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多樣文化 外國小說閱讀(教材任務分析+高考真題鏈接+主題作文訓練)文明互鑒、文化交流主題作文導寫教材單元學習任務及分析本單元的課文都節選自世界文學史上優秀的小說作品,體現了人類對社會的認識,揭示了人類成長的精神軌跡,帶給人們以審美的愉悅。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學習本單元課文,認識多樣文明的同時應學會對社會現象做理性分析,并提升思辨能力。(2020·全國Ⅱ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托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寫作提示】 這是一道多則材料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材料分三段,除第一段材料較為陌生外,第二、三段材料內容緊扣時代脈搏,與疫情有關。第一段材料引用中外名言,墨子這段話的意思是:對待別人的國家,要像對待自己的國家一樣;對待別人的家庭,要像對待自己的家庭一樣;對待他人,也要像對待自己一樣。體現墨家“兼愛”的思想主張。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名言從個人與集體、國家與世界的角度談團結的重要性。這兩段話連在一起,啟發我們團結互助、相親相愛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此段也為下面兩段做了鋪墊。 但應注意,可能因為第二、三段材料過于熟悉,學生懶于思考,寫作時可能會因思維定式影響,過多依賴平時作文,只重視材料中真實情境的限制,或忽略第一段材料對“團結互助”的價值情境的限制,泛泛而談不同國家文化特色或針對國內疫情的思考,或忽略任務中對寫作主題的限制自說自話,則容易產生偏題或跑題的問題。 從文體上來看,與 2019年全國卷Ⅱ一致,仍是設定情境下的應用文寫作,不過本題僅考查演講稿一種形式。演講稿是應用文的一種,應用文寫作時應明確四點:(1)我是誰;(2)寫給誰;(3)什么場景;(4)為什么寫。就此則材料而言,“我”是中國青年代表,寫給世界各國青年,演講場景是“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寫作目的是表達“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的主題。面對國際論壇,寫作不能僅限于疫情,要擴展到人類面臨的危機或困境上,呼吁世界青年攜手同行;演講的場景是世界論壇,所以寫作內容要有國際視野,不能只寫國內狀況;演講主題要體現“青年共創未來”這一點,即必須明確突出青年身份及對未來的期待。語言表達方面應符合演講稿的特點,語言要富有感染力和激情,能打動在座的國際青年,使青年聽眾信服。參考立意: (1)與你一起,共創世界未來。 (2)青年共筑“地球村”。 (3)青年攜手,引領世界未來。 (4)聚團結之火,燃未來之燈。 (5)構建命運共同體,實現人類共贏。 (6)世界青年攜手,共創一片藍天。 (7)國家守望相助,青年攜手行動。【參考例文】一葦以航,通彼遠方親愛的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一葦以航,通彼遠方”。 西方經典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大洪水襲來,巨浪滔天,黑云遮蔽。在生靈的性命都受到威脅之際,有人造了一艘巨輪,帶領家人及牲畜、飛鳥、昆蟲等生物各雌雄一對進入巨輪。依靠巨輪,地球上的生靈得以存活。 請大家設想,若是洪災來臨時,沒有“所有生靈都上船”的統一行動,而是各謀出路,那么地球上的生靈能夠到達平安的彼岸嗎 或者說,我們還會傳頌這一故事嗎 想必不會。這便是“命運共同體”的魅力。如今的世界形勢,暗流涌動,云譎波詭,猶如大洪水來臨之際“鯨波萬里”之勢,而我們,只有一葉扁舟可以擺渡。沒有人是一個孤島,沒有人能孤立存活于廣袤大陸。一葦以航,我們青年人應該凝聚成“命運共同體”,承擔責任,努力拼搏,以駛向美好的明天。 攜手同行,青山一道同風雨。 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木心也說過:“許多‘個人’加起來,便是‘時代’。”人們的意志凝聚起來,就形成了命運共同體。離開了命運共同體的個人,猶如與宏大主旋律脫節的音符下面的小點,微小無力。在抗擊新冠病毒感染的戰斗中,我看見中國生產的口罩運往他國,我看見中國的醫療隊員馳援國際社會,我看見塞爾維亞總統深情落淚稱贊中國醫療隊……這些都是中國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表現,令我動容。 青年奮斗,決勝千里抵達未來。 馬克思曾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人代表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都要在不斷的奮斗中實現夢想。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我們青年更要努力奮斗,明確你、我、他,所有的世界青年,我們能做些什么,我們的信念是什么。 青年當胸懷世界。你是否看見,戰火紛飛的北非,藍盔部隊用血肉之軀筑起的平安之墻 你是否看見,疾病肆虐的異國村巷,無國界醫生用生命守護生命 人生的意義無法在一己私利中生根發芽,青年當有立己達人的情懷。青年當以促文化交流為任。三月春風來,桃花釀酒,春水煎茶;四月谷雨季,壟頭麥綠,百果登場…… 正如《魚麗之宴》所說:“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們應該秉承著這樣的信念,一葦以航,攜手同一世界,駛向美好明天!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③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運用兩個形象的比喻,生動地表現出中西社會基層結構的差異:西方社會基層結構仿佛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國社會基層結構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 而相對于中國鄉土社會基層結構的“差序格局”,西方社會則是“團體格局”,因此“家”的概念在西方社會顯得有些“松散”。 文化交流是當今世界和平共處、和諧共生的主題。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綜合材料內容和含意,結合現實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寫作指導】 作文材料一共給出了三個語段:第一則材料關鍵句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第二則的核心是要尊重文明多樣性,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第三則核心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而任務中又明確說明“文化交流是當今世界和平共處、和諧共生的主題”的具體話題,可見,三則語段雖然是一個相反的關系,但又是統一的整體,統一在“文化交流、和平共處”的大話題大背景中,所以文章立意圍繞“文化雖有差異性、多樣性,但要和平共處、交流互鑒”就可以了。【參考例文】乘文明互鑒之舟,駛向世界和平彼岸親愛的青少年朋友們: 大家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今天,在此與大家交流有關文明交流互鑒的話題,我深感榮幸。我發言的題目是“乘文明互鑒之舟,駛向世界和平彼岸”。 持文明之特色,繪世界之多彩。或許有些小伙伴會問什么是文明互鑒 為什么要文明互鑒 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答案不言而喻。人類文明繽紛各異且存在共性,不同文明可以求同存異,學習借鑒他人優秀文明成果。而且,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已成為當今世界和平共處、和諧共生的主題。正因為各民族、各地域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文明交流與互鑒才顯得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增進不同文明的友誼、繁榮世界文明,而且是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否單一之文明,絕唯我之獨尊。“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類文明沒有高低之分,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企圖以文化滲透的方式施行霸權主義,造成文明交流受阻,以至于人心惶惶,局勢不安。人類歷史告訴我們,企圖建立單一文明的一統天下,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在和平與發展的大勢之下,某些國家拿和平共處、和諧共生開玩笑,遏制他國文明發展。這種不正義的行為,應當受到強烈譴責! 誰還記得龐貝古城曾經的繁華 誰還記得亞特蘭蒂斯失落的秘密,誰還記得樓蘭古國小河公主的美麗 沒有,他們留下的,只是一具具枯骨,一層層斷壁,一聲聲嘆息。而希臘古城雅典,卻將文化傳至四方,斯人已去,美貌猶存;文化,與人民,與山川自然融為一體,與生命共存,因而生生不息……文化,因為共存而永恒。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爭當文明互鑒的使者,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同時,致力傳播優秀文明。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時間之河川流不息,和平路上風華正茂。讓我們乘著文明互鑒之舟,駛向世界和平的彼岸吧!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從獨自成長的大衛·科波菲爾到無人理解的聶赫留朵夫,從孤身在海上與鯊魚搏斗的圣地亞哥到命運詛咒的奧雷里亞諾家族,都表現出一種孤獨的生命形態。他們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無人對話,有的在孤獨中倔強成長,有的在孤獨中自我安慰。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人與人的聯系更加容易,可孤獨感卻并未因此減少。羅茲曾說:“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南森說:“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你如何理解孤獨?人應該如何面對孤獨?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一 審讀材料孤獨在人們眼中一直是一個貶義詞,真正能品味孤獨的人才能發現它的妙處。正如王馨雅所說:“孤獨是屬于孤獨者的美酒,遠離世俗的喧囂,投入孤獨的懷抱,輕斟,慢飲,細品,看似冷冽的酒精背后藏著細膩的香醇。而不懂酒的人,對孤獨的理解則有失偏頗:有的人將孤獨視為‘矯揉造作’,譏諷那些‘不合群的異類’,有的人把孤獨等價于‘清高’,用孤獨裝點朋友圈讓自己‘很有氣質’。”這個作文正是引導同學們辯證、全面地思考孤獨的價值。這則材料中的四篇小說都來自于選擇性必修上冊的第三單元——外國小說單元。這一單元的小說創作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小說人物形象迥然,故事情節各異,卻都在訴說著“孤獨”這個主題。孤獨是人的宿命。而通過文本學習我們也發現,孤獨也是面對自己、審視自己、錘煉自己的一種方式。大衛·科波菲爾父母雙亡,孤苦伶仃,掙扎成長,在孤獨中成長和反思;聶赫留朵夫追求道德完善,靈魂凈化,無人理解,在孤獨中反省和探索;圣地亞哥獨自出海捕魚,與鯊魚搏斗,與自己對話,在孤獨中抗爭和求存;奧雷里亞諾家族成員缺乏溝通,缺少信任,互不理解,在孤獨中重復和排解……不管是物理上孑然一身,還是精神上無人對話,人的孤獨都是無可避免的。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人與人的聯系更加容易,可孤獨感卻并未因此減少,而且人們孤獨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正如郭如心所說:“星川之下有無數種孤獨的燈火,有人孑然一身一身成長謀生,有人無人對話或曾有傾蓋如故卻半生陌路,有人陷入外求的熱鬧卻空虛于內,有人困于時代內因此隨波逐流,有人思戀舊時代無法掙脫……”羅茲和南森的話提醒我們,孤獨是面對自己的機會,是人們發現自己所必經的過程。因此,如何面對孤獨成了當今時代下每個人的必修課。這篇作文一定要回答這兩個問題——你如何理解孤獨?人應該如何面對孤獨?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見仁見智,只要結合材料,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即可。二 佳作展示孤獨的深淵高二 學生里爾克曾在《秋日》中寫道:“誰此時孤獨,誰就永遠孤獨。”從倫敦街頭上小科波菲爾孤單的背影到列夫·托爾斯泰一人走完的晚年生活,從捕魚船上圣地亞哥孤身搏斗的身影到奧雷里亞諾家族被詛咒的孤僻性格,都表現出一種孤獨的生命形態。孤獨感似乎是最隱匿的悲傷情緒,也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心靈深淵。孤獨是孤身一人的踽踽獨行。通往佛教圣地的大漠之路上,玄奘孤單的腳步跨越了現狀與理想的距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是天涯處斷腸人的獨白;孟晚舟被加拿大扣留,戴著電子腳鐐只身在異國他鄉度過三年,回國時發出“月是故鄉明,心安是歸途”的慨嘆……無論是追尋夢想的創業者,還是羈旅在外的游子,形單影只都是孤獨感迸發的第一來源。在漆黑的夜里,一個人總會抵抗不住如潮水般涌來的強烈寂寞感。孤獨是車水馬龍、繁華熱鬧中的心靈空虛。羅蘭曾言:每個人都有在靈魂上痛感寂寞的時候,我們時常會感到滿腹辛酸,卻覺家人親友之中,竟無一人可與之吐積郁。那么為什么不傾訴呢,是因為親友不愿聽嗎?想必不是。真正的孤獨在于精神上沒有與其共鳴之人,不愿訴說只是無人能理解罷了。正如《百年孤獨》中奧雷里亞諾沉浸于金銀藝實驗,就連面對家人也沉默寡言,孤獨入骨。現代社會里,我們往往能夠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斗酒十千恣歡謔”,卻在“夜靜酒闌人散后”感到無法排遣的孤獨感。內心的惆悵苦悶無從宣泄,越積越多,使我們墜入孤獨的深淵,痛苦不堪。面對不可避免的人生考題——孤獨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我想,我們應學會與自己對話。誠然,孤獨難以承受,悲傷難以阻擋。但是過度陷入感傷中無法自拔的狀態是消極的、頹廢的。我們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時刻告誡自己保持堅強樂觀的心態,用自己的聲音將我們從深淵中喚出。同時,我們要利用好孤獨時光與自己來一場深刻的對話。畢竟在過度社交中,自己可支配的時間被消耗,甚至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喪失。那么此時進行一次沉思,理清生活的頭緒,明確未來的方向,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在被孤獨充斥的時間里,老子堆筑成了《道德經》這一典籍里的高山,張若虛寫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名句,梵·高繪出了《向日葵》這幅凝聚著濃烈情感的畫作。因此,在孤獨的深淵里,越寂寞便越要鼓起勇氣掙脫淵底的枷鎖,越空虛便越要積極自省走向天空的蔚藍,于孤獨中磨煉,在寂寞中成長,積蓄起不容孤獨吞噬的力量。品孤獨之苦,悟人生之道高二 學生孤獨像一碗中藥,雖苦,能治疾病;孤獨像一杯咖啡,雖苦,齒間留香。我們于家庭中成長,于友情中游戲,于班級中學習,但我們何能與他人綁定,必會有分離之刻,獨處之時。人不可能永遠有人陪伴,孤獨是一段必經之路,這段路景色最單調,但也最容易看清行走的方向。孤獨是我們人生必要品嘗的苦。孤獨有時是踽踽獨行于人生之路。無論是獨自在社會中闖蕩的大衛·科波菲爾,還是無人理解與內心斗爭的聶赫留多夫,或是《老人與海》中獨自駛入深海與鯊魚搏斗的圣地亞哥,都詮釋著“孤獨”的精神內核。在當今信息時代,許多社交被移至線上,信息增多,交流便捷,但虛幻的身份將人與人隔開,溝通難以深入人心。網絡上表面熱烈,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有哲言說:“人在孤獨時離靈魂最近。”我們不必將孤獨當成煎熬,而應看作機遇。孤獨中,我們可以審視自己,回顧初心,從他人的喧鬧中脫離,聆聽自己的心聲,忽視他人的無理斥責嘲諷,追求自己的道路。孤獨有時是思想不被理解,甚至是誤解。哥白尼反對教會權威,提出鮮有人認可的日心說;梵高和達芬奇的畫作無人能懂,無人能賞,直到死后才被人贊賞;明朝大將袁崇煥誘敵深入,利用京城堅固堡壘先守后破之策被視為叛國……他們的孤獨更為痛苦,他們雖處人群之中,卻有如煢煢孑立于湍流之中,無依無養,只能獨自與洪流對抗,逆行而上。而他們所求的真理,所懷之念,終將被后人所尊敬。孤獨給了我們看清自己的最好機會。南森說:“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高僧在靜息苦行之后才悟得禪道;王守仁放棄格物,在深山中獨自苦思方得“天理即人欲”之思想;達爾文乘小船孤獨航行,后寫下《物種起源》……在紛雜的社會中,人們容易迷失,只留下一具空殼,隨波逐流,奔跑再久,也只能得來空虛。羅茲曾說:“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唯有身處孤獨之境,品味孤獨之苦,人們才有可能找回自我,面對自我,認清自我。每個成就必將經過孤獨的考驗。孤獨可以檢驗它能否經得住時間的打磨與眾人的質疑,也考驗著提出者的毅力。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然而無人能懂,被權威界歸為謬論,自己也被責為瘋子,但愛因斯坦始終堅持,全世界都不相信時他堅守著,直到去世后十幾年終被科學家理解,被譽為天才;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被科學界論為笑柄,他卻不以為然,苦苦研究,最終震驚世界,養活千萬人。無盡的孤獨如山襲來,企圖壓垮他們,但他們將孤獨扛起,咬牙向前,挺進終點。孤獨的苦能壓倒人,也能讓人更堅強,更偉大。孤獨不是挫折,而是機會;不是永久的荒漠,而是任我們創造的天地。身處孤獨,我們應深入內心,品孤獨之苦,悟人生之道。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高二 學生這是個喧嘩的時代,也是一個寂靜的時代。互聯網讓世界每一個角落都充斥著人類的感情,但一臺臺冰冷的設備又使我們與真正生動的世界愈行愈遠。面對或物質或精神的孤獨百態,人類展示出如此絕倫的千姿,笑納這份生命的禮物。孤獨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你去或不去,那條喧嘩的大街就在前面。它既是一次主動的選擇,也是一幅生命的投影。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孤獨與喧嘩在矛盾中共生:我們的城市群越來越密集,鄰里關系卻越來越冷漠;我們的物質享受越來越富足,但我們的精神生活卻越來越浮躁與空虛。面對孤獨的生活,我們陷入過歷史的懷疑,思考過信仰的是非,洞察著時代的規律,好似孤獨成為了一種命中注定之下,頹廢與徘徊的理由,但頹廢與徘徊終不是人類力量的源泉。“越文明,越孤獨。”孤獨作為一種隱匿的線索,隱藏在歷史的洪流中。下學而上達的圣人孔子,也感慨到:“知我者其天乎?”老子也曾在眾人的歡聲笑語下獨泊而未兆,靜等道的變化。而在“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鴉,朝堂壇兮”之時,屈原也曾以一種何其悲涼的聲音喊出“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悲嚎。再看《百年孤獨》中的馬孔多,當讀者還徘徊在狐疑會傳染的失眠癥與失憶的荒唐之中時,自己卻已經開始決定淡忘歷史,在忙碌的工作與繁務中過著被定義的生活。當網絡上某些人一味地鼓吹 996,一味宣揚“公知”言論,顯示出自己如圣人般居高臨下的悲憫姿態時,那些應和的人,卻逐步步入形肉分離的虛偽繁華——他們努力讓自己變得合群,努力融入一個個無意識的群體飄蕩,用這種虛偽的繁華填充了孤獨的內心,卻只獲得了拙劣的存在感。孤獨是生命的禮物,有別于寂寞,“寂寞是會發慌的,孤獨則是飽滿的”。孤獨的意義本就在于反抗孤獨。因為孤獨,才會有祈盼,才會有渴望,才會迸發出難以名狀的生命活力。因為孤獨,大衛 科波菲爾才能在復雜的社會中自我成長,海邊打漁的圣地亞哥才會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念頭保護大魚。也因為孤獨,才有人在六便士旁看到了月亮。社會終歸是人的附加屬性,孤獨才是靈魂思考的必需品。面對孤獨,不是一味逃避或消除,而是要去尊重孤獨,采納孤獨。唯有荷塘月色之下,心才能享受片刻真正的安寧。孤獨是生命的禮物,也是時代前浪下的暗涌。時代也會有孤獨的休克,讓人類在神圣的沉默中學會了歷史,在紫日的余輝下學會了和平,在繁華的泡沫后學會了冷靜,在寂靜的宇宙中學會了未來……數百萬年來,人類一次又一次的站在終點,反復思考過去的孤獨,才有了在泥地中的艱難前進。而此時的孤獨,終能成為追逐美好未來的力量。歲月在呼吸間流浪,唯有孤獨,能讓終點的想望歇息。與孤獨共舞高二 學生“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英國前任首相特蕾沙·梅曾說。或許這確實是事實,但我認為孤獨并不悲哀,孤獨也值得歌頌。“散是滿天星”,即使獨自一人,我們也能在彼此的世界里翩翩起舞,綻放獨一無二的色彩。與孤獨共舞,不必隨波逐流。我們是否曾因無法融入新的集體而心急如焚,為此迫切地學習他們的話題,只為不做笨拙點頭的邊緣背景板,而成為了戴著面具高談闊論的焦點,抑或仍然是游離于圈子邊緣的可憐蟲。大可不必禁錮我們的內心,別裝出融入的態度。梵高一生寂寂無名,獨來獨往,他的作品在后世卻舉世矚目,流芳千古,而那些依然選擇“天坑專業”的生化工作者們,也正為祖國填補至關重要的空缺。“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喜歡我們所喜歡的,即使是一個人占據了無人問津的角落,也別因此隨波逐流,遵從內心的選擇吧。與孤獨共舞,尋找內心深處的自己。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以博取流量為目的大數據總能把我們釘死在屏幕上,在你手指劃動間偷走流逝的時間。你沉浸在短視頻與八卦資訊搭建的多彩世界里,靈魂早已在信息繭房中麻木,而我們還渾然不覺地對著屏幕里躍動的光影傻笑。它們或許是我們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資本,也是束縛我們靈魂的枷鎖。羅茲曾說:“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貝多芬在孤單寂寞中才有時間整理他不平凡的靈感,張若虛在月光下才寫出“江畔初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佳句,司馬遷困于監獄才創作出《史記》這部傳世經典。當我們厭倦了日復一日的快餐信息后,應該靜下來獨處一段時間。最好是夜晚的窗邊,一個人凝視車水馬龍的繁華,我們或許能有所發現,發現你真正的內心世界。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知己難覓,那么為何不回歸自己。在讀一首詩,聽一首歌的過程里,或許你就能聽見他的共鳴。那么是時候伸出手,擁抱真正的自我。他是最懂你的那一個,是你對抗世界的最佳拍擋,我們就是所向披靡的王,我們的意志將不可阻擋。與孤獨共舞,堅守內心不變的夢想。西哲說:“世界上最強的人,也就是最孤獨的人”。孤獨是英雄的搖籃。《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孤身一人飄泊海上,接踵而至的鯊魚卻一輪又一輪地被他打敗。狂風席卷的大海被烏云籠罩,灰暗之中只有老人的意志熠熠生輝。其中必然有孤獨的力量,因為無路可退的困獸才擁有最鋒利的爪牙。沒有人影響的夢最純真,沒有人依靠的戰斗最偉大。中國黃海前哨開山島上,黃繼才夫婦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他們的崗位,忍受著如海的寂寞,戍守邊疆,只因他們心中始終滿懷著對祖國的熱愛與那鮮紅的信仰。在孤獨中堅守內心的信念,你就是千軍萬馬,孤獨的信仰閃耀出微茫,也定能將黑夜點亮。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孤獨的時代,但孤獨也絕不是什么洪水猛獸。為何孤獨不可光榮?能在孤獨中起舞的,即是英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