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繽紛舞曲》第5課《雷鳴電閃波爾卡》。【教材分析】《雷鳴電閃波爾卡》是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繽紛舞曲》第4課第5課欣賞課。《雷鳴電閃波爾卡》,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最著名的波爾卡舞曲之"作于1868年初狂歡節期間,作品在不間斷地重復二拍子波爾卡節奏的基礎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遠處的雷聲響起,利用鈸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點,模仿雷雨和閃屯,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大自然中的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場面。這是一個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歡樂的人們正在慶祝豐收,載歌載舞。聽,天氣好象發生了變化一雨是越下越大,可人們的興致卻是越來越高,他們仍然繼續歡歌,繼續舞蹈。【學情分析】剛剛踏入中學的校門,內心世界比較豐富,對所有的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心理上還保持這小學時期的天真愉悅,他們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對事物的分析和主觀體會,對很多問題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大多數學生學習態度都很端正,因此,老師要積極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注意強調學生行為規范教育,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得熱愛音樂,喜歡上音樂課。【教學目標】以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頒布的課程目標為依據,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注重體現課程性質,重點反映課程理念,我們確立本節課的目標:(一)審美感知感受作品中樂器的音色特點和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二)藝術表現能夠鑒賞樂曲并能表現各部分音樂(三)創意實踐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的為歌曲伴奏(四)文化理解通過聆聽感受異國樂曲的風格,培養學生對音樂鑒賞的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能夠鑒賞樂曲并能表現各部分音樂(二)教學難點:1、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的為歌曲伴奏【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教學過程】問題導入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西洋打擊樂器有哪些?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下面我們通過圖片了解一下預設:討論回答教師:你們知道打擊樂器可以模仿哪些場景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首作品《真雷鳴電閃波爾卡》(書寫板書《真雷鳴電閃波爾卡》)【設計意圖: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同學們對于本節課有一個預熱的感覺,為后續引出主題奠定基礎】二、師生互動,分句教唱教師:看到題目你們會想到這首作品和什么有關?預設:回答問題教師:聆聽音樂,通過聆聽樂曲,你想到了什么畫面?你聽到了什么聲音?用什么樂器模擬的?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用“定音鼓震音奏法”模擬雷聲,利用鈸及奏法上的音色特點模仿雷雨和閃電,生動形象地描繪大自然中雷電交加的景象。下面我們了解一下該作品:《雷鳴電閃波爾卡》,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最著名的波爾卡舞曲之"作于1868年初狂歡節期間,作品在不間斷地重復二拍子波爾卡節奏的基礎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遠處的雷聲響起,利用鈸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點,模仿雷雨和閃屯,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大自然中的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場面。這是一個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歡樂的人們正在慶祝豐收,載歌載舞。聽,天氣好象發生了變化一雨是越下越大,可人們的興致卻是越來越高,他們仍然繼續歡歌,繼續舞蹈。下面我們了解一下曲作者:小約翰.施特勞斯 (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長子,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是施特勞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維也納一個音樂世家家庭,與父親同名。被世人譽為“圓舞曲之王”。1844年組成自己的樂隊,演奏本人和父親的作品。1855-1865年應邀在圣彼得堡指揮夏季音樂會達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宮廷舞會指揮。1899年,約翰.施特勞斯逝世時,維也納人民舉行了十萬盛大送禮。代表作品:《藍色多瑙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香檳》《雷鳴電閃波爾卡》等通過聆聽,你們說說該作品由幾部分組成?(播放音樂)預設:回答問題教師:樂曲由三部曲式構成。下面我們聆聽第一部分部分,聽聽第一部分由幾個主題音樂組成?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下面聆聽第一主題,聽聽這段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力度是怎樣的?預示著什么?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這段音樂是歡快地,開始是強后面不斷加強,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下面利用哼唱+跺腳(X X|X X)+拍手(X.X X0X)為以第一主題伴奏預設:表現音樂教師:下面聆聽第二主題,聽聽第一部分由幾個主題音樂組成?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欣賞第一主題判斷第一主題音樂和第一部分音樂在力度、旋律方面有哪些不同?它的情緒是什么樣的 表現了什么情景 (播放音樂)預設:聆聽音樂回答問題教師:這個主題很舒展,具有歌唱性,中間夾雜著閃電生和雷聲,下面用敲擊桌子表示雷聲,用搖動音樂書表示閃電聲、預設:表現音樂教師:下面欣賞第二主題,聽聽這段音樂旋律有什么變化?情緒變得怎么樣?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這段音樂加入了裝飾音,情緒變得輕快。這些裝飾音是用短笛、長笛、雙簧管和單簧管演奏的,情緒變得更加輕快,下面我們模擬樂器預設:模擬樂器教師:下面我們學習第三部分,判斷這段音樂和哪一部分相同?(播放音頻)預設:聆聽音樂回答問題教師:第三部分重復了引子,第一部分的主題一和主題二,下面我們來表現一下第三部分(播放音樂)預設:聆聽音樂表現教師:下面我們聆聽尾聲,感受尾聲的速度是怎樣的?力度是怎樣的?表現怎樣的畫面?(播放音頻)預設:聆聽音樂回答問題教師:尾聲的速度變快,力度變強,最后在熱鬧的情緒中結束,下面我們通過肢體來為這段旋律伴奏。(播放音樂)預設:聆聽音樂表現三、精彩演繹,自由發揮教師:下面我們來整體表現音樂。第一部分:哼唱+跺腳(X X|X X)+拍手(X.X X0X)第二部分:敲擊桌子表示雷聲,用搖動音樂書表示閃電聲+模擬演奏,第三部分:利用樂器伴奏預設:上臺表演【設計意圖:通過上臺表演,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同學們體會舞臺的樂趣,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歌聲、語言、動作充分融入歌曲當中,讓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教師: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波爾卡”,波爾卡是捷克一種快速二拍子的民間舞蹈,這種舞蹈的音樂也叫波爾卡,后發展成一種音樂體裁。波爾卡舞蹈是一種輕快活潑的舞蹈形式,舞者面對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著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開,握住女伴的右手,以這種姿勢成對地進行逆時針方向旋轉主要舞步有兩種:一種是單足彈跳步,可以前進、后退或旋轉,稱為波爾卡步;另一種是腳跟、腳尖輪流擊地的動作。下面通過視頻感受一下預設:欣賞視頻教師: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預設:回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感受異國樂曲的風格,培養學生對音樂鑒賞的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五、結語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板書設計】《雷鳴電閃波爾卡》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2張PPT)《雷鳴電閃波爾卡》第二單元 繽紛舞曲(人音)七年級上01本課目標02新課導入03新知講解04課堂展示05課堂拓展06課堂總結本課目標01審美感知感受作品中樂器的音色特點和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藝術表現能夠鑒賞樂曲并能表現各部分音樂創意實踐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的為歌曲伴奏文化理解通過聆聽感受異國樂曲的風格,培養學生對音樂鑒賞的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新課導入02同學們:你們知道西洋打擊樂器有哪些?新課導入02下面我們通過圖片了解一下新課導入02你們知道打擊樂器可以模仿哪些場景嗎?新課導入02作品《真雷鳴電閃波爾卡》新知講解03看到題目你們會想到這首作品和什么有關?新知講解03聆聽音樂1.通過聆聽樂曲,你想到了什么畫面?2.你聽到了什么聲音?3.用什么樂器模擬的?新知講解03用“定音鼓震音奏法”模擬雷聲,利用鈸及奏法上的音色特點模仿雷雨和閃電,生動形象地描繪大自然中雷電交加的景象。鈸定音鼓新知講解03《雷鳴電閃波爾卡》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最著名的波爾卡舞曲之"作于1868年初狂歡節期間。作品在不間斷地重復二拍子波爾卡節奏的基礎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遠處的雷聲響起,利用鈸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點,模仿雷雨和閃屯,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大自然中的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場面。新知講解03小約翰.施特勞斯 (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長子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是施特勞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維也納一個音樂世家家庭,與父親同名。被世人譽為“圓舞曲之王”。代表作品:《藍色多瑙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香檳》《雷鳴電閃波爾卡》等新知講解03通過聆聽你們說說該作品由幾部分組成?新知講解03樂曲由三部曲式構成。聆聽第一部分部分聽聽第一部分由幾個主題音樂組成?新知講解03聆聽第一主題1.聽聽這段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2.力度是怎樣的?3.預示著什么?新知講解03這段音樂是歡快地,開始是強后面不斷加強,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下面利用哼唱+跺腳(X X|X X)+拍手(X.X X0X)為以第一主題伴奏新知講解03聆聽第二主題聽聽第一部分由幾個主題音樂組成?新知講解03欣賞第一主題1.判斷第一主題音樂和第一部分音樂在力度、旋律方面有哪些不同?2.它的情緒是什么樣的 3.表現了什么情景 新知講解03這個主題很舒展,具有歌唱性,中間夾雜著閃電生和雷聲。下面用敲擊桌子表示雷聲,用搖動音樂書表示閃電聲。新知講解03欣賞第二主題1.聽聽這段音樂旋律有什么變化?2.情緒變得怎么樣?新知講解03這段音樂加入了裝飾音,情緒變得輕快。這些裝飾音是用短笛、長笛、雙簧管和單簧管演奏的,情緒變得更加輕快。下面我們模擬樂器新知講解03聆聽第三部分,判斷這段音樂和哪一部分相同?新知講解03第三部分重復了引子,第一部分的主題一和主題二。下面我們來表現一下第三部分新知講解03聆聽尾聲:1.感受尾聲的速度是怎樣的?2.力度是怎樣的?3.表現怎樣的畫面?新知講解03尾聲的速度變快,力度變強,最后在熱鬧的情緒中結束。下面我們通過肢體來為這段旋律伴奏。課堂展示03整體表現音樂。第一部分:哼唱+跺腳(X X|X X)+拍手(X.X X0X)第二部分:敲擊桌子表示雷聲,用搖動音樂書表示閃電聲+模擬演奏第三部分:利用樂器伴奏課堂拓展04波爾卡是捷克一種快速二拍子的民間舞蹈,這種舞蹈的音樂也叫波爾卡,后發展成一種音樂體裁。課堂拓展05下面通過視頻感受一下課堂拓展05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課堂總結06 《雷鳴電閃波爾卡》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4403001.mp3 04403002.mp3 04403003.mp3 04403004.mp3 f890086650679e61ea9a340b6ec8ff23.mp4 【新版教材】中學-音樂-人音版-七年級下冊-《雷鳴電閃波爾卡》-課件.pptx 【新版教材】中學-音樂-人音版-七年級下冊-《雷鳴電閃波爾卡》-課堂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