“書上說”理性思維主題作文(教材任務分析+主題作文訓練+高考模擬鏈接)作文訓練摘要:1.“書上說”“專家說”;2.需要與被需要;3.批判與思考;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閱讀教材P36文字,明確任務要求深化理性思考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發表引發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文章以無所畏懼的勇氣、實事求是的精神、簡約平易的言說,引導人們理性思考一個時代的大問題。那么如何做到理性思考呢 理性思考要透過表象探究被忽略的事實真相,推導事物的發展趨勢。我們在論說和闡述觀點時,應該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向理性深化,逼近事物的本質。比如,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先指出中國共產黨二十年來出現的“好現象”,然后退一步說依然存在的缺點,并透過缺點深入分析其危害,進而通過闡述兩種對立的觀點,提出自己的主張,指明了改造學習的方向,論述一步步深化,道理愈說愈明。理性思考要敢于質疑,勇于追問,對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斷。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歷來被視為至理名言。而在今天,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對個人成長來說,外因雖然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仍是內因,“近墨者”如果能有清醒的認識和堅定的意志,則未必會“黑”。理性思考還要注意提高思維品質,對看似簡單的事物作深層思考,不能把問題簡單化。如果把事物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中去觀察、分析,往往就能突破思維定式,深化對問題的認識。論述時應注意辯證地觀察事物,理性地辨別是非曲直;論說不偏激,有分寸,不危言聳聽,不咄咄逼人,留有余地,這樣文章才更有說服力。2. 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寫作實踐——單元研習任務第三題,第1小題運用理性思維深入思考,有理有據地把道理說清楚是發表言論闡述見解的基本要求。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項,并與同學交流。交流前擬一個提綱,列出自己的主要觀點和依據;交流過程中注意記錄不同意見并加以思考。1.認識事物時,我們的判斷常常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如篤信古人、權威和書本,聽信大多數人的意見等。“自古以來”“著名專家表示”“書上說”“大多數人認為”等常見說法就體現了這些影響。圍繞這樣的短語,延伸思考,充實依據選取合適的角度,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思路點撥】材料第一句話首先指出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我們的判斷常常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第中間二句話具體列舉了這些因素有哪些,古人權威和書本,大多數人的看法,并且我們經常會用“自古以來“著名專家表示”“書上說”“大多數人認為”等說法來證明事情的正確性,過于迷信書本、權威,或者過多地聽信了別人的意見,但是卻恰恰缺少了自己的判斷和思考。考生在寫作時,可選的材料很多,行文思路也相對靈活,可以選擇名人事例來論證質疑權威的可貴,可以談質疑權威的意義和盲從權威的危害,也可以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談如何面對權威等。也可以寫不能隨波逐流,盲從別人,要堅持自我,有自己的主見。參考立意:(1)實踐出真知 (2)敢于質疑,堅持自我 (3)挑戰權威,忠于事實(4)不做盲從權威的旁觀者 (5)敢于說“不” (6)有自己的主見 (7)長江后浪就要推前浪 (8)敢于沖破前人的桎梏 (9)小人物亦有大作為 擬題為:獨立思考,拒絕盲從;不要在權威面前失去自我;要敢于向大多數說“不”。參考標題獨立思考,拒絕盲從;不要在權威面前失去自我;要敢于向大多數說“不”。【提綱示例】標題:《無論誰“說”,有用才是王道》觀點:判斷事物的標準——有用。理論依據:恩格斯說:“科學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 (課本第2頁)馬克思說:“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課本第15頁)道理論證:認識事物時,我們的判斷常常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如傳統和習俗,如書本和專家。我們依據什么標準來認識事物辨別真偽呢 我主張的標準是:看是否有用。有用就“拿來” ,無用即舍棄。有用才是王道。“看是否有用”的第一層含義,就是看來源。恩格斯的話就是從“來源”出發,認為是“有用”的實際需要促進了科學的發展,理論來自實踐。換句話說,我們受到的外來影響“因素”本身,就是從“有用”中來的。我愿意接受書本和專家的觀點和影響,用來幫助我去認識事物,是建立在我承認這些觀點來自“有用”個前提之上的。事實論據:全世界的中小學生,都在接受各種觀點的教育。那些觀點都是來自書本和專家。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接受書本和專家的看法,是幫助自己提高認識事物能力的重要途徑。“有用”這個標準,不但要看觀點的來源,還要看現實效用。有的觀點,過去有用,不等于今天還有用。所以,“看是否有用”的第二層含義,就是看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有用。馬克思說:“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就是在強調,要用現實生活來檢驗理論和觀點。什么叫檢驗 檢驗就是看是否“有用”。依然有用,就對,就繼續用;依然有用,就對,就繼續用;發現失效,說明“沒有用”,就需要放棄原來的理論,或者修訂并完善原來的理論。事實論據:在西方被證明“有用”的理論、政策、制度,能不能直接搬進中國 光緒帝想學習西方,他的改革失敗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指導來自西方,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失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樣來自西方,為什么成功了 因為我們充分考慮了“是否有用” 這個因素,充分發揮其“有用”的一面,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正如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里所講的,我們要研究現狀,了解實際情況。不能本本主義,閉塞眼捉麻雀。理論是要在實踐中才能發揮作用的。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現實生活需要來“選用”理論。我們不拒絕“一些因素的影響” ,“自古以來” “著名專家表示” “書上說”“大多數人認為”等,都以做我們的“老師”。等到我們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誰“有用”,我們就“選用”誰。無論誰說,有用才是王道。【例文展示】獨立思考,拒絕盲從《人性的弱點》一書曾提到過“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的人”。是的,盲從的人必定是個沒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智者不會是一株墻頭草,而會是一個意志堅定的釘子,堅持自己的正確立場,堅持真理。而盲從必會像錯誤的指向標,引導我們墜入錯誤的深淵。丁肇中是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他測電子的半徑得到的實驗結果與其他物理學家所推導出的結論并不相符,他得出不同結果后反復思考,重做實驗后證明之前的科學家實驗結果都錯了。后來丁肇中得出了一個啟示:做物理實驗,不要盲從專家的結論。丁肇中敢于堅持己見,反對專家的結論的行為是大膽的,又是令人欽佩的,與盲目隨從的人比較,便可看出盲從隨大流的人是如何的愚昧了。春秋時期的東施,是個丑女,她看到美女西施因心口痛捂著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很美,便向西施學習,本來容貌就丑,又皺起了眉頭,本來形體就含胸駝背,又捂住了胸口,弄得更加丑陋不堪,令人恥笑。東施效顰的故事足以證明盲目隨從的可笑。這不免引起了我們的深思。為什么丁肇中會令人欽佩,而東施會令人恥笑呢 原因很簡單,丁肇中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與想法,堅持真理,求真務實;而東施卻不研究實質內容,只單純效仿表面形式。所以說,我們應當堅持做自己心靈的主人。當今我們這個浮華喧囂的世界,冠之以專家、教授和大師的“權威人物”有許多。如有許多人打著養生專家的旗號,出書、做報告、給人治病,斂了許多財,也坑害了許多人。我想不是他們騙術高明,也不是他們的騙語華麗,而是他們頭上的光環太耀眼。當然,很多權威非一日煉成,自有其高于凡人之處常常能振聾發聵,一語驚醒夢中人。但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值得效仿,不是所有的權威都能信奉,奉勸朋友們,面對那些所謂的頭銜、稱號,請獨立思考,拒絕盲從。因為獨立思考,哥白尼發現了日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改革;韓愈發起古文運動,給文學注入新的血液。而因為盲從,東施效顰終成笑話,燕國壽陵人邯鄲爬行鑄成錯誤人生。只有獨立思考,拒絕盲從,才可使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獲得更多的收獲,擁有更完美的人生。【類題拓展】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小時候的玩伴都大我幾歲,我常常有事找他們幫忙。后來父母教育我,男生要獨立,不要總麻煩別人。我因此漸漸什么事都自己決定,不要他人過問。 前幾年春節,父母喝了點酒對我說:“我們現在老了,對你來說沒什么用了……以后你更要靠自己了。”他們的神情落寞,我才意識到-我的獨立讓他們感到不被需要。 現代社會強調獨立,人人都以不靠別人為驕傲,但一味追求獨立有可能誤傷關系,令自己陷入孤立。 既獨立又依存是更好的相處方式,而學會麻煩別人,可以幫我們走出這一步。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審題提示】材料中“學會麻煩別人”就是一種需要與被需要。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由需要發展為不需要,但是我們的不需要卻傷害了我們的親人。所以要學會適當的需要和被需要,并且平衡這種關系。需要能夠給予我們物質和欲念上的滿足,而被需要則是精神上的安慰,能夠讓我們更心安理得的需要。被需要是自身價值的體現,是自我存在感的證明。它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被他人和社會接納。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需要與被需要之中,我們應葆有一顆中正之心,權衡并平衡自身的需要與被需要,盡力做到被需要,展現自我的價值的同時回報父母、親朋好友,還有我們充滿大愛的國家。圍繞“需要”和“被需要”來寫作文。參考立意被需要是一種幸福;需要和被需要;學會需要和被需要等等。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人類歷史上,批判產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對“地心說”的批判,才揭開了我們所處星球的真相;正是費爾巴哈對唯心論的批判,才驅散了人們認識上的迷霧。不僅如此,哥白尼構建了“日心說”,勾畫出太陽系運行的真實圖景,為近代天文學鋪平了道路;費爾巴哈貢獻了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為馬克思主義登場掃除了障礙。而在世界的東方,毛澤東在新中國誕生前夕莊嚴宣稱:“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讀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 請全面理解材料,聯系社會現實,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寫作指導】作文所給材料,是對“批判哲學”這一概念的“哲學批判”。寫作時,首先要厘清核心概念“批判”。從文字角度介紹,“批”,用手逐個拿取等列物品;“判,分也。”(《說文解字》)與日常“批判”錯誤的思想、言行不同,所給材料講的是哲學“批判”,是對歷史現實的甄別審視,是對人事的分析解剖。從哲學角度介紹,“批判哲學”的發展史,是蘇格拉底“心靈存在”、康德“理性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黑格爾“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否定批判隨著時代嬗變的“哲學批判”,“才驅散了人們認識上的迷霧”。“不僅如此”,正是這種“批判哲學與哲學批判”,“為馬克思主義登場掃除了障礙”。“而在世界的東方”,“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行文中,要緊扣“批判哲學”進行“哲學批判”,就事論事,呈現思維的深化。集中精力,論述“批判”的力量。還要強調東方文明的發展,要與時俱進,堅持發揚“批判”精神,并推陳出新。論證的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論證重點從批判走向建設。還要注意“聯系社會現實”進行略寫,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思考”。辯證說理、理由闡述時,要心胸開放,有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意識。【參考例文】青春,批判的年華“青春就是批判的年華,這種說法并不夸張。”(蘇霍姆林斯基)青春熱情,在批判的年華,追求真理,格物致知;青春叛逆,在批判的年華,唯物思辨,包容異見;青春無畏,在批判的年華,改變世界,勇于擔責。從文字角度看,“批”,用手逐個拿取等列物品;“判,分也。”(《說文解字》)與日常“批判”錯誤的思想、言行不同,所給材料講的是哲學“批判”,是對歷史現實的甄別審視,是對人事的分析解剖。康德的“理性批判”,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否定,都有深刻的哲學批判。批判,像摧枯拉朽滾滾洪流,沖破僵化舊世界;批判,是星辰大海知識汪洋,誕生勃勃新世界。青春熱情,青年格物致知。縱觀人類自然科學的發展,就是宏大批判的過程。青年,風華正茂,充滿熱情,應該與時偕行,格物致知,批判權威,把前人偏見踩在腳下。普朗克科學定律:“一個新的科學真理取得勝利并不是通過讓它的反對者們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過這些反對者們最終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長起來。”哥白尼的“日心說”戰勝“地心說”,并不僅僅是因為宗教日漸衰落,熟悉科學的“新一代成長起來”才是根源。隨著科學思想不斷傳播,青春的“新一代”“格物”,觀察,假說,推理,實驗驗證。開普勒精心計算四年多,尚有 8分誤差;丹麥天文學家第谷,連續 20年對行星位置進行觀測并記錄精確數據,否定19種假說,得出行星軌道為橢圓的科學真理。青春的“新一代”“致知”,不斷“傳承—批判—傳承”,最終獲得新世界的科學真理,取得“理性批判”對于舊世界信仰的勝利。青春叛逆,青年包容異見。青春,叛逆自我,批判他人,反思自己。批判的年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唯物思辨,包容異見,整體協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批判的年華,既不屈己從人,也不強人從己,公正平等,互融互鑒。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現實批判中確立作為現實否定形態的共產主義理想。“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圍繞投身民眾運動抑或堅持思想啟蒙,處于批判的年華的中華民族脊梁,曾展開了“問題與主義”的論戰。青年毛澤東批判“空談主義”,主張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多研究些問題”,并在湖南長沙組織了一個“問題研究會”,以唯物主義辯證法思考中國國情,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理論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馬克思說:“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毛澤東率領中國共產黨人,經過 28年艱苦卓絕的批判革命,打破“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中國。青春無畏,青年勇于擔責。百舸爭流千帆競,勇立潮頭破浪行 。青春叛逆,不要只做一個“批判家”,讓理想照進現實,勇于擔責,在批判的篩子里尋找一切真理。因為“顛簸于批判主義的無邊波浪之中,我們需要尋找一塊陸地建構自己的理想”。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信息過載,以“六經注我”的批判精神,不斷復盤“我注六經”閱讀陳規。借我一雙慧眼,批判地閱讀書籍,批判地閱讀社會人生,用沙里淘金的生命閱讀,鐵肩擔道義,來提升閱讀批判思考力,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種下樹木,留下清涼。青春,批判的年華。創新向未來,花開不凋謝。2.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古代的哲人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說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有句俗語:“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但這不是人云亦云,把自己的人生刻進別人的模子里。蒙田說:“一個人最壞的狀態是失去了對自己的認識和支配。”人只有徹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對困境,培養自信,努力抵達真正的成功彼岸。上述文字對成長道路上的高中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審題提示】材料由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引出中心,直接點明認識自己的重要意義。接著指出現實生活中有人難以認識完整的自己,從而明確需要改變自己,認識自己。再引用俗語“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和蒙田“一個人最壞的狀態是失去了對自己的認識和支配”的名言,強調認識自己的方法和意義。指出,認識自己,就不能人云亦云;認識自己,徹底了解自己才能面對困境,培養自信,努力抵達真正的成功彼岸。因此,學生只要圍繞“認識自己”分析原因,闡述意義,談論認識自己的辦法都是正確立意。要想將作文寫得深刻,可以由“自己”向外延伸,聯想到企業、國家,豐富文章內容,使文章更有邏輯和層次感。【立意參考】1. 正確認識自己,創造美麗人生。2.保持請行頭腦,正確認識自己。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認識自己,走向人生輝煌等。【范文引路】認識你自己秋日不必沮喪,春天也無需驕矜。秋有秋的碩果累累,楓葉映火;春有春的柔風細雨,萬物復蘇。春光與秋色各有特色,各人喜好又不同,又何故來評判春光與秋色哪個略高一籌,不如盡情享受不同季節的特色。“認識你自己”是蘇格拉底的名言,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不必因為之間的差異而滋生沮喪、驕矜的情緒。這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更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上帝給了我們所有生活的工具,關鍵是你怎樣利用它,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取長補短,協調發展。普羅塔格拉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認識到人是世界的主人,是萬物衡量的標準,這是他對人們的認識,也是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到底來說,就是要辯證看待自己,不要因有缺陷而自卑,不要有優點而沾沾自喜。出生在一個戲劇世家,卻長了一雙呆滯的眼睛,梅蘭芳沒有為此而沮喪難過。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決心改變。他每日盯著魚缸里的金魚,到廣場上看鴿子飛翔,金魚所游之處,鴿子所停之角,他的眼睛始終盯著,不敢有所偏移。日積月累,他的雙目終于滿含秋水,帶有柔情。梅蘭芳認識到自己并決心改變,終有一番成就,一代戲劇大師由此誕生。身為中國巨人的姚明有著良好的先天優勢。兩米多的身高讓他在同人中更有優勢,他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并讓他得到了很好地發揮,他選擇了籃球行業,他的身高讓他在其他球員中鶴立雞群,也使他離籃球更近一步。認識自己,查補缺漏,發揮優勢。若高估自己的能力或低估自己的實力都會讓自己損失慘重。本來是一位作家,偏偏要去拍電影,郭敬明在導演了《小時代》三部曲后,惹來罵聲不斷,那一個個極盡奢華的場景不知在傳達著什么。又如那些一個個官員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職責而貪污腐敗,一個個裁判忘記自己的使命暗放黑哨,一個個企業背叛自己的義務危害大眾。因為不能認識自己,他們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只有真正認識到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平,放上砝碼,衡量一下自己。認識自己,才能善待自己,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