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教材任務分析+高考模擬鏈接+主題作文訓練)“有用與無用”邏輯思辨類主題作文導寫教材單元學習任務及分析本單元“邏輯的力量”帶領學生們開啟一段“邏輯之旅”,試著運用邏輯來發現謬誤、進行推理、展開論證。學會信息識別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獨立思考與質疑,具有批判性思維等關鍵能力,是新教材對高中生的要求,也是高考命題的主要方向和要求。在教材單元學習的基礎上,應進行思辨類作文的寫作訓練。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 分)智者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生活中人們為了這個“合適”竭盡全力,孜孜以求,但往往又不盡人意,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 800 字。【審題】本題提供的作文素材是智者的一句話和由此引發的一句有在生活現象的感慨。智者的話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以理解為,要想實現目標,你得具備實現它的條件,找到最能適合自己的東西,才能通過不斷的努力,漸漸實現目標。后由智者所引發的有關現實生活的感慨,則揭示了生活現象,人們往往竭盡全力,孜孜以求那些“適合”的以后,發現并不如意,這就需要做辯證的思維了,有的人找到了“適合”的,發現真是最好的,而有的人找到了看似“適合”的,其實并不是最好的,此題可從正面立論,也可從方面駁斥。議論文要觀點鮮明,論據典型,論證有力。論證要有邏輯性,要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表現到實質,深入分析論證觀點。【范文示例 1,正面立論】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什么事情,什么樣的人才是最適合我們的,因為只有當我們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時候,他對于我們來說才是最好的存在。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特別優秀的人,也會遇到特別美好的人,這樣的人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都是比較好的一個選擇,但是兩個人適不適合在一起,其實只有看對方對你來說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也許這個人在很多方面確實是一個比較優秀的人,他在很多事情上面也能夠處理的特別好,但是這樣的人如果不是特別適合你的話,對于他或者是對于你來說,他就不是一個很好的存在。雖然說我們不能夠以自己為中心,但是有的時候生活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必須要考慮自己,而且有的時候我們也要以自己為出發點去考慮整件事情。就比如說當你在買一雙鞋子的時候,可能你周圍的人都覺得這雙鞋子特別的好看,但是你自己就不是這樣覺得,在你自己看來,這雙鞋子也就特別的普通。這個時候就算你身邊的人都覺得這雙鞋子很好看,可是如果你自己不是很滿意的話,那么對你來說,這雙鞋子就不是一個很好看的鞋子。同樣這個道理放在你身上也是一樣的,如果說你身邊的人都覺得這個人是你很好的一個選擇,但是你自己并不是特別喜歡他,那么他對你來說就不是一個特別適合的人。而且有的時候我們也要明白就算這個人也特別的喜歡,但是很多時候如果你們真的在一起了,你會發現你們之間肯定也會有一些特別大的摩擦,這個時候你們之間也不是特別適合的。可能當你遇到下一個人的時候,也許你會覺得這個人沒有之前的那個人那么好,可是她比較適合你那么對你來說這個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人,他對你來說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真的是太多了,我們沒有辦法選擇一個優秀的人,作為我們自己的伴侶,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很合適我們的人作為我們的另一半,也只有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感覺這個人對于我們來說真的非常重要。所以說,在挑選人生伴侶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要尋找的那個人,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一定是最適合我們的,也只有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的收獲幸福。也希望每一個人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而不是在別人眼里面看起來最好的那個存在,其實往往最好的那個人卻不一定是最適合我們的。【范文示例 2,反面駁斥】“適合自己的”,未必“就是最好的”①許久以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成了某些人的口頭禪。穿鞋子,買帽子要“適合自己的”,尺碼大小、款式花樣,只需對“自己”胃口,便是“最好的”。削足適履,張冠李戴,那是傻瓜才干的蠢事。(段①列現象:指出當前某些人做事只求符合自己的胃口,并喊出“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口號。)②然而,哪怕吃喝這等瑣事,倘以為“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則未必盡然。比如,不少國人喜歡重油、厚味的爆炒烹飪,就不符合營養學,“適合自己”口味的,就不一定是“最好的”。鉆個牛角尖吧,若是癮君子呢,“適合”他“自己”的,就是海洛因、搖頭丸,要說這“就是最好的”,誰敢認可?③問題在于,對中國和外來的一些事物,如果加以比較,仍持“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態度,那便容易墮入“惟國情論”的歧途,模糊了先進與落伍,健康與病態的界限。此處的緊要關節,全在“適合”的那個“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段②③示弊端:由個人到國家,指出“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這一口號的弊端。)④利益集團化階層化的當下,一方面是辛苦的勞作,一方面卻是無恥的掠奪。說“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實際上口稱“適合”的“自己”,卻分作了不同的營壘。舉個顯例,咱們的壟斷行業,如中石油、中石化、電訊等,動不動就要漲價,讓顧客和老百姓掏腰包,其老總的年薪數以百萬計千萬計,其職工福利也肥得流油,壟斷“適合”哪個“自己”,是不用我來多說的;大多數老百姓,絕不會認可壟斷是“最好的”!而在壟斷中分肥的人看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還真是至理名言呢。⑤陜西省綏德發生校長被拘事件后,網民們在網上曝光,聲討這種侵害公民人身權利的劣政。但當地一位官員卻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說,“以前沒有網絡的時候多好啊,想讓他們怎么說就怎么說”。網絡“適合”了誰?網民說它是“最好的”;官員則相反,留戀一手遮天、箝制民意的時代,仇視網絡如同禍水。⑥扯得再遠些,辛亥革命推倒帝制,行共和之民國,可大總統袁世凱不開心,他想做皇帝呢,于是策動一幫人造輿論,說共和不合國情,“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惟有恢復中華帝制,他便心安理得地又穿起龍袍來。(段④⑤⑥探根源:指出“適合自己的”往往是人們奪取一己私利的借口,并以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做為例證。)⑦現存的固然有其合理一面,但在辯證法而言,現存的又會走向反面,都是要淘汰、消亡的。所以,社會總要有變革、進步,而不能維持現狀,一成不變。“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是。大抵!”(魯迅《而已集·小雜感》)高喊“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人們,不是“曾經闊氣的”,便是“正在闊氣的”,他們對革新是消極的,阻撓的;改革的動力,就在“未曾闊氣的”人們,即廣袤的民間!故改革的價值和政策取向,要“適合”于民眾的,才是“最好的”。 (段⑦指出路:對于不合理的東西要加以改革,適合于民眾的才是最好的。)1.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在我們的學習中,常常聽到有用無用之爭,無用的不學,有用的就學。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聽到人們對人、事、物有用與無用之爭。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無用的呢?惠子對莊子說:“你的言論沒有用處。”莊子說:“懂得沒有用處方才能夠跟他談論有用。大地不能不說是既廣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腳能踩踏的一小塊罷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腳踩踏的一小塊,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黃泉,人的四周成了無邊無底的深淵,腳下那小塊地方還有用嗎?”惠子說:“當然沒有用處。”莊子說:“如此說來,沒有用處的用處也就很明白了。”莊子又說:“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請聯系生活經歷或自己的體驗認識,選擇適當的角度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審題】這是一則材料作文。審材料。材料首先提出我們日常學習、生活中常見的“有用無用”之爭,暗示涉及范圍之廣(人、事、物),提醒同學們作文時應聯系學習與生活的實際。然后,一個疑問句,啟發同學們思考爭論背后的判斷標準,亦即現象的實質。引用莊子的語錄,是為了啟發同學們思想。聯想與思考:1.從材料提供的范圍,我們首先想到現實中關于“人”的爭論,即對人的才與非才的判斷。按照道理講,人各有才,是才必有其用,正如李白所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對于社會來講,應該以多元化眼光來看待人才,倡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樣一種人才觀;同時也要營造一個“人盡其才”的環境。但是實際情況是,人們總是用某一種標準來衡量人是否為才,其人才觀是狹隘的。這種狹隘的人才觀在歷史上是特別突出的,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科舉得中是人才,落第則不是人才,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間者就不是人才。《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不愿仕途經濟,那就是“無材補天”;寫出冠絕中外曠世奇文的蒲松齡,不能拿著《聊齋志異》去評職稱。一部封建史,因為人才觀的狹隘單一,埋葬了多少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當今社會在人才觀上已有大大的改進,但依然顯得十分的狹隘。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們漸漸改變我們的觀點,對于物,我們說,世上無廢物,廢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對于事,我們說,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沒有無用之事,明代萬戶想坐火箭飛天,看起來是個荒唐事,卻載入了人類科學史冊。2. 材料的思想啟示。材料的功能大致有二:一是提供寫作話題,寫作范圍;二是提供看問題的角度,也即寫作思路。此次作文材料就給我們提供了思想啟示。莊子和惠施的對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在判斷有用時,往往從我們自身出發,比較單一而狹隘,相比之下,環繞有用的卻是無邊的大地——世界。無用之用往往是個看不見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況下,才讓人意識到它的作用。如果就此進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價值,無用之用則是價值。我們習慣從使用價值角度判斷一切,由此往往遮蔽價值,我們的價值觀是殘缺而不完整的。我們可以從時空兩個角度考察這一問題。此時有用,彼時或許無用;此地有用,彼處可能無用。反之亦然。我們中國人喜歡從實用(功利)角度判斷有用還是無用,這就排斥看不見的精神世界。所謂無用之用,對中國人來說,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人文學科中的哲學、神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這些養心的東西,它們豐富我們的生活,涵養我們的人格。它們給我們提供人生意義,提供精神支撐,它們使我們情感有所寄托,靈魂有所皈依,精神有了歸宿。我們漢語有一個成語叫做“安身立命”,有用之用可以安身,無用之用可以立命。【立意】1. 要想“有用”應多些“無用”之思;2.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3. 辯證看待有用與無用等。【范文展示】有用與無用看似無用且丑陋軟弱的腿使鹿躲過了獅子的追捕,而那貌似有用且美麗無比的角卻最終斷送了它的性命。鹿在彌留之際的感嘆引發了我對有用與無用的思考。行走在紛繁復雜的人世,沿途風光無奇不有,而俗世的煙塵容易朦朧原本純凈的雙眼,我們往往習慣性地僅從表面去判定一件事物對我們是否有用,卻忘記去探求事物最本質的價值。殊不知,有些外表美麗充滿誘惑的東西可能成為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相反,那些看似無用且被你不屑與忽略的事物反而可能在你墜入懸崖之時,有力地拽住你,還你一方風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誠如神秘逍遙的莊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哲學無用論”曾被傳得沸沸揚揚,在中國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侵占了人們的價值觀領域。而今,被人們認為“不能當飯吃”的哲學卻作為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給人以“安身立命”之道,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美好的幸福人生提供一種超越性的思想智慧。同樣的,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浩浩湯湯,至圣先師孔子認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等直指精神內核,看似幾乎無一絲實際用處,卻被稱為是思想領域的“無價之寶”。若只從表面看,我們一定會輕易地將這些“無用之物”棄擲迤邐,只有當深入探究其本質,才能發覺那無用的外表背后流淌著的無上價值。愛因斯坦盡管是杰出的物理學家,但他精通音律,尤其偏愛小提琴,他一再強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學家錢學森亦有著豐富的藝術涵養。那些看似無用的藝術卻起到了滋養了靈魂,陶冶了情操的大用。居里夫人在提煉鐳時不也是從法國人不屑一顧的看似無用的礦渣中提取的嗎?如此看來,無用之物并非真無用,只要我們不流于表面,以貌取物,而是不厭其煩地去探索事物的本質,當個人的認知和素養達到一定境界之時,無用便成了大用。反觀當下,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急躁,輕浮,我們還來不及等待無用之用,就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懷抱,與外表美麗的物質纏綿交織。一顆顆急功近利之心在人世間浮沉,迷茫。誠然,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里,在變化萬千的世界里,何為有用何為無用,我心不得而知。但誠如魯迅所言“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以為,我們應該摒棄以美丑論價值的偏見,真正地探究事物本身存在的意義,如此,方能在繁華世間,尋得真正有用的精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 分)有人說,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覺得不盡如此。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審題指導】本題要求透視“知識與想象力”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也表現為“并非絕對關系”。試問:你對“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這個判斷持什么態度?一般的思路是:(1)第一種態度:同意。知識是前人認識世界的結晶,憑借某一領域的關鍵知識,我們的想象力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第二種態度:不同意。想象力很多時候來自瞬間的靈感,豐富的知識有時恰恰成為想象力發展的重負。(3)第三種態度:不是單純肯定或者否定,而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得出不同的結論。可表述如下:任何領域的想象力,最終必須由成果來驗證,否則就是空想和妄想。既然想象力要靠現實來證實或證偽,那么想象力盡管是人的靈光一閃,仍然需要人的知識體系。歷史上重大的發現可能會突破人類當時的知識框架,但它還是建立在占有當時的知識的基礎之上。(以上是第一層意思)但是,總有一些偉大的發現、杰出的成就、精美的藝術創作等最富想象力的成果,往往是天才想象力的迸發,是靈感與天賦的產物,知識的土壤承載不了想象力爆棚的“龐大固埃”。(以上是第二層意思)以上三種態度,都能自成文章,其中第三種態度能體現思辨色彩,彰顯作者思維的深度。那么,還有沒有其他角度呢?只要肯動腦筋,思路無止境。第四種態度:從“相互轉換”的層面繼續思考,可有如下認識:第一個沖破知識局限的人,憑借想象力創造了奇跡。奇跡挑戰了那些沉浸于舊的知識體系里的人,這些人將想象力的成果視為異端。但是,人類的進步就是這樣神奇,憑借想象力打開的人類新視野,總有一天會被人們接納,那些當初充滿想象力的“異端邪說”終將變成常識。你看,想象力和知識還能相互轉換、互相催生呢。換言之,我們的立論可以是:知識孕育想象力,想象力也可沉淀為新知識,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就是一個積累知識,再憑借想象力超越知識的藩籬,不斷獲取新知的循環過程。【范文展示】育于知,破于知,歸于知再新穎前衛的科幻小說似乎也總不能避免立足于現代科技知識,從而對未來做出想象;再抽象的畫作,似乎也能尋見現實認知的投射。于是有人說,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但也有人認為,不盡如此。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這意味著基于知識的獲取,我們才能夠萌生想象力,想象力是孕育于知識的溫床之中。誠然,富有價值的想象力,往往都是源于現有的知識,而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做出大膽的構思、革新和改變,其后果往往是優化了現實知識的局限之處,或是揭露了現有認知的不足之處,正如科學家們基于鴨子依靠腳蹼游泳的知識,想象人是否也可像鴨子一般游于水中,從而發明了潛水用具;正如科幻小說家們基于對現有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想象人類未來的生存境況,而寫出了眾多如《三體》一般的優秀的科幻小說。那些以事實知識為養分生長的想象力,讓人品味出其中的可行性與現實意義,能令人對其進一步思考,付于實踐。而不以知識為據的,無理頭的幻想,終如同那以現實為依據的空想社會主義藍圖化為泡影。但“知識”與“想象力”的關系僅僅是單方面的供養如此單一純粹嗎 不然。知識一定能夠孕育出想象力嗎 這揭示了孕育出想象力的常常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其背后人對于知識的態度以及使用“知識”的方法。倘若你對知識從來都是盲目信服,說一不二的,你自然無法掙脫這看似已“既定”的知識的困縛,在這樣的知識土壤上是開不出想象力的花朵的。恰如統治世界甚長的“地心說”,或是亞里士多德關于力學錯誤的理論,以及成千上萬務實求真反映知識卻不出眾的寫實畫作或文學作品,我們確實是擁有了知識作為土壤,但卻并未孕育出想象力之花。可見,想象力的萌發還需要一些人們敢于打破已有知識的局限,擁有超越知識的勇氣,對更廣闊的世界邊界作進一步的探尋。正如這土壤一般,當土壤干涸了,我們總應耕耘出新的肥沃的土壤,而非“嚴陣以待”,恪守“知識”而被禁錮。所以,想象力的萌生確需要依靠現實知識的養分,但只依靠知識,也是無法孕育想象力的,最重要的是需要人們關鍵的創新力、革新之力,與打破知識的勇氣。這些正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孜孜不倦的使命,人們習得了知識,進而以原有的知識為基礎對更廣袤的未知世界規劃出藍圖,萌生出想象力,好似人們用探索的無畏與熱情化為甘露,在知識的土壤里結出絢爛的想象之花。隨后久而久之,花朵也將成為土壤的一部分,所以不斷的想象會拓寬知識的邊界與內涵一般。知識與想象力在人的推動下相互造就轉化,也指引人、嘉獎人不斷打開新視域邊界之門。正如花朵養于土壤,沖破土壤,盡于土壤而為養分。想象力也應在人的作為下,孕育于知識,破局于知識,終歸于知識。【點評】這是一篇考場一類文,首先開篇就關注到命題材料中可能需要定義,或者是全文核心的幾個名詞概念:“知識”,“想象力”,“土壤”。這三者之中只有“土壤”是一個帶有比喻意味的名詞,立刻聯想到“土壤”是孕育萬物的根基,提供給它們養分,培育其成長,那么“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這一分句想要表達的觀點就是:想象力是源發于知識的,由于知識的獲取和存在,才能有產生想象力的可能性,才能孕育想象力。那么,“知識”和“想象力”的含義可以用具體的事例進行展現,例如知識是人們現有的認識,想象力是人們的創新和突破。于是作文材料前句的含義就十分清晰了,即知識能夠培育出想象力,想象力發源于知識。其次,也有人認為這句話并不完全正確。這種二元關系是本文進行作文構思的突破口。其一她思考的“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這就需要論證想象力如何發源于知識 什么樣“土壤”才能培育出“想象力” 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必然關聯嗎 于是需要對“想象力”進行一些界定:漫無邊際的空想、幻想雖然也是“想象力”,但是卻沒有實際價值,所以本作文題討論的想象力應該是基于革新創新、有合理性且可以為之所用的“想象力”,這樣,“想象力是孕育于土壤之中”的邏輯關系就比較明確了,因為只有從現實知識出發,進行大膽創新改造來反思現實、改進現實的“想象力”,才是值得我們討論的那種“想象力”。其二,就是思考后句“不盡如此”(并不完全是這樣)的觀點。在質疑這句話時,本文有以下思考:(1)“想象力一定需要知識的存在和培育嗎 ”(2)“有了知識一定能培育出想象力嗎 ”為此她否定了前一種思考方式,即想在本文分析“想象力”中“知識”的存在是有必要性的,因為“知識”的含義和概念十分廣泛,所以那些勉強而想出的例子作文中可能會將“知識”的概念太過矮化,反而自相矛盾。于是,“有了知識一定能培育出想象力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相對來說比較刻板的“知識”,和充滿主觀能動性的“想象力”之間想要構建聯系,明顯缺失了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人的存在和作用。只有人的存在,才能根據現有的知識土壤,培育出想象力的花朵。針對“有了知識也不一定孕育出想象力”,舉出了一些可以證明該觀點的例子,并通過比較思考“知識”轉化為“想象力”的關鍵,提出“人的探索精神和勇氣”是“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成立的一個核心的要素。本文不滿足于上述的分析和證明,又進一步指出“知識”和“想象力”的關系,只有通過人的探索和激情,知識才能成為孕育想象力的土壤,而也只有源于知識這片土壤的想象力,才是有價值的想象力。更進一步去思考,產生的想象力經過時間的推移,還將會成為未來的我們的“知識”,并循環往復……啟示人們富于探索精神,源于知識發揮想象力,不斷拓寬視域邊界。結尾總結思考,照應了標題的由來:就好像人們栽培花朵,精心照料,于是花骨朵頂破了土壤而綻放,凋零之后又化歸于土壤。“想象力”也是如此:人們用探索精神和勇氣來照料花朵,于是“想象力”沖破了土壤的桎梏而綻放,最后化歸于知識,正所謂“孕育于知識,破局于知識,終歸于知識”。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在《告別信》中說:永遠有一個明天,生活給我們另一個機會將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錯了,今天就是我們所剩的全部。人們都想佇立在巔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險阻的過程。閱讀材料后,你對“今天與明天”的關系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議論文,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 800 字。【審題】1.審材料。材料的重點是馬爾克斯所說的話,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永遠有一個明天,生活給我們另一個機會將事情做好”的關鍵詞是“明天”,“明天”代表未來、機會、希望,整句的意思是希望永遠存在,我們在生活中有機會改正錯誤,可以在明天把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錯了,今天就是我們所剩的全部”的關鍵詞是“今天”,“今天”代表現在、當下、眼前,整句的意思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是“今天”,如果今天把握不好,就沒有明天的美好,今天是明天的基礎,容不得我們犯錯,所以要懂得珍惜和把握今天。“人們都想佇立在巔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險阻的過程”一句中,“巔峰”代表幸福、成就、人生的輝煌,“攀登險阻”代表艱辛努力地付出直面艱難困苦,整句的意思是,今天艱辛努力地付出或直面艱難困苦的過程蘊含著真正的幸福,也只有通過今天艱辛努力地付出或直面艱難困苦的過程,才能實現明天的輝煌,今天是明天成功的基石。2.審任務。任務指令“你對‘今天與明天’的關系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要求考生閱讀材料后,圍繞“今天與明天”的關系作文,要寫出“今天”和“明天”的某種邏輯關系,如并列關系、條件關系、因果關系、選擇關系、層遞關系等,這樣才算完成了任務指令,才是符合題意的。而只寫今天或明天,或只寫今天和明天,但未揭示二者的關系,都屬于基本符合題意。不能跳出“今天與明天”這一話題,空談其他關系。還有在文體上,明確要求寫一篇“議論文”。【立意】在立意上,注意扣住材料含意和“今天與明天”之間的關系來寫。1.側重于“今天”來談二者的關系,可立意為:今天是明天的基礎,容不得我們犯錯;珍惜和把握今天,才能創造美好的明天;現實是理想的土壤;沒有現在就沒有將來;只有通過今天艱辛努力地付出或勇于戰勝艱難困苦,才能創造明天的幸福或輝煌;等等。2.側重于“明天”來談二者的關系,可立意為:明天是今天的希望;把握當下,是為了實現理想;今天錯失了,明天還有希望;明天可以彌補今天的遺憾;等等。3.二者并重談關系可立意為:既要把握當下,又要憧憬未來;既要有現實追求,又要有夢想情懷;既能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等等。【例文】明日時無多,今日最當惜“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孟德釃酒臨江,嘆人生之短暫;“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東坡夜游赤壁,感時光之易逝。求聲名,立功業,通達當世,奈何時日無多,誰人無忿?依我之見,先賢們遺留給后世的不是埋怨而是警示:明日時無多,今日最當惜。有人說:明天是今天的夢,為今天指明方向。此言得之。沒有對明天的暢想設計,就沒有今日的有條不紊;沒有明天的方向指引,就沒有今天的成竹在胸;沒有明天的夢想激勵,就沒有今日的奮勇向前。君不見莫言、屠呦呦,諾貝爾獎收入囊中;君不見創客風摩全國,高鐵走出國門,量子衛星入寰宇。于個人而言,明天引導著成功;于國家而言,明天意味著強盛。不可不知的是,舉國暢談中國夢,是明天的夢,也是燦爛的未來。然而,沒有今天這塊基石,明天的成功是永不會到來的。活在昨天的人是悲哀的,活在明天的人是虛幻的,活在今天的人才是真實的。唯其真實,才可把握;唯其真實,才有可為。李大釗告誡我們:最珍貴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約翰洛克則說:拋棄今天的人,沒有明天。所以我們應該夯實今天之基石,用今天去點亮明天。今日積跬步,明日致千里;今日鍥不舍,明日鏤金石;今日斬荊棘,明日臨峰頂。每一個明天終究會降臨,把握好每一個今天,其實就把握好了明天,把握好了時間。只是當每一個明天變成今天,當每一個今天破曉降臨時,我們卻漠然無覺或驚慌失措罷了。迷惘、退縮、怠惰,時間被揉成廢紙,塵封進歷史的長河。最高領導人說:幸福生活是奮斗來的。如若明天的憧憬仍在,就當如蚯蚓一般奮斗不息,以不絕的毅力和用心,換一個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自在。“今天或許很殘酷,但明天、后天更殘酷”商業大亨馬云先生曾如此告誡諸位青年。是的,今天再如何鉆心地痛,也莫忘了握緊今天的手不要放開。筑我夢者,明日之日無多時;遂我愿者,今日之日最當惜。讓我們一起點燃今天的生命之火,去照亮明天的夢想天空!所 以 , 人 生 在 世 , 要 牢 牢 記 住 : 明 日 時 無 多 , 今 日 最 當 惜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