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寫作實踐思辨類話題高頻素材積累熱點主題駁論文精彩語段集錦01主題:關于出國留學潮的思辨駁論運用歸謬法反駁語段:對方觀點:出國留學是我自己的想法。我到國外就是什么專業也學不好,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學的也好。最不濟,還可以看看人家是怎么生活的呢。反駁語段 1無可否認,在這樣的觀念里,國外的一切,確實有開闊眼睛的益處。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國留學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是走向富強的攀登梯子,是邁向國際化進程的實在臺階。近代中國貧窮落后,唯有通過出國留學以得強技求救亡圖存。然而,當今中國高速發展,不再任人宰割,出國留學不減反增,熱火朝天,不禁令人反思。當下的出國熱潮一浪蓋過一浪,美國、北歐、中歐等地不再是萬眾所向,“新馬泰”等地也吸引了不少留學生,這般近乎泛濫的盲目從眾,真的是出國求學嗎?據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媒體報道,中國學生大多群居生活,搭建一個個地方鄉團,交際圈多限于中國人,如此“閉門造車”,哪來交流學習?追其根源,無非國人內心崇洋已久,想出國“鍍金”,以求回國獲得高薪待遇。“打工皇帝”唐駿學歷造假不就是這種心理作祟嗎?可見外國的月亮不一定圓,我們需要理性看待出國留學。反駁語段 2說實話,這樣的想法有可取之處,無數的留學生想去外國學習,無非是認為國外會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自己在那里會學有所成。但是,許多人到國外留學,從不考慮是否國外的一切適合自己,如材料中的趙佳父親所說,學習不突出的趙佳到了國外能否學到什么?到了異國他鄉,能否在強者如林的地方站得住腳?以他們的知識水平能否追隨師長的教學進度?這些他都未曾考慮。猶如北方農民認為南方的橘比北方的柑要更好吃,便在北方大肆種植橘樹,可水土不服的橘樹結出的果子苦澀不堪。雖說環境能影響一個人,但真正決定一個人是態度。殊不知,若自己本身無一個向學的態度,那么即使穿上了龍袍,也不會是太子。擁有了認真求學的態度,即使沒有出國也依然能成就自己。像毛澤東鬧市看書,童學者路燈下求學,他們依然成為了讓人稱道的人。最好的未必是最適合自己的。可見,出國留學未必適用所有人。02主題:關于讀書有用與無用的思辨【駁論文片段 1】讀書真的無用嗎?當然不是,我覺得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是有很大區別的,讀書是非常必要的。(先破后立,明確自己的觀點)首先,讀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分論點一)“讀一本好書,你自己尚無知覺,行行字字卻早已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你的容顏。讀書總會讓你散發出永久的由內而外的美麗。”(引用名言做道理論據,使內容豐富,文采斐然)不讀書,現身于世網塵勞,困厄于名僵利鎖,自然面目可憎,安能言語有味?(對比論證,顯深刻)其次,讀書是自我提升,成長,認同的過程。(分論點二)它不僅僅可以使我們獲得物質上的需求,更能夠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與成就,和長期、大量地讀書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董卿,她在詩詞大會,在各種節目現場所表現出來的氣質與學識與一些騷首賣萌的女演員、女主播相同嗎?言談舉止不是靠物質去改變的,而是你的學識和閱歷在不斷影響著你。(正面舉例論證)(論證自己的觀點)讀書帶來的成果或許不像別的方面來的明顯,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有收獲。(分論點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讀書的過程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厚積薄發的過程,不能期望立竿見影,要耐得住寂寞,要打持久戰。當然,讀書還要講究方法,講究效率,不能死讀,不能像個書呆子那樣只知道讀書,要能夠學以致用。(正面道理論證)說讀書無用,是浮躁的表現,是嚴重的錯誤,該醒醒了。(收束全文,做出結論,再次強調自己的觀點)【駁論文片段 2】讀書真的無用嗎?有這樣一個例子:學霸 A 和學渣 B 是同班同學,高考結束后 A 就讀于名牌大學,B 不讀書輟學打工。A 畢業多年后去應聘,發現 B 是自己的老板。于是有人就感嘆曰:“讀書真是無用啊”。(“擺”,由反方事例,引出反方觀點,為下文的反駁樹立靶子)說讀書無用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看到有些人年輕的時候辛辛苦苦讀書,最后步入社會取得的成就還不如不怎么讀書的人。另一種情況是,書讀了多年,走向社會發現原來在書中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遺忘了,或者根本排不上用場,那么我讀書干嘛呢?其實無論哪個年代,都可能有苦讀書帶不來高收益,成功者不見得都是讀書人這種情況。因此,讀書無用論總是被一些人提起,個別讀書人的負面信息總是被滿含鄙夷地放大,也實在是遺憾。如果只看到某一個時刻,某一些人甚至某一個人的文憑和他現實的所得不相符,就認為讀書無用,實在荒謬!(“駁論點”分析反方觀點的片面性,小概率事件不能當做規律)【駁論文片段 3】“大學生給小學生打工”,這種現象誠然存在(肯定對方論據),但是否就能證明讀書無用呢?首先,這些成功的“小學生”,他們的成功,往往是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比如改革開放,比如直播大潮。他們或許沒有學歷,但是他們有異于常人的勇氣,當機立斷的魄力,吃苦耐勞的毅力,謙虛好學的品質,這些“小學生”的成功,源自他們身上優秀的品質,而不是他們身上的低學歷這一短板。如果你沒有人家的優點,沒目標沒行動沒堅持,就有著人家的缺點“沒讀書”,然后用“讀書無用”來自我麻痹,指導你的人生,豈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是否讀書,當然不能完全決定你是誰,但是,我們不能得出結論:讀書無用。其次,“小學生”不一定不讀書,不學習。郭德綱就是小學畢業,你能說他不愛讀書,不愛學習嗎?最后,低學歷者突出重圍,一定是少概率事件。個例不能成為普證,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駁論證:對方論據以偏概全,不能得出對方論點)03主題:關于人生的價值的思辨【精彩語段 1】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一段時間,既要為自己而活,也要活出價值、活出意義。當我們站在生命的盡頭,回首過去的時候,我們該怎樣評價我們的一生呢?人,活著就要活出生活的質量,活出生活的價值。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人固有一死,或輕與泰山,或重于鴻毛。人生的價值不僅在于你活了多久,還在于你做了什么。太史公司馬遷是一位智慧的長者更是一位懂得生命價值的人。當他因為“李陵之禍”遭受屈辱和不幸的時候,他選擇了活下來,選擇了為自己而活。而在那個名聲高于一切的封建年代,司馬遷的選擇是如此的艱難。生,無顏面對世人;死,愧對逝去的祖先。司馬遷從孔子、呂不韋身上看到生命的價值,他活了下來。用他的一生寫成了一部《史記》,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他給世界留下了他的智慧,他又選擇了為別人而活。司馬遷的一生是光輝的,有價值的。【精彩語段 2】人活著就是要做點什么,給世界留下一份美麗。岳飛留下了“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忠心,文天祥留下了“留取丹心在漢青”的志向,于謙發出了“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吶喊。他們的人生都是有意義的,他們不但為自己活了,也為別人活了。當然,如果能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所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他在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已把我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如果我們活著能像這一類人那樣有所作為當然最好不過。就像魯迅先生為了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從醫而后又棄醫從文,就像居里夫人為世界做出巨大的貢獻。這樣活著的意義真的是大大價值。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成為他們,所以我們只要在臨死前覺得沒有愧對這一生我們活著就已經是有意義的了。人活著,就要好好的生活,活出人生的價值。人生在世,不必去計較得失。而是要努力活出生命的價值,記住生活的燦爛。04主題:關于儉與奢的思辨【精彩語段 1】節儉自古乃中華民族之美德,正所謂:“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想必從小就背著《憫農》長大的我們,應該對“節儉”二字有更深刻的體會。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有幸能生活在一個富裕的新時代,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將節儉的美德拋之腦后。在新時代,仍要節儉。【精彩語段 2】節而儉之,不論富裕與否。每當有人提倡在生活中節儉時,總會有人認為國家已經富裕了,不必節儉。而我想說:節儉不論富裕與否。20 世紀的中國一窮二白,物資不足,使得人們養成了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本世紀的中國正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而我們更應養成節儉的習慣,讓國家集中物資力量辦大事。馬旭是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她和丈夫迄今為止已向家鄉學校捐贈超過一千萬元,這些錢都是她發明的專利所得。老兩口省吃儉用,能縫縫補補再用的東西絕對不扔,家中只有四件像樣的家具。她擁有千萬資產,生活顯然可以十分富裕,但她仍然選擇節儉,將財富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她用行動告訴我們,不論富裕與否,都應當節儉。【精彩語段 3】節而儉之,心中當有天下。有人認為:我花自己家的錢,關別人什么事?的確,花自己家的錢無可非議,但物資是屬于大家的。現在,偏遠的西北地區還有許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因交通不便,扶貧政策還未有效實施。若我們心中有天下,又怎能心安理得地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呢?與其將錢財無端揮霍,不如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精彩語段 4】從我做起,弘揚傳統美德。有人認為,提倡節儉會抑制經濟發展。我并不認同這種觀點,相反,我認為養成節儉的消費習慣會使物盡其用,這樣才會促進經濟發展。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從身邊小事做起。隨手關燈,及時關閉水龍頭,主動踐行“光盤行動”,適度消費……從自身做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讓以己之力促節儉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以己之力,讓我們離中國夢更近一步!【精彩語段 5】但是卻有人這樣說:“過去中國窮,所以提倡節儉,現在國家富裕了,還節儉什么?”這觀點看似有一定道理,可是盡管中國是富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節儉卻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萬不能丟棄這個品德。同時我國是個擁有 14 億人口的大國,糧食需求量巨大。并且我國發展不平衡,還有部分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們的糧食還不夠吃。我們看似富裕了,但是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我們的飯吃不完就扔了,我們的衣服舊了也扔了,書本舊了依然扔了……扔了,扔了,都扔了!熟不知我們可以把破了的東西修修繼續用或者捐贈出去給需要的人們使用啊。這樣即節省了資源,還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何樂而不為呢?古人也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所以,不管我們的生活富裕與否,節儉之風不能變!【精彩語段 6】還有人說:“我花自己的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礙別人什么事了?”這話聽似無可辯駁,實則不然。錢是固然你自己掙來的,但資源卻是整個人類的,你用自己的錢買走了多余的資源拿去浪費,那么別人就會少了這些資源,所以就浪費了大家的資源。正所謂:“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卻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浪費資源,地球都不堪重負!所以,錢是你的,但買來浪費就礙別人的事兒了,甚至礙著全人類的事兒了!05主題:關于“大事”與“小事”的思辨【精彩語段 1】東漢有一少年陳蕃,獨居一室而齷齪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干凈來迎接賓客。他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對薛勤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胸懷遠大的志向是沒有錯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但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語更有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步的將腳下的路走好,才有可能走下千里長途,只有一心一意一點一滴的積累下每一滴水珠,才會有浩蕩奔騰的江海,只有安安心心得用掃帚掃好家中的每一寸土地,才有可能掃除天下的大事。【精彩語段 2】“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知道了小和大的關系,量變和質變的關系,諄諄告誡我們要懂得積小成大的道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曾說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秦代的李斯也曾說過:“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由此可見,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小而大,慢慢積累而成的,沒有小,就沒有大,積小成大,就會產生量變到質變的效果。06主題:關于勞動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思辨【精彩語段 1】或許有同學認為,學生勞動是浪費學習時間、浪費體力,分明多此一舉,大可假借他人抑或人工智能之手取而代之。錯!縱使學習繁忙、科技發展、勞累不堪,我們也應熱愛勞動,在不斷地實踐體驗中端正勞動態度,培養勞動意識,培養勞動習慣,在時代中重煥青春光彩。【精彩語段 2】有同學認為學習忙,勞動占時間。【擺謬論】 事實上,這些同學之所以有這些錯誤認識,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人的發展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過程,勞動與學習都是我們必須發展的能力。【駁謬論】 勞動有助于我們的學習,豐富課余生活,兩者相互促進,使我們的素質得以提高。【立觀點】【精彩語段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先人的諄諄教誨,但在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隨著人工智能走進人們的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越來越依賴人工智能,認為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做,為什么還要自己動手 【擺謬論】 誠然,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使人們擺脫繁雜的家務勞動,可是當我們全部依靠人工智能時,也就失去了勞動過程中的快樂。久而久之,人便會越來越懶惰,甚至喪失思考的能力,后果不堪設想。【駁謬論】 同學們,讓我們熱愛勞動,在勞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在勞動中歷練成就我們絢麗的人生。【立觀點】【精彩語段 4】將勞動交給人工智能 【擺謬論】 誠然,科技進步能夠解放我們的雙手,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能夠整日無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許多無法完成的任務,那些流傳百世的文學經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陽春白雪是機器人永難創造的財富。“用進廢退”,假如人人都不勞動,人類的機能難免逐步退化,未來的世界難以想象。【駁謬論】 的確,勞動難免辛苦,可也是我們發展自身的重要手段,勞動成果取得時的快樂也是花錢買不了的啊!07主題:關于逆境成才的思辨【精彩語段】逆境能使人成才,但逆境與成才是不能畫上等號的。(擺)逆境出人才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對于意志薄弱的人,對于在逆境中自暴自棄、自甘沉淪的人,逆境只能是他們的墳墓。(立)說“逆境出人才”,這是因為逆境出的人才,其事跡太感人,就像“文王、仲尼、屈原”等,人們不過是為了教育好子女,教育好后代,覺得舉這些例子更有說服力罷了;但千萬不能認為逆境就一定能出人才,于是去制造逆境,讓子女成才;若是逆境容易成才,孟母又何必辛辛苦苦地搬家呢?(駁)一句話,順境是比逆境更能出人才的。(證)美文閱讀邏輯:一種文化和精神人是一種理性的動物,但人對作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邏輯的了解還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邏輯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奧、抽象的光環,被敬而遠之,就是被輕蔑地視為虛無、刻板、教條、缺乏活力。很多人沒有受過基本的邏輯訓練,任憑外部刺激指導自己的行動。但對人類歷史發展真正起作用的人來說,觀念的力量尤為重要,而觀念的運作正是一種邏輯運作。可見,具備良好的邏輯素質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對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進而提升現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邏輯不僅是一門獨特的科學,還是一門奇異的藝術。科學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藝術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從這一意義上講,邏輯的目的就是藝術的目的。然而,除非邏輯既是一門藝術,同時又是一門科學,否則這一目的是不能達到的。人類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為理性。對于人來說,理智生活是一種發展著的東西。理性并非意味著不會犯錯。人類理性的活動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動又是一種生產性的或構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證它在生產或構造或構成中不會出錯,相反,它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定義或劃分,推理會出現瑕疵,思想會產生混亂。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種邏輯的力量來克服它的這種先天的不確定性,從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從這種意義上說,邏輯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邏輯不僅是科學,是藝術;還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發、促進、鼓舞和驅使人們將人類的思維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盡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確立已經確立的知識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內涵。公理化的邏輯體系表達出人類對臻至完善的理論所應當具有的形態的認識和向往。其中,邏輯公理的選擇體現出人們對理論本身的最深思熟慮的判斷和洞察力。邏輯規則和定義體現出人們為追求無可置疑的結論而對推論施加的嚴苛條件。推理鏈條的環環相扣反映出人們對思維編織的精細嚴密的要求。從公理出發,一些簡單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證明,這些定理進而成為那些更深奧的定理的基石。這樣一座精美的大廈就嚴密地建立起來了。可以想象,如果一個理論將其中所有的論證一一抽出,那么這一理論就會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語句而坍塌,理論的結構性力量和活力由此喪失凈盡。而一個確立了邏輯有效性的理論則意味著它獲得了一種邏輯的品行。它因邏輯而變得簡潔、精美、嚴格、強大,內部和諧、外部精巧、經久耐用。邏輯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腦中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這種能力是通過對世界的領悟內化而成的潛在邏輯,因此它具有某種“自然習得”甚至“與生俱來”的性質。但它同時也具有模糊性、直覺性和不確定性,要使這種潛在的邏輯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深刻性、確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語言表達上具有清晰性、規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顯邏輯,就需要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強化邏輯訓練。(有刪改)語言“無理而妙”的藝術效果(節選)語言和邏輯是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運用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邏輯的制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語言運用的藝術,在某些情況下,又是可以突破邏輯規律的框框的,這不僅無礙于語言運用的正確,而且反而使得語言運用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這就是“無理而妙”了。早在梁朝,劉勰在談到“夸張”的時候,就明確指出其“無理而妙”的效果:“辭雖已甚,其義無害。”宋人嚴羽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這些都說明在某種場合,“不合邏輯”的語言有時比合于邏輯的語言更有力量,而詩人的語言往往是新鮮奇特的,不能用常理來衡量。魯迅說,“詩歌不能憑仗了哲學和智力來認識,所以感情已經冰結的思想家,即對于詩人往往有謬誤的判斷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無理而妙”的藝術效果,同樣得到了邏輯學界的認可和重視。“無理而妙”是反邏輯的,而創造、賞析它,卻又離不開正確運用邏輯思維的智慧和能力。《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折寫道: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從事理上說,“曉來誰染霜林醉”問得稀奇,“總是離人淚”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從藝術上說,這一問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達了主人公纏綿悱惻的離情別緒。這段文字,堪稱“無理而妙”的上品。不過,我們細想一下,這“無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處。“眼淚”是液體,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紅”的,故是被“染”的。假如無此二者,這里要表現的離情別緒,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變而為“無理而不妙”了。可見“無理而妙”的藝術效果,歸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邏輯基礎的,只不過是在邏輯的基礎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離開了這種深邃的邏輯基礎,人們創造、賞識“無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無從發揮了。以奮斗與擔當寫下青春詩行在微博上,點開閱讀 4 億多次的話題“五四 100 年”,青春、使命、責任、擔當……頻頻出現的關鍵詞,讓人看到青年的理想,更讓人感受到青春的力量。(開頭以微博熱門話題引出青春的話題,簡短新穎。)“讓青春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廣闊天地中綻放,讓人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奮進追逐中展現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在紀念五四運動 10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魯迅先生說,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青年是最富生命力、最有創造力的群體,是國家的明天、民族的未來。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這是對青年的殷切期望,更是青年自身成長、實現價值的必由之路。(分析青年的力量,點明文章的觀點。引用平總書記的講話和魯迅先生的話。)今天,繼續發揚五四精神,正需要青年有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擔當精神。探索嘗試,并不可怕;負重前行,不是吃虧。“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唯有不斷探索嘗試,勇于走在前列,才能領略最美麗的風景、成就最壯麗的人生。駐村的年輕干部說,駐村扶貧是很辛苦,但是看到老百姓的笑臉,就覺得自己“真正來過,沒有白活”。青春是這樣,人生也是這樣,肩負起自己的責任,收獲的不僅是他人的褒獎,更是自己內心的充實,是“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的飽滿人生。(分析擔當盡責對青年人的意義。在論證上,采用比較清晰的“解釋+舉例+總結”的論述思路,說明青春在于擔當,擔當使人奮進。)溫室中的花,經不起風吹雨打。唯有經風雨、見世面、受考驗,才能“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王中美在電焊行業扎根 19 年,終成中國建造隊伍中的“女焊將”,把青春畫卷書寫在跨越大江大河的大橋之上;年輕的“月宮一號”團隊,完成了為期 370 天的“月宮 365”實驗,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才能不負“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才能不負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分析擔負責任才能不負使命,不負時代。這一段的論證思路與上一段相似。)馬克思曾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這正是青春的力量。從國家民族看,青年都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斗風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能充滿活力、充滿后勁、充滿希望。從個人成長看,所謂百煉成鋼,在暴風雨中成長,青年需要經受各種鍛煉。青年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國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分析為什么要呼喚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這一段從國家民族和青年個人成長兩個角度分析了這一問題,先由大到小分析,再由小到大分析意義,論證清晰。)“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在井岡山上,毛澤東同志曾滿懷激情地展望革命高潮的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也同樣如此。抬望眼,這樣的前景多么壯麗、多么催人奮進。當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際,越往前走,越需要爬坡過坎、負重前行。致力于民族復興大業,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青年的歷史機遇,更是青年的使命擔當。(承接上文,從歷史和時代發展的角度分析時代挑戰需要青年的奮斗和擔當。)作家冰心曾寫道:“青年人,珍重的描寫罷,時間正翻著書頁,請你著筆!”歷史潮流,浩浩蕩蕩;時代使命,舍我其誰。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們,讓我們在廣袤的大地上,在時代的潮流中,在歷史的進程里,以奮斗與擔當寫下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詩行。(結尾與標題相照應,發出呼吁。)青春的舞場,你我同在“少年與愛永不老去,即便披荊斬棘,怒馬丟失鮮衣。”莫峻如是說。滄海橫流,歲月成碑,青春的色彩永不褪去,吾輩青年應當站在青春的舞場上,敢擔當,愛家國,煥發出閃耀的人生光芒。天河遙遙,需你我回眸共逐星光,看那英雄的功績在歷史星空閃耀。“以凡人之躬,比肩神明。”新冠肺炎疫情中,白衣天使以一腔豪情筑堡壘,奔赴抗疫一線,無數志愿者、工人挺身而出,為抗疫添一份保障。洶涌洪水中,一批批人民子弟兵以滿懷壯志筑堤壩,逆行出征,更有 18 歲的周亮宇剛下高考考場就上防洪戰場,以青春的身軀為抗洪出力。這些英雄的擔當精神、奉獻精神燦燦閃光。情深方惜彎鳳月,你我共折枝楹花,看青春的身影大放光彩。東京奧運會上,不斷上演少年英雄的振奮人心:14 歲的全紅嬋、15 歲的陳芋汐、17 歲的湯慕涵……鮮衣怒馬,青春激蕩。不僅是體育,世界的發展史上從來不乏青年人的身影。牛頓初提三定律不過而立之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提出于其 27 歲之時,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其實是他的碩士論文。青年當焚膏繼晷,持之以恒,譜寫青春的華美樂章。添杯來續斟雪月,且將舊火試新茶,盼青年奮戰于人生的雄關漫道。“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青春的舞臺精彩而短暫,不應甘于平凡,而是要明確主場,活出精彩。我們的主場在于脫貧攻堅之場,以新模式、新方法,創造更多的脫貧機遇;我們的主場在于科技興國之場,去探索浩瀚星空,探索人類認知的極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傳承家國情懷、擔當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賡續無私精神,砥礪前行;“石以砥焉,化鈍為利”,發揚攻堅克難、無私無畏的精神,為祖國增光添彩。大江流日夜,慷慨歇未央。讓我們以乘風破浪的姿態毅然奮起,全力以赴。青春的舞臺,你我同在,祖國的繁榮,絕不缺席!點評 文章結構清晰,中心明確,從英雄的星空、青春的舞場、奮斗的雄關漫道三個方面描述不負過往、傳承光榮、實現夢想的歷程,富有感召力。圍繞分論點,運用古今中外的豐富事例,內容充實,論證嚴謹。語言流暢而蘊藉,多用對偶、排比句式,整散結合,富有韻律之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