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銅藝術》一、教材分析《青銅藝術》一課屬于新課程標準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課程。始于夏、興于商周的青銅文化,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充滿神秘、充滿新鮮與好奇。本課意在帶領學生進入這個古老而蘊藏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度暢游一番,讓學生初步學會欣賞青銅藝術(造型、紋樣、銘文特征),幫助學生了解祖國優秀文化,弘揚我國民族藝術。二、教學目標藝術表現:運用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的方法進行欣賞評述活動,從青銅器的造型、紋樣以及文字等方面來了解青銅藝術的特點;創意實踐: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古代青銅藝術,陶冶藝術情操。審美感知:在欣賞青銅藝術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增強表達能力,發展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認識中國青銅藝術在人類文化上所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理解:通過欣賞評述的學習,學生的觀察力,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逐步提高,學生增加對祖國古代青銅藝術的了解與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三、教學重點、難點1. 教學重點:欣賞祖國古代的青銅藝術,了解青銅藝術的起源、發展和藝術特點。2. 教學難點:了解青銅器的造型、紋飾、銘文等的特點。四、教學過程(一)視頻導入1.播放視頻教師語言:同學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特別的視頻,你知道視頻中表現的是什么嗎?2.出示課題教師語言:我國古代青銅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造型精美,堪稱為國寶。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青銅藝術》。板書課題:《青銅藝術》。(二)講授新課1. 介紹青銅藝術的發展,青銅器是什么?教師語言: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也有的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紅銅加了錫、鉛以后,使銅的熔點降低,硬度加強。因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銅。我國青銅器的制造,遠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商代和西周時期是青銅器鑄造的鼎盛時期。“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由于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古代青銅器,多作為祭祀、隨葬品和生活用品。2. 青銅器用途介紹青銅器的特點:種類豐富、用途廣泛3.思考:從哪些角度欣賞青銅器的美呢?(欣賞《司母戊鼎》《銅奔馬》《長信宮燈》)多媒體展示教材中第一組青銅器圖片,賞析司母戊鼎、長信宮燈和銅奔馬青銅器《司母戊鼎》,師介紹:這是件商后期青銅器,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宮燈不僅體現了高深的藝術造詣,更將實用功能、凈化空氣的科學原理和優美的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煉技術,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引導學生根據資料賞析銅奔馬: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它昂頭嘶鳴,三足騰空,右后蹄踏一飛鳥,藝術造型優美,合乎力學平衡原理,給人以“騰云凌霧,一躍千里”之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找一找:蓮鶴方壺上有哪些動物造型?師作介紹:這是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出土于河南新鄭,高122厘米,寬54厘米,這件巨大的青銅酒器,采用了圓雕、浮雕、焊接等多種技法鑄造而成,壺身通體布滿了盤曲的龍形裝飾紋,兩側并鑄有圓雕的龍形細長雙耳,底部兩只伏獸,負壺而走。在壺蓋周圍并列雙層向外展開的蓮花瓣中,屹立著一只展翅欲飛的仙鶴,神秘的氣氛中烘托出一絲清新的感覺。小結:從造型角度觀賞:根據不同的用途,青銅器有各種不同的造型。4.青銅器紋樣從紋樣角度觀賞:青銅器上常飾有動物紋、幾何紋、人事活動的圖案,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教師語言:四羊方尊、宴樂攻戰紋壺等,讓同學們欣賞青銅器上的飾紋以及人物活動等圖案。通過觀察得出:三件青銅器不僅造型美觀,紋飾也非常漂亮,初步了解幾種青銅器常見紋飾:饕餮紋、鳳鳥紋、獸面紋、龍紋等。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于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動于靜。喇叭狀勁張的方形口部,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幾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盡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腳踏實地的山羊,所以沒有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在尊的頸部飾有蕉葉、夔紋和獸面紋,肩部有4條龍相互蟠纏。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鑄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寧靜中有威嚴感。羊背和胸部飾有鱗紋,前腿為長冠鳥,圈足上飾有夔紋。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真是匠心獨運,恰到好處。5. 青銅器銘文教師語言:毛公鼎的銘文。上面記錄了周武王滅商的歷史事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從文字角度觀賞:中國古代青銅器有的還鑄有文字,這些文字通常稱為“銅器銘文”,它是研究漢字發展演變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6.小組討論:問題一:利簋的主人是利,作用是在祭祀中給神仙或祖先用的碗。問題二:上圓下方的典型形制,體現了中國古人認為天圓地方的古老觀念。問題三:饕餮紋問題四:記載了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是中國夏商周年代準確斷定的重要實物見證。(三)藝術實踐手繪文物介紹卡。教師語言:嘗試:從造型、紋樣、文字等方面來描述青銅器作品。(四)評價總結教師語言:請根據自己和同學們的表述,說一說自己的收獲。(五)知識拓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