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學習目標】1.結合示意圖,判斷河流的不同發育階段,明確河流侵蝕作用和地貌特點的關系。(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2.結合實例,解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種地貌類型及形成過程。(區域認知、綜合思維)3.結合具體案例,說明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自主學習】一、河谷的演變1.作用過程:河流在流動過程中,破壞和搬運地表的物質。2.河谷種類(1)發育初期:以① 和向源頭侵蝕為主,使河谷不斷② 和延長,河谷的橫剖面呈“③ ”形。 (2)成熟期:以④ 為主,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橫剖面呈寬而淺的⑤ 。 二、沖積平原的形成1.作用過程: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⑥ 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 2.沖積平原的組成:山前沖積平原、⑦ 和⑧ 。 三、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1.聚落分布: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鄉村越⑨ 。 2.提供有利條件: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方便對外聯系和運輸;地勢⑩ ,土壤 ,有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農副產品。 3.選址首先考慮 的威脅。 主題探究:情境1 太行山脈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其東側是華北平原,西側為黃土高原。在太行山區,從南向北分布有數條河流,這些河流大部分自西向東流出太行山主脈地區后,在山脈東麓形成沖積扇。下圖示意太行山脈東麓沖積扇。 任務1 指出河流地貌A、B、C處的地貌類型。任務2 與B處河谷相比,說明C處河谷形態的主要特點,并簡述原因。任務3 描述A處沖積扇從扇頂到扇緣沉積物平均粒徑的變化特點,并說明原因。知識小結1.河流侵蝕的類型及對河谷的影響侵蝕方向 影響 分布河段 時段向源頭方向 (溯源侵蝕) 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 “V” 形谷 河源、 上游 河谷發育初期向下 (下蝕)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上中游橫向 (側蝕) 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U” 形谷 中下游 河谷發育中后期2.流水侵蝕地貌的縱剖面圖3.沖積平原三個組成部分的比較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山前沖積平原 山前 季節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搬運能力降低→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形成山前沖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成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堆積物顆粒由粗到細河漫灘平原 河流 中下 游 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水下堆積體→河漫灘→河流改道或繼續下蝕→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 廣三角洲 河口 地區 入海處水下坡度平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泥沙堆積→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分布對點訓練 下圖為虎跳峽景觀圖,峽長17 km,落差213 m,是萬里長江第一大峽谷,江面最窄處僅30余米,谷坡陡峭,蔚為壯觀。讀圖,回答1~2題。1.虎跳峽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堆積 B.冰川侵蝕C.風力侵蝕 D.流水侵蝕2.該峽谷分布在長江的( )。A.入海口附近 B.長江的中游河段C.長江上游河段 D.長江源頭情境2 廬山桑落洲唐·胡玢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任務1 桑落洲位于河流的 。 【答案】 凸岸(堆積岸)任務2 簡述河流地貌的演變規律。【答案】 ①上游侵蝕為主,下游侵蝕作用減弱,沉積作用增強;②凹岸侵蝕使河流不斷彎曲,凸岸不斷堆積,總體使河道向侵蝕岸移動。知識小結沖積平原 高原地區 山區自然 條件 較好 高原地區地勢高、氣候寒冷 差河流 地貌 類型 沖積平原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流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河流 地貌 條件 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且河網密布,有便捷的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 發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勢低、氣候溫暖,兩岸泥沙淤積而成的河漫灘平原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地勢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并淤積有肥沃的土壤聚落 分布 有的沿河發展,形成沿河聚落帶;有的沿海岸發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帶 大多呈條帶狀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如雅魯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 呈條帶狀分布于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兩岸發展【隨堂檢測】思維構建即時訓練 讀圖甲和圖乙,回答 1~2題。1.圖甲中,形成該河谷的地質作用依次是( )。A.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 風化作用C.冰川作用 流水作用D.風化作用 冰川作用2.圖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態分別出現在河流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堌堆是黃河下游地區的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臺地遺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漢朝均有較多的堌堆,漢朝以后的堌堆數量極少。讀黃河下游地區堌堆的空間分布圖,回答3~4題。3.考古發現堌堆主要分布在當時黃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區,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慮的是該地區( )。A.便于農耕 B.水運便利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4.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該地區( )。A.洪水頻發 B.戰爭頻繁C.鹽堿嚴重 D.干旱多發參考答案:自主學習:【答案】 ①向下 ②加深?、踁 ④側蝕?、莶坌巍、逌p弱?、吆勇┢皆、嗳侵奁皆、崦芗、馄教埂》饰帧『樗?br/>主題探究:情景1 【答案】 A為沖積扇,屬于流水沉積地貌;B為淺槽型河谷,C為“V”形河谷,都屬于流水侵蝕地貌。【答案】 C處河谷窄而深(或呈“V”形);C處河流流經山區,流速快,下切侵蝕作用強。【答案】 平均粒徑變小;從扇頂到扇緣地勢變緩,流速減慢。對點訓練【答案】 1.D 2.C【解析】 第1題,流水堆積一般形成平原、三角洲、沖積扇地貌;冰川侵蝕形成角峰、峽灣等地貌,冰川通常由于侵蝕作用而塑造“U”形谷;風力侵蝕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地貌;先由內力作用形成山體褶皺或斷層,然后河水在山體間流動,從山谷中穿過,流水的長年侵蝕形成虎跳峽,主要外力作用為流水侵蝕。第2題,由材料可知,虎跳峽是典型的“V”形谷,而河流塑造的“V”形谷多出現在河流中上游地區,一般來說,河流中上游地區地形崎嶇,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水在河道流淌的過程中,會產生較強的下蝕作用,使得河流的下蝕加深作用快于側蝕拓寬作用,從而形成“V”形谷。情景2:任務1 桑落洲位于河流的 。 【答案】 凸岸(堆積岸)任務2 簡述河流地貌的演變規律。【答案】 ①上游侵蝕為主,下游侵蝕作用減弱,沉積作用增強;②凹岸侵蝕使河流不斷彎曲,凸岸不斷堆積,總體使河道向侵蝕岸移動。即時訓練【答案】 1.C 2.D【解析】 第1題,讀圖乙可知,R河流源頭地帶的海拔接近5 000 m,說明源頭附近有冰川活動,源頭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從圖甲的河谷形態看,該處河谷狹窄,呈“V”形,應是河流的上游河谷,且該“V”形河谷出現在一個大槽形谷的底部,說明該河谷是先經冰川侵蝕,后經流水侵蝕形成的。第2題,圖乙中E示意的河谷形態是河流在山谷中的形態,應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圖乙中F示意的河谷呈現出展寬的特征,應位于河流的下游。【答案】 3.A 4.A【解析】 第3題,黃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區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便于農耕,可以獲得相對充足的食物,因此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慮的是該地區便于農耕;水運便利、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均為影響因素的單個方面,不全面。第4題,黃河下游位于季風氣候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大,水患災害多,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該地區洪水頻發;戰爭頻繁、鹽堿嚴重、干旱多發對先民建造堌堆的影響不大。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