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從字順——學生作文展示——七下第五單元《文從字順》【作文題目】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人們吟詠的對象,寄托了人們無盡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請以《月亮》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寫作提示】1.寫作前,可以查閱一些描寫月亮的詩文。想一想: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歡寫月亮?月亮寄托了人們的哪些情感?這些情感寄托在別的事物上行不行 2.在查閱和思考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新穎的角度,寫出你對月亮的感受。3.寫完后讀一遍,認真修改潤飾,做到文從字順,抒情自然。【審題關鍵】由于寫作范圍很大,作文時反而不易把握。因此在其前面加上一些限制性的詞語,如“中秋節的月亮”“十五的月亮”“彎彎的月亮”“心中的月亮”等,將其化大為小,就會更容易下筆。同時在寫作時要確定立意,把“情思”一詞宕開來,就是告訴我們,對月亮的描繪或者敘述,必要加入情感,“遐想”,告訴我們可以是由此即彼,展開聯想,與月亮有關的詩詞人物,故事傳說,再聯系自己對月亮的感知從而確定主題立意。學生成果展示月亮夜幕降臨,月亮緩緩爬上了天空,銀白的光芒灑滿了大地。它靜靜地懸掛在那里,像一艘永恒的飛船,在星辰的海洋中航行。月光如水,溫柔地包裹著每一個角落,也包裹著我對 這個古老世界的無限遐想。(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夜晚的月亮,它那緩緩升起的姿態,以及如水般柔和的光芒,營造出一種靜謐而深邃的氛圍。這種描寫不僅設置了月光之美的場景,而且引入了對古老世界的遐想,引領讀者進入一種夢幻般的境界。)每當抬頭仰望那輪明月,我仿佛能聽到古代詩人筆下的笛聲長,月下獨酌的寂寥;能感受到文人墨客望月懷遠的深情,又或是神話傳說中那悲歡離合的故事。月亮是歷史的見證者,它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興衰變遷,承載著無數人的情感與夢想。小時候,我總覺得月亮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上面有玉兔、有嫦娥、有桂樹,還有那無盡的寂 靜與荒涼。我曾幻想自己能乘坐飛船,親自去探訪那個遠離塵囂的世界,探索它的秘密,看看那被歲月打磨的古老痕跡。(作者把個人童年時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與月亮的神秘性巧妙結合。古代詩人的笛聲、月下的獨酌、文人墨客的深情望月,以及神話故事中的悲歡離合,都透過月亮得到了反映。這樣的敘述方式,不僅呈現了月亮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也表達了作者對月亮的深厚情感。)長大后,我開始理解月亮對于人類而言,不僅僅是歷險和探索的對象,它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無論是在古代的詩詞中,還是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月亮總是與我們的喜怒哀樂相連。它提醒我們,無論身在何方,我們都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著同樣的自然美景。在中秋節的日子里,月亮似乎格外的圓,家家戶戶都會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講述那些古老的故事。月亮這時候,不再是遙遠冰冷的天體,而是溫馨的象征,是團圓的代表,是連接每一個思念家人的紐帶。月亮也是孤獨者的伴侶。在那些漫長的夜晚,它默默地陪伴著深夜中的旅人、思考者、失眠者。它的光明雖然柔和,卻能照亮心靈的角落,讓人們在寂靜中發現自己的內心深處。月亮,這個自古以來就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天體,它寄托了人類無盡的情思。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月球不過是地球的一顆衛星,它的神秘面紗早已被揭開。但即便如此,月亮在我心中依然保留著那份神秘與浪漫,它依然是我在夜晚最愿意凝視、最愿意傾訴的對象。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與月亮有著自己的故事,它無聲地照耀著我們,無論我們身處何地,無論我們心境如何。月亮,這個宇宙中平凡而又特別的天然衛星,將永遠在我們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點評:這篇散文以月亮為線索,貫穿著對自然、文化、情感的豐富思考,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是對月亮這一主題的一次成功而感人的文學探索。月亮離我們有多遠月兒在云中高高地掛著,睡著似一個嬌羞的姑娘。月亮離我有多遠,一定是很遠很遠,這樣就不怕人間煙火會吵醒她。秋天,果實累累。我在院中和家人坐在一起細細地傾聽奶奶給我講月亮的故事。每每到了中秋節,大家都會提起一個民間故事,嫦娥吃了仙丹飛上天去,永遠和玉兔生活在月亮上。中秋節那天,人們通過吃月餅、賞月來思念她。等到后來,大家都回屋睡了,我卻難以進入夢鄉,腦海中全是月亮。它到底來自哪里?它離我們有多遠?月光輕輕地闖入房頭,這定是我見過最溫柔的不速之客。這時,房間里只有我們倆,它似一個調皮又活躍的孩子不停地旋轉跳躍著。我就靜靜地看著它,看著看著就進入了夢鄉。半夜,我醒來時發現月光在輕輕撫摸我的臉頰。望向窗外,月亮不知什么時候從頭頂溜到了對面,光也淡了許多。清晨,我在鳥鳴聲中醒來,月光被太陽的光芒替代了。這時候,整個大地誰也找不到它,大概是守了一夜有些困頓了吧。晚上,院里格外幽靜,月光灑向大地,它又出來了。這時搬根板凳坐在魚池邊上,一邊賞月一邊喂魚往往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你還可以對著自己小聲說話,它會傾聽,傾聽萬物的聲音。月亮就是一個嬌羞的姑娘,她喜歡待在天上,離人間很遠很遠,這樣就不會被驚醒。也許它是天上的神仙一不小心落入凡塵,在這里不斷留念。她也曾誤食仙丹飛上云天,千百年來那里就是她的家。(文章通過將月亮比喻為“嬌羞的姑娘”、“調皮又活躍的孩子”等形象,使得抽象的天體變得生動可愛,容易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嘀嗒、嘀嗒”,時間又在匆匆離去,可我還在思考月亮從哪里來?它離我們有多遠?魚兒在水中爭相競躍,我扭頭一看,月亮就在魚池里,在水里,它離我很近很近。(月光在輕輕撫摸我的臉頰”,“魚兒在水中爭相競躍”,這些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場景的真實感,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人間有兩個月亮,一個在黑暗中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一個是神仙落入凡塵,一個是平民飛上云天。一個遠在天邊,一個近在眼前。月亮離我有多遠?一個在云中央,一個在心里面。點評:這篇文章的語言描寫非常成功,它通過豐富的情感、生動的形象、優美的語言和文化內涵,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既真實又富有想象力的月亮世界。文章融入了中秋節的文化背景和嫦娥奔月的傳說,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深度和教育意義。不僅僅是對月亮的描述,還引發了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使文章層次更加豐富,是一篇佳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