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暑假二升三語文自學課day6:解鎖古詩文閱讀的意境意象題型(學生版+家長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暑假二升三語文自學課day6:解鎖古詩文閱讀的意境意象題型(學生版+家長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Day06:解鎖古詩文閱讀的意境意象題型
2023-2024學年暑假二升三語文雙周自學課
第一篇:知識導航
第二篇:知識小酌
常考題型:
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某幾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3、某幾句詩所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4、這首詩以什么為詩歌的主要意象(刻畫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體特征是什么?
5、本詩通過哪些意象(景物),表達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題方法:
1、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
2、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意象特點;
3、指出意象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常見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2、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別,“柳”,“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
柳送別的習俗,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
4、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6、菊花,堅貞高潔的品質。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
8、松,堅貞高潔。
9、蓮,“蓮”與“憐”音同,借以表達愛情。
10、梧桐,凄涼悲傷的象征。
11、鵑鳥,凄涼哀傷的象征,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12、鷓鴣鳥,離愁別緒。
13、鴻雁,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答題的格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點+意象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地方: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繪圖景將詩句與想象結合。描繪詩中圖景,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點應多角度。概括意境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這兩個詞最好能從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動靜、視野、榮衰、明暗、氣勢等。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體。詩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只答 “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 “感傷”。
意象作用解題四關注:
一關注詩中意象特征。詩人在詩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詩人情感的。
二關注詩中意象的傳統內涵。有些意象是具有傳統內涵的,也能表明詩人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
三關注詩中抒情詞句。意象最終是為抒情服務的。
四關注意象所在位置。要從意象所在位置來看其在結構中的作用。
第三篇:小題速刷
閱讀古詩,完成練習。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_______________。
停車坐愛楓林晚,_______________。
1.補全古詩。
2.這首詩的作者是 代詩人 。
3.全詩描繪了一幅 (填季節)的山林美景圖。主要寫了 、 、 、 、 和 六種景物,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
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春色圖,前三句為第四句做鋪墊
B.詩人通過對“寒山”“霜葉”等景物的描寫,表現了對秋季到來時的哀傷嘆息
C.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句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古詩。
早發白帝城
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
6.補充完整詩句。
7.詩人從白帝城出發的時間是 ,從第一句中的 字可以看出。
8.體現船非常快的詩句是 和 。
閱讀課外古詩,試著完成練習。
暮江吟①[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②鋪水中,半江瑟瑟③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④夜,露似真珠⑤月似弓⑥.
【注釋】
①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詩歌的一種。
②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④九月初三:農歷九月初三的時候。
⑤真珠:即珍珠。
⑥月似弓:上弦月,其彎如弓。
9.這是一首寫景佳作,詩人描寫的是 (季節)的暮色江景。
詩中詩人將“露”和“月”分別比作“ ”“ ”。
10.詩中“可憐”的意思是什么?( )
A.可恨 B.可愛 C.可惜 D.不喜歡
11.詩中哪兩字巧妙地點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呢?( )
A.殘陽 B.瑟瑟 C.可憐 D.真珠
12.從課外摘錄一首描寫秋天的詩句。


, 。
, 。
課外閱讀。
走進大自然
追著小鳥,走進密林, 去感受藍天的遼遠;
追著小溪,走進深山, ( )將自己融進大自然,
追著蝴蝶,追著野花, ( )能懂得生活多么燦爛。
我們走進大自然。
走進大自然,
讓小錘去敲醒每一塊山石, 熱愛大自然,
讓畫筆去訪問每一片花瓣, 等你從大自然歸來,
高高舉起潔白的昆蟲網, 你會悄悄告訴小伙伴:
網住每一個季節的斑斕。 什么是純潔,
什么是美好,
把自己變成大樹吧, 什么是智慧,
去體驗大地的寬厚; 什么是情感……
把自己變成白云吧,
13.在括號里填上恰當關聯詞。
14.這首詩歌的第一小節共寫了哪幾種事物?
15.“讓小錘去敲醒每一塊山石,讓畫筆去訪問每一片花瓣”,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16.根據文章內容,選擇正確的說法(多選) ( )
A.大自然可以教會孩子們什么是純潔、美好、智慧和情感。
B.孩子們對大自然中所有的朋友都充滿了向往與追求。
C.從第一小節中我們可以讀出孩子們走進自然的歡樂、愉悅、急迫、熱切的心情。
D.在孩子們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
課內古詩閱讀。
A.知有兒童挑促織 B.江上秋風動客情
C.蕭蕭梧葉送寒聲 D.夜深籬落一燈明
17.給古詩排序,將序號寫在方框里。
18.這首詩是 代詩人 寫的《 》。
19.其中寫小孩捉蟋蟀的詩句是: , 。
20.詩中屬于聽覺描寫的是 ;屬于視覺描寫的是 。
21.“動客情”在此處有兩層意思,分別是( )和( )
A.秋風帶來的寒意引起詩人對春日美景的向往。
B.勾起詩人的思鄉之情。
C.引起詩人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D.勾起詩人對梧桐樹的懷念。
品讀 觀洞庭湖之靜美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______。
_____洞庭山水翠,__________一青螺。
22.將詩句補充完整。
23.這首詩作者是 代詩人 。
24.“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中“和”的意思是(  )
A.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B.平穩,和緩
C.協調,關系好,均衡
25.詩中描寫的景物有(   )(多選)
A.湖光 B.秋月 C.鏡子 D.洞庭湖
E.白銀盤 F.青螺 G.君山
26.詩的前兩句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把 比作 ,突出了洞庭湖 。
我能用自己的話寫一寫這兩句詩的意思:
這兩句詩把秋月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工藝美術珍品,生動地勾畫出了洞庭湖 的朦朧美,表達了詩人 之情。
27.詩句中的“白銀盤”指的是 ,“青螺”指的是 。
28.對后兩句詩理解正確的是(  )
A.遠遠望去,洞庭湖中有一個白銀盤,里面盛放著像青螺一樣的君山。
B.遠遠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銀盤,盛放著像青螺一樣的君山。
閱讀提升。
雨后
嫩綠的樹梢閃著金光,
廣場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
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
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
把水花兒濺起多高。
他喊:“妹妹,小心,滑!”
說著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
嘴里說:“糟糕——糟糕!”
而他通紅歡喜的臉上,
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
小妹妹撅著兩條短粗的小辮,
緊緊跟在這泥褲子后面,
她咬著唇兒,提著裙兒,
輕輕地小心地跑,
心里卻希望自己,
也摔這么痛快的一跤!
29.詩歌一共有( )節,寫了他們 的情景。
30.“廣場上成了一片海洋”這句詩采用了 的手法,寫出了廣場上孩子們 的場景。
31.“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這一句詩采用了 的手法,寫出了廣場上孩子們 的心情。
32.在第二節詩中用橫線畫出描寫小哥哥心情的詞語。這些詞語與小哥哥嘴里說的“糟糕——糟糕”不矛盾嗎?和同學們一起交流你的體會。
33.“緊緊跟在這泥褲子后面”這句話中“泥褲子”指的是: 。
34.請選擇正確答案,并在括號里打“√”。
(1)本文記敘了一群孩子雨后在廣場上盡情玩耍的情景。( )
(2)本文記敘了一群孩子在下雨時盡情玩耍。( )
35.仿寫句子。
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把水花兒濺起多高。他喊:“妹妹,小心,滑!”
補充古詩,回答問題。
___________一色裁,芙蓉向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來。
36.補充古詩。這首詩出自 代詩人 寫的《 》。
37.給詩句中的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畫“√”。
裁(A.裁縫。 B.裁剪。) 聞(A.聞到。 B.聽到。)
38.詩中的“芙蓉”指的是( )
A.荷花 B.荷葉 C.蓮蓬
39.詩中“聞”的意思是( )
A.聽見。 B.用鼻子嗅氣味 C.有名望的
40.讀完這首詩,詩中的采蓮女給你留下的印象是( )(多選)
A.美麗 B.忠厚樸實 C.善良 D.天真爛漫
41.詩中寫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詩句是: , 。
42.采蓮姑娘的裙子和 一樣,是綠色的,她們的臉龐掩映在 中間,人們看不見人影卻聽得到 。
43.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
閱讀。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44.這兩句詩出自 代詩人 寫的《 》。這兩句詩運用的表現手法是 。
45.我們可以借助圖片理解詩句,與第一句詩對應的圖片是( )。與第二句詩對應的圖片是( )
A. B.
46.作者抓住“ ”與“ ”,描繪出秋末的蕭瑟景象。“ ”與“ ”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47.體會蘇軾寫詩贈劉景文的用意,對的打“√”,錯的打“×”。
(1)詩人告訴朋友劉景文,自己只愛這個季節的景色。( )
(2)詩人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不要一直消沉。( )
(閱讀鏈接)閱讀古詩,完成練習。
望天門山
, 。
, 。
48.默寫古詩
49.這首詩的作者是 代詩人 ,我還知道他的另一首古詩《 》。
50.這首詩描寫了 、 、 、 等景物。展現了波瀾壯闊的長江從天門山 的雄奇景色,表達了詩人對 的熱愛之情。
51.詩中描寫長江沖破“天門”的詩句是: 。我知道詩人在望天門山時,眼前看到的是 的天門山和 的長江水。
52.詩句“ , ”寫出了青山聳立、孤帆紅日的壯美景象。
53.詩題為“望天門山”,我認為詩人是在( )望天門山。
A.天門山腳下 B.天門山山中 C.行駛的小船中
5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最后兩句詩的意思。
對比閱讀
「甲」風
唐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注釋」①解落:吹落。②三秋:秋季,一說指農歷九月。③能:能夠。④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⑤過:經過。⑥斜:傾斜。
「乙」風
葉圣陶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樹葉顫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了。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點頭的時候,我們知道風正走過了。
誰也沒有看見風,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紋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游戲了。
55.「甲」中從哪些詩句能感受到風?
56.讀古詩「甲」,你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話說說。
57.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際存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讀「乙」說說怎么知道風來了?
58.聯系生活,想一想你還能從哪些方面知道風來了,請試著仿寫詩歌,把下面的內容補充完整。
說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你和我了。
閱讀小古詩,回答問題。
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①?蕭蕭送雁群②。
朝③來入庭樹,孤客④最先聞⑤。
【注釋】①至:到,來。②雁群:大雁的群體。③朝:讀zhāo,清晨。④孤客:孤獨的異鄉人。⑤聞:聽到。
59.【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
(1)讀完注釋,我知道“朝”的意思是 ,“聞”的意思是 。
(2)回想“蕭蕭梧葉送寒聲”的意思,我知道“蕭蕭送雁群”中“蕭蕭”指的是( )
A.大雁的叫聲。 B.風吹樹葉的聲音。 C.大雁扇動翅膀的聲音。
(3)結合注釋,我知道“何處秋風至”中“秋風至”的意思是 。
60.【提取信息】這首詩中描寫的景物有哪些?在正確答案后打“√”。
秋風( ) 促織( ) 天空( )
雁群( ) 江水( ) 庭樹( )
61.【翻譯詩句】結合注釋,我知道“朝來入庭樹”的意思是( )
A.秋風朝著庭院吹來。 B.清晨,秋風吹動著庭院里的樹木。
62.【感悟詩意】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孤客”說明詩人所處的地方只有他一個人。
B.“孤客最先聞”與“江上秋風動客情”所表達的情感相同。
C.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白云生處有人家 霜葉紅于二月花 2. 唐 杜牧 3. 秋季 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楓林 霜葉 4.C 5.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特有景色的喜愛和贊美,體現了其豪爽向上的精神。
【解析】1.本題考查詩句默寫。
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原詩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本題考查作家作品。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
3.本題考查古詩內容理解。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秋日山行所見的景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結合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可知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對深秋山林景色的贊美之情。
4.本題考查詩句內容理解。
A.《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秋日山行所見的景色,選項說法錯誤;
B.此詩描繪秋日山行所見的景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對深秋山林景色的贊美之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5.本題考查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秋色的贊歌,詩人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對深秋山林景色的贊美之情,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6.朝辭白帝彩云間 輕舟已過萬重山 7. 早晨 朝 8. 千里江陵一日還 輕舟已過萬重山
【解析】6.本題考查古詩默寫。
默寫做到書寫正確、整潔、行款整齊,字跡清楚,結構勻稱。注意“朝、辭、帝、重”的正確書寫。
7.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朝辭白帝彩云間:清晨告別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從“朝”字可以看出詩人從白帝城出發的時間是“早晨”。
8.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千里江陵一日還: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輕舟已過萬重山: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寫了行舟輕如無物。從這兩句詩歌中可以看出小船的航行速度之快。
9. 秋天 真珠 弓 10.B 11.C 12.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解析】9.考查內容理解。
九月初三指農歷九月初三的時候。因此詩人描寫的是秋季的景色。結合“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知詩人將“露”比作真珠,“月”比作弓。
10.考查詞語解釋。
“可憐九月初三夜”意思是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可憐”意思是可愛。
11.考查內容理解。
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因此“可憐”巧妙地點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12.考查詩句默寫。
秋天的詩句還有杜牧《山行》,全詩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3.只有 才 14.小鳥、密林、小溪、深山、蝴蝶、野花。 15.擬人。這樣寫使詩歌更加生動活潑,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動人的畫面。 16.ABCD
【解析】13.本題考查關聯詞的運用。
“將自己融進大自然”和“能懂得生活多么燦爛”兩個分句之間是條件關系,且是唯一條件。可以用關聯詞“只有……才……”。
14.本題考查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追著小鳥,走進密林,追著小溪,走進深山,追著蝴蝶,追著野花,我們走進大自然。”可知寫的事物有:小鳥、密林、小溪、深山、蝴蝶、野花。
15.本題考查對修辭手法的運用。
“讓小錘去敲醒每一塊山石,讓畫筆去訪問每一片花瓣”“敲醒”運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根據詩歌內容“訪問”也用了相同的修辭。賦予了人的動作,使詩歌更加生動活潑,讓讀者感受到大自然動人的畫面。
16.本題考查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從第一小節中我們可以讀出孩子們走進自然的歡快、愉悅、急迫、熱切的心情。在孩子們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孩子們對大自然中所有的朋友都充滿了向往與追求。大自然可以教會孩子們什么是純潔、美好、智慧和情感。所以應選ABCD。
17. 18. 宋 葉紹翁 夜書所見 19.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20. 蕭蕭梧葉送寒聲 夜深籬落一燈明 21. B C
【解析】17.本題考查詩句的識記能力。
出自宋代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全文: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18.本題考查作家作品。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是詩人身處異鄉,觸景生情之作。
19.本題考查詩句的理解。
全詩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吹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故寫小孩捉蟋蟀的詩句是“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20.本題考查詩句的理解。
“蕭蕭梧葉送寒聲”意思是: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此句描寫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的自然環境,塑造了凄愴落寞的氣氛,此蕭索之景引發了詩人思鄉的愁緒。屬于聽覺描寫。
“夜深籬落一燈明”意思是: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屬于視覺描寫。
21.本題考查了對詩歌的理解。
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詩的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知有兒童挑促織,深深籬落一燈明”露出留戀童年生活之情。兒童夜捉促織,勾起詩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由此可知,“動客情”有兩層意思,一是勾起詩人的思鄉之情,二是引起詩人對童年往事的回憶。故選B、C。
22.鏡未磨  遙望  白銀盤里 23. 唐 劉禹錫 24.A 25.ABDG 26. 比喻 湖面 未打磨的鏡子 湖面的平靜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和諧。湖面上沒有一絲風,就像一面沒有經過打磨的鏡子。 寧靜祥和 對洞庭湖風光的喜愛和贊美 27. 洞庭湖 君山 28.B
【解析】22.本題考查古詩默寫。
《望洞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原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23.本題考查作家作品。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
24.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此句描寫澄澈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塑造出一種空靈縹緲的境界,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
該句意思是:洞庭湖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湖面風平浪靜,猶如未磨的銅鏡。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故選A。
2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結合古詩內容“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可知詩中描寫的景物: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
故選ABDG。
26.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湖面風平浪靜,猶如未磨的銅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鏡子,突出了湖面的平靜。此句描寫澄澈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塑造出一種空靈縹緲的境界,生動地勾畫出了洞庭湖寧靜祥和的朦朧美,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7.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意思是:遙望洞庭,山青水綠,林木蔥蘢的洞庭山聳立在泛著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銀盤里的一只青螺。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28.本題考查詩句翻譯。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譯:遠遠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銀盤,盛放著像青螺一樣的君山。
故選B。
29. 三 在夏天雨后的廣場上快樂玩耍 30. 夸張 比喻 開心玩水 31. 比喻 快樂 32.歡喜 興奮 驕傲。不矛盾,因為哥哥在玩水的時候,他提醒妹妹小心,自己卻滑倒了。雖然摔了一跤,但哥哥此刻的內心依舊是開心的。 33.哥哥 34.(1)√ 35.田野里一群剛放學的孩子,快樂得跟出籠的小鳥一樣。前面的飛快地向前跑,邊跑邊喊:“快點,看誰能追上我?”
【解析】29.本題主要考查對內容的理解。
從原文可知,詩歌分三個小短節,因此,詩歌一共有三小結。
從“說著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和“她咬著唇兒,提著裙兒,輕輕地小心地跑,心里卻希望自己,也摔這么痛快的一跤!”可知,描寫了孩子們在夏天雨后的廣場上快樂玩耍的情景。用“樂”字貫穿全篇,整首詩充滿了童趣。
30.本題主要考查對句子的理解。
“廣場上成了一片海洋”將大量的人群比喻成海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人的眾多,并用夸張手法進行強調。把廣場上的人群比作海洋,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廣場上水多、以及開心地玩耍的情景。
31.本題主要考查對句子的理解。
“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句子把孩子們比作神仙,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廣場上孩子們玩得非常開心,像神仙一樣無憂無慮。
32.本題主要考查對內容的理解。
從“而他通紅歡喜的臉上,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可知,描寫小哥哥心情的詞語有:興奮、歡喜、驕傲。
這些詞語與小哥哥嘴里說的“糟糕——糟糕”不矛盾。結合短文,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嘴里說:“糟糕——糟糕!”而他通紅歡喜的臉上,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可見雖然摔倒,小哥哥愛玩水還是很快樂的。
33.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結合句子“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把水花兒濺起多高。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這里的“他”指前文中的“小哥哥”。
34.考查了概括能力。
注意抓住關鍵句子: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小妹妹撅著兩條短粗的小辮,緊緊地跟在這泥褲子后面。可總結為一群孩子雨后在廣場上盡情玩耍的情景。
35.本題主要考查仿寫句子。
例句運用動作、神態、語言描寫,突出人物的心情,仿寫時,需要注意,如:田地里一群赤腳的孩子,快樂的好像神仙一樣。哥哥玩捉迷藏,把自己藏起來。他喊:“妹妹,快來抓我吧!”
36.荷葉羅裙 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
唐 王昌齡 采蓮曲 37.B B 38.B 39.A 40.AD 41.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42. 荷葉 荷花 歌聲 43.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才覺察有人前來。
【解析】36.本題考查古詩的識記能力。
本題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采蓮曲》,全詩為: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37.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采蓮曲》全詩的意思是: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融為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詩中“一色裁”的意思是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裁”的意思是:剪裁。
詩中“聞歌始覺有人來”的意思是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聞”的意思是:聽到,聽見。
38.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本題出自詩句“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意思是: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融為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其中“芙蓉”的意思是:荷葉。故B選項正確。
39.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本題出自詩句“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意思是: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其中“聞”的意思是:聽見,聽到。故A選項正確。
40.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寫出了采蓮少女的美麗和天真爛漫。故本題AD選項敘述正確。
41.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本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故本題寫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詩句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42.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這首詩讓人們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采蓮姑娘的裙子和荷葉一樣,都是綠色的,她們的臉龐映在荷花的中間,看不見人影卻依稀聽得到歌聲。
43.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詩句“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意思是: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44. 宋 蘇軾 贈劉景文 對比 45. A B 46. 荷盡 菊殘 已無 猶有 47. × √
【解析】44.考查學生對作家作品的識記與表現手法的掌握。
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蘇軾的《贈劉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詩句以“荷盡”與“菊殘”對此,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據此完成填空。
45.考查學生詩句與圖片匹配能力。
結合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從“荷盡”、“雨蓋”可知這句詩對應的是A圖;結合詩句“菊殘猶有傲霜枝”,從“菊殘”可知對應的是B圖。
46.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能力。
結合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可知,此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據此完成作答。
47.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能力。
《贈劉景文》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故“詩人告訴朋友劉景文,自己只愛這個季節的景色”理解錯誤,“詩人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不要一直消沉”理解正確。
48.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49. 唐 李白 靜夜思 50. 天門 楚江 孤帆 紅日 奔流東去 祖國山河 51. 天門中斷楚江開 雄偉 奔騰不息 52.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53.C 54.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天水相接的遠方駛來。
【解析】48.本題主要考查對詩句的默寫。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門山》意思: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
49.本題主要考查對詩人的識記。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門山》。
李白的詩有:《望廬山瀑布》《贈汪倫》
50.本題主要考查對內容的理解。
《望天門山》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結合詩句“天門中斷楚江開”“孤帆一片日邊來”可知,這首詩描寫了“天門山”“楚江”“孤帆”“日”等景物。
51.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在理解詩句內容的基礎上作答。結合全詩可知,詩中描寫長江沖破天門的詩句是“天門中斷楚江開”,意思: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這句詩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
52.本題考查對詩句內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根據全詩內容可知,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其中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出了青山聳立、孤帆紅日的壯美景象。
53.本題考查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
完成本題時需要結合具體詩歌內容分析作答。結合全詩內容可知,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由此可知詩人是在行駛的小船中望天門。
54.本題主要考查翻譯詩句。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意思: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漂來。
55.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6.風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57.從“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這些詞語可以知道風來了。 58.但是裙角飛揚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
【解析】5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詩的能力。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意思是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細讀古詩,風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使人感受到風很大,從“落、開、過、入”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風的動態描寫,因此,從每句詩中都能感受到風。
56.本題考查詩句的理解。
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然后把想象到的畫面描寫出來即可。
示例: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二月里的五顏六色的鮮花。當大風吹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時能使竹竿傾斜。
57.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品讀詩歌,從“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紋”中可知道風來了,這些都是風吹拂過的痕跡,這也是作者對風的動態描寫。
58.本題考查學生仿寫詩歌的能力。
要仿寫詩歌首先必須仔細研究原詩歌,弄清楚它的基本結構之后就可以模仿它的結構進行再造句了,詩句的基本結構的關鍵詞是“但是……我們知道……”,然后據此造句就可以。
示例:但是紅旗飄揚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了。
59. 清晨 聽到 B 秋風到了 60.秋風(√)
雁群(√) 庭樹(√) 61.B 62.A
【解析】59.(1)本題考查字詞理解。
根據注釋可知朝:讀zhāo,清晨。聞:聽到。
(2)考查字詞理解。
結合注釋理解“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意思是:秋風是從哪里吹來?蕭蕭落葉聲中送來了一群群大雁,可知“蕭蕭”是指“風吹樹葉的聲音。”,故選B。
(3)考查詩句理解。
結合注釋①至:到,來。可知“秋風至”是秋風到了、秋風來了。
60.本題考查理解古詩內容的能力。
首先通讀古詩,再結合注釋逐句理解古詩的意思,然后從中找到古詩所描寫的景物。
“何處秋風至”描寫的景物有“秋風”,“蕭蕭送雁群”中描寫的景物有“蕭蕭(風吹樹葉的聲音)”和“雁群”,“朝來入庭樹”中描寫的景物有“庭樹”。故在秋風、雁群、庭樹后面打勾。
61.本題考查翻譯詩句的能力。
首先借助注釋理解句中重點字詞的意思,再翻譯詩句的意思。“朝”的意思是“清晨”,“入”指的是風吹到庭院,“庭樹”指庭院里的樹木,“朝來入庭樹”的意思就是清晨,秋風吹動著庭院里的樹木。故選B。
62.本題考查理解古詩內容的能力。
BC正確。這首詩借景抒情,主要表達的是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
A.“孤客”并不是指詩人住的地方只有他一個人,而是指詩人獨居異鄉感到孤單,非常思念家鄉。因此說法不正確的選項是A。
第四篇:童話故事
貪吃的小兔
森林里住著一只貪吃的小兔。
有一次,小狗做了香噴噴的大餅。小狗把大餅分給小兔、小馬、小鴨、小雞和小貓。小兔囫圇吞棗地把大餅吃光了,她舔了舔嘴角邊的芝麻,心想:大餅是草莓味的嗎?還是巧克力味的?還是核桃味的?她看了看坐在左邊的小貓,吃得多香啊。于是,小兔就找小貓要一些大餅,小貓說:“不行,昨天我生病了,今天我要去補課,我要
吃飽點才有精神。”小兔只好垂頭喪氣回自己的座位了。她又看看坐在右邊的小馬,正在細嚼慢咽地品嘗著大餅。小兔急忙跑過去,說:“小馬,你能給我些大餅嗎?”小馬搖搖頭說:“不行,今天我要參加跑步比賽,我要吃飽點才能有力氣跑步。”小兔只好唉聲嘆氣地回
到自己的座位上。小兔還有一杯果汁,她想了想,拿著果汁去找小鴨換大餅,小鴨說:“果汁我也有,可是大餅我只有一個,給了你我不就沒了嗎?”小兔失望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把果汁喝完,她舔了舔嘴巴,然后再去找小雞要大餅。小兔問:“你能給我些大餅嗎?”小雞說:“小狗那還有兩個,你去找他要一個吧。”于是,小兔就去找小
狗要。小兔問:“你能再給我一個大餅嗎?”小狗說:“我可以再給你一個大餅,不過,你吃完,我就不能再給你了。”小兔同意了,高興地拿著大餅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這次,小兔細嚼慢咽地吃著大餅,這次,小兔終于知道大餅原來是蘋果味的。
小兔把事情告訴了兔媽媽,兔媽媽說:“小兔,你要知道無論吃
什么東西,都不能囫圇吞棗,要細嚼慢咽,才能品出其中滋味,做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你明白嗎?”小兔說:“我明白了。”
小猴子生病了
春天來了,陽光明媚、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多么美好的春光啊!
小朋友們興致勃勃地來到了動物園。看到了小猴子在猴山旁盡情地玩耍,非常可愛。大家立刻被吸引住了,圍著欄桿觀看起來。這時,不知誰扔了一根香蕉過去,只見小猴子急忙撿起塞進嘴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大家以為它一定是餓懷了,就紛紛把帶的面包、糖果、水果 全扔了過去。小猴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大吃了一頓。小朋友們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正得意著呢!突然,小猴子捂著肚子,身冒冷汗,哇哇大叫著滿地打滾。管理員叔叔趕緊把它送到動物醫院。只見小猴子的肚子脹得像大西瓜似的,躺在病床上,快昏迷了。獸醫阿姨馬上對它進行打針搶救。小朋友們知道后,一個個紅著臉,低著頭,非常后悔。
親愛的小朋友!你們知道嗎?給小動物喂食要講究科學哦!不
能隨便亂喂,要不然會害了它們的哦!
長頸鹿和小兔
森林中住著高個子長頸鹿和小矮子小兔。
有一天,長頸鹿遇到了小兔,長頸鹿得意揚揚地說:“長得高好。”“長得高一點兒也不好,長得矮才好呢!”小兔反對道。“應該長得高
好”“不,應該長得矮好”長頸鹿說:“長得高真的好,我馬上就讓你知道長得高的好在哪。”
說完,長頸鹿帶著小兔來到一所植物園旁,長頸鹿一抬頭,輕輕松松就吃到了里面嫩綠的葉子,長頸鹿神氣地說:“你行嗎?”兔子用盡了全身力氣,還是夠不著,便垂頭喪氣地說:“不行。但是長得
矮更好,我立刻會讓你明白長得矮好在哪。” 話音剛落,兔子就帶著長頸鹿來到了一個小院里,小院里有一扇門,又矮又細,兔子一閃,就通過了們,到里面開開心心的吃葉子去了。長頸鹿卻低下頭,怎么鉆也鉆不進,兔子一邊吃葉子一邊說:“還是長得矮好吧!”
最后,他們倆去找河馬大哥,河馬大哥聽了以后,哈哈大笑,說:“你們倆總是去追求別人的短處,應該學習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
短處,才會取得更大的收獲,這就叫取長補短。
智救小蝸牛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小蝸牛去尋找食物,一不小心掉進了深坑里。小蝸牛大喊:“救命呀,救命呀,誰來救救我呀 ”
小蝸牛的呼喊聲被不遠處正在耕地的牛爺爺聽見了,被正在河里洗澡的大象伯伯聽見了,被正在樹上津津有味地吃著桃子的小猴子聽見了。他們三個順著呼聲一路找來,最后看見了掉進深坑的小蝸牛。
牛伯伯打了桶水,猴哥哥找來一根木頭。大象伯伯沒找到任何
東西。牛爺爺正要把水倒進深坑里,小猴子連忙說:“不行,不行,這樣你會把小蝸牛淹死的,還是讓小蝸牛順著我找來的木頭爬上來。”牛爺爺答應了。小猴子把木頭伸進坑里,說;"小蝸牛,你順著我的木頭爬上來吧!”小蝸牛爬到一半掉了下去。大象伯伯說:“你的木頭彎彎曲曲的,怎么能讓小蝸牛爬上來呢?”“那該怎么辦呢?”猴哥哥和牛爺爺異口同聲地說:“看我的吧!”大象伯伯把鼻子伸進坑里,對小蝸牛說:“你爬到我的鼻子上坐穩了,我幫你卷上來。”小蝸牛終于得救了,它激動地對大家說起:“謝謝你們。”大象伯伯高興地說:“不用謝。”牛爺爺和猴哥哥呼著,稱贊道:“還是大象有辦法,足智多謀!”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Day06:解鎖古詩文閱讀的意境意象題型
2023-2024學年暑假二升三語文雙周自學課
第一篇:知識導航
第二篇:知識小酌
常考題型:
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某幾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3、某幾句詩所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4、這首詩以什么為詩歌的主要意象(刻畫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體特征是什么?
5、本詩通過哪些意象(景物),表達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題方法:
1、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
2、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意象特點;
3、指出意象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常見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2、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別,“柳”,“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
柳送別的習俗,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
4、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6、菊花,堅貞高潔的品質。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
8、松,堅貞高潔。
9、蓮,“蓮”與“憐”音同,借以表達愛情。
10、梧桐,凄涼悲傷的象征。
11、鵑鳥,凄涼哀傷的象征,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12、鷓鴣鳥,離愁別緒。
13、鴻雁,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答題的格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點+意象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地方: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繪圖景將詩句與想象結合。描繪詩中圖景,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點應多角度。概括意境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這兩個詞最好能從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動靜、視野、榮衰、明暗、氣勢等。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體。詩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只答 “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 “感傷”。
意象作用解題四關注:
一關注詩中意象特征。詩人在詩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詩人情感的。
二關注詩中意象的傳統內涵。有些意象是具有傳統內涵的,也能表明詩人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
三關注詩中抒情詞句。意象最終是為抒情服務的。
四關注意象所在位置。要從意象所在位置來看其在結構中的作用。
第三篇:小題速刷
閱讀古詩,完成練習。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_______________。
停車坐愛楓林晚,_______________。
1.補全古詩。
2.這首詩的作者是 代詩人 。
3.全詩描繪了一幅 (填季節)的山林美景圖。主要寫了 、 、 、 、 和 六種景物,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
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春色圖,前三句為第四句做鋪墊
B.詩人通過對“寒山”“霜葉”等景物的描寫,表現了對秋季到來時的哀傷嘆息
C.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句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古詩。
早發白帝城
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
6.補充完整詩句。
7.詩人從白帝城出發的時間是 ,從第一句中的 字可以看出。
8.體現船非常快的詩句是 和 。
閱讀課外古詩,試著完成練習。
暮江吟①[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②鋪水中,半江瑟瑟③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④夜,露似真珠⑤月似弓⑥.
【注釋】
①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詩歌的一種。
②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④九月初三:農歷九月初三的時候。
⑤真珠:即珍珠。
⑥月似弓:上弦月,其彎如弓。
9.這是一首寫景佳作,詩人描寫的是 (季節)的暮色江景。
詩中詩人將“露”和“月”分別比作“ ”“ ”。
10.詩中“可憐”的意思是什么?( )
A.可恨 B.可愛 C.可惜 D.不喜歡
11.詩中哪兩字巧妙地點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呢?( )
A.殘陽 B.瑟瑟 C.可憐 D.真珠
12.從課外摘錄一首描寫秋天的詩句。


, 。
, 。
課外閱讀。
走進大自然
追著小鳥,走進密林, 去感受藍天的遼遠;
追著小溪,走進深山, ( )將自己融進大自然,
追著蝴蝶,追著野花, ( )能懂得生活多么燦爛。
我們走進大自然。
走進大自然,
讓小錘去敲醒每一塊山石, 熱愛大自然,
讓畫筆去訪問每一片花瓣, 等你從大自然歸來,
高高舉起潔白的昆蟲網, 你會悄悄告訴小伙伴:
網住每一個季節的斑斕。 什么是純潔,
什么是美好,
把自己變成大樹吧, 什么是智慧,
去體驗大地的寬厚; 什么是情感……
把自己變成白云吧,
13.在括號里填上恰當關聯詞。
14.這首詩歌的第一小節共寫了哪幾種事物?
15.“讓小錘去敲醒每一塊山石,讓畫筆去訪問每一片花瓣”,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16.根據文章內容,選擇正確的說法(多選) ( )
A.大自然可以教會孩子們什么是純潔、美好、智慧和情感。
B.孩子們對大自然中所有的朋友都充滿了向往與追求。
C.從第一小節中我們可以讀出孩子們走進自然的歡樂、愉悅、急迫、熱切的心情。
D.在孩子們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
課內古詩閱讀。
A.知有兒童挑促織 B.江上秋風動客情
C.蕭蕭梧葉送寒聲 D.夜深籬落一燈明
17.給古詩排序,將序號寫在方框里。
18.這首詩是 代詩人 寫的《 》。
19.其中寫小孩捉蟋蟀的詩句是: , 。
20.詩中屬于聽覺描寫的是 ;屬于視覺描寫的是 。
21.“動客情”在此處有兩層意思,分別是( )和( )
A.秋風帶來的寒意引起詩人對春日美景的向往。
B.勾起詩人的思鄉之情。
C.引起詩人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D.勾起詩人對梧桐樹的懷念。
品讀 觀洞庭湖之靜美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______。
_____洞庭山水翠,__________一青螺。
22.將詩句補充完整。
23.這首詩作者是 代詩人 。
24.“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中“和”的意思是(  )
A.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B.平穩,和緩
C.協調,關系好,均衡
25.詩中描寫的景物有(   )(多選)
A.湖光 B.秋月 C.鏡子 D.洞庭湖
E.白銀盤 F.青螺 G.君山
26.詩的前兩句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把 比作 ,突出了洞庭湖 。
我能用自己的話寫一寫這兩句詩的意思:
這兩句詩把秋月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工藝美術珍品,生動地勾畫出了洞庭湖 的朦朧美,表達了詩人 之情。
27.詩句中的“白銀盤”指的是 ,“青螺”指的是 。
28.對后兩句詩理解正確的是(  )
A.遠遠望去,洞庭湖中有一個白銀盤,里面盛放著像青螺一樣的君山。
B.遠遠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銀盤,盛放著像青螺一樣的君山。
閱讀提升。
雨后
嫩綠的樹梢閃著金光,
廣場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
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
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
把水花兒濺起多高。
他喊:“妹妹,小心,滑!”
說著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
嘴里說:“糟糕——糟糕!”
而他通紅歡喜的臉上,
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
小妹妹撅著兩條短粗的小辮,
緊緊跟在這泥褲子后面,
她咬著唇兒,提著裙兒,
輕輕地小心地跑,
心里卻希望自己,
也摔這么痛快的一跤!
29.詩歌一共有( )節,寫了他們 的情景。
30.“廣場上成了一片海洋”這句詩采用了 的手法,寫出了廣場上孩子們 的場景。
31.“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這一句詩采用了 的手法,寫出了廣場上孩子們 的心情。
32.在第二節詩中用橫線畫出描寫小哥哥心情的詞語。這些詞語與小哥哥嘴里說的“糟糕——糟糕”不矛盾嗎?和同學們一起交流你的體會。
33.“緊緊跟在這泥褲子后面”這句話中“泥褲子”指的是: 。
34.請選擇正確答案,并在括號里打“√”。
(1)本文記敘了一群孩子雨后在廣場上盡情玩耍的情景。( )
(2)本文記敘了一群孩子在下雨時盡情玩耍。( )
35.仿寫句子。
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把水花兒濺起多高。他喊:“妹妹,小心,滑!”
補充古詩,回答問題。
___________一色裁,芙蓉向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來。
36.補充古詩。這首詩出自 代詩人 寫的《 》。
37.給詩句中的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畫“√”。
裁(A.裁縫。 B.裁剪。) 聞(A.聞到。 B.聽到。)
38.詩中的“芙蓉”指的是( )
A.荷花 B.荷葉 C.蓮蓬
39.詩中“聞”的意思是( )
A.聽見。 B.用鼻子嗅氣味 C.有名望的
40.讀完這首詩,詩中的采蓮女給你留下的印象是( )(多選)
A.美麗 B.忠厚樸實 C.善良 D.天真爛漫
41.詩中寫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詩句是: , 。
42.采蓮姑娘的裙子和 一樣,是綠色的,她們的臉龐掩映在 中間,人們看不見人影卻聽得到 。
43.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
閱讀。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44.這兩句詩出自 代詩人 寫的《 》。這兩句詩運用的表現手法是 。
45.我們可以借助圖片理解詩句,與第一句詩對應的圖片是( )。與第二句詩對應的圖片是( )
A. B.
46.作者抓住“ ”與“ ”,描繪出秋末的蕭瑟景象。“ ”與“ ”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47.體會蘇軾寫詩贈劉景文的用意,對的打“√”,錯的打“×”。
(1)詩人告訴朋友劉景文,自己只愛這個季節的景色。( )
(2)詩人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不要一直消沉。( )
(閱讀鏈接)閱讀古詩,完成練習。
望天門山
, 。
, 。
48.默寫古詩
49.這首詩的作者是 代詩人 ,我還知道他的另一首古詩《 》。
50.這首詩描寫了 、 、 、 等景物。展現了波瀾壯闊的長江從天門山 的雄奇景色,表達了詩人對 的熱愛之情。
51.詩中描寫長江沖破“天門”的詩句是: 。我知道詩人在望天門山時,眼前看到的是 的天門山和 的長江水。
52.詩句“ , ”寫出了青山聳立、孤帆紅日的壯美景象。
53.詩題為“望天門山”,我認為詩人是在( )望天門山。
A.天門山腳下 B.天門山山中 C.行駛的小船中
5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最后兩句詩的意思。
對比閱讀
「甲」風
唐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注釋」①解落:吹落。②三秋:秋季,一說指農歷九月。③能:能夠。④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⑤過:經過。⑥斜:傾斜。
「乙」風
葉圣陶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樹葉顫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了。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點頭的時候,我們知道風正走過了。
誰也沒有看見風,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紋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游戲了。
55.「甲」中從哪些詩句能感受到風?
56.讀古詩「甲」,你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話說說。
57.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際存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讀「乙」說說怎么知道風來了?
58.聯系生活,想一想你還能從哪些方面知道風來了,請試著仿寫詩歌,把下面的內容補充完整。
說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你和我了。
閱讀小古詩,回答問題。
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①?蕭蕭送雁群②。
朝③來入庭樹,孤客④最先聞⑤。
【注釋】①至:到,來。②雁群:大雁的群體。③朝:讀zhāo,清晨。④孤客:孤獨的異鄉人。⑤聞:聽到。
59.【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
(1)讀完注釋,我知道“朝”的意思是 ,“聞”的意思是 。
(2)回想“蕭蕭梧葉送寒聲”的意思,我知道“蕭蕭送雁群”中“蕭蕭”指的是( )
A.大雁的叫聲。 B.風吹樹葉的聲音。 C.大雁扇動翅膀的聲音。
(3)結合注釋,我知道“何處秋風至”中“秋風至”的意思是 。
60.【提取信息】這首詩中描寫的景物有哪些?在正確答案后打“√”。
秋風( ) 促織( ) 天空( )
雁群( ) 江水( ) 庭樹( )
61.【翻譯詩句】結合注釋,我知道“朝來入庭樹”的意思是( )
A.秋風朝著庭院吹來。 B.清晨,秋風吹動著庭院里的樹木。
62.【感悟詩意】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孤客”說明詩人所處的地方只有他一個人。
B.“孤客最先聞”與“江上秋風動客情”所表達的情感相同。
C.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白云生處有人家 霜葉紅于二月花 2. 唐 杜牧 3. 秋季 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楓林 霜葉 4.C 5.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特有景色的喜愛和贊美,體現了其豪爽向上的精神。
【解析】1.本題考查詩句默寫。
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原詩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本題考查作家作品。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
3.本題考查古詩內容理解。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秋日山行所見的景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結合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可知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對深秋山林景色的贊美之情。
4.本題考查詩句內容理解。
A.《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秋日山行所見的景色,選項說法錯誤;
B.此詩描繪秋日山行所見的景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對深秋山林景色的贊美之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5.本題考查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秋色的贊歌,詩人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對深秋山林景色的贊美之情,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6.朝辭白帝彩云間 輕舟已過萬重山 7. 早晨 朝 8. 千里江陵一日還 輕舟已過萬重山
【解析】6.本題考查古詩默寫。
默寫做到書寫正確、整潔、行款整齊,字跡清楚,結構勻稱。注意“朝、辭、帝、重”的正確書寫。
7.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朝辭白帝彩云間:清晨告別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從“朝”字可以看出詩人從白帝城出發的時間是“早晨”。
8.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千里江陵一日還: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輕舟已過萬重山: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寫了行舟輕如無物。從這兩句詩歌中可以看出小船的航行速度之快。
9. 秋天 真珠 弓 10.B 11.C 12.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解析】9.考查內容理解。
九月初三指農歷九月初三的時候。因此詩人描寫的是秋季的景色。結合“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知詩人將“露”比作真珠,“月”比作弓。
10.考查詞語解釋。
“可憐九月初三夜”意思是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可憐”意思是可愛。
11.考查內容理解。
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因此“可憐”巧妙地點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12.考查詩句默寫。
秋天的詩句還有杜牧《山行》,全詩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3.只有 才 14.小鳥、密林、小溪、深山、蝴蝶、野花。 15.擬人。這樣寫使詩歌更加生動活潑,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動人的畫面。 16.ABCD
【解析】13.本題考查關聯詞的運用。
“將自己融進大自然”和“能懂得生活多么燦爛”兩個分句之間是條件關系,且是唯一條件。可以用關聯詞“只有……才……”。
14.本題考查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追著小鳥,走進密林,追著小溪,走進深山,追著蝴蝶,追著野花,我們走進大自然。”可知寫的事物有:小鳥、密林、小溪、深山、蝴蝶、野花。
15.本題考查對修辭手法的運用。
“讓小錘去敲醒每一塊山石,讓畫筆去訪問每一片花瓣”“敲醒”運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根據詩歌內容“訪問”也用了相同的修辭。賦予了人的動作,使詩歌更加生動活潑,讓讀者感受到大自然動人的畫面。
16.本題考查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從第一小節中我們可以讀出孩子們走進自然的歡快、愉悅、急迫、熱切的心情。在孩子們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孩子們對大自然中所有的朋友都充滿了向往與追求。大自然可以教會孩子們什么是純潔、美好、智慧和情感。所以應選ABCD。
17. 18. 宋 葉紹翁 夜書所見 19.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20. 蕭蕭梧葉送寒聲 夜深籬落一燈明 21. B C
【解析】17.本題考查詩句的識記能力。
出自宋代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全文: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18.本題考查作家作品。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是詩人身處異鄉,觸景生情之作。
19.本題考查詩句的理解。
全詩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吹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故寫小孩捉蟋蟀的詩句是“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20.本題考查詩句的理解。
“蕭蕭梧葉送寒聲”意思是: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此句描寫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的自然環境,塑造了凄愴落寞的氣氛,此蕭索之景引發了詩人思鄉的愁緒。屬于聽覺描寫。
“夜深籬落一燈明”意思是: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屬于視覺描寫。
21.本題考查了對詩歌的理解。
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詩的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知有兒童挑促織,深深籬落一燈明”露出留戀童年生活之情。兒童夜捉促織,勾起詩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由此可知,“動客情”有兩層意思,一是勾起詩人的思鄉之情,二是引起詩人對童年往事的回憶。故選B、C。
22.鏡未磨  遙望  白銀盤里 23. 唐 劉禹錫 24.A 25.ABDG 26. 比喻 湖面 未打磨的鏡子 湖面的平靜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和諧。湖面上沒有一絲風,就像一面沒有經過打磨的鏡子。 寧靜祥和 對洞庭湖風光的喜愛和贊美 27. 洞庭湖 君山 28.B
【解析】22.本題考查古詩默寫。
《望洞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原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23.本題考查作家作品。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
24.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此句描寫澄澈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塑造出一種空靈縹緲的境界,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
該句意思是:洞庭湖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湖面風平浪靜,猶如未磨的銅鏡。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故選A。
2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結合古詩內容“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可知詩中描寫的景物: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
故選ABDG。
26.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湖面風平浪靜,猶如未磨的銅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鏡子,突出了湖面的平靜。此句描寫澄澈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塑造出一種空靈縹緲的境界,生動地勾畫出了洞庭湖寧靜祥和的朦朧美,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7.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意思是:遙望洞庭,山青水綠,林木蔥蘢的洞庭山聳立在泛著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銀盤里的一只青螺。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28.本題考查詩句翻譯。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譯:遠遠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銀盤,盛放著像青螺一樣的君山。
故選B。
29. 三 在夏天雨后的廣場上快樂玩耍 30. 夸張 比喻 開心玩水 31. 比喻 快樂 32.歡喜 興奮 驕傲。不矛盾,因為哥哥在玩水的時候,他提醒妹妹小心,自己卻滑倒了。雖然摔了一跤,但哥哥此刻的內心依舊是開心的。 33.哥哥 34.(1)√ 35.田野里一群剛放學的孩子,快樂得跟出籠的小鳥一樣。前面的飛快地向前跑,邊跑邊喊:“快點,看誰能追上我?”
【解析】29.本題主要考查對內容的理解。
從原文可知,詩歌分三個小短節,因此,詩歌一共有三小結。
從“說著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和“她咬著唇兒,提著裙兒,輕輕地小心地跑,心里卻希望自己,也摔這么痛快的一跤!”可知,描寫了孩子們在夏天雨后的廣場上快樂玩耍的情景。用“樂”字貫穿全篇,整首詩充滿了童趣。
30.本題主要考查對句子的理解。
“廣場上成了一片海洋”將大量的人群比喻成海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人的眾多,并用夸張手法進行強調。把廣場上的人群比作海洋,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廣場上水多、以及開心地玩耍的情景。
31.本題主要考查對句子的理解。
“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句子把孩子們比作神仙,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廣場上孩子們玩得非常開心,像神仙一樣無憂無慮。
32.本題主要考查對內容的理解。
從“而他通紅歡喜的臉上,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可知,描寫小哥哥心情的詞語有:興奮、歡喜、驕傲。
這些詞語與小哥哥嘴里說的“糟糕——糟糕”不矛盾。結合短文,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嘴里說:“糟糕——糟糕!”而他通紅歡喜的臉上,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可見雖然摔倒,小哥哥愛玩水還是很快樂的。
33.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結合句子“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把水花兒濺起多高。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這里的“他”指前文中的“小哥哥”。
34.考查了概括能力。
注意抓住關鍵句子: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小妹妹撅著兩條短粗的小辮,緊緊地跟在這泥褲子后面。可總結為一群孩子雨后在廣場上盡情玩耍的情景。
35.本題主要考查仿寫句子。
例句運用動作、神態、語言描寫,突出人物的心情,仿寫時,需要注意,如:田地里一群赤腳的孩子,快樂的好像神仙一樣。哥哥玩捉迷藏,把自己藏起來。他喊:“妹妹,快來抓我吧!”
36.荷葉羅裙 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
唐 王昌齡 采蓮曲 37.B B 38.B 39.A 40.AD 41.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42. 荷葉 荷花 歌聲 43.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才覺察有人前來。
【解析】36.本題考查古詩的識記能力。
本題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采蓮曲》,全詩為: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37.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采蓮曲》全詩的意思是: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融為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詩中“一色裁”的意思是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裁”的意思是:剪裁。
詩中“聞歌始覺有人來”的意思是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聞”的意思是:聽到,聽見。
38.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本題出自詩句“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意思是: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融為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其中“芙蓉”的意思是:荷葉。故B選項正確。
39.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本題出自詩句“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意思是: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其中“聞”的意思是:聽見,聽到。故A選項正確。
40.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寫出了采蓮少女的美麗和天真爛漫。故本題AD選項敘述正確。
41.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本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故本題寫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詩句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42.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這首詩讓人們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采蓮姑娘的裙子和荷葉一樣,都是綠色的,她們的臉龐映在荷花的中間,看不見人影卻依稀聽得到歌聲。
43.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能力。
詩句“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意思是: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44. 宋 蘇軾 贈劉景文 對比 45. A B 46. 荷盡 菊殘 已無 猶有 47. × √
【解析】44.考查學生對作家作品的識記與表現手法的掌握。
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蘇軾的《贈劉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詩句以“荷盡”與“菊殘”對此,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據此完成填空。
45.考查學生詩句與圖片匹配能力。
結合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從“荷盡”、“雨蓋”可知這句詩對應的是A圖;結合詩句“菊殘猶有傲霜枝”,從“菊殘”可知對應的是B圖。
46.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能力。
結合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可知,此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據此完成作答。
47.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能力。
《贈劉景文》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故“詩人告訴朋友劉景文,自己只愛這個季節的景色”理解錯誤,“詩人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不要一直消沉”理解正確。
48.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49. 唐 李白 靜夜思 50. 天門 楚江 孤帆 紅日 奔流東去 祖國山河 51. 天門中斷楚江開 雄偉 奔騰不息 52.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53.C 54.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天水相接的遠方駛來。
【解析】48.本題主要考查對詩句的默寫。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門山》意思: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
49.本題主要考查對詩人的識記。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門山》。
李白的詩有:《望廬山瀑布》《贈汪倫》
50.本題主要考查對內容的理解。
《望天門山》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結合詩句“天門中斷楚江開”“孤帆一片日邊來”可知,這首詩描寫了“天門山”“楚江”“孤帆”“日”等景物。
51.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在理解詩句內容的基礎上作答。結合全詩可知,詩中描寫長江沖破天門的詩句是“天門中斷楚江開”,意思: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這句詩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
52.本題考查對詩句內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根據全詩內容可知,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其中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出了青山聳立、孤帆紅日的壯美景象。
53.本題考查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
完成本題時需要結合具體詩歌內容分析作答。結合全詩內容可知,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由此可知詩人是在行駛的小船中望天門。
54.本題主要考查翻譯詩句。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意思: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漂來。
55.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6.風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57.從“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這些詞語可以知道風來了。 58.但是裙角飛揚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
【解析】5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詩的能力。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意思是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細讀古詩,風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使人感受到風很大,從“落、開、過、入”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風的動態描寫,因此,從每句詩中都能感受到風。
56.本題考查詩句的理解。
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然后把想象到的畫面描寫出來即可。
示例: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二月里的五顏六色的鮮花。當大風吹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時能使竹竿傾斜。
57.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品讀詩歌,從“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紋”中可知道風來了,這些都是風吹拂過的痕跡,這也是作者對風的動態描寫。
58.本題考查學生仿寫詩歌的能力。
要仿寫詩歌首先必須仔細研究原詩歌,弄清楚它的基本結構之后就可以模仿它的結構進行再造句了,詩句的基本結構的關鍵詞是“但是……我們知道……”,然后據此造句就可以。
示例:但是紅旗飄揚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了。
59. 清晨 聽到 B 秋風到了 60.秋風(√)
雁群(√) 庭樹(√) 61.B 62.A
【解析】59.(1)本題考查字詞理解。
根據注釋可知朝:讀zhāo,清晨。聞:聽到。
(2)考查字詞理解。
結合注釋理解“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意思是:秋風是從哪里吹來?蕭蕭落葉聲中送來了一群群大雁,可知“蕭蕭”是指“風吹樹葉的聲音。”,故選B。
(3)考查詩句理解。
結合注釋①至:到,來。可知“秋風至”是秋風到了、秋風來了。
60.本題考查理解古詩內容的能力。
首先通讀古詩,再結合注釋逐句理解古詩的意思,然后從中找到古詩所描寫的景物。
“何處秋風至”描寫的景物有“秋風”,“蕭蕭送雁群”中描寫的景物有“蕭蕭(風吹樹葉的聲音)”和“雁群”,“朝來入庭樹”中描寫的景物有“庭樹”。故在秋風、雁群、庭樹后面打勾。
61.本題考查翻譯詩句的能力。
首先借助注釋理解句中重點字詞的意思,再翻譯詩句的意思。“朝”的意思是“清晨”,“入”指的是風吹到庭院,“庭樹”指庭院里的樹木,“朝來入庭樹”的意思就是清晨,秋風吹動著庭院里的樹木。故選B。
62.本題考查理解古詩內容的能力。
BC正確。這首詩借景抒情,主要表達的是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
A.“孤客”并不是指詩人住的地方只有他一個人,而是指詩人獨居異鄉感到孤單,非常思念家鄉。因此說法不正確的選項是A。
第四篇:童話故事
貪吃的小兔
森林里住著一只貪吃的小兔。
有一次,小狗做了香噴噴的大餅。小狗把大餅分給小兔、小馬、小鴨、小雞和小貓。小兔囫圇吞棗地把大餅吃光了,她舔了舔嘴角邊的芝麻,心想:大餅是草莓味的嗎?還是巧克力味的?還是核桃味的?她看了看坐在左邊的小貓,吃得多香啊。于是,小兔就找小貓要一些大餅,小貓說:“不行,昨天我生病了,今天我要去補課,我要
吃飽點才有精神。”小兔只好垂頭喪氣回自己的座位了。她又看看坐在右邊的小馬,正在細嚼慢咽地品嘗著大餅。小兔急忙跑過去,說:“小馬,你能給我些大餅嗎?”小馬搖搖頭說:“不行,今天我要參加跑步比賽,我要吃飽點才能有力氣跑步。”小兔只好唉聲嘆氣地回
到自己的座位上。小兔還有一杯果汁,她想了想,拿著果汁去找小鴨換大餅,小鴨說:“果汁我也有,可是大餅我只有一個,給了你我不就沒了嗎?”小兔失望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把果汁喝完,她舔了舔嘴巴,然后再去找小雞要大餅。小兔問:“你能給我些大餅嗎?”小雞說:“小狗那還有兩個,你去找他要一個吧。”于是,小兔就去找小
狗要。小兔問:“你能再給我一個大餅嗎?”小狗說:“我可以再給你一個大餅,不過,你吃完,我就不能再給你了。”小兔同意了,高興地拿著大餅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這次,小兔細嚼慢咽地吃著大餅,這次,小兔終于知道大餅原來是蘋果味的。
小兔把事情告訴了兔媽媽,兔媽媽說:“小兔,你要知道無論吃
什么東西,都不能囫圇吞棗,要細嚼慢咽,才能品出其中滋味,做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你明白嗎?”小兔說:“我明白了。”
小猴子生病了
春天來了,陽光明媚、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多么美好的春光啊!
小朋友們興致勃勃地來到了動物園。看到了小猴子在猴山旁盡情地玩耍,非常可愛。大家立刻被吸引住了,圍著欄桿觀看起來。這時,不知誰扔了一根香蕉過去,只見小猴子急忙撿起塞進嘴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大家以為它一定是餓懷了,就紛紛把帶的面包、糖果、水果 全扔了過去。小猴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大吃了一頓。小朋友們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正得意著呢!突然,小猴子捂著肚子,身冒冷汗,哇哇大叫著滿地打滾。管理員叔叔趕緊把它送到動物醫院。只見小猴子的肚子脹得像大西瓜似的,躺在病床上,快昏迷了。獸醫阿姨馬上對它進行打針搶救。小朋友們知道后,一個個紅著臉,低著頭,非常后悔。
親愛的小朋友!你們知道嗎?給小動物喂食要講究科學哦!不
能隨便亂喂,要不然會害了它們的哦!
長頸鹿和小兔
森林中住著高個子長頸鹿和小矮子小兔。
有一天,長頸鹿遇到了小兔,長頸鹿得意揚揚地說:“長得高好。”“長得高一點兒也不好,長得矮才好呢!”小兔反對道。“應該長得高
好”“不,應該長得矮好”長頸鹿說:“長得高真的好,我馬上就讓你知道長得高的好在哪。”
說完,長頸鹿帶著小兔來到一所植物園旁,長頸鹿一抬頭,輕輕松松就吃到了里面嫩綠的葉子,長頸鹿神氣地說:“你行嗎?”兔子用盡了全身力氣,還是夠不著,便垂頭喪氣地說:“不行。但是長得
矮更好,我立刻會讓你明白長得矮好在哪。” 話音剛落,兔子就帶著長頸鹿來到了一個小院里,小院里有一扇門,又矮又細,兔子一閃,就通過了們,到里面開開心心的吃葉子去了。長頸鹿卻低下頭,怎么鉆也鉆不進,兔子一邊吃葉子一邊說:“還是長得矮好吧!”
最后,他們倆去找河馬大哥,河馬大哥聽了以后,哈哈大笑,說:“你們倆總是去追求別人的短處,應該學習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
短處,才會取得更大的收獲,這就叫取長補短。
智救小蝸牛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小蝸牛去尋找食物,一不小心掉進了深坑里。小蝸牛大喊:“救命呀,救命呀,誰來救救我呀 ”
小蝸牛的呼喊聲被不遠處正在耕地的牛爺爺聽見了,被正在河里洗澡的大象伯伯聽見了,被正在樹上津津有味地吃著桃子的小猴子聽見了。他們三個順著呼聲一路找來,最后看見了掉進深坑的小蝸牛。
牛伯伯打了桶水,猴哥哥找來一根木頭。大象伯伯沒找到任何
東西。牛爺爺正要把水倒進深坑里,小猴子連忙說:“不行,不行,這樣你會把小蝸牛淹死的,還是讓小蝸牛順著我找來的木頭爬上來。”牛爺爺答應了。小猴子把木頭伸進坑里,說;"小蝸牛,你順著我的木頭爬上來吧!”小蝸牛爬到一半掉了下去。大象伯伯說:“你的木頭彎彎曲曲的,怎么能讓小蝸牛爬上來呢?”“那該怎么辦呢?”猴哥哥和牛爺爺異口同聲地說:“看我的吧!”大象伯伯把鼻子伸進坑里,對小蝸牛說:“你爬到我的鼻子上坐穩了,我幫你卷上來。”小蝸牛終于得救了,它激動地對大家說起:“謝謝你們。”大象伯伯高興地說:“不用謝。”牛爺爺和猴哥哥呼著,稱贊道:“還是大象有辦法,足智多謀!”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滁州市| 秦安县| 长岭县| 甘南县| 七台河市| 高阳县| 万宁市| 称多县| 香港 | 平南县| 渭源县| 黑河市| 彭水| 云和县| 旌德县| 汶上县| 奉新县| 安达市| 托克逊县| 麻阳| 青岛市| 两当县| 抚州市| 教育| 浦城县| 渭源县| 集安市| 昌都县| 扬中市| 沙坪坝区| 华池县| 大同县| 姜堰市| 宁波市| 通山县| 新蔡县| 涟水县| 涞源县| 吴堡县| 淮阳县|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