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教學目標:1.能描述物質的一些特性;能通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2.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通過實驗,探究密度是物質的特性3.學會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種物質的密度二、教學重、難點、考點重點: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難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考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利用密度計算公式進行簡單計算。三、學習方法指導引導學生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目鏡和物鏡的成像情況。四、教學準備:天平、刻度尺、銅塊、鐵塊、水、燒杯等五、教學流程預設1、學生自主學習(15分鐘)2、根據學習情況,進行重難點講解(15分鐘)3、達標檢測、小組展示(10分鐘)4、小結與布置作業(5分鐘) 六、重難精講知識點一: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1、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一般不同,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知識點二:密度1、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質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這反映了不同物質的不同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這種特性。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密度的公式:ρ=m/V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質量——千克(kg)V——體積——立方米(m3)密度的常用單位g/cm3,g/cm3單位大,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2、密度的應用:鑒別物質:ρ=m/V。測量不易直接測量的體積:V=m/ρ。測量不易直接測量的質量:m=ρV。七、作業布置及拓展:1、完成學案上的作業布置;2、完成本節課配套練習3、預習下節課所學內容。 【教學補充】 八、教學反思 教研組長審批意見:審批人: 年 月 日【導學過程】 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 第2節 密度一、學習目標:1.能描述物質的一些特性;能通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2.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通過實驗,探究密度是物質的特性3.學會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種物質的密度二、重點難點:重點: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難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三、自主探究1.實驗探究:設計實驗方案:選取三組體積.質量不同的水,銅,鐵三種物質作為探索對象;進行實驗 :選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為探索工具;分別測量三種物質的體積和質量;求出它們單位體積的質量進行比較,并將實驗數據填入下表中。項目對象 質量( g ) 體積( cm3 ) 質量/體積( )銅1 銅2 銅3 鐵1 鐵2 鐵3 根據實驗數據,小組內交流討論:對比實驗結果說明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m表示物體的質量,v表示物體的體積,p表示物質的密度,則密度的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密度的單位:______,常用單位____________它們的換算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2.自主閱讀課本,找出下列物質的密度,并說出它們的物理意義。ρ水= ρ冰= ρ水銀= 3.應用:【例題】體育鍛煉用的“鐵球”,質量為4kg,體積為0、57dm3,這個“鐵球”是鉛做的嗎? 四、達標測試:1.水的密度是1.0× 103 kg /m 3,讀作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2.質量是21.6 g的蠟塊體積是24 cm3 ,蠟塊的密度是______kg /m 3,將這蠟塊切掉一半,剩下半塊蠟的密度是______kg /m 3.3.一個瓶子最多能盛1000 g水,用這瓶子盛煤油,最多可盛______g.(ρ油=0.8×103 kg/m3)4.下列說法中的物體,質量和密度都不變的是( )A.被“神七”從地面帶人太空的照相機 B.密閉容器內的冰熔化成水C.一支粉筆被老師用去一半 D.礦泉水喝掉一半后放人冰箱凍成冰5.一定量的冰熔化成水,在此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密度不變,體積變大 B.密度變小,體積增大C.密度變大,體積變小 D.密度不變,體積變小五、作業布置1、影視中拍攝房屋倒塌砸傷人的特技鏡頭時,常選用泡沫塑料做道具,這是因為泡沫塑料)( )A.不導電 B.體積大 C.比熱容小 D.密度小2.?小王同學閱讀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A.?不同的物質,密度一定不同B.固體的密度都比液體的大??C.?同種物質在不同狀態下,其密度不同D.?質量相等的實心銅塊和實心鉛塊,銅塊的體積比鉛塊3.圖所示:有四只相同體積的燒杯,依次各盛有質量相等的煤油、汽油、植物油和硫酸(ρ硫酸>ρ植物油>ρ煤油>ρ汽油),其中盛汽油的燒杯是(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