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暨陽初中教育共同體2023-2024學年社會法治七年級上學期10月階段性測試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暨陽初中教育共同體2023-2024學年社會法治七年級上學期10月階段性測試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暨陽初中教育共同體2023-2024學年社會法治七年級上學期10月階段性測試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4七上·諸暨月考)我國是世界遠古人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有著豐富多樣的遠古人類遺跡,如果要去探尋中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遺跡,我們應該到下列的(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2.(2024七上·諸暨月考)友善同學假期在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參觀時,觀看了4D科普動畫電影《北京人》,他在電影中不可能看到北京人(  )
A.掌握了鉆孔技術 B.結成群體生活
C.使用打制石器 D.用火燒烤食物
3.(2024七上·諸暨月考)河姆渡原始居民所處的長江流域氣候濕潤,草木茂盛,蟲獸較多。請你推斷他們居住的房屋樣式應是(  )
A. B.
C. D.
4.(2023七上·仙居期中)如果我們把“黃河流域、種植粟和蔬菜、原始農耕文化”等要素結合在一起,那么可以判斷出該遺址是(  )
A.元謀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良渚遺址 D.半坡遺址
5.(2024七上·諸暨月考)“我中華民族,天寶物華,地靈人杰,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或招之聚于華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天水一方,其源蓋皆出于始祖軒轅也。”這篇祭文是在贊頌中國古代的(  )
A.黃帝 B.炎帝 C.大禹 D.商湯
6.(2024七上·諸暨月考)制作年代標尺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的展示出來。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其中②處應該是(  )
A.商朝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 C.夏朝的建立 D.東周的建立
7.(2024七上·諸暨月考)商朝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殷,是因為下列哪一事件(  )
A.商湯滅夏 B.武王伐紂 C.盤庚遷都 D.平王東遷
8.(2024七上·諸暨月考)郭沫若說:“一片甲骨驚天下”。驚天下的甲骨文(  )
A.記錄了夏朝歷史 B.發現于西周時期
C.至今仍無法破譯 D.是已知最早漢字
9.(2024七上·諸暨月考)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利簋,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這反映出青銅器(  )
A.制作工藝高超 B.銘文內容豐富
C.具有史料價值 D.數量逐漸增多
10.(2024七上·諸暨月考)“任用管仲為相,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偉業”的是(  )
A.齊桓公 B.晉文公 C.秦始皇 D.楚莊王
11.(2024七上·諸暨月考)孟子之所以說“春秋無義戰”,最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戰爭(  )
A.阻礙了各民族交融 B.大大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
C.不利于國家的統一 D.給人民帶來了災難與痛苦
12.(2024七上·諸暨月考)改革常常伴隨著利益格局的調整。按照商鞅變法的規定,應該獲得獎勵的人是(  )
①勤于耕織的人 ②經商的人
③戰場立功的人 ④固守傳統的貴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4七上·諸暨月考)如圖為戰國后期形勢圖,其中逐漸成為最強大諸侯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24七上·諸暨月考)“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互相轉化的道理,這和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某學派的觀點不謀而合。下列選項中的思想觀點,出自該學派的是(  )
A.無為而治 B.提倡節儉 C.以德治國 D.中央集權
15.(2024七上·諸暨月考)假如你生活在秦朝,遇上了當時的一個官吏,你認為這位官吏說的哪些話是可信的(  )
①剛剛拜會了我縣的縣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體發布了一個告示
③朋友送給我一部《論語》
④我下個月送兒子去太學讀書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2024七上·諸暨月考)一篇題為“中國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樂部已揭竿而起”的評論文章分析了中國足球環境方面的問題。評論文章中引用的成語:“揭竿而起”源自(  )
A.國人暴動 B.陳勝、吳廣起義
C.楚漢之爭 D.赤壁之戰
17.(2024七上·諸暨月考)《史記 漢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后來談到為何能戰勝項羽時說: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敗了。材料說明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是(  )
A.劉邦實力一直強于項羽
B.劉邦個人的戰斗力強于項羽
C.劉邦重視民心,任用人才;項羽驕傲自滿
D.項羽的人才更多
18.(2024七上·諸暨月考)西漢建立之初,“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為改變這種狀況,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修建都江堰 B.統一度量衡
C.休養生息 D.鹽鐵官營專賣
19.(2024七上·諸暨月考)下列措施屬于漢高祖劉邦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的是(  )
A.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 B.重視“以德化民”
C.提倡勤儉治國 D.下令“兵皆罷歸家”
20.(2024七上·諸暨月考)漢武帝時,將京畿以外地區分為十三州部,設刺史,每年定期巡視所部郡國。漢武帝此舉是為了(  )
A.分化王國力量 B.提升儒學地位
C.加強中央集權 D.拓展統治范圍
二、材料題(4小題,共60分)
21.(2024七上·諸暨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傳說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①____”。
材料二 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最高統治者。從此②____取代了①,“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材料三 周初將王族、功臣以及舊貴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受封者則必須對周王承擔各種義務,并受周王控制。
(1)請你結合所學內容,將材料一、二中的橫線補充完整。
(2)材料二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什么朝代?
(3)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實行的哪種政治制度?此項制度在當時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2.(2024七上·諸暨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在農業發展的同時,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
——摘自部編版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平王之時,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記 周本紀》
材料三:成為戰國晚期秦國國家建設和政治管理指南的《韓非子》一書,可能是先秦諸子中說到“天下”一語頻率最高的,竟然多達262次。很顯然,謀求統一,謀求對“天下”的統治,成為戰國社會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已經成為秦國十分明確的政治目的。
——摘編自《光明日報》
(1)根據材料一,說明春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時的政治特征。
(3)根據材料三,從社會趨勢、經濟基礎、個人因素三方面簡析秦能實現統一的原因。
23.(2024七上·諸暨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答題。
(1)圖1人物是誰?大詩人李白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句來盛贊他的哪一項偉大功績?
(2)圖2涉及了秦朝實行的哪兩項鞏固措施?
(3)請完善圖3的“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在A、B處填入恰當的內容。
(4)圖3中,秦朝在地方實行什么制度?這一制度對后世有何深遠影響
24.(2024七上·諸暨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為其國,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1)材料一是誰向哪位皇帝所提的建議?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誰的建議?請你用一句話來概括材料二的觀點。這一建議的實施有什么歷史影響?
(3)材料二中的“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是指哪家學說?為了推行此學說又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4)兩則材料反映了西漢在哪兩個方面完成了大一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遺跡”并結合所學可知,元謀人是我國境內最早的遠古居民,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A項正確;
北京人距今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晚于元謀人,B項錯誤;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距今約七千年至五千年,晚于元謀人,C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謀人,解題的關鍵信息是“中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遺跡”,結合元謀人生活的時間和特點解答,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三萬年的山頂洞人掌握了鉆孔技術,A項錯誤,符合題意;
北京人距今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處于舊石器時代,過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燒烤食物,BCD三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北京人,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北京人的所處的時期和生活生產狀況,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3.【答案】C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當地氣候濕潤,草木茂盛,蟲獸較多,受這一地理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房屋樣式是干欄式民居。依據圖示信息可知,C項是干欄式民居,正確;
A項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樣式,錯誤;
B項是穴居,錯誤;
D項是現代城市建筑,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樣式及其原因,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識圖的能力。
4.【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里,過著定居生活,還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制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D項正確;
元謀人遺址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河姆渡遺址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良渚遺址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半坡的原始農耕,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5.【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始祖軒轅也”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祭文贊頌的是黃帝,黃帝是傳說中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相傳黃帝造出宮室、車船、衣裳,發明指南車,被稱為“軒轅氏”,A項正確;
炎帝被稱為神農氏,B項錯誤;
大禹、商湯均與“始祖軒轅也”不符,C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黃帝和炎帝,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始祖軒轅也”,結合黃帝的貢獻和地位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6.【答案】A
【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依據年代標尺可知,②處的時間是約公元前1600年,結合所學可知,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A項正確;
西周建立是在約公元前1046年,B項錯誤;
夏朝建立是在約公元前2070年,C項錯誤;
東周開始的時間是公元前770年,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商朝的建立,解題的關鍵是抓住②處的時間,結合商朝建立的時間解答,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7.【答案】C
【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 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以亳為都城,商朝前期屢次遷都,商朝中期,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從此穩定下來,因此商朝又稱殷朝,C項正確,A項錯誤;
武王伐紂后,商朝滅亡,西周建立,B項錯誤;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商朝的建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盤庚遷都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8.【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是已知最早漢字,D項正確;
甲骨文記錄的是商朝的歷史,而非夏朝,A項錯誤;
甲骨文發現于清朝末年的河南殷墟,B項錯誤;
甲骨文目前取得共識的破譯字有1300多個,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甲骨文的含義、記錄內容、發現時間和地點以及地位等知識,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9.【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可知,青銅器利簋中的銘文可以印證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說明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C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提及青銅器的制作工藝和數量,無法得出AD兩項的結論,錯誤;
青銅器利簋中的銘文只涉及了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不能體現內容豐富,B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解題的關鍵信息是“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結合青銅器的史料價值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0.【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A項正確;
晉文公、楚莊王均不是春秋首霸,BD兩項錯誤;
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個皇帝,完成統一后,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C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動蕩的春秋時期,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信息,結合齊桓公稱霸的史實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1.【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的戰爭是各諸侯國為爭奪霸權而進行的非正義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和痛苦,因此孟子稱其為“春秋無義戰”,D項正確;
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促進了各民族的交融,而且阻礙,A項錯誤;
B項不是孟子說“春秋無義戰”的主要原因,錯誤;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有利于國家的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奠定基礎,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動蕩的春秋時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性質和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2.【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規定,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因此勤于耕織的人和戰場立功的人會得到獎勵,①③正確,A項正確;
商鞅提倡重農抑商,因此經商的人不會得到獎勵,②錯誤;商鞅變法中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因此固守傳統的貴族不會得到獎勵,④錯誤,B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3.【答案】C
【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大增,戰國后期,逐漸成為最強大諸侯國。秦國位于陜西關中地區,都城在咸陽,依據圖示可知,③是秦國,C項正確;
①是齊國,A項錯誤;
②是楚國,B項錯誤;
④是燕國,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戰國七雄,解題的關鍵是要知道戰國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是秦國,知道秦國的地理位置,結合圖示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14.【答案】A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互相轉化的道理”可知,反映的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道家還主張無為而治,A項正確;
B項是墨家的思想,錯誤;
C項是儒家的思想,錯誤;
D項是法家的思想,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互相轉化的道理”,結合道家的思想主張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5.【答案】A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注意題干時間“秦朝”,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縣的最高長官是縣令,①說法正確;秦始皇將文字統一為小篆,作為官方文字,因此②說法正確,A項正確;
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實行焚書坑儒,《論語》屬于儒家經典,因此③說法錯誤;太學創辦于漢武帝時,因此④說法錯誤,B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解題的關鍵信息是題干時間“秦朝”,結合郡縣制和秦朝鞏固統一的其他措施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6.【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末年,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號召大家推翻秦朝統治,因此成語“揭竿而起”源自陳勝、吳廣起義,B項正確;
ACD三項均“揭竿而起”無關,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秦末農民戰爭,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陳勝、吳廣起義的概況,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17.【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約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可知,劉邦重視民心,任用人才;依據材料“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項羽驕傲自滿,C項正確;
楚漢戰爭時,劉邦實力不如項羽,A項錯誤;
材料體現不出劉邦個人的戰斗力強于項羽,B項錯誤;
依據材料“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劉邦的人才更多,項羽的人才少,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秦末農民起義,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約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主旨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8.【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可知,體現了漢初經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漢初統治者奉行黃老無為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C項正確;
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A項錯誤;
統一度量衡是商鞅和秦始皇,B項錯誤;
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官營專賣,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抓住材料時間,結合西漢初年的社會經濟狀況和休養生息政策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9.【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為了鞏固政權和恢復發展經濟,漢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讓士兵還鄉務農,釋放奴婢為平民,采取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等,D項正確;
漢文帝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A項錯誤;
漢文帝、漢景帝重視“以德化民”,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BC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漢高祖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0.【答案】C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設刺史監察地方,其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即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
A項是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錯誤;
B項是漢武帝在思想上的措施,錯誤;
刺史設立在國內地方上,D項是漢武帝時派衛青、霍去病三擊匈奴的作用,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設立刺史的目的,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1.【答案】(1)①禪讓制;②世襲制
(2)夏朝
(3)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禪讓制;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最高統治者。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因此①應填禪讓制;②應填世襲制。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禹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最高統治者。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因此材料二中的現象最早出現在夏朝。
(3)依據材料“周初將王族、功臣以及舊貴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受封者則必須對周王承擔各種義務,并受周王控制”可知,反映的是西周實行的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王族、功臣以及舊貴族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諸侯國享有較多權力,也要承擔一定義務。作用: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點評】本題考查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禪讓制的含義世襲制的內容和特點解答;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夏朝的建立和世襲制建立的時間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三,結合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2.【答案】(1)農業: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商業: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
(2)政治特征: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逐漸瓦解
(3)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或“統一是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或“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六國,具備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即位后,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招募各國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時聽取建議,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情況:依據材料“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可知,農業方面,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依據“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可知,手工業方面,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商業:依據“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可知,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
(2)政治特征:依據材料“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結合春秋時期的政治狀況可知,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逐漸瓦解。
(3)原因:依據材料“先秦諸子中說到‘天下’一語頻率最高的,竟然多達262次”“謀求統一,謀求對‘天下’的統治,成為戰國社會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并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因此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依據“謀求統一,謀求對‘天下’的統治,成為戰國社會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已經成為秦國十分明確的政治目的”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六國,具備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即位后,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招募各國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時聽取建議,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點評】本題考查動蕩的春秋時期、秦的統一。第一問,依據材料一,從農業、手工業、商業等角度分析;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春秋時期的政治狀況分析;第三問,依據材料三,結合秦完成統一的原因從民心所向、商鞅變法及其影響、人才等角度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3.【答案】(1)秦始皇;統一六國
(2)統一文字和貨幣。
(3)A:丞相;B:地方政府。
(4)郡縣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人物:依據圖1可知,該人物是秦始皇。功績:材料“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可知,體現的是秦始皇滅掉東方六國,完成統一。
(2)措施:依據圖2可知,反映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和統一貨幣的措施。
(3)依據圖3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三公是指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郡縣是秦朝的地方政府,因此A應填丞相,B應填地方政府。
(4)制度:依據圖3中的“郡”“縣”可知,地方制度是郡縣制。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郡縣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第一問,依據圖1和材料“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結合秦始皇及其統一六國的功績解答;第二問,依據圖2,結合秦朝統一文字和貨幣的措施解答;第三問,依據圖3,結合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的內容解答;第四問,依據圖3,結合郡縣制的內容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4.【答案】(1)主父偃;漢武帝;加強對地方控制,中央集權
(2)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使得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儒家;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作為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4)政治、思想。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人物和皇帝:依據材料“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為其國,必稍自弱矣”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一是主父偃向漢武帝所提的建議,這個建議是實行推恩令。目的: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是解決王國問題,加強對地方控制,加強中央集權。
(2)人物和觀點:依據材料“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是董仲舒的建議,他主張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歷史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董仲舒的這一思想適應了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被漢武帝采納,使得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派別:依據材料“六藝之科、孔子之術”并結合所學可知,“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是指儒家學說。具有措施:結合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解答,即為了推行此學說,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
(4)方面:依據材料“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為其國,必稍自弱矣”并結合所學可知,體現的是推恩令,這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的措施;依據材料“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并結合所學可知,體現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上的措施。因此兩則材料反映了西漢在政治和思想兩方面完成了大一統。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推恩令及其目的解答;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董仲舒的思想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及其目的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二,結合董仲舒的思想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和思想上的措施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 / 1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暨陽初中教育共同體2023-2024學年社會法治七年級上學期10月階段性測試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4七上·諸暨月考)我國是世界遠古人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有著豐富多樣的遠古人類遺跡,如果要去探尋中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遺跡,我們應該到下列的(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遺跡”并結合所學可知,元謀人是我國境內最早的遠古居民,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A項正確;
北京人距今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晚于元謀人,B項錯誤;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距今約七千年至五千年,晚于元謀人,C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謀人,解題的關鍵信息是“中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遺跡”,結合元謀人生活的時間和特點解答,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2024七上·諸暨月考)友善同學假期在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參觀時,觀看了4D科普動畫電影《北京人》,他在電影中不可能看到北京人(  )
A.掌握了鉆孔技術 B.結成群體生活
C.使用打制石器 D.用火燒烤食物
【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三萬年的山頂洞人掌握了鉆孔技術,A項錯誤,符合題意;
北京人距今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處于舊石器時代,過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燒烤食物,BCD三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北京人,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北京人的所處的時期和生活生產狀況,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3.(2024七上·諸暨月考)河姆渡原始居民所處的長江流域氣候濕潤,草木茂盛,蟲獸較多。請你推斷他們居住的房屋樣式應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當地氣候濕潤,草木茂盛,蟲獸較多,受這一地理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房屋樣式是干欄式民居。依據圖示信息可知,C項是干欄式民居,正確;
A項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樣式,錯誤;
B項是穴居,錯誤;
D項是現代城市建筑,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樣式及其原因,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識圖的能力。
4.(2023七上·仙居期中)如果我們把“黃河流域、種植粟和蔬菜、原始農耕文化”等要素結合在一起,那么可以判斷出該遺址是(  )
A.元謀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良渚遺址 D.半坡遺址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里,過著定居生活,還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制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D項正確;
元謀人遺址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河姆渡遺址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良渚遺址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半坡的原始農耕,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5.(2024七上·諸暨月考)“我中華民族,天寶物華,地靈人杰,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或招之聚于華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天水一方,其源蓋皆出于始祖軒轅也。”這篇祭文是在贊頌中國古代的(  )
A.黃帝 B.炎帝 C.大禹 D.商湯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始祖軒轅也”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祭文贊頌的是黃帝,黃帝是傳說中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相傳黃帝造出宮室、車船、衣裳,發明指南車,被稱為“軒轅氏”,A項正確;
炎帝被稱為神農氏,B項錯誤;
大禹、商湯均與“始祖軒轅也”不符,C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黃帝和炎帝,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始祖軒轅也”,結合黃帝的貢獻和地位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6.(2024七上·諸暨月考)制作年代標尺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的展示出來。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其中②處應該是(  )
A.商朝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 C.夏朝的建立 D.東周的建立
【答案】A
【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依據年代標尺可知,②處的時間是約公元前1600年,結合所學可知,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A項正確;
西周建立是在約公元前1046年,B項錯誤;
夏朝建立是在約公元前2070年,C項錯誤;
東周開始的時間是公元前770年,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商朝的建立,解題的關鍵是抓住②處的時間,結合商朝建立的時間解答,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7.(2024七上·諸暨月考)商朝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殷,是因為下列哪一事件(  )
A.商湯滅夏 B.武王伐紂 C.盤庚遷都 D.平王東遷
【答案】C
【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 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以亳為都城,商朝前期屢次遷都,商朝中期,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從此穩定下來,因此商朝又稱殷朝,C項正確,A項錯誤;
武王伐紂后,商朝滅亡,西周建立,B項錯誤;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商朝的建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盤庚遷都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8.(2024七上·諸暨月考)郭沫若說:“一片甲骨驚天下”。驚天下的甲骨文(  )
A.記錄了夏朝歷史 B.發現于西周時期
C.至今仍無法破譯 D.是已知最早漢字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是已知最早漢字,D項正確;
甲骨文記錄的是商朝的歷史,而非夏朝,A項錯誤;
甲骨文發現于清朝末年的河南殷墟,B項錯誤;
甲骨文目前取得共識的破譯字有1300多個,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甲骨文的含義、記錄內容、發現時間和地點以及地位等知識,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9.(2024七上·諸暨月考)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利簋,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這反映出青銅器(  )
A.制作工藝高超 B.銘文內容豐富
C.具有史料價值 D.數量逐漸增多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可知,青銅器利簋中的銘文可以印證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說明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C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提及青銅器的制作工藝和數量,無法得出AD兩項的結論,錯誤;
青銅器利簋中的銘文只涉及了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不能體現內容豐富,B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解題的關鍵信息是“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結合青銅器的史料價值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0.(2024七上·諸暨月考)“任用管仲為相,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偉業”的是(  )
A.齊桓公 B.晉文公 C.秦始皇 D.楚莊王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A項正確;
晉文公、楚莊王均不是春秋首霸,BD兩項錯誤;
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個皇帝,完成統一后,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C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動蕩的春秋時期,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信息,結合齊桓公稱霸的史實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1.(2024七上·諸暨月考)孟子之所以說“春秋無義戰”,最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戰爭(  )
A.阻礙了各民族交融 B.大大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
C.不利于國家的統一 D.給人民帶來了災難與痛苦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的戰爭是各諸侯國為爭奪霸權而進行的非正義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和痛苦,因此孟子稱其為“春秋無義戰”,D項正確;
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促進了各民族的交融,而且阻礙,A項錯誤;
B項不是孟子說“春秋無義戰”的主要原因,錯誤;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有利于國家的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奠定基礎,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動蕩的春秋時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性質和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2.(2024七上·諸暨月考)改革常常伴隨著利益格局的調整。按照商鞅變法的規定,應該獲得獎勵的人是(  )
①勤于耕織的人 ②經商的人
③戰場立功的人 ④固守傳統的貴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規定,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因此勤于耕織的人和戰場立功的人會得到獎勵,①③正確,A項正確;
商鞅提倡重農抑商,因此經商的人不會得到獎勵,②錯誤;商鞅變法中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因此固守傳統的貴族不會得到獎勵,④錯誤,B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3.(2024七上·諸暨月考)如圖為戰國后期形勢圖,其中逐漸成為最強大諸侯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大增,戰國后期,逐漸成為最強大諸侯國。秦國位于陜西關中地區,都城在咸陽,依據圖示可知,③是秦國,C項正確;
①是齊國,A項錯誤;
②是楚國,B項錯誤;
④是燕國,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戰國七雄,解題的關鍵是要知道戰國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是秦國,知道秦國的地理位置,結合圖示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14.(2024七上·諸暨月考)“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互相轉化的道理,這和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某學派的觀點不謀而合。下列選項中的思想觀點,出自該學派的是(  )
A.無為而治 B.提倡節儉 C.以德治國 D.中央集權
【答案】A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互相轉化的道理”可知,反映的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道家還主張無為而治,A項正確;
B項是墨家的思想,錯誤;
C項是儒家的思想,錯誤;
D項是法家的思想,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互相轉化的道理”,結合道家的思想主張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5.(2024七上·諸暨月考)假如你生活在秦朝,遇上了當時的一個官吏,你認為這位官吏說的哪些話是可信的(  )
①剛剛拜會了我縣的縣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體發布了一個告示
③朋友送給我一部《論語》
④我下個月送兒子去太學讀書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注意題干時間“秦朝”,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縣的最高長官是縣令,①說法正確;秦始皇將文字統一為小篆,作為官方文字,因此②說法正確,A項正確;
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實行焚書坑儒,《論語》屬于儒家經典,因此③說法錯誤;太學創辦于漢武帝時,因此④說法錯誤,B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解題的關鍵信息是題干時間“秦朝”,結合郡縣制和秦朝鞏固統一的其他措施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6.(2024七上·諸暨月考)一篇題為“中國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樂部已揭竿而起”的評論文章分析了中國足球環境方面的問題。評論文章中引用的成語:“揭竿而起”源自(  )
A.國人暴動 B.陳勝、吳廣起義
C.楚漢之爭 D.赤壁之戰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末年,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號召大家推翻秦朝統治,因此成語“揭竿而起”源自陳勝、吳廣起義,B項正確;
ACD三項均“揭竿而起”無關,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秦末農民戰爭,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陳勝、吳廣起義的概況,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17.(2024七上·諸暨月考)《史記 漢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后來談到為何能戰勝項羽時說: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敗了。材料說明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是(  )
A.劉邦實力一直強于項羽
B.劉邦個人的戰斗力強于項羽
C.劉邦重視民心,任用人才;項羽驕傲自滿
D.項羽的人才更多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約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可知,劉邦重視民心,任用人才;依據材料“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項羽驕傲自滿,C項正確;
楚漢戰爭時,劉邦實力不如項羽,A項錯誤;
材料體現不出劉邦個人的戰斗力強于項羽,B項錯誤;
依據材料“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劉邦的人才更多,項羽的人才少,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秦末農民起義,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約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主旨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8.(2024七上·諸暨月考)西漢建立之初,“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為改變這種狀況,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修建都江堰 B.統一度量衡
C.休養生息 D.鹽鐵官營專賣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可知,體現了漢初經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漢初統治者奉行黃老無為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C項正確;
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A項錯誤;
統一度量衡是商鞅和秦始皇,B項錯誤;
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官營專賣,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抓住材料時間,結合西漢初年的社會經濟狀況和休養生息政策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9.(2024七上·諸暨月考)下列措施屬于漢高祖劉邦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的是(  )
A.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 B.重視“以德化民”
C.提倡勤儉治國 D.下令“兵皆罷歸家”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為了鞏固政權和恢復發展經濟,漢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讓士兵還鄉務農,釋放奴婢為平民,采取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等,D項正確;
漢文帝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A項錯誤;
漢文帝、漢景帝重視“以德化民”,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BC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漢高祖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0.(2024七上·諸暨月考)漢武帝時,將京畿以外地區分為十三州部,設刺史,每年定期巡視所部郡國。漢武帝此舉是為了(  )
A.分化王國力量 B.提升儒學地位
C.加強中央集權 D.拓展統治范圍
【答案】C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設刺史監察地方,其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即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
A項是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錯誤;
B項是漢武帝在思想上的措施,錯誤;
刺史設立在國內地方上,D項是漢武帝時派衛青、霍去病三擊匈奴的作用,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設立刺史的目的,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二、材料題(4小題,共60分)
21.(2024七上·諸暨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傳說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①____”。
材料二 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最高統治者。從此②____取代了①,“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材料三 周初將王族、功臣以及舊貴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受封者則必須對周王承擔各種義務,并受周王控制。
(1)請你結合所學內容,將材料一、二中的橫線補充完整。
(2)材料二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什么朝代?
(3)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實行的哪種政治制度?此項制度在當時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答案】(1)①禪讓制;②世襲制
(2)夏朝
(3)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禪讓制;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最高統治者。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因此①應填禪讓制;②應填世襲制。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禹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最高統治者。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因此材料二中的現象最早出現在夏朝。
(3)依據材料“周初將王族、功臣以及舊貴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受封者則必須對周王承擔各種義務,并受周王控制”可知,反映的是西周實行的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王族、功臣以及舊貴族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諸侯國享有較多權力,也要承擔一定義務。作用: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點評】本題考查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禪讓制的含義世襲制的內容和特點解答;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夏朝的建立和世襲制建立的時間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三,結合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2.(2024七上·諸暨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在農業發展的同時,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
——摘自部編版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平王之時,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記 周本紀》
材料三:成為戰國晚期秦國國家建設和政治管理指南的《韓非子》一書,可能是先秦諸子中說到“天下”一語頻率最高的,竟然多達262次。很顯然,謀求統一,謀求對“天下”的統治,成為戰國社會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已經成為秦國十分明確的政治目的。
——摘編自《光明日報》
(1)根據材料一,說明春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時的政治特征。
(3)根據材料三,從社會趨勢、經濟基礎、個人因素三方面簡析秦能實現統一的原因。
【答案】(1)農業: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商業: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
(2)政治特征: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逐漸瓦解
(3)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或“統一是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或“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六國,具備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即位后,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招募各國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時聽取建議,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情況:依據材料“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可知,農業方面,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依據“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可知,手工業方面,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商業:依據“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可知,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
(2)政治特征:依據材料“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結合春秋時期的政治狀況可知,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逐漸瓦解。
(3)原因:依據材料“先秦諸子中說到‘天下’一語頻率最高的,竟然多達262次”“謀求統一,謀求對‘天下’的統治,成為戰國社會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并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因此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依據“謀求統一,謀求對‘天下’的統治,成為戰國社會十分急切的政治要求,已經成為秦國十分明確的政治目的”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六國,具備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即位后,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招募各國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時聽取建議,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點評】本題考查動蕩的春秋時期、秦的統一。第一問,依據材料一,從農業、手工業、商業等角度分析;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春秋時期的政治狀況分析;第三問,依據材料三,結合秦完成統一的原因從民心所向、商鞅變法及其影響、人才等角度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3.(2024七上·諸暨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答題。
(1)圖1人物是誰?大詩人李白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句來盛贊他的哪一項偉大功績?
(2)圖2涉及了秦朝實行的哪兩項鞏固措施?
(3)請完善圖3的“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在A、B處填入恰當的內容。
(4)圖3中,秦朝在地方實行什么制度?這一制度對后世有何深遠影響
【答案】(1)秦始皇;統一六國
(2)統一文字和貨幣。
(3)A:丞相;B:地方政府。
(4)郡縣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人物:依據圖1可知,該人物是秦始皇。功績:材料“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可知,體現的是秦始皇滅掉東方六國,完成統一。
(2)措施:依據圖2可知,反映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和統一貨幣的措施。
(3)依據圖3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三公是指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郡縣是秦朝的地方政府,因此A應填丞相,B應填地方政府。
(4)制度:依據圖3中的“郡”“縣”可知,地方制度是郡縣制。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郡縣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第一問,依據圖1和材料“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結合秦始皇及其統一六國的功績解答;第二問,依據圖2,結合秦朝統一文字和貨幣的措施解答;第三問,依據圖3,結合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的內容解答;第四問,依據圖3,結合郡縣制的內容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4.(2024七上·諸暨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為其國,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1)材料一是誰向哪位皇帝所提的建議?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誰的建議?請你用一句話來概括材料二的觀點。這一建議的實施有什么歷史影響?
(3)材料二中的“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是指哪家學說?為了推行此學說又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4)兩則材料反映了西漢在哪兩個方面完成了大一統?
【答案】(1)主父偃;漢武帝;加強對地方控制,中央集權
(2)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使得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儒家;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作為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4)政治、思想。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人物和皇帝:依據材料“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為其國,必稍自弱矣”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一是主父偃向漢武帝所提的建議,這個建議是實行推恩令。目的: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是解決王國問題,加強對地方控制,加強中央集權。
(2)人物和觀點:依據材料“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是董仲舒的建議,他主張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歷史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董仲舒的這一思想適應了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被漢武帝采納,使得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派別:依據材料“六藝之科、孔子之術”并結合所學可知,“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是指儒家學說。具有措施:結合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解答,即為了推行此學說,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
(4)方面:依據材料“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為其國,必稍自弱矣”并結合所學可知,體現的是推恩令,這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的措施;依據材料“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并結合所學可知,體現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上的措施。因此兩則材料反映了西漢在政治和思想兩方面完成了大一統。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推恩令及其目的解答;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董仲舒的思想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及其目的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二,結合董仲舒的思想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和思想上的措施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西县| 沽源县| 清水河县| 永安市| 阿鲁科尔沁旗| 阳新县| 罗甸县| 资源县| 托克逊县| 怀来县| 什邡市| 涪陵区| 深州市| 陆丰市| 临夏县| 大石桥市| 化州市| 宝清县| 西乡县| 民丰县| 博爱县| 乐平市| 翼城县| 丁青县| 新蔡县| 根河市| 库车县| 凌云县| 镇赉县| 张掖市| 鄄城县| 泾源县| 枣阳市| 密云县| 宜春市| 遂平县| 洪江市| 泸定县| 竹山县| 阿巴嘎旗|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