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語文一輪復習---文言基礎篇目復習《歸園田居》【回顧舊知】1.走近作者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后人稱之為“靖節(jié)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他是東晉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情感真摯,詩味醇厚,風格平淡,語言清新自然。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田園詩從此以后不斷得到發(fā)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以田園生活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后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歌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2.題解回歸田園,種田度日,就是后世所說的隱居。3.創(chuàng)作背景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任職八十多天后即辭官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陶淵明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鄉(xiāng)居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愉悅的心情。課文選的是第一首。4.文化常識田園詩派是我國古代詩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淵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詩大部分取材于田園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語,有的近似歌謠,有的直抒胸臆,抒發(fā)詩人熱愛躬耕生活之情。語言平淡而自然,樸實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給人一種清新、靜謐、悠閑、純美的感受。陶淵明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境界,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情境,借以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與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園詩不斷發(fā)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名家輩出,王維、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類詩歌以描寫自然風光、農(nóng)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yōu)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誦讀先行】依照提醒,嘗試背誦默寫詩文。少……,性……。誤……,一……。羈……,池……。開……,守……。方……,草……。榆……,桃……。曖……,依……。狗……,雞……。戶……,虛……。久……,復……。【解釋詞語】重點詞語解釋少無適( )俗韻( ),性( )本( )愛( )丘山。誤落塵網(wǎng)( )中,一去( )三十年。羈(jī)鳥( )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于>南野( )際,守拙( )歸園田。方( )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yìn )后檐,桃李羅( )堂前。曖曖( )遠人村,依依( )墟里( )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 )無塵雜,虛室( )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 )得( )返自然。【文言翻譯】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譯文: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譯文: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譯文: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譯文: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譯文: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bǔ),天下歸心。譯文:【知識梳理】1.字音羈鳥( ) 守拙( ) 蔭后檐( ) 曖曖( )墟里煙( ) 狗吠( ) 樊籠( )2. 古今異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古義:今義:3.一詞多義(1)歸①守拙歸園田②周公吐哺,天下歸心③不圖子自歸④返璞歸真⑤男有分,女有歸(2)去①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④大江東去⑤為漢家除殘去穢【知識鏈接】白描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畫法;白描也是文學表現(xiàn)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xiàn)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陶淵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寫平淡質樸,不加任何修飾,卻極為精練自然。詩中所感觸到的田畝草屋、成蔭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黃昏的遠村、依依的炊煙、深巷中的狗吠、桑顛上的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經(jīng)詩人的點化,都增添了無窮的情趣,構成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白描”在古詩中的運用(1)刻畫人物,不繪背景,只突出主體。賣炭翁(節(jié)選)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屬于對人物肖像的白描手法,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寫,不僅準確地表現(xiàn)了賣炭翁的職業(yè)和年齡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勞作和痛苦生活。長期受煙火熏烤使皮膚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兩鬢蒼蒼”又表現(xiàn)出賣炭翁的凄楚和衰老。(2)敘寫事件,不求細致,只求簡明。田家(其一)聶夷中父耕原上田,子屬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全詩用白描的手法客觀敘事,沒有半句議論與抒情,卻深刻地提示了農(nóng)民深受苦難的根源。(3)白描手法用于寫景。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本曲運用了白描手法寫景;詩人連用九個名詞,分別描繪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不加渲染,繪成一幅蒼涼寂寥的秋景圖;表現(xiàn)出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我國優(yōu)秀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魯迅的作品,也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白描要求運用極簡省的語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不寫背景,只突出主題。不求細致,只求傳神。不尚華麗,務求樸實。如魯迅《故鄉(xiāng)》的開頭:“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寥寥數(shù)語,幾筆勾勒,不但將故鄉(xiāng)的深冬陰晦天色籠罩的原野,盡收筆底;而且字里行間,表露了蘊含在作者內心深處的深沉的悲涼。白描手法用于敘事,使人感到線條明晰,言簡意真。如《儒林外史》寫范進看中舉的報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動作,惟妙惟肖地描寫了事態(tài)的發(fā)展。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兩語就能依風景或環(huán)境,間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心理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些描寫,猶如用幾條墨線,簡單幾筆,特征顯露,盡傳神態(tài)。【素材積累】一、素材提煉【素材開發(fā)】不愿與污濁的官場同流合污的陶淵明以回歸田園的驚世之舉向人們展示了他脫俗的追求。可惜,在塵世的喧囂浮華中,我們的靈魂被沉重的枷鎖縛系,在物欲橫流的市場經(jīng)濟大背景下躁動不安,我們要學會為自己找片心靈的凈土,建設好那片心靈的家園,堅守那份淡泊與寧靜。【運用角度】“走向自然生活”“淡泊”“詩意棲居”“不為名利所累”“守住節(jié)操”等。【運用示例】0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文人里,又有誰能將心澄凈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采菊之外,還做了些什么?這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為中國無數(shù)文人選擇,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或許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一座文學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02我們怎樣在喧囂的塵世讓心中積郁的塊壘消散,怎樣在繁雜的市聲中讓浮躁的心靈寧靜,穿越時間隧道,在陶淵明的南野田園中飄蕩,與寂寞的詩魂傾心交談,或許能讓甘泉涌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且讓我們想像一下陶夫子歸家時的情景。寬袍大袖,迎著輕爽的河風,立于船頭的陶公,在這樣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溫馨的家居。他的神態(tài)是那樣的幸福、輕松、安詳、超脫,這時的他實實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小鳥呢!03陶淵明是寂寞的,這寂寞就在一個真字,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要做到這一個真字,還真需要一番勇氣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隨波逐流之間,在現(xiàn)實利益和神圣價值發(fā)生沖突時,選擇的天平最終將偏向哪一端?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的問題。“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人生是短暫的,人生需要曠達。現(xiàn)代人,守住內心的寂寞,別讓心靈蒙塵,因為寂寞是一種美麗,寂寞使人詩意地安居!二、閱讀拓展雜詩十二首(其一)陶淵明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賞析】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于同一年內,作于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經(jīng)八年。這是一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無根蒂:形容飄泊不定。陌: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就好像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分散隨風轉,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認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與死生變易無常的父母生身不同。這兩句是說,由于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的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意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落地:指誕生。這兩句是說,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歡:歡愉。這兩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應該聚在一起共飲。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于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本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精神,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和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種歡樂平淡中和、明凈淳樸。“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難再晨:是說沒有第二個早晨。這兩句是說,壯年不會第二次到來,一天之內沒有第二個早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兩句是說,趁著盛年之時應當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不會等待人。“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結尾四句常被人們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fā)上進。在今天,一般讀者對這四句詩作如此理解,未嘗不可。但在這首詩中,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徑庭,是鼓勵人們要活在當下,及時行樂。既然生命是這么短促,人生是這么不可把握,社會是這么黑暗,歡樂是這么難得,那么,對于生活中偶爾出現(xiàn)的一點點歡樂,就應該倍加珍惜,不要輕易放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我們必須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tǒng)的標準和信仰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fā)現(xiàn)、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純凈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系,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這首詩起筆即對命運之不可把握發(fā)出慨嘆,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zhí)著的在生活中尋找友愛,尋找著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來自生活,質如璞玉,然而內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fā)人深省。【情景默寫】古詩文背誦默寫是積累文言語匯,形成文言閱讀語感的重要途徑,尤其是課標列出的經(jīng)典名篇,更值得去探究,通過系統(tǒng)歸納訓練,能夠達到積累的目的,更能提升古文素養(yǎng),從而輕松應對古詩文閱讀。一、基礎識記與正確書寫在空白處補填上文中的句子。少無適俗 ,性本愛 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鳥戀舊林,池魚思 。開荒南野際, 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 后檐,桃李羅堂前。遠人村,依依 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 。戶 無塵雜, 有余閑。久在 里,復得 自然。二、語言能力提升按提示的語境默寫1、陶淵明是很多古代詩人的偶像。《歸園田居》(其一)寫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 。”2、本詩描繪的是巴峽風俗,而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描繪的則是田園風光,其詩云:“ ,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3、在古詩中,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意象)來表達主題思想及感情。在漫長的文學發(fā)展過程中,許多事物被詩人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內涵。如樊籠,比喻束縛本性的俗世,官場生活就是其一。請寫出有關“樊籠”的詩句:“ , 。”4、《歸園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隨波逐流,固守節(jié)操,回鄉(xiāng)開荒種地,過田園生活的句子是“ , ”。5、《歸園田居(其一)》中透過“ , ”兩句,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閑適,有很多空閑時間。6、《歸園田居(其一)》中描寫鄉(xiāng)村中常見的聲音的句子是“ , ”。7、《歸園田居(其一)》中表現(xiàn)詩人摒棄塵俗,渴望返歸自然的詩句是“ , ”。8、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詩作的共同主題,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 , ”。9、《歸園田居(其一)》中“ , ”兩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最終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10、《歸園田居(其一)》中“ , ”兩句,寫詩人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jīng)書的知識分子,為了供養(yǎng)家小,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wǎng)。三、鞏固與提升練習信息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東晉大司馬陶侃重孫,其父為安城太守陶逸,在這樣一個世家里,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著陶淵明。他后來曾寫詩:“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淵明學習很努力。八歲的時候,陶淵明的父親死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據(jù)說是“好酣酒,至于忘懷得意,旁若無人”的,頗有魏晉名士風范;而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為陶淵明學習的榜樣,在歸隱后的陶淵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淵明長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單過,在陶家園蓋了幾間房子和老母同住。這期間,主要是在家讀書和出外游學。祖上留下來的一些積蓄逐漸耗盡,親友接濟也逐漸不支,生活每況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經(jīng)沒米下鍋,學而優(yōu)當仕,陶淵明決定外出做官。這個時候正是東晉末年,接二連三地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軍閥割據(jù),民不聊生。陶淵明的仕途生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公元393年,陶淵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兒子)手下謀了一個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長。王凝之這人脾氣不好,喜歡用鼻孔看人;可陶淵明官職雖小,也是有傲骨的,四個鼻孔相對,兩個人隔閡日深。陶淵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了,第一次仕途結束。公元400年,陶淵明三十五歲,也許是實在過不下去了,他來到荊州,投靠到荊江二州刺使桓玄門下做了個參謀。但陶淵明很快就發(fā)現(xiàn)桓玄有個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淵明畢竟是正統(tǒng)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當然不想蹚這造反的渾水,恰恰這年冬天,陶淵明母親去世,于是以母喪辭官,第二次仕途結束。公元402年,桓玄舉兵攻入東晉首都建康,改國號為楚。公元405年,劉裕在家鄉(xiāng)京口起兵攻擊桓玄,陶淵明很高興,馬上去投奔劉裕,并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這一年,劉裕擊敗桓玄,扶保司馬德宗登基,緊接著司馬德宗將皇位禪讓給劉裕,劉宋王朝誕生,南北朝開始。論功行賞,劉裕卻僅僅封陶淵明做了一個無職無權的鎮(zhèn)軍參軍。陶淵明對劉裕是頗有幾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統(tǒng)思想?yún)s使得他對劉裕的“謀朝篡位”頗有不滿。在這樣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劉裕就有了許多異樣的味道,劉裕對陶淵明這樣的心態(tài)自然也是洞若觀火,所以當然也不會重用陶淵明。陶淵明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三月,上表辭官,馬上被批準,再回家種地。還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這次到任應差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生計,他在《歸去來兮辭》里說:“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連酒都好久喝不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潯陽督郵要來視察,手下說:“您得穿戴整齊了,去跪迎上差。”這時候,陶淵明心中多年的郁結和文人傲骨終于爆發(fā):“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這是陶淵明第四次辭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結束了。幸甚啊,幸甚!歸去來!魏晉文人灑脫飄逸的風骨對他影響頗大,陶淵明這年為自己更名為“潛”,并開始與佛道隱士來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體會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樂。終于得出結論,要“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了,這時候的陶淵明終于不再是一個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俠客,而成長為我們心目中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了。以此為節(jié)點,把陶淵明的一生分為前后兩段。陶淵明歸隱之后,過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連山水田園、飲酒、吟詩。與當年齷齪官場一比,真有重生之嘆,這時候的陶淵明知道,這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他以詩明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就是說過去錯了,對仕途徹底絕望了。陶淵明歸隱后有自得與快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歡樂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時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豐收的年頭,陶淵明家會釀幾大缸米酒,朋友來了,則必飲,一般總是老陶先醉,醉前會說:“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愛極了。歉收的年頭,老婆孩子都一臉菜色,酒就沒了。這時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錢米,也有的就請他過去,說是談談詩什么的,實際上就是想讓陶淵明一醉。陶淵明曾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感嘆:“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生活的確時有艱難,但歸隱后的陶淵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終得到了暢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詩章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最高境界,我們記住并且欣賞的也正是歸隱后的田園詩家陶淵明:《歸園田居》里,他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飲酒》中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桃花源記》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五柳先生傳》中:“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王國維說:“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桃花源是一個拋卻利祿功名后才能進去的一個彌漫著花香的所在,是個大美的所在。在陶淵明描寫的世外桃源里,人們自由和平,天性真純。桃花源自此成為了歷代中國文人心靈的寄所,成為一個代表“田園隱逸”的文化符號。1.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分析。2.本文多處引用陶淵明和他人的詩文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3.陶淵明歸隱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艱難,為什么作者卻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是“幸甚啊,幸甚”?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即時練習】1.給加點的字注音(1)羈鳥( ) (2)守拙( ) (3)蔭( ) (4)曖曖( ) (5)墟里( ) (6)樊籠(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少無適俗韻: 誤落塵網(wǎng)中: 羈鳥戀舊林: 守拙歸園田: 榆柳蔭后檐: 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 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現(xiàn)代漢語不相同的一項是( )A.性本愛丘山 B.守拙歸園田C.榆柳蔭后檐 D.依依墟里煙4.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B.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C.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D.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歸園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雞狗的叫聲,與“蟬噪林逾 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運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襯托出一個和諧、安寧的意境。②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詩作的共同主題,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__________,_________。”③《歸園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詩人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jīng)書的知識分子,為了供養(yǎng)家小,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wǎng)。6.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因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1)“塵網(wǎng)、樊籠”和“羈鳥、池魚”、這兩組詞語各比喻什么?作者運用這些比喻,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2)“曖曖遠人村……雞鳴桑樹顛”描寫很有特色,請簡要分析 。7.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晚歸山居劉滄寥落霜空木葉稀,初行郊野思依依。秋深頻憶故鄉(xiāng)事,日暮獨尋荒徑歸。山影暗隨云水動,鐘聲潛入遠煙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wy3] 的一項是A.首聯(lián)寫深秋時節(jié),詩人獨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樹葉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氣氛。B.頷聯(lián)寫詩人回憶故鄉(xiāng)往事,直到日暮時分才“獨尋”荒徑歸來,心情孤寂惆悵。C.尾聯(lián)寫山月的清輝灑向獨居的竹扉,流露出詩人對山居恬淡生活的喜愛之情。D.全詩從初行郊野寫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間為順序寫了詩人一路所見之景。(2)請將這首詩的頸聯(lián)與“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潛《歸園田居》)進行比較,從寫景手法和意境兩個角度作簡要分析[wy4] 。---答案與解析---【解釋詞語】重點詞語解釋少無適(適應)俗韻(氣質,情致),性(本性)本(本來)愛(喜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指世俗的種種束縛)中,一去(離開)三十年。羈鳥(羈,約束。被關在籠中的鳥)戀舊林,池魚思故(舊,原來的)淵。開荒南野(南面的田野)際,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歸園田。方(四周圍繞)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yìn 遮蔽)后檐,桃李羅(排列,分布)堂前。曖曖(迷蒙隱約的樣子)遠人村,依依(隱約的樣子)墟里(村落)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頂端)。戶庭(門戶庭院)無塵雜(世俗的繁雜瑣事),虛室(靜室)有余閑(余暇,空閑)。久在樊籠里,復(又)得(能夠)返自然。【文言翻譯】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譯文: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錯誤地陷入仕途羅網(wǎng),轉眼間遠離田園已三十余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譯文:籠子里的鳥兒懷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魚兒思念原來嬉戲的深潭。我愿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墾荒地,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譯文:宅子四周有十幾畝地,還有茅屋草舍八九間。榆樹柳樹成蔭遮蓋了后屋檐,桃樹李樹整齊地栽種在屋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譯文:遠處的鄰村屋舍依稀可見,村落上方飄蕩著裊裊炊煙。深深的街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譯文:庭院內沒有世俗瑣事相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久困于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知識梳理】1.字音jī zhuō yìn ài xū fèi fán2. 古今異義古義:隱約的樣子。今義:因留戀而不忍分離3.一詞多義(1)歸①回到②歸附,歸依③回娘家④復歸⑤女子出嫁(2)去①離開②過去的③距離④往,到……去⑤除掉【情景默寫】古詩文背誦默寫是積累文言語匯,形成文言閱讀語感的重要途徑,尤其是課標列出的經(jīng)典名篇,更值得去探究,通過系統(tǒng)歸納訓練,能夠達到積累的目的,更能提升古文素養(yǎng),從而輕松應對古詩文閱讀。一、基礎識記與正確書寫答案韻 丘 羈 故淵 守拙 蔭 曖曖 墟 顛 庭 虛室 樊籠 返二、語言能力提升答案1、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2、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3、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4、開荒南野際 守拙歸園田5、戶庭無塵雜 虛室有余閑6、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7、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8、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9、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10、誤落塵網(wǎng)中 一去三十年三、鞏固與提升練習信息類文本1.①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對他最終歸隱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1分)②政治上不得志,不被重用,無法施展自己的兼濟天下的抱負;(1分)③陶淵明是正統(tǒng)文人,他的忠君思想使他不滿當權者篡位的行為;(1分)④厭棄官場生活,面對屈辱時多年的郁結和文人傲骨爆發(fā),最終歸隱田園;(1分)⑤魏晉文人灑脫飄逸的風骨極大地影響了他,他思索感悟到了天人合一的快樂,決定歸隱;⑥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感受到流連山水田園的自得快樂。(1分)2.①文章前半部分引用陶淵明的詩句寫出了他的思想變化過程、生活狀況和人生理想,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增強了傳記的真實性;②后半部分引用陶淵明田園詩中的詩句展現(xiàn)了他歸隱后的生活狀態(tài)、復雜心情,同時也表現(xiàn)出其田園詩章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最高境界.③引用他人的文句,高度肯定了《歸去來兮辭》的藝術成就和陶淵明的詩人地位,有助于讀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陶淵明的價值和影響,增加了傳記的真實性、可信度。(每點2分)3.①作者這樣說,表達了對陶淵明脫離官場,最終歸隱田園這一選擇的肯定和欣喜;②陶淵明的歸隱是個人之幸,歸隱使他脫離了黑暗的官場,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田園生活,精神上自由暢快,獲得了重生;③陶淵明的歸隱是中國詩歌發(fā)展之幸,他歸隱后詩歌創(chuàng)作達到了最高境界,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后世讀者留下了優(yōu)美的田園詩篇;④陶淵明的歸隱是中國文化之幸,他歸隱后文章中關于桃花源的美好理想,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為歷代拋卻利祿功名的文人提供了心靈的寄所.所以,雖然陶淵明歸隱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艱難,但是依然可以說其歸隱是一件“幸事”。 (每點2分)。【即時練習】1.羈jī 拙zhuō 蔭yìn 曖ài 墟xū 樊fán 2.韻:氣質,情致。 羈:約束 蔭:遮蔽依依:隱約的樣子; 墟里:指村落 樊籠:關鳥獸的籠子,這里指束縛本性的俗世塵網(wǎng):指世俗的種種束縛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學巧偽,不爭名利曖曖:迷蒙隱約的樣子虛室:靜室; 余閑;余暇,空閑3.D (這里指“隱約的樣子”)4.D (其他各項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5.①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③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6.(1)①“塵網(wǎng)”、“樊籠”,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塵世,比喻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官場生活。②“羈鳥”、“池魚”比喻誤入官場的人,是陶淵明自比。③這里一方面表現(xiàn)了陶淵明已經(jīng)看透了官場的污穢黑暗,對誤入官場的痛心,對黑暗官場的厭棄;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誤入官場,深受束縛,渴望擺脫官場束縛,回歸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2)①白描(簡筆勾勒)。暖暖,模糊不清;依依,炊煙輕柔飄升,給人以平靜安詳?shù)母杏X。②以動寫靜。“雞鳴”“狗吠”構成一幅寧靜的村居圖,充滿情趣。7.(1)D(2)①相同:在寫景角度上,二者都從視覺、聽覺的角度描寫了景物。劉詩頸聯(lián)從視覺角度描寫“山影”,從聽覺角度表現(xiàn)“鐘聲”。陶詩從視覺角度描寫村落、炊煙,從聽覺角度描寫“雞鳴”“狗吠”。②不同:在意境上,劉詩頸聯(lián)描寫了山影投映溪水,隨波暗涌,古寺鐘聲悠長,又隨遠煙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陶詩描繪的是一幅和平寧靜、恬靜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