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 題 聚落的發展變化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教材內容 分 析 “聚落的發展變化”是粵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的內容,在新的課程標準和解讀中,要求通過閱讀圖像、觀看視頻或實地考察等,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它不僅與前面的“陸地與海洋”、“天氣與氣候”等章節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也與后面的“地域差異”章節相互呼應,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角色。本節主要包括“鄉村與城市”、“聚落與環境”和“保護人類的遺產”三部分,設計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為第二課時鋪墊基礎知識,第二課時是第一課時知識的運用與提升。 這節課,我們利用多元化的材料創設真實的地理情景,從學生生活入手,引導學生描述城鎮和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本節課知識的學習,為學生今后的人文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設計理念 本案例旨在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應用,激發學生對聚落的發展變化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和教學能力。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學習了七年級上冊包括海陸分布、氣候的分布及影響因素等自然地理知識,同時在對歷史學科的學習中也獲得了一部分與聚落有關的知識。該階段的大部分學生大致了解綜合性思維,但整體運用能力有所欠缺。該課時的設計緊密結合了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實例中感悟自己的認知,通過對感興趣的知識設問,并引導學生多探索分析,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使其獲得新知。此外,在各種活動中,我們創設了課堂互動,不斷地細化問題,并逐步進行引導,將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學生的思維中。教學目標 1.人地協調觀 通過圖片、視頻的途徑,認識鄉村和城市,以及聚落發展與演變過程,從而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發展的意識。 2.綜合思維 通過對鄉村和城市景觀差別的學習探究,訓練學生利用列表法、歸納法、概括法等方法進行綜合對比分析的能力。 3.區域認知 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會判斷鄉村和城市,了解鄉村和城市不同的勞動生產方式等。 4.地理實踐力: 利用圖片文字及生活經驗,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引導學生學會在平面地圖上,判斷城市和鄉村。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說出聚落的的主要類型、聚落的發展過程。 教學難點:通過讀圖,描繪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異。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4分鐘) 師生活動 【教師行為】利用PPT展示學生眼中的城市與鄉村景觀的繪畫作品圖片。 【教師提問】請同學說說,這些作品中有哪些共同點? 【學生活動】觀察展示的繪畫作品圖片,并自主思考后舉手發言。 【承接】這節課我們所要學的知識點與這里邊有很多相關聯,那我們一起走進本節課的內容。(板書課題:第三節 聚落的發展變化)設計意圖 利用學生創作的繪畫作品導入新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問題引導,探求新知 (11分鐘) 師生活動 【教師行為】剛才我們提到了鄉村和城市,它們是人們聚居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多媒體展示鄉村、城市的圖片。 【教師提問】那什么是鄉村?鄉村的人們是做什么工作的? 【教師行為】利用PPT展示林場、牧村、漁村、農村等不同村落類型的圖片,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87頁圖5.13,并結合生活實際,歸納鄉村的概念,了解林場、牧村、漁村、農村及人們主要從事的生產活動。學生在討論時,教師深入小組參與討論并指導。 【學生活動】觀看圖片,開展同桌討論,同桌選出一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師總結】鄉村是主要從事各種農業活動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可以有林場、牧場、漁村、農村等不同的村落類型。林場的人們主要工作是培育、管理和采伐森林,而漁村的人們主要工作是捕魚,牧場的人們主要工作是放牧,農村人們的主要工作是耕作,比如種植小麥、水稻或蔬菜等。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認識了鄉村,那什么是城市呢?城市的人們主要是從事什么行業? 【教師行為】利用PPT展示酒店、銀行、超市、商店、工廠流水線等的圖片,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87頁圖5.12,并結合生活經驗,歸納城市的概念,了解非農業人口主要從事的生產方式。學生在討論時,教師深入小組參與討論并指導。 【學生活動】觀看圖片,開展同桌討論,同桌選出一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師總結】城市是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的人口達到一定的規模。城市的人們有的從事服務業,比如醫生、律師、銀行工作人員等;也有很多人在服裝加工廠、電器裝配廠工作,他們從事的是工業;還有一些人在超市上班或自己開服裝店,他們從事的是商業等等。設計意圖 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展開聚落的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并展示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圖,既直觀又能渲染氛圍,達到循序漸進的課堂教學效果,訓練學生區域認知的意識和方法,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突破難點,素養提升(17分鐘) 師生活動 【承接】我們已經學習了鄉村和城市的相關知識,那么鄉村和城市有什么差別呢? 【教師行為】展示鄉村和城市在建筑、道路、人口、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圖片,引導學生以4-6人為一小組開展合作探究,并在全班展示。后提問學生,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來說說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差異主要可以從以哪幾個方面來比較?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小組選出一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師總結】下面我們通過表格來小結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差異,可以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分析城鄉的差異:1.房屋密集度和高度;2.道路修建的密集程度;3.人口密度;4.醫療設施的發達程度。 房屋道路修建情況(密集、稀疏)人口(密集、稀疏)醫療設施(發達、稀疏)密集度高度鄉村城市【學以致用】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可以判斷哪里是城市,哪里是鄉村。如果在抽象的平面地圖上,你們會判斷城市和鄉村嗎? 【學生活動】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或進行互評,寫出答案和判斷理由,小組派一位代表發言。 【教師行為】教師巡視,查看學生完成情況,及時糾正發現的問題。對有爭議的A區域進行解惑,給出充分的理由,讓學生弄明白。 【承接】我們剛剛從房屋建筑、交通設施、人口以及生產活動方面對鄉村和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聚落的發展是先有城市還是先有鄉村?對這個問題,東東的爺爺最有發言權,他是看著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的。 【教師總結】一般來說,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聚落發展和演變一般過程是,從小村莊到集鎮到小城鎮,最后發展成為城市。設計意圖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細化問題,步步引導,層層遞進,提升學生融入度,提高學生積極性,實現課堂互動高效性,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課堂小結,暢談收獲 (3分鐘) 師生活動設計意圖 利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升學生自我整合知識的能力。鞏固深化,能力遷移 (5分鐘) 師生活動 1、作業內容 〖課堂作業〗 讀某地傳統民居示意圖1,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鄉村 D.集鎮 (2)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 A.農村——放牧 B.牧場——伐木 C.漁村——捕魚 D.林場——種植 〖課外作業〗 請同學們,發揮想象,設計并畫出2050年你心目中“中國的城市和鄉村”的樣貌,撰寫200-400字的設計思路說明。 2、評價過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由小組內成員給出評價等級(優秀、良好、合格)和評價依據,然后在班內展示交流。 3、評價標準 檢查學生繪畫作品的設計思路說明是否表述清楚了作品所呈現的內容,是否體現了現代化強國的元素?評價學生的作品應該以激勵為主,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設計意圖 中國預計2050年將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設計的課外作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課堂作業的設計,不僅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用綜合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1.綜合運用多媒體的多種功能。與傳統課堂相比,本節課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體現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交互性,展現學生風采。 2.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綜合理解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3.凸顯核心素養全程性。本課將地理核心素養落地這一理念貫穿課堂始終,通過精選材料、創設情境,在幫助學生落實基礎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4.師生活動靈活性問題。教學設計中的師生互動過于理想化,應該根據課堂實際效果隨機應變。 5.在以后的教學中,打造"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實習"的教學模式。課前,發布教學任務,發放導學案,讓學生提前完成,而不過多占用課堂時間,以便順利開展教學任務;課中,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地理思維能力;課后,分層設置開放性實踐作業,因材施教為學生多角度思維提供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