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暑期突破 專題 07 理解詞語的含義
一、提問方式
①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含義。
②你是怎么理解下面的詞語的?
二、知識梳理
一、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拆拼法:即把詞拆開,先解釋每個字,再把每個字的意思組合起來表示詞語的意思的方法。
如:碧空如洗:碧空,藍色的天空。如洗,像洗過一樣。
合起來就是:藍色的天空像洗過一樣的,形容天氣晴朗。
2.分析綜合法:即在“拆拼法”的基礎上進行,先分開解釋詞語中的關鍵字或詞,再把每個字義或詞
義綜合起來解釋詞語的方法。
如“人喧馬嘶”,“喧”是大聲說話;“嘶”是馬在叫。自己結合起來就是人大聲在說話,馬在嘶鳴。
形容聲音嘈雜、熱鬧歡騰的情景。
備注:成語不僅要寫出原義,還要寫出比喻義或引申義。
3.聯系生活法: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理解詞語的方法。
如:面黃肌瘦:臉色發黃,肌膚消瘦。形容人營養不良或有病的樣子。
4.近義解釋法:即用近義詞對要解釋的詞語進行解釋的方法。
如:“推辭”一詞,它的近義詞是“推卻、拒絕”,所以“推辭”的意思就是“推卻、拒絕”;
“增添”的近義詞是增加;“關懷”的近義詞是關心。
近義解釋法只適用于兩個字的詞語,用淺層詞代替深層詞,切忌用成語代替成語。
5.就地取材法:即聯系上下文,結合原文的語句解釋詞語。
◆答題格式:應先答出本來意思,再答出文中意思。即本義/形容義+文中指(誰干什么或什么怎么
樣)
★★備注:標紅的題目為該考點對應練習★★
一、閱讀短文《春酒》,完成練習。
①過了元宵燈節,還有個家家邀飲春酒的節目,再度引起高潮。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
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零食回家。
②可是說實在的,我家吃的東西多,連北平寄來的金絲蜜棗、巧克力糖都吃過,對于桂圓、松糖等,
并不稀罕。那么我最喜歡的是什么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泡的八寶酒,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
嘗嘗。! 補氣 健脾 明目的喲 母親總是得意地說 她又轉向我說 但是你呀 只
能舔一指甲縫 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 太補了 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
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③八寶酒,顧名思義,是八樣東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
米,再加兩粒橄欖。要泡一個月,打開來,酒香加藥香,恨不得一口氣喝它三大杯,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
里只倒一點點,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卻全
灑在衣襟上了。抱著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
④我喝完春酒回來,母親總要聞聞我的嘴巴,問我喝了幾杯。我總是說;“只喝一杯,里面沒有八
寶,不甜呀。”母親聽了很高興。她自己請鄰居來吃春酒,一定給他們每人斟一杯八寶酒。我呢,就在每個
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⑤春酒以外,我家還有一項特別節目,就是喝會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錢用,要起個會,湊齊十二
個人,正月里,會首總要請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地點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廳。酒席是從城里叫來的,
和鄉下的酒席不同,是最最講究的酒席了。
⑥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大家吃酒時劃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這
時,母親就會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寶酒給大家嘗嘗助興。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寶酒,都問母親里面泡的是什
么寶貝。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唇的。
⑦不僅是酒,母親終年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致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人家問她
每種材料要放多少,她總是笑瞇瞇地一樣一樣仔細告訴別人。可見她做什么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她
常常說:“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⑧今年,我也學著母親如法炮制,泡了八寶酒,倒一杯給兒子喝,他挑剔地說:“你用的是美國貨葡
萄酒,不是你小時候家鄉自己釀的酒呀。”
⑨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鄉的酒呢?
1.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
一馬當先:
如法炮制:
2.給第②自然段空白處加上標點。
3.作者琦君回憶了兒時令她印象深刻的兩個場景,分別是第②到④自然
段 ,第⑤到⑥自然
段 。
4.讀到第②自然段中劃“ ”的句子,聯想起《桂花雨》中的類似描寫“父親總是指指點點地告訴我,
這是梅花,那是木蘭花……但我除了記些名字外,并不喜歡。我喜歡的是桂花。”這樣的描寫采用了什么方
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5.第③自然段對“我與小花貓”的細節描寫,這樣描寫的作用是( )
A.突出我很不小心,是個魯莽的孩子。 B.突出我十分愛喝母親泡的八寶酒。
C.突出小花貓是個愛喝酒的小酒仙。 D.突出母親親手泡的八寶酒特別好喝。
6.作者眼中的母親是怎樣的,結合文中描寫,從兩個不同方面寫出你的理解。
(1)
(2)
7.你是如何理解第⑨小節“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鄉的酒
呢?”的意思的?
【答案】
1.指形容領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眾前面,積極帶頭。 文中形容“我”在喝春酒的場合總是第一個到
達,表現出“我”的積極和熱情。 指按照一定的方法或模式進行制作或復制。 文中強調了“我”在
復制母親的制作方法時非常注重細節和準確性,以期望能夠達到相同的效果。
2.“、、!”。:“ ,,,。”
3.喝八寶酒 吃會酒
4.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對八寶酒的喜愛。
5.D
6.慈愛溫柔。 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
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 淳樸、善良、
好客。 “她自己請鄰居來吃眷酒,一定給他們每人斟一杯八寶酒”;她“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
7.遠離故土釀造的八寶酒缺少的是家鄉的味道,從而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解析】
1.本題考查詞語解釋。
第①自然段中“一馬當先”這個詞語被用來形容“我”在喝春酒的場合總是第一個到達,表現出“我”的
積極和熱情。“一馬”指的是在眾人之前,即領先的位置;“當先”則表示在眾人之前,走在最前面。
第⑧自然段中“今年,我也學著母親如法炮制,泡了八寶酒,倒一杯給兒子喝,他挑剔地說:‘你用的是
美國貨葡萄酒,不是你小時候家鄉自己釀的酒呀。’”在這個句子中,這里的“如法炮制”強調了“我”在
復制母親的制作方法時非常注重細節和準確性,以期望能夠達到相同的效果。也強調了復制和傳承的重要
性,展現了“我”對母親制作八寶酒的技藝的尊重和傳承。
2.本題考查標點符號的應用。
在“補氣、健脾、明目的喲!”這句是母親說的話用雙引號引起來,表示母親的得意之情和對八寶酒的功
效的強調,句子末尾使用感嘆號,在列舉八寶酒的成分時,使用了頓號來分隔每個成分;第一句話媽媽說
的話的提示語在最后,“說”的后面打句號。“她又轉向我說”之后,使用了冒號來引入下一部分內容,即
母親的話語。母親說的話要用引號引起來。在“但是你呀”“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
這些短句中,使用逗號用于分隔幾個并列的成分。“太補了”這句話的后面句號,表達母親要說的話已經說
完,一個完整的意思表達完整。
添加標點符號的句子為:“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
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
3.本題考查概括段落層意。
第②到④自然段“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點點,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
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我總是說:‘只喝一杯,里面沒有八寶,不甜
呀。’”“她自己請鄰居來吃春酒,一定給他們每人斟一杯八寶酒。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
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這些句子描繪了母親為鄰居們倒八寶酒,以及“我”舔八寶酒的情景。通過這
些描述,可以看出喝八寶酒時的熱鬧、歡快氣氛,以及“我”對八寶酒的喜愛和享受。
第⑤到⑥自然段作者描述了村子里有人起會,會首請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的場景。母親從不參加會,但
總是樂意把花廳借給大家請客。當大家吃酒劃拳吆喝時,母親會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寶酒給大家嘗嘗助
興。這些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寫喝會酒的情景。
4.本題考查描寫方法和作用。
第②自然段中劃橫線的句子采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將“我”對金絲蜜棗、巧克力糖的不稀罕與對母親泡
的八寶酒的喜歡進行對比,突出了“我”對家鄉酒的熱愛。同時,這種對比也凸顯了家鄉酒在“我”心中
的特殊地位,使讀者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我”對家鄉酒的熱愛之情。
這種對比的描寫手法在《桂花雨》中也出現過,通過對比“我”對其他植物的不喜歡與對桂花的喜歡,表
現了“我”對桂花的獨特情感。這種描寫方法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題和情感,使讀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
對家鄉事物的熱愛和留戀。同時,通過對比不同事物,可以更好地展現它們之間的差異和特點,使文章更
加生動有趣。
5.本考查賞析描寫手法。
D.第③自然段“抱著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這段文字
中的“舔”字表現了小花貓對八寶酒的渴望和享受,因為八寶酒非常的美味,引得小花貓也一直舔,從而
突出母親親手泡的八寶酒特別好喝。此選項符合題意。故選 D。
6.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結合第⑦自然段“母親終年勤勤快快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致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
吃”。這些句子可以感受母親勤勞、無私的精神。
結合第②自然段“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
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這些句子可以感受母親慈愛溫柔的特點。
結合第④自然段“她自己請鄰居來吃眷酒,一定給他們每人斟一杯八寶酒”;她“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
請客”。這些句子可以感受母親淳樸、善良、好客。
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第⑧自然段“今年,我也學著母親如法炮制,泡了八寶酒,倒一杯給兒子喝,他挑剔地說:‘你用的是美
國貨葡萄酒,不是你小時候家鄉自己釀的酒呀。’”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一直在背井離鄉,客居他鄉,
始終沒有能回到家鄉。第⑨自然段“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
鄉的酒呢?”這些句子看出作者在嘗試自己泡制八寶酒時,發現自己使用的葡萄酒并不是小時候家鄉自釀
的酒,因此無法完全復制出家鄉酒的味道。作者感到有些失落和惆悵,因為他想找回兒時的記憶和味道,
但卻發現很多東西已經無法復制,這也是對作者對家鄉思念之情的體現。
二、課外閱讀
彩色的翅膀
①一場暴雨剛剛過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濤起伏。船有節奏地前后晃蕩著。陪我同船前往寶石島
的,是個矮墩墩的戰士,寶石島觀察通訊站的信號兵,姓高,剛從黑龍江回來。
②小高在碼頭上有說有笑,這時候卻不吭聲了,緊閉著嘴唇,兩眼直發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
邊,懷里緊緊地抱著一只紙箱子。
③為了調節一下沉悶的氣氛,我有意地同他開玩笑:“我猜這只紙箱里,一定裝著好吃的東西。從家
鄉帶來的吧?”
④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⑤“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認真的樣子,“快公開吧,讓我也嘗嘗。”
⑥小高有點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裝的是一些小昆蟲,蝴蝶呀什么的,一打開就飛跑了。”
⑦從沒聽說過戰士探親回來帶這種東西的。我正想問個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閉緊了,臉色比
先前還難看。我知道暈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⑧傍晚,船把我們送到寶石島。當島頂的燈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時候,觀察通訊站站長拉著我,
說:“走,參加我們的晚會去。”
⑨這真是個特別的晚會。黑板上用仿宋體寫著“嘗瓜會”三個大字,小講臺上的白瓷盤里放著一個大
西瓜。站長右手托起那個大西瓜,笑呵呵地說:“同志們,這是我們島上結的第一個西瓜。今晚,我們開
個嘗瓜會表示慶祝,大家來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
⑩在一片歡笑聲中,我了解到這個西瓜不平常的來歷。原來這里沒有蜜蜂,也沒有別的昆蟲。不傳播
花粉怎么能夠結出西瓜呢?后來,戰士們一個個地給每一朵雌花進行了人工授粉。
此時我豁然開朗,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著說:“你那個紙箱的秘密,現在該公開了。”
小高點點頭告訴我,晚飯以前,他已經把紙箱里的小昆蟲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說:“我就不相信,
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不愿在這里安居樂業。”
第二天我醒來時,天已經放亮了。我忽然發現窗玻璃上停著一只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
彩色的翅膀。(作者:陳慧瑛)
8.請聯系上下文解釋下面詞語。
①水落石出:
②安居樂業:
9.請概括回答:文中這個西瓜不平常的來歷。
10.小高的紙箱里裝的是什么呢?為什么要帶著上島呢?
11.仔細品味文中畫線句子,說說你對這一句話的理解。
12.根據文章內容填空。
這篇文章通過寫 和 這兩件事,表達了戰士們
的思想感情。
【答案】
8.文中指“我”想要弄明白小高帶昆蟲的真相。 文中指小昆蟲在小島上正常的生活下來。
9.小島上沒有蜜蜂,也沒有別的昆蟲,無法給西瓜花不傳播花粉,戰士們一個個地給每一朵雌花進行了人
工授粉。
10.小高的紙箱里裝的是從家鄉帶來的小昆蟲。帶昆蟲的原因是為了讓昆蟲給植物傳播花粉,植物可以結
出果子。
11.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小昆蟲已經在海島上安居樂業,含蓄地反映了戰士愛島如家、安居樂業的情感,
與題目相呼應。
12.小高帶小昆蟲來到島上 參加“嘗瓜會” 熱愛小島、以苦為樂
【解析】
8.本題考查理解詞語含義。
①水落石出:原指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結合第⑤段的“我才不信呢!”和第⑦段的“從沒聽說過戰士探親回來帶這種東西的。”可知,“我”很疑
惑小高的做法,想了解他為什么要帶小昆蟲和蝴蝶回小島。“水落石出”在文中指“我”想要弄明白小高帶
昆蟲的真相。
②安居樂業:形容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結合第 段小高說的“我就不相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不愿在這里安居樂業”可知,
小高相信小精靈會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在這里安樂地生活。“安居樂業”在文中指小昆蟲在小島上正常的
生活下來。
9.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第⑩段的“在一片歡笑聲中,我了解到這個西瓜不平常的來歷。原來這里沒有蜜蜂,也沒有別的昆蟲。不
傳播花粉怎么能夠結出西瓜呢?后來,戰士們一個個地給每一朵雌花進行了人工授粉”講述了這個西瓜不
平常的來歷。該段內容可概括為:小島這里沒有蜜蜂和其他昆蟲,戰士們一個個地給每一朵雌花進行了人
工授粉,使得西瓜花能授粉結果。
1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結合第⑤段小高說的“真不能吃。里面裝的是一些小昆蟲,蝴蝶呀什么的,一打開就飛跑了。”可知,小高
的紙箱里裝的是小昆蟲。
從第⑩段的“原來這里沒有蜜蜂,也沒有別的昆蟲。不傳播花粉怎么能夠結出西瓜呢?后來,戰士們一個
個地給每一朵雌花進行了人工授粉”可知,小高帶小昆蟲上島是為了讓昆蟲給植物傳播花粉,植物可以結
出果子。
11.本題考查理解句子含義。
結合第⑨段的“在一片歡笑聲中,我了解到這個西瓜不平常的來歷。原來這里沒有蜜蜂,也沒有別的昆
蟲。不傳播花粉怎么能夠結出西瓜呢?后來,戰士們一個個地給每一朵雌花進行了人工授粉”和第 段
“我就不相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不愿在這里安居樂業”可知,畫線句子說明了島上
有了昆蟲,昆蟲很美麗,一定會給島上帶來希望;昆蟲也會像戰士們一樣熱愛海島。
1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概括。
第①段至第⑥段寫了“我”發現小高探親回島時帶回了一只裝小昆蟲的紙箱,暈船時他把紙箱緊緊地抱在
懷里。第⑦段至第 段寫“我”參加戰士們的嘗瓜會,聽到了關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經歷,看到了戰士們嘗
瓜時的喜悅。第 段寫了第二天天亮時,“我”看見一只小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
由此可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小高帶小昆蟲來到島上和參加“嘗瓜會”。
從第②段的“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里緊緊地抱著一只紙箱子。”和第⑩段的“原來這里沒有蜜蜂,
也沒有別的昆蟲。不傳播花粉怎么能夠結出西瓜呢?后來,戰士們一個個地給每一朵雌花進行了人工授
粉。”可知,戰士們熱愛小島,積極地建設、保衛小島,表達了戰士們愛島如家、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
三、現代文閱讀。
徐悲鴻學畫的故事
①徐悲鴻是我國著名的畫家。他的畫,尤其是他畫的馬,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②徐悲鴻年輕的時候,曾經在法國巴黎徐梁畫院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繪畫。那時,清朝政府
雖然垮臺了,但換上來的北洋軍閥政府也同樣腐敗無能。在外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不僅在經濟上很困難,
就是在政治上,也還像過去一樣,常常遭到外國人的侮辱和歧視。
③就在徐悲鴻考進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時候,有一位富有的外國學生十分無理地向他挑釁,說:
“你們中國人愚昧無知,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們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什么大
材。”
④徐悲鴻聽了這句話,非常氣憤,他用炯炯的目光狠狠地盯著這個富有的外國學生,義正辭嚴地對他
說:“先生,你不是說我們中國人不行嗎?那好,現在,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比試比
試!等到學習結業時,看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才!”
⑤從此以后,徐悲鴻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繪畫,為祖國爭氣,為中華民族爭光。為了實現這個崇
高的目標,他不僅十分認真地學好了學校里安排的所有課程,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到盧浮宮、凡爾賽宮和
巴黎各大博物館去臨摹世界名畫。而且常常是帶著一塊干面包和一壺水去的,一整天都神情專注地認真臨
摹,時而仔細觀察,時而擰眉深思,時而奮筆揮毫,不到閉館時間絕不出來。許多法國畫家看到他這種刻
苦學習的精神,都很感動。有一位叫達仰的法國畫家說,他從這位沒有奴顏媚骨的中國青年身上,看到了
中國人的堅強毅力和中國美好的未來。從此,他就主動邀請徐悲鴻到他家做客,并且還主動把自己的畫室
借給徐悲鴻,讓他安心畫畫。
⑥一年以后,徐悲鴻就畫出了一幅很好的油畫,受到了法國有名的藝術家拉蒙先生的好評。以后,在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幾次比賽考試中,徐悲鴻都賽過了當時在這個學校里學習的各國學生,多次獲得
了比賽的第一名。
⑦不久,徐悲鴻又在巴黎展出了自己的油畫《遠聞》《悵望》《簫聲》和《琴課》等。這些油畫技法高
超、構思新穎,且出神入化地表現了畫中各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轟動了整個巴黎的美術界。許多
觀眾看過之后,都稱贊:“中國人真了不起!”就連那個曾經向徐悲鴻挑釁過的外國學生,這時也不得不
承認自己不是中國人的對手。
⑧徐悲鴻終于用自己的努力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⑨徐悲鴻常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他面對那位外國學生的挑釁所表現出來的中國人的
傲骨,是多么可貴啊!
13.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1)義正辭嚴:
(2)奴顏媚骨:
14.徐悲鴻是怎樣成為馳名中外的藝術大師的,請結合文意概括出兩條。
15.有人把第⑤自然段畫“______”的句子換成了下面這句,你更喜歡哪一句?說說理由。
而且常常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閉館時間絕不出來。
16.文章最后一段中,“傲氣”和“傲骨”分別指什么,并聯系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17.請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再分享一個為國爭光的杰出人物故事,并說一說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愛
國。
詹天佑,我國第一批出國的留學生之一,學成回國,憑借杰出才能完成了京張鐵路的修建,給了藐視中國
的帝國主義一個有力回擊。
【答案】
13.理由正當,言辭嚴肅。文中指徐悲鴻理直氣壯、說話很有氣勢。 形容卑躬屈膝、諂媚討好的樣
子。文中指徐悲鴻沒有絲毫向別人討好的奴才相。
14.示例:徐悲鴻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繪畫,為祖國爭氣;他還刻苦學習,利用休息時間臨摹世界名
畫。
15.示例:我更喜歡文中的句子。①細節描寫。文中語句是對徐悲鴻臨摹時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傳神
地寫出了徐悲鴻在臨摹名畫時的專注和認真。②人物形象。通過這句話,讀者可以體會到徐悲鴻在艱苦環
境下的執著和堅定,更加能夠感受到徐悲鴻的決心和傲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更加讓人心生敬意。
16.“傲氣”即指那個外國學生的表現;因為自己的傲慢而看不起他人,這樣的人自視甚高,往往不會有大
的成就。而“傲骨”則指徐悲鴻發憤學畫,最終取得巨大成就,為祖國爭光的精神。
有“傲氣”的人會有極強的優越感,高傲冷漠,甚至對人頤指氣使。
有“傲骨”的人不會奴顏婢膝,會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實力,從而贏得他人的尊敬。
17.示例:袁隆平爺爺,為中國的糧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做國家的棟梁之才,為把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析】
13.本題考查對詞語的理解。
(1)義正辭嚴:理由正當充足,措詞嚴正有力。結合第④自然段中“先生,你不是說我們中國人不行嗎?
那好,現在,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比試比試!等到學習結業時,看看到底誰是人才,
誰是蠢才!”徐悲鴻對無理的外國學生的回擊可知,“義正辭嚴”在文中指:徐悲鴻面對外國人挑釁時理直
氣壯、毫不示弱的樣子。
(2)奴顏媚骨:形容卑躬屈膝、諂媚討好的奴才相。結合第⑤自然段中內容可知,徐悲鴻面對挑釁,沒有
認輸、討好別人,而是立志要爭一口氣,他不僅刻苦學習課程,而且利用休息時間到各大博物館臨摹名
畫,所以法國著名畫家達仰評價他為“沒有奴顏媚骨的中國青年”,即:徐悲鴻是個有骨氣,不奉承、不討
好別人的好青年。故“奴顏媚骨”在文中指:奉承、討好人的樣子。
1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
作答本題,需要首先理解文章的內容,然后從中提取關鍵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兩條即可。
結合文章第⑤自然段中“從此以后,徐悲鴻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繪畫,為祖國爭氣,為中華民族爭
光。為了實現這個崇高的目標,他不僅十分認真地學好了學校里安排的所有課程,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到
盧浮宮、凡爾賽宮和巴黎各大博物館去臨摹世界名畫。”和“有一位叫達仰的法國畫家……他就主動邀請徐
悲鴻到他家做客,并且還主動把自己的畫室借給徐悲鴻,讓他安心畫畫。”可知,徐悲鴻的成功的原因有以
下幾條:一是為國爭光的決心;二是刻苦求學的堅持;三是畫家達仰的青睞與幫助。
1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關鍵句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題,要求學生根據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內容,并與題目中的句子進行比較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畫線句子提到了徐悲鴻在臨摹時的真實狀態。從句中“帶著一塊干面包和一壺水”“一去就是一整天”,可
以體會到徐悲鴻學畫的艱難,表現了他的堅強毅力和堅定信心。從句中“一整天都神情專注地認真臨摹,時
而仔細觀察,時而擰眉深思,時而奮筆揮毫”這樣對人物的動作和神態的細節描寫,我們可以感受到徐悲
鴻學習時的專注、認真的模樣。
對比可知,文中的句子比題目中的句子多了對徐悲鴻的細節描寫,而這樣的細節描寫可以使得人物形象更
加鮮活立體,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6.本題考查關鍵詞的理解和開放性作答。
作答本題,要求學生結合全文進行理解和思考。談自己理解時,可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與積累進行作答,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傲氣”指“自高自大的作風”,貶義詞;“傲骨”指“高傲自尊、剛強不屈的性格”,褒義詞。
閱讀文章內容可知,外國學生和徐悲鴻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文中自以為是,無理挑釁徐悲鴻的外國學
生則是“傲氣”,而文中徐悲鴻以國為榮,不低頭示人的行為就是“傲骨”的體現。
“傲氣”之人,通常自尊心很強,很驕傲,而且對自己的各方面很有自信,但有時候會看不起別人,認為
自己是最好的。
“傲骨”之人,通常十分有原則,不會屈服于強大的壓力,有志氣,有自信心,但是不盲目自大。
17.本題考查課外知識的積累和開放性作答。
本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要求學生先舉出一個杰出愛國人物的事例,再談談自己應該怎樣做,作答時可圍
繞“努力學習”“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等角度進行闡述。
示例:鄧稼先,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們要尊重歷史和文化,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傳承和弘揚我們國家的優秀文化。
四、課外閱讀
爺爺的日歷
①我小的時候,就看到過爺爺拿支筆在日歷上寫寫記記。爺爺還在世時,日歷一直擺在他的書桌上,
我也沒有過多關注。反倒是他不在了之后,我想找一個窗口去 (懷念 想念) 他,剛好日歷就成了這
個窗口。
②爺爺一共留下了十幾本日歷,他在上面記錄了很多日常瑣事:“交換糧本上半年結轉 70.5公斤。”
“今天和老伴兒拉了 240 斤煤。”……1995年 2月 19日,爺爺在日歷上寫道:“今天是我 64 歲的生日,
是我和老伴兒兩個人過的,早晨吃了一碗雞蛋面。很平淡。感冒初愈。”2006年 12月 20日,爺爺在上面
記錄“今天是老伴兒的生日,平平淡淡地度過。”看到這些,我就覺得對爺爺奶奶有太深太深的歉意,還有
遺憾。
③日歷中還記錄著很多和我有關的內容。我從小和爺爺奶奶感情就很好。我出生后,奶奶留下爺爺一
個人在咸陽,到西安幫我的父母帶我。爺爺有時會打電話來問,比如我剛出生不久,他在日歷上記錄:
“給西安打電話,問海櫻情況”我一歲時,他記錄著:“問老伴兒,何時去看海櫻”;后來也經常會有“給
海櫻去電話,問情況”之類的記錄。
④基本上和我有關的日子,爺爺都會記錄,像我回家,或者是他們來看我。看到爺爺的這些記錄,我
感覺自己非常幸福,也很幸運,出生在一個有愛的家庭。爺爺奶奶給我的是最無私和毫無保留的愛。
⑤我小時候,隔一兩個月,爺爺就會專門坐公交車過來看我。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腋下總會夾著一個老
式的棕色皮包,每次一進門見到我,就會立馬打開他的包。包里裝著很多零食,他迫不及待地要把好吃的
塞給我。因此,我很 (等待期待) 爺爺帶著他的皮包出現。
⑥上學后,我就只能在寒暑假去看望爺爺奶奶,平常可能一兩周才給他們打一次電話,聊的都是一些
日常瑣事。但只要聽到他們的聲音,不管聊什么,我都會非常開心和亢奮,想到什么就分享什么。我能感
覺到爺爺很希望我給他打電話.每次都樂呵呵地在電話那頭聽我講。但是爺爺奶奶說得不是特別多,有點
兒小心翼翼的。他們可能覺得我的學習比較重要,擔心會打擾我寫作業。
⑦爺爺總是默默地對我好。有一次我回去看他,沒有提前跟他說,所以他也不知道。我一到家,他的
笑容就藏不住了,表情也特別 (歡喜驚喜)。他馬上起身,到旁邊的市場里,給我買了一只烤鴨回來。
⑧我每次翻看日歷,都仿佛能看到爺爺那個時候正在做些什么。看到他寫我的名字“海櫻”,感覺他好
像還在喊我,我就想掉眼淚;他筆下那些或輕快或難過的回憶,讓我似乎也能感受到他當時的一些心情。通
過日歷,我跟爺爺是互通的。
18.用“______”選擇括號內合適的詞語
19.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迫不及待:
小心翼翼:
20.讀第②自然段,完成練習。
(1)爺爺的日歷上還會記錄著其它日常瑣事,請你結合生活,再嘗試著寫兩條:“
”
(2)“我”對爺爺奶奶有歉意和遺憾是因為
21.第⑤⑥⑦自然段,作者回憶了和爺爺之間的三件事,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內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22.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最后自然段中畫橫線句子的理解。
【答案】
18.懷念 期待 驚喜
19.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小心謹慎,一點不敢疏忽的樣子。
20.他記錄下了自己的生活:“今天和老李下了一下午棋”;他寫他的家鄉:“老家的親戚大老遠的來看我
了。” 平時不夠關心爺爺奶奶,他們的生日也不記得,沒有陪伴他們,沒給他們祝福。
21.爺爺每次來看“我”,都會給“我”帶很多好吃的零食。 “我”給爺爺奶奶打電話聊日常瑣事,
他們很開心。 “我突然回家看爺爺,爺爺很開心,給“我”買烤鴨。
22.爺爺把自己生活中的瑣事都記錄在日歷上,而“我”通過翻看日歷能感受到爺爺當時的心情,“我”用
這樣的方式了解爺爺、懷念爺爺。
【解析】
18.本題考查對詞語含義的理解與辨析。
懷念:指的是思念、關心;通常用于已經過去的事物。懷念是一種感傷、惆悵的情感。想念:指想念、懷
念。多用于表示對敬仰或愛慕的任何事物不能忘懷,希望再次見到。想念是一種期待、渴望的情感。文中
的“我”想通過日歷這個窗口對逝去的爺爺應該是“懷念”他的;故選“懷念”。
期待:(動)期望;等待:不采取行動,直到所期望的情況出現。文中的“我”對于爺爺帶著他的皮包出
現這件事是充滿“期待”的;故選“期待”。
歡喜:歡樂;喜悅。驚喜:絲毫不加節制地表露歡樂、熱情和驚奇。文中用來形容爺爺看到我的表情應該
是“驚喜”的,故選“驚喜”。
19.本題考查對詞語含義的理解。
迫不及待:迫:緊急。待:等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結合句子“包里裝著很多零食,他迫不及待地要把
好吃的塞給我。”可知,這里的“迫不及待”指的是看到“我”時,就急迫地想把零食給我。
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結合句子“但是爺爺奶奶說得不是特別多,有點兒小心翼翼
的”可知,這里的小心翼翼指的是爺爺奶奶說話時候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2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1)首先要理解“瑣事”的意思,瑣事是指瑣碎的事情,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情,很普遍,無關緊要。
根據第②自然段中爺爺日歷本上的記錄的幾件瑣事,再結合實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小事情,發揮想象寫
出兩條即可。
如:爺爺在日歷上寫道:今天母雞孵出了十只小雞仔;今天給海櫻去電話,問她的學習情況。
(2)仔細閱讀全文,從第③自然段“日歷中還記錄著很多和我有關的內容”;第④自然段“爺爺奶奶給我
的是最無私和毫無保留的愛。”;第⑤自然段“我小時候,隔一兩個月,爺爺就會專門坐公交車過來看
我。”;第⑥自然段“上學后,我就只能在寒暑假去看望爺爺奶奶,平常可能一兩周才給他們打一次電話,
聊的都是一些日常瑣事”;第⑦自然段“爺爺總是默默地對我好。”這些句子中可知,爺爺奶奶在我成長過
程中對“我”的點點滴滴的關愛和付出,給了“我”最無私和毫無保留的愛,而“我”卻無以回報,所以
“我”對爺爺奶奶有歉意和遺憾。
21.本題考查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和概括。
閱讀文章的第⑤自然段的內容,從“我小時候,隔一兩個月,爺爺就會專門坐公交車過來看我。”和“包里
裝著很多零食,他迫不及待地要把好吃的塞給我。”可知,第一件事是:爺爺坐車來看“我”,并給“我”
帶來很多的零食。
從第⑥自然段“上學后,我就只能在寒暑假去看望爺爺奶奶,平常可能一兩周才給他們打一次電話,聊的
都是一些日常瑣事。”可知,第二件事是:“我”和爺爺奶奶聊瑣事。
從第⑦自然段“我一到家……他馬上起身,到旁邊的市場里,給我買了一只烤鴨回來。”可知,第三件事
是:“我”回到家,爺爺給“我”買烤鴨。
22.本題考查對句子含義的理解。
文章中的第⑧自然段中的畫線句子“通過日歷,我跟爺爺是互通的。”是文章的總結句,這句話總結了前幾
個自然段通過日歷記錄的生活中的瑣事,讓“我”在翻看的時候仿佛感受到爺爺對“我”的點點滴滴的關
愛和照顧,即便爺爺已經離開了“我”,但通過翻看日歷就會讓我感到爺爺他當時的一些心情和一切,通過
日歷,也讓我感到爺爺并沒有真正離開過“我”。
五、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一棵樹,三堂課
①兒時家門前有棵桃樹,我最初對事物的認識是從那里開始的。
②桃樹每年開花結果,誘惑就懸掛在我頭頂。很長一段時間,我垂涎三尺地抬頭望。可是一直不敢爬
上去。我家的門前住著一個瘸子,我父親就拿他來恐嚇我,說瘸子就是兒時爬桃樹摔的。直到某一天,一
種突如其來的力量結束了我在樹下觀望的窘況,我爬了上去。作為回報,我嘗到了自己親手摘到的桃子,
而且此后沒有一次空手而返。
③這時,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敗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敗已沒有可能。桃樹并
不難上,難的是對未知的恐懼、心理權衡時產生的矛盾和別人施加的影響。
④在桃子成熟的季節里,父親讓我看管桃樹,這是我的口福和我們全家的部分口糧。看桃的日子,總
讓我無端地心驚肉跳,天空中向這邊飛來一只鳥,路邊行人的腳步聲,夜晚毫無先兆的一場暴風雨,只要
有點兒蛛絲馬跡,我的心都會為桃樹牽掛,為此常常從夢中驚醒。當有一日,桃樹只剩下空空的枝頭,我
的心充盈而且踏實,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覺輕松又坦蕩,夜晚睡覺,一家四口的鼾聲,像交響樂中四個
聲部的重奏。
⑤財富是誘人的,像我家門前那一棵桃樹的果實。只要它還掛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對他人存在著誘
惑,總會讓看管它的人擔驚受怕。而簡單質樸的生活,讓人感到輕松、踏實。
⑥我曾經嘗過那種毛茸茸的青果。那是一種青澀的滋味,父親說,等它們長成了,就跟蜜一樣甜。于
是,我只好等待。等著青色一點點褪去,慢慢變成深紅。但是,不經意的某一天,忽然間一夜醒來,一樹
的桃子不翼而飛。成熟的果實已被父親偷偷摘下,連夜挑到鎮上,換回了口糧。我對著桃樹哭喊,但已經
無濟于事了。
⑦未成熟的果子是青澀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鴨子往往也會飛。在生活中,需要恰當地把握時
機,否則,可能人生一頭是青澀,另一頭是空虛。
23.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的意思。
心驚肉跳:
不翼而飛:
24.“桃樹每年開花結果,誘惑就懸掛在我頭頂”中的“誘惑”指的是 。
“只要它還掛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對他人存在著誘惑,總會讓看管它的人擔驚受怕。”中的“誘惑”指的
是
。
25.讀下面的語段,寫出主要意思。
“但是,不經意的某一天,忽然間一夜醒來,一樹的桃子不翼而飛。成熟的果實已被父親偷偷摘下,連夜
挑到鎮上,換回了口糧。”
26.一顆樹,給作者上了三堂課,明白了三個道理。以下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成功之前,我們要克服對未知的恐懼、心理權衡時產生的矛盾和別人施加的影響。
B.財富是誘人的,我們要追逐財富,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C.在生活中,我們需要恰當地把握時機,才能取得成功。
D.簡單質樸的生活,讓人感到輕松、踏實。
27.讀了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獲?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想法。
【答案】
23.形容擔心禍事臨頭而心神不寧。 比喻東西突然不見了。
24.桃子 吸引,引誘
25.桃子被父親連夜摘下賣掉了。
26.B
27.生活中的每一天,如果你愿意細心觀察、主動去思考,真理就會出現。
【解析】
23.本題考查詞語解釋。
結合文章第④自然段“看桃的日子,總讓我無端地心驚肉跳,天空中向這邊飛來一只鳥,路邊行人的腳步
聲,夜晚毫無先兆的一場暴風雨,只要有點兒蛛絲馬跡,我的心都會為桃樹牽掛,為此常常從夢中驚醒”
可知,“我”在為桃樹擔心憂慮,因此“心驚肉跳”的意思是:我因為看管桃子心神不安。
結合文章第⑥自然段“但是,不經意的某一天,忽然間一夜醒來,一樹的桃子不翼而飛”可知,事發突
然,因此“不翼而飛”的意思是:桃子突然不見了。
24.本題考查詞語理解。
結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桃樹每年開花結果,誘惑就懸掛在我頭頂”可知,開花結果的時候,才會有“誘
惑”,因此“誘惑”指的是:桃子。
結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只要它還掛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對他人存在著誘惑,總會讓看管它的人擔驚受
怕”可知,掛在樹上,才會有“誘惑”,因此“誘惑”指的是:吸引,引誘。
25.本題考查語段意思的概括。
結合文章第⑦自然段“未成熟的果子是青澀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鴨子往往也會飛”可知,等待桃
子成熟是漫長痛苦的,在這個等待中有一天桃子成熟也會獲得不到成功的果實。所以,在這不經意的一
天,突然所有的桃子全部消失不見。父親將成熟的、品相好的桃子摘下賣錢,換取全家的口糧。
26.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
B.說法錯誤。結合文章第⑤自然段財富是誘人的,而簡單質樸的生活,讓人感到輕松、踏實。
27.本題考查文章主旨理解。
通讀全文,文章主要講述了爬樹摘桃、看管桃樹、等待桃子成熟、失去桃子的故事。作者從中獲得啟示:
在生活中只要你認真觀察、思考,總會領悟一些道理。
六、課外閱讀。
____________
①小群是個雙目失明、失去母親的苦孩子。他非常熱愛這個世界,這都因為父親就是小群的眼睛。很
小的時候,父親讓小群觸摸柔軟的涼涼的東西,說:“這是水,可以流動,長江、黃河和大海都是這樣的
水組成的,水多了便浩蕩奔騰,可以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不久,小群真的由父親和父親的一位朋友帶到
海邊去玩,父親還教會了小群游泳。
②難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說顏色。小群生下來就面對著一個黑暗的世界,怎么讓他理解這個世界的五
光十色呢?比方給他解釋紅色:太陽就是紅色的,它發光,能把黑夜變成白晝;它發熱,在寒冷的冬天也
能把人曬暖和。“我懂了,”小群說,“紅色就是讓人感到光亮和溫暖!”
③以后,雖然父親也這樣反復地給小群講解天空的藍色,大地的黃色,作物的綠色,但是小群卻對同
光和熱有點聯系的紅色情有獨鐘。
④漸漸地,小群覺得世界不是陌生黑暗的,而是熟悉多彩的。他懂得世界上有許多用不著看便能感受
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親的氣了。那次,小群讓父親買個紅色的米老鼠書包,當書包買回來小
群背著上學的時候,一位阿姨贊賞地對小群說:“小群這個綠色書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對父親喊:
“爸爸,我讓您給我買紅書包,您怎么給我買綠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見便騙我!”說著,小群便哭了起
來。
⑤父親聽了,愣住了,半天沒吱聲,過了好一會兒才為小群擦眼淚,說:“爸爸對不起你,小群……
那天買書包時售貨員說只剩一個米老鼠的書包,所以綠的也買下了……小群,爸爸是愛你的。”小群感到爸
爸用他那慈愛的大手撫摸著自己的臉龐和頭發,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愛!
⑥時光就這樣慢慢地流過,小群讀書的成績越來越好,當小群學會了按摩、能夠自食其力的時候,父
親卻突發腦溢血去世了。父親的匆匆離去讓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誰還能做自己的眼睛呢?
⑦然而,就在給父親開追悼會的時候,小群聽到了一句話,這句話猶如紅太陽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
生。一位叔叔在追悼父親時說:“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追求和奮斗,他對身邊的人充滿愛心,作為一位雙目
失明的人,他讓我們每一個結識他的人都從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勇氣……”
⑧就在這一剎那,他全明白了。“父親呀,”他默默地流淚祈禱,“我會長出一雙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
的心上!”
28.聯系上下文,說說下列詞的意思。
震耳欲聾:
情有獨鐘:
29.將下面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今后,誰還能像父親那樣做自己的眼睛呢?
30.文中寫了父親關愛小群的三件事,請你簡要概括出來。
31.“就在這一剎那,他全明白了。”他明白什么了?
32.猜測一下他今后將如何生活?寫一寫。
33.給短文加個標題:《 》
【答案】
28.形容聲音非常大。 對某事尤其喜愛。
29.今后,沒有誰能像父親那樣做自己的眼睛了。
30.父親教小群學游泳 父親給小群講顏色 父親給小群買書包
31.父親也是個盲人,卻一直用愛鼓勵自己。
32.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充滿愛心。
33.明亮的眼睛
【解析】
28.本題考查對詞語的理解。
可聯系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
震耳欲聾:耳朵都快震聾了,這里形容浩瀚的江海發出的聲音很大。
情有獨鐘:形容對某一事物感情專注。這里指小群對紅色特別喜歡。
29.本題考查句式轉換。
反問句改陳述句就是:把反問詞去掉,肯定變否定或者否定變肯定,最后的問號變為句號。
在這里,應改為:今后,沒有人能像父親那樣做自己的眼睛了。
30.本題考查概括能力。
第②自然段寫的是父親讓小群觸摸水,聽水的聲音,后來又帶他到海邊學游泳,所以概括為:父親教小群
認識水,學游泳。
第③自然段由第一句話“難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說顏色。”可知,本段寫的是父親教小群認識顏色。
第⑤、⑥自然段寫的是父親為小群買米老鼠書包這件事的經過。
31.本題考查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根據第⑦自然段一位叔叔在追悼父親時說的話“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追求和奮斗,他對身邊的人充滿愛心,
作為一位雙目失明的人,他讓我們每一個結識他的人都從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勇氣……”可知父親對生
活、對他人的熱愛,不懈地追求和奮斗的勇氣,為小群指明了方向,鼓起了勇氣。由此小群明白了父親也
是個盲人,卻一直用愛鼓勵自己。
32.本題考查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文章結尾“我會長出一雙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這是小群在心里默默地流淚祈禱的話,可知一
雙明亮的眼睛對于一個盲人來說,對生活的熱愛和勇氣是十分重要的,就好比擁有了一雙明亮的眼睛。因
此,小群會像父親一樣,熱愛生活,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33.本題考查標題的概括。
文章寫了兩個雙目失明的人,通過種種事例,他們那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正常人達不到的,就像
是“明亮的眼睛”一樣鮮活,所以用“明亮的眼睛”為題目較貼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