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在見與不見之間——《壺口瀑布》學案一、教學目標1.通過探究“不見”飛瀑的原因,理解游記的文體要素及寫作特點。2.通過梳理“見與不見”的辯證關系,深入體會黃河的偉大性格及作者的獨特情思。 二、教學過程課堂導入:口口相傳的俗語是最好的景區宣傳——·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廬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數三疊。·兩季臨壺口,唯不見飛瀑。難道梁衡先生兩次前往壺口瀑布都沒能看見飛瀑嗎?難道壺口瀑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輕易被人看見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這“不見”的秘密。主問題一:一游為何“不見”飛瀑?活動1:梳理游蹤,推究線索時間 地點 觀景視角 所見所聞 所感雨季 河灘 俯視 濤聲如雷 水汽籠天 膽戰心驚第一次游覽為什么沒能見到飛瀑? 雨季水勢大、水霧彌散、場面兇險,導致作者沒能看到飛瀑的真容。辨析:到底見到沒有?視聽結合,見到一個兇險又神秘的輪廓。 活動2:生發想象,補寫幻境眼睛到達不了的地方,想象可以到達:“到了岸上回望那團白煙,心還在不住地跳,我仿佛看到 。”總結:以虛寫實,開闊想象,回味無窮。主問題二:二游為何“不見”飛瀑?活動1:梳理游蹤,推究線索時間 地點 觀景視角 所見所聞枯水季 河溝—河心 俯視——深不見底的“龍槽” 仰視——“丁”字狀的水流活動2:析讀字句,品評百般態(1)拆解字形,描繪水流動態象形字是對事物真實形態的模擬呈現,注意“丁”字的字形,它一橫頂頭,一豎而下,水流的樣態仿佛已經躍然眼前,一起來描述:水流 馳騁 (動詞)而來, 跌落 (動詞)而去。(2)析讀詞句,品評水流樣態·評析“馳騁”之樣態析讀字詞:涌 擠 撞 推搡 呼擁 碎哪個動詞呈現的狀態讓你震撼?語段對比:動詞串聯成句:黃河水涌來,擠著、撞著,推搡著,呼擁著,撞碎開,馳騁而后下跌。原文: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宇宙間仿佛只有這水的存在。當河水正這般暢暢快快地馳騁著時,突然腳下出現一條四十多米寬的深溝,它們還來不及想,便一齊跌了進去,更鬧,更擠,更急。齊讀語段,邊讀邊思考,語言表達的差別在哪?有何意義?總結:有比喻,更形象; 有擬人,更靈動;有對比,更鮮明;有襯托,更突出。·評析“下跌”之樣態圈畫段四關鍵詞,說說此時水是怎樣在“下跌”的?預設:先跌再跌,三跌四跌涌向兩邊,轟然而下奪路而走,乘隙而進,折返迂回鉆石覓縫,淌過石板,夾在石間,順壁掛下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預設:石約束水——水激蕩石——水石相爭——生命力量誦讀:這些如鋼似鐵的頑物竟被水鑿得窟窟竅竅,如蜂窩雜陳,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個個光溜溜的大坑,而整個龍槽就是這樣被水齊齊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溝。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然會這樣怒不可遏。原來這柔和之中只有寬厚絕無軟弱,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爭。·辨析:到底見到沒有?如何理解此時的“不見”?錦囊:“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副寫意畫。”走得更近,看得很細,但見到的卻是朦朧的寫意畫。【表情達意,意在形外】活動3: 感讀語段,體味千般情梁衡先生看到了這份形外之意,他說小小的壺口兼容了喜、怒、哀、樂、愁——人的各種情感。你讀到的壺口瀑布是喜、是怒、是哀、是樂、還是愁呢?預設:(讀文段)河水暢快馳騁,推搡呼擁,熱鬧歡快,是喜;河水兇猛撞擊,跌落、碎裂、飛濺,是怒;河水折返迂回、夾在石間、進退兩難,是哀;河水沖破壺口,平流直下,一覽無余,是樂;河水奪路而走,無處可去,前路迷茫,是愁。總結:投注生命體驗,與自然情意相通。以實寫虛,情思流動。活動4:品說一塊石頭,思悟一種精神這塊石頭到底是什么?舉例:是愚公移山日日搬移的石是壓在國人心口喪權辱國、國將不國的石是紅軍長征萬里,用腳步踏過的石是進藏鐵路一路馳騁,開山取道的石預設:人生的困難、民族的磨難、發展的挑戰石上的窟窟竅竅,坑坑洼洼又說明了什么?預設:奮力抗爭的力量、不屈不服的態度、戰勝磨難的精神,偉大的民族性格。主問題三:“見與不見”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提煉“見與不見”的關系給壺口瀑布留下一句話:眼前是 ,而“我”看到的是 。結語: 在這天地間,比壯闊的景觀更可貴的是真摯的情思、是深刻的思考。從今天起,老師希望每一位同學去思考這景觀背后“見與不見”的關系,帶上你們那雙含情脈脈的眼去領略這世間的萬千風光。就像今天在我們面前的壺口瀑布,我們已然見到了更多——齊讀: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出來被我們看見。三、板書設計主板書:壺口瀑布梁衡見與不見以虛寫實 開闊想象以實寫虛 情思綿延副板書:有比喻 更形象有擬人 更靈動有對比 更強烈有襯托 更突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