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暑假復習課》浙教版科學八生九-第03講 空氣與氧氣(學案 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暑假復習課》浙教版科學八生九-第03講 空氣與氧氣(學案 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暑假復習課》浙教版科學八升九--第3講 空氣與氧氣
考點一、空氣的成分與用途
考點精要:
1、空氣的主要成分
空氣是一種混合物,主要成分有:氧氣,占21%;氮氣,占78%;二氧化碳,占0.04%;稀有氣體,占0.93%;其他氣體與雜質,占0.03%。
2、氮氣的性質與用途
(1)氮氣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熔沸點很低。
運用:醫療上可用作冷凍劑。
(2)氮氣的化學性質:化學性質穩定。
運用:充填燈泡;用于食品的防腐、保鮮;是制造化肥、炸藥的原料;
3、稀有氣體的性質與用途
(1)稀有氣體的物理性質 :稀有氣體都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運用:霓虹燈;激光技術或醫療麻醉;;
(2)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極不活潑,被稱做“惰性氣體”。
運用:焊接保護氣;
4、氧氣的性質與用途
(1)氧氣的物理性質:常溫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略大;液態氧呈淡藍色,固態氧是雪花狀的淡藍色固體。
運用:排水與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2)氧氣的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助燃性(但不能燃燒);幫助呼吸;較強氧化性。
運用:提供呼吸(如:潛水、醫療、登山等);支持燃燒(煉鋼、氣焊、氣割、宇航等)。
典型分析:
1.小川同學在驗證空氣各成分時采用了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br/>A.用大針筒向裝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小試管中打氣,觀察是否變渾濁,檢驗空氣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B.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氣觀察是否變渾濁,檢驗空氣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C.在紅磷燃燒實驗后的集氣瓶中放入燃著的木條后觀察是否熄滅,檢驗空氣中是否有氮氣
D.觀察帶火星的木條在空氣中能否復燃,檢驗空氣中是否有氧氣
【答案】A
【分析】A、根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氣,吹入的是呼出的氣體,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木條熄滅,說明剩余的氣體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氧氣能支持燃燒,氧氣含量越多,燃燒越劇烈,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用大針筒向裝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小試管中打氣,觀察是否變渾濁,能檢驗空氣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故選項說法正確。
B、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氣,觀察是否變渾濁,是檢驗呼出的氣體中是否有二氧化碳,而不是檢驗空氣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故選項說法錯誤。
C、在紅磷燃燒實驗后的集氣瓶中放入燃著的木條后觀察是否熄滅,若木條熄滅,說明剩余的氣體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不能檢驗空氣中是否有氮氣,故選項說法錯誤。
D、帶火星的木條在空氣中不能復燃,不能檢驗空氣中是否有氧氣,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了解常見氣體的檢驗方法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舉一反三: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
B.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
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一定是空氣
D.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空氣一種成分組成
【答案】A
【分析】空氣中各成分的體積分數分別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氣體和雜質0.03%.
【解答】解:A、在通常情況下,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故A正確;
B、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則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是錯誤的;
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不一定是空氣,如氧氣也是無色無味的,故C錯誤;
D、空氣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多種成分組成,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考點考查了空氣中各種氣體的含量,同學們要加強記憶有關的知識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應用,本考點基礎性比較強,主要出現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
考點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
考點精要:
1、測定原理:在一個密閉容器內,用一種足量的易燃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一種固體,使容器內壓強減小。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水倒吸入密閉容器內的體積,即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2、裝置圖
3、實驗現象:A、紅磷燃燒發出黃白色火焰,放出熱量,有大量白煙產生。
B、待集氣瓶冷卻后,打開止水夾,水經導管進入集氣瓶,約占集氣瓶內空氣總體積的1/5。
4、實驗結論: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5、化學方程式: 4P + 5O2 2P2O5
6、注意事項:
a.裝置的氣密性要好,(否則測量結果偏?。?;
b.所用的紅磷必須過量,過少則氧氣沒有全部消耗完,會導致測量結果偏??;
c.要等集氣瓶(裝置)冷卻后才能打開彈簧夾,(否則測量結果偏?。?br/>d.在實驗前,導管應預先注滿水,(否則測量結果偏小)
e.要先夾住橡皮管,然后再點紅磷(否則測量結果偏大);
f.點燃紅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緊瓶塞(否則測量結果偏大)。
典型分析:
1.利用圖1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br/>A.實驗前圖1瓶中裝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熱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B.圖1中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左右
C.圖2中a點到b點是由于反應放熱使瓶內壓強增大
D.圖2中b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
【答案】D
【分析】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所選除氧劑要具備以下特征:本身能夠在空氣中燃燒(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本身的狀態為非氣體;生成物為非氣態。該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藥品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原溫度,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圖1瓶中水的作用是有利于容器內溫度的降低,節約了實驗的時間,同時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氣,故A正確;
B、圖1中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處,故B正確;
C、圖2中a點到b點是紅磷燃燒放出了大量的熱,使瓶內壓強增大,故C正確。
D、圖2中c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水進入集氣瓶,氣壓恢復至常壓,不是b點,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注意事項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舉一反三:
2.為了更好地理解紅磷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可以利用傳感器技術實時測定圖1實驗裝置內的壓強、溫度和氧氣濃度變化,三條曲線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Y曲線表示的是氧氣濃度變化
B.BC段壓強變化僅跟紅磷燃燒放熱,氣體受熱膨脹有關
C.為了使EF段數據與AB段相等需要最終調節右側容器水量使兩側液面相平
D.DE段對應的變化進程是打開活塞,水倒吸進廣口瓶
【答案】B
【分析】紅磷燃燒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消耗后,容器中的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水進入容器,進入容器中的水的體積即為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體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解答】解:A、紅磷燃燒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的濃度是不斷減小的,所以Y曲線表示的是氧氣濃度變化,故A說法正確;
B、BC段壓強變化,是紅磷燃燒消耗氧氣,紅磷燃燒放熱,氣體受熱膨脹,紅磷燃燒放熱導致的壓強增大比消耗氧氣導致的壓強減小更明顯。所以該段壓強呈增大趨勢,故B說法錯誤;
C、EF段壓強變化不大,表示反應結束后恢復至室溫,為了使EF段數據與AB段相等需要最終調節右側容器水量使兩側液面相平,故C說法正確;
D、DE段壓強迅速增大,對應的變化進程是打開活塞,水倒吸進廣口瓶,故D說法正確。
故選:B。
【點評】可以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物質應該具備的條件是: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物是固體,不能和空氣中的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考點三:氧氣與二氧化碳性質
考點精要:
1、氧氣的性質
物質 空氣中反應現象 氧氣中反應現象 化學方程式
磷 燃燒產生大量白煙,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 比在空氣中燃燒得更旺,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大量的熱 4P+5O22P2O5
木炭 紅熱現象,放出大量的熱,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C+O2CO2
硫 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熱,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 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 S+O2SO2
氫氣 純凈的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 2H2+O22H2O
鐵 紅熱,離火后變冷 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黑色固體 3Fe+2O2Fe3O4
鎂 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白光,有白色固體(白煙)生成(極少量黑色固體) 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白光,有白色固體(白煙)生成 2Mg+O22MgO
【注意與思考】
(1) “煙”、“霧”的區別:
“煙”:是固體小顆粒在空氣中擴散產生的現象,如磷燃燒產生白煙。
“霧”:是液體小液滴在空氣中擴散產生的現象,如打開熱水瓶的瓶塞,會看到大量的白霧
(2)可否用準備燃燒木炭的集氣瓶燃燒鐵絲?
【答案】由于木炭燃燒產生的是氣體二氧化碳,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反應劇烈,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物會熔化濺落下來,瓶內若沒有鋪細砂或加水,瓶底會炸裂。
(3)可否將燃燒匙內的硫點燃后,迅速伸入到集氣瓶底部?
【答案】如果把燃燒物迅速伸入到瓶底部,瓶內氧氣會迅速膨脹擴散到空氣中,物質就不能持續燃燒。
(4)可否鐵絲上的火柴一著火就立即伸入集氣瓶中
【答案】在做物質燃燒實驗時,一般都要先點燃,否則不能燃燒 ;鐵絲上系著的火柴一著火就伸入集氣瓶內,火柴就會消耗完瓶內氧氣,使鐵絲不能燃燒。
(5)可否讓木炭落入到集氣瓶底部燃燒?
【答案】做燃燒實驗時,燃燒物不能接觸到瓶壁,否則容易造成集氣瓶炸裂。
2、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在通常的狀態下,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能溶于水,在相同的條件下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有固、液、氣三態變化,固體二氧化碳叫干冰,常壓下,在-78 以上是可直接升華為氣態二氧化碳,同時吸收大量的熱。
運用:致冷劑、人工降雨。
(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① 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給呼吸。
【拓展1】將CO2慢慢倒入燒杯中,觀察現象并分析。
現象 下方階梯蠟燭先熄滅,上方階梯蠟燭后熄滅
結論 1.CO2密度比空氣大。2.CO2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② 二氧化碳與水反應:CO2的溶解性, CO2能溶于水,增大壓強會溶解得更多。
【拓展2】向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質地較軟的塑料瓶中加入約一半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現象并分析。
現象 塑料瓶癟了
分析 CO2能溶于水
【拓展3】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噴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噴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四朵小花噴上水后,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四朵花的顏色變化。然后將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熱,觀察現象。
I II III IV
現象 變紅 不變 不變 變紅
分析 醋酸顯酸性 水不顯酸性 CO2不顯酸性 顯酸性
注意:CO2與水反應生成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碳酸不穩定,受熱容易分解成CO2和H2O;加熱碳酸時,CO2從溶液中逸出,所以紅色石蕊試液又變成紫色。
③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O2 + Ca(OH)2 == CaCO3↓+H2O
是因為CO2與Ca(OH)2反應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沉淀的緣故。
這個反應通常用來檢驗CO2。
④與灼熱的碳反應:C+CO2高溫2CO
⑤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將二氧化碳與水合成碳水化合物(淀粉)。
運用:
①滅火(滅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密度比空氣大利用其物理性質,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利用其化學性質)
②干冰升華吸熱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劑 (利用其性質)
③光合作用的原料,溫室肥料(利用其性質)
④用二氧化碳、水、氯化鈉等生產純堿(利用其性質)
3、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區別
一氧化碳 (碳不完全燃燒的產物) 二氧化碳 (碳完全燃燒的產物)
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的氣體; 密度比空氣略?。浑y溶于水。 無色無味的氣體; 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
化學性質 可燃性;2CO+O22CO2; 毒性;還原性; CO2+C高溫2CO. 不可燃,不助燃;與水反應成碳酸; 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O2+Ca(OH)2═CaCO3↓+H2O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典型分析:
1.木炭燃燒實驗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①中木炭發出耀眼的白光
B.②中操作是將木炭迅速插入集氣瓶底部
C.③中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
D.對比①②現象可證明,氧氣具有可燃性
【答案】C
【分析】氧氣支持燃燒,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解答】解:A、①中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發出微弱的光,該選項不正確。
B、②中操作是將木炭由上而下緩緩插入集氣瓶底部,以防止過多的氣體逸出,該選項不正確。
C、③中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水,該選項正確。
D、對比①②現象可證明,氧氣支持燃燒,該選項不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2.小樂將兩支冒煙的木條放在燒杯上方,如圖所示。選項表示兩支木條冒出的煙的可能移動方向,符合事實的是(  )
B. C. D.
【答案】B
【分析】右邊蠟燭燃燒使空氣受熱膨脹而上升,左邊空氣過來補充,產生氣流循環,據此解答。
【解答】解:因為右邊蠟燭燃燒使空氣受熱膨脹,體積變大,密度變小,密度小的熱氣體會上升,所以右邊木條的煙上升;
左邊沒有蠟燭燃燒,左邊空氣密度比右邊空氣密度大,所以煙會從左向右,產生B的氣流循環。
故選:B。
【點評】此題考查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明確蠟燭燃燒使空氣受熱,溫度升高,密度變小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舉一反三:
1.如圖分別是細鐵絲在空氣和氧氣中點燃后的實驗現象圖,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br/>A.細鐵絲繞成螺旋狀是為了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和集中熱量
B.集氣瓶中的水能吸收鐵絲燃燒放出的熱,防止集氣瓶炸裂
C.細鐵絲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現象為火光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鐵
D.上述實驗現象的區別原因在于氧氣濃度的不同
【答案】C
【分析】根據細鐵絲在空氣和氧氣中點燃后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細鐵絲繞成螺旋狀是為了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和集中熱量,故選項說法正確。
B、集氣瓶中的水能吸收鐵絲燃燒放出的熱,防止集氣瓶炸裂,故選項說法正確。
C、細鐵絲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現象為火光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鐵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
D、氧氣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中的大,上述實驗現象的區別原因在于氧氣濃度的不同,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在描述物質燃燒的現象時,需要注意實驗結論和實驗現象的區別。
2.在進行二氧化碳的性質研究中,有如下四個實驗裝置,其中既能證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質,又能體現其化學性質的實驗是( ?。?br/>A. B. C. D.
【答案】A
【分析】根據實驗的過程、現象分析二氧化碳性質,根據性質是否通過化學變化來表現分析判斷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解答】解:A、二氧化碳用來滅火是利用了它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該實驗能證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質,又能體現其化學性質,故A符合題意;
B、塑料瓶會變癟,主要是因為二氧化碳可以和石灰水發生化學變化,該實驗能體現其化學性質,B不符合題意;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之變紅,該實驗能體現其化學性質,故C不符合題意;
D,倒入二氧化碳的一端要下沉,只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屬于物理性質,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科學實驗時要會觀察實驗現象,下列有關燃燒的實驗現象中敘述正確的是(  )
選項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A 紅磷在氧氣中燃燒 產生大量白霧,放出熱量
B 硫在氧氣中燃燒 發出藍紫色火焰,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放出熱量
C 鐵絲在空氣中燃燒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放出熱量
D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發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熱量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根據物質在空氣中或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故A敘述錯誤;
B、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監紫色火焰,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放出熱量,故B敘述正確;
C、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故C敘述錯誤;
D、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屬于結論,不是現象,故D敘述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常見物質燃燒的現象即可正確解答,在描述物質燃燒的現象時,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煙和霧、實驗結論和實驗現象的區別。
2.變壓吸附法的原理是利用分子篩吸附氮氣和氧氣能力的差異將二者進行分離。在吸附塔中,通過加壓與減壓的交替循環,可以使分子篩重復使用。部分過程的示意圖如圖: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變壓吸附法制取的氧氣中含有稀有氣體
B.變壓吸附法制取的氧氣中含有二氧化碳
C.分子篩對氮氣的吸附能力與吸附塔內氣體壓強有關
D.分子篩中發生的變化是物理變化
【答案】B
【分析】根據分子篩吸附氮氣和氧氣能力的差異將二者進行分離,此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以及題干的信息進行分析。
【解答】解:A、空氣中含有稀有氣體,且稀有氣體不能被除去,所以變壓吸附法制取的氧氣中含有稀有氣體,故A正確;
B、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能被氧化鋁除去,所以變壓吸附法制取的氧氣中不含有二氧化碳,故B錯誤;
C、在吸附塔中,通過加壓與減壓的交替循環,所以分子篩對氮氣的吸附能力與吸附塔內氣體壓強有關,故C正確;
D、分子篩吸附氮氣和氧氣能力的差異將二者進行分離,此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屬于信息題的考查,掌握物理變化的關鍵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
3.某科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改進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關于該實驗有下列說法:
①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白霧
②白磷不足,會使測定結果偏小
③實驗中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
④膠頭滴管與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
⑤若注射器活塞最終停在10mL刻度處,說明氧氣體積分數約為
其中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C
【分析】①白磷燃燒會放出大量的白煙;②白磷的量不足,會使測定的結果偏?。虎郯琢兹紵懦龃罅繜?,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④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⑤生石灰遇水會放出大量熱。
【解答】解:①白磷燃燒會放出大量的白煙,不是霧;②白磷的量不足,氧氣就不能耗盡,會使測定的結果偏小;③白磷燃燒放出大量熱,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生石灰遇水會放出大量熱,向燒杯中加水是為了提高燒杯內的溫度,從而達到白磷的著火點,注射器中的水是防止氣體逸出,作用不同;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故若試管內凈容積為50mL,反應后冷卻至室溫,活塞停止在10mL附近。
故選:C。
【點評】此題屬于一道化學題,重點考查實驗過程中看到的現象以及導致實驗結果偏大或偏小的原因。
4.下列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時,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br/>A.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鎂
B.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紅色粉末
C.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D.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產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答案】C
【分析】根據物質在氧氣中或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鎂屬于結論,不是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
B、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故選項說法錯誤。
C、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故選項說法正確。
D、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常見物質燃燒的現象即可正確解答,在描述物質燃燒的現象時,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煙和霧的區別。
5.下列關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中,屬于利用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是( ?。?br/>A.利用干冰制造舞臺上云霧繚繞的景象
B.用干冰冷藏魚、肉之類等食品
C.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D.用液態的二氧化碳做油漆溶劑
【答案】C
【分析】物質的化學性質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據此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利用干冰制造出舞臺上云霧繚繞的景象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質。
B、干冰作致冷劑是因為二氧化碳由固體變為氣體時吸收了熱量,利用的是物理性質。
C、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新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利用的是化學性質。
D、用液態的二氧化碳做油漆溶劑,該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利用物理性質。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解答時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這里的新物質是指和變化前的物質是不同種的物質,若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6.取四朵用石蕊試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完成以下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紙花變為紅色的有Ⅰ和Ⅳ
B.Ⅰ的作用:證明酸性物質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C.證明水和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現象:Ⅳ中紙花變紅,Ⅱ、Ⅲ中紙花不變紅
D.此實驗證明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不是酸性物質
【答案】D
【分析】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水和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色,二氧化碳能與水化合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據此分析。
【解答】解:A.①稀醋酸是酸性溶液,二氧化碳能與水化合生成碳酸,因此醋酸、碳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紙花變為紅色的有Ⅰ和Ⅳ,故正確;
B.實驗Ⅰ中,醋酸溶液使紫色干燥的紙花變紅,因此該實驗可以說明酸性物質會使紫色石蕊變紅,故正確;
C.Ⅳ中紙花變紅,Ⅱ、Ⅲ中紙花不變紅,證明水和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碳酸,故正確;
D.此實驗證明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是酸性物質,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故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完成此題,可以依據已有的知識進行。
7.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質,設計實驗裝置如圖(夾持儀器省略),捂熱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a處試紙先變紅色
B.c處試紙變紅色,使石蕊變色的是CO2
C.d處火焰先熄滅,CO2不支持燃燒
D.b與c、d與e現象對比均可證明CO2密度比空氣大
【答案】D
【分析】根據捂熱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藍色濕潤試紙變色,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藍色濕潤試紙變色,則a處試紙不變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則c處試紙變紅色,但使石蕊變色的不是CO2,否則a處試紙也會不變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則e處火焰先熄滅,d處火焰后熄滅,故選項說法錯誤。
D、c處試紙先變紅色,e處火焰先熄滅,則b與c、d與e現象對比均可證明CO2密度比空氣大,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并能靈活運用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8.某實驗小組設計了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索實驗(如圖所示),取三通U型管連接在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導氣管上,并點燃高低錯落的小蠟燭,做實驗①。然后取用新的三通U型管,并夾緊上端,做實驗②。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br/>A.實驗①和②都是低處蠟燭先熄滅
B.實驗①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助燃、不可燃
C.實驗②中U型管內壁有小水珠
D.實驗②中得到啟示是:從著火燃燒的高層房間中逃離,沿墻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
【答案】A
【分析】A、根據實驗①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低處蠟燭先熄滅,實驗②中蠟燭燃燒放熱,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方空氣的密度,實驗②高處蠟燭先熄滅來分析解答;
B、根據實驗①低處蠟燭先熄滅來分析解答;
C、根據蠟燭燃燒會生成水來分析解答;
D、根據實驗②中得到啟示是熱的氣體密度小來分析解答。
【解答】解:A、實驗①U型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氣溫度相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實驗①低處蠟燭先與二氧化碳接觸,則低處蠟燭先熄滅,實驗②中蠟燭燃燒放熱,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方空氣的密度,二氧化碳上升至高處,則實驗②高處蠟燭先熄滅,故A錯誤;
B、實驗①低處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助燃、不可燃,故B正確;
C、蠟燭燃燒會生成水,則實驗②中U型管內壁有小水珠,故C正確;
D、實驗②中得到啟示是熱的氣體密度小,從著火燃燒的高層房間中逃離,沿墻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故D正確;
故選:A。
【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分析題中考查的問題,然后結合學過的知識和題中的知識進行分析解答。
9.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兩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將觀察到高的蠟燭先熄滅
B.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
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
D.去掉燒杯中的一支蠟燭,不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
【答案】B
【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能使可燃物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能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解答】解: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將觀察到低的蠟燭先熄滅,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是因為能夠保持瓶內外壓強平衡,便于二氧化碳流出,該選項說法正確;
C、蠟燭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進入燒杯,導致蠟燭與氧氣隔絕,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去掉燒杯中的1支蠟燭,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是因為如果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小,則二氧化碳從導管逸出后直接上升,不能使蠟燭熄滅,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10.下列有關物質的性質及相關用途的敘述,正確的是( ?。?br/>①氧氣易溶于水,使得魚能在水中生存
②由于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所以常用作保護氣
③氧氣能燃燒,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由于液態氮汽化時需吸收大量的熱,因此可做冷凍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分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根據常見物質的性質與用途,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魚能在水中生存是因為水中溶解有氧氣,并不能說明氧氣易溶于水,氧氣是不易溶于水的,說法錯誤;
②由于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所以常用作保護氣,說法正確;
③氧氣具有助燃性,沒有可燃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劑,而不是高能燃料,說法錯誤;
④由于液態氮汽化時需吸收大量的熱,因此可做冷凍劑,說法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了解常見化學物質的性質和用途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11.打撈韓國“歲月號”沉船是水下作業,潛水員需要呼吸富氧空氣。富氧空氣中氧氣含量高于普通空氣中的含量,富氧空氣中氧氣與其他氣體的體積比可以是(  )
A.1:2 B.1:5 C.1:4 D.21:79
【答案】A
【分析】空氣中各成分的體積分數分別是:氮氣大約占78%、氧氣大約占21%、稀有氣體大約占0.94%、二氧化碳大約占0.03%、水蒸氣和其它氣體和雜質大約占0.03%;空氣的成分主要以氮氣和氧氣為主,氧氣約占五分之一,氮氣約占五分之四。氧氣的體積分數大于空氣中的平均氧氣體積分數的空氣稱為富氧空氣。
【解答】解:A、氧氣的體積分數大于空氣中的平均氧氣體積分數的空氣稱為富氧空氣,即氧氣的體積分數大于21%,1:2大約是33.3%,屬于富氧空氣,故A正確;
B、1:5不可以,比空氣中的還低,故B錯誤;
C、空氣的成分主要以氮氣和氧氣為主,氧氣約占五分之一,氮氣約占五分之四,屬于普通空氣的組成,故C錯誤;
D、21:79與空氣的成分相差不大,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考點考查了空氣中各種氣體的含量,同學們要加強記憶有關的知識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應用,本考點基礎性比較強,主要出現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
12.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出現了幾次較為嚴重的霧霾天氣,再次引起人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下列關于空氣說法正確的是( ?。?br/>A.空氣的成分只有氧氣和氮氣
B.氟利昂的使用會造成臭氧的減少
C.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2.5)的多少不影響人體健康
D.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增多會引起溫室效應,屬于空氣污染物
【答案】B
【分析】空氣污染指數指空氣被污染的程度,指數越大,空氣污染越嚴重,當空氣污染指數小于50時,空氣質量級別是一級,空氣質量狀況是優,當空氣污染指數在51—100之間時,空氣質量級別是二級,空氣質量狀況是良。根據空氣的成分和污染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空氣的成分有氧氣和氮氣,稀有氣體和二氧化碳等,故A錯誤;
氟利昂會使臭氧分解,它的使用會造成臭氧層破壞,故B正確;
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2.5)增大,會增加人類患呼吸疾病的概率,故C錯誤;
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增多會引起溫室效應,但它是空氣的一部分,不是污染物,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環保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球的重視,關于“三廢”的處理問題,是中考的熱點問題,化學上提倡綠色化學工藝,要從源頭上杜絕污染。
13.樂樂和清清在實驗室中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樂樂用鐵絲在火柴前端繞成螺旋狀(如圖甲)。清清同學將鐵絲繞在火柴后端,但部分鐵絲重疊(如圖乙)。然后兩人分別將火柴引燃,進行實驗(如圖丙)。
(1)為了讓鐵絲和氧氣充分燃燒,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應選擇   ?。ㄟx填“甲”或“乙”)裝置。
(2)該實驗證明了氧氣具有    性。
(3)反應生成的Fe3O4中,Fe元素與O元素的質量比為  。
【答案】(1)甲;
(2)助燃;
(3)21:8。
【分析】(1)根據使可燃物充分燃燒的方法分析;
(2)根據實驗現象可推知氧氣的性質分析;
(3)根據化學式的相關計算分析;
【解答】解:(1)為了讓鐵絲和氧氣充分燃燒,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應選擇甲裝置(甲裝置中的鐵絲與氧氣接觸更充分);
(2)該實驗中鐵絲能在氧氣中劇烈燃燒,證明了氧氣具有助燃性;
(3)Fe3O4 中Fe與O的元素質量比為:(56×3):(16×4)=21:8。
故答案為:(1)甲;(2)助燃;(3)21:8。
【點評】本題涉及使可燃物充分燃燒的方法、根據實驗現象可推知氧氣的性質、有關化學式的簡單計算,難度不大。
14.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如圖所示某興趣小組利用氧氣傳感器來檢測足量紅磷燃燒過程中氧氣的含量。
(1)紅磷燃燒的實驗現象是    。
(2)a、b、c三點對應的容器內混合物中氮氣的質量分數分別為a%、b%、c%,其大小關系是    。
(3)氧氣有剩余,說明    。
(4)此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
【答案】(1)產生大量的白煙,放出熱量;
(2)a%=b%=c%;
(3)物質燃燒時氧氣必須達到一定濃度(合理即可);
(4)18%。
【分析】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所選除氧劑要具備以下特征:本身能夠在空氣中燃燒(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本身的狀態為非氣體;生成物為非氣態。該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藥品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原溫度,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放出熱量。
(2)a、b、c三點對應的容器內混合物中氮氣的質量不變,容器內混合物的質量不變,則a%=b%=c%。
(3)氧氣有剩余,說明物質燃燒時氧氣必須達到一定濃度(合理即可)。
(4)消耗的氧氣的體積分數為21%﹣3%=18%,此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21%﹣3%=18%。
故答案為:
(1)產生大量的白煙,放出熱量;
(2)a%=b%=c%;
(3)物質燃燒時氧氣必須達到一定濃度(合理即可);
(4)18%。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注意事項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15.氧氣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資料一:1703年德國學者施塔爾創立“燃素說”:燃素是構成火的一種元素存在于金屬中,金屬燃燒,釋放燃素形成火焰,剩下部分成為金屬灰燼,質量減小。
資料二:1756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在密閉玻璃器內煅燒金屬鎂,并測定煅燒前后固體物質的質量變化,獲得了反駁燃素說的有利證據。
資料三:1772年,瑞典化學家舍勒加熱硝酸鉀、氧化汞和碳酸銀都放出了“火氣”(氧氣),他證明了這種氣體也存在于空氣中,還發現當物質在這種氣體中燃燒后,該氣體就消失了。
資料四:不久后,拉瓦錫將汞放在密閉容器中加熱12天(如圖),液態汞變成了紅色粉末,容器中氣體體積大約減少了。隨后他將產生的紅色粉末收集于另一容器中加熱,發現又生成了汞和另一種氣體,這種氣體的體積恰好等于之前曲頸瓶中空氣減小的體積。于是他提出氧氣體積占空氣五分之一。
(1)羅蒙諾索夫獲得的反駁燃素說的有利證據是    。
(2)從物質組成角度分析,材料三中舍勒加熱上述物質都能放出氧氣的原因是    。
(3)拉瓦錫能用汞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其利用的是汞以下性質中的    。(可多選)
A.汞的顏色為銀白色
B.汞不與空氣中除氧氣外的其他氣體反應
C.汞在常溫下為液態,氧化汞為固態
D.汞和氧氣發生反應的速度非常緩慢
E.汞和氧氣發生反應的溫度低于氧化汞分解的溫度
【答案】(1)煅燒前后固體物質的質量增大。
(2)上述物質中都含有氧元素。
(3)BCE。
【分析】(1)羅蒙諾索夫獲得的反駁燃素說的有利證據是煅燒前后固體物質的質量增大。
(2)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
(3)拉瓦錫能用汞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其利用的是汞以下性質中的汞不與空氣中除氧氣外的其他氣體反應、汞在常溫下為液態,氧化汞為固態、汞和氧氣發生反應的溫度低于氧化汞分解的溫度。
【解答】解:(1)羅蒙諾索夫獲得的反駁燃素說的有利證據是煅燒前后固體物質的質量增大。
故答案為:煅燒前后固體物質的質量增大。
(2)從物質組成角度分析,材料三中舍勒加熱上述物質都能放出氧氣的原因是上述物質中都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為:上述物質中都含有氧元素。
(3)拉瓦錫能用汞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其利用的是汞以下性質中的汞不與空氣中除氧氣外的其他氣體反應、汞在常溫下為液態,氧化汞為固態、汞和氧氣發生反應的溫度低于氧化汞分解的溫度。
故答案為:BCE。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16.為了驗證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大約為,某科技小組的三位同學分別設計了以下三種實驗方案(A、B、C裝置集氣瓶底部都裝有少量水),請根據圖示裝置回答有關問題:
(1)你認為B裝置與A裝置相比,優點是    。(寫出一個優點即可)
(2)小明同學認為裝置C不能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其原因是    。
(3)點燃A中燃燒匙中的紅磷,觀察到的現象是    。
(4)小明利用如圖D所示裝置對實驗進行改進,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E所示,a點左側為燃燒前,ab為燃燒過程,b點右側為燃燒之后。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圖D瓶中裝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熱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B.圖D中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刻度1
C.圖E中a點到b點是由于反應產熱使瓶內壓強增大
D.圖E中b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
【答案】(1)實驗結果更準確或更環保。
(2)木炭在空氣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裝置內壓強幾乎不變。
(3)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
(4)D。
【分析】紅磷、白磷燃燒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消耗后,容器中的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水進入容器,進入容器中的水的體積即為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體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解答】解:(1)B裝置與A裝置相比,優點是實驗結果更準確、更環保。
故答案為:實驗結果更準確或更環保。
(2)小明同學認為裝置C不能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其原因是木炭在空氣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裝置內壓強幾乎不變。
故答案為:木炭在空氣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裝置內壓強幾乎不變。
(3)點燃A中燃燒匙中的紅磷,觀察到的現象是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
故答案為: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
(4)A.圖D瓶中裝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熱并吸收五氧化二磷,故選項正確。
B.圖D中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刻度1,故選項正確。
C.圖E中a點到b點是由于反應產熱使瓶內壓強增大,故選項正確。
D.圖E中c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故選項不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可以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物質應該具備的條件是: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物是固體,不能和空氣中的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17.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后,嘗試著用暖寶寶貼中的材料進行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測定。于是查閱資料了解暖寶寶的成分如下:
并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集氣瓶的容積為250mL,量筒中的水為100mL。
(1)實驗原理;通過集氣瓶內水的體積變化,測出與鐵粉反應了的    體積。
(2)充分反應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待量筒中的水停止流入集氣瓶后,讀得量筒內的水為57mL。假設參與反應的水忽略不計,則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ńY果精確到0.1%)。
(3)實驗測得的結果略小于理論值,原因可能是    。
【答案】(1)氧氣;
(2)19.5%;
(3)氧氣未被完全消耗(或 沒有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了彈簧夾等,合理即可)。
【分析】鐵生銹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消耗后,容器中的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量筒中的水進入容器,進入容器中的水的體積即為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體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解答】解:(1)鐵生銹消耗氧氣和水,該實驗原理;通過集氣瓶內水的體積變化,測出與鐵粉反應了的氧氣的體積;
(2)充分反應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待量筒中的水停止流入集氣瓶后,讀得量筒內的水為57mL。假設參與反應的水忽略不計,則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100%≈19.5%;
(3)實驗測得的結果略小于理論值,可能是因為氧氣未被完全消耗(或 沒有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了彈簧夾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為:(1)氧氣;
(2)19.5%;
(3)氧氣未被完全消耗(或 沒有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了彈簧夾等,合理即可)。
【點評】合理設計實驗,科學地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是得出正確實驗結論的前提,因此要學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為學好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18.為探究人體呼出氣體的組成,小明進行如圖實驗,步驟如下:
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在1000毫升的廣口瓶中裝滿氫氧化鈉溶液,在燃燒匙中加入過量的白磷,在癟塑料袋中收集體積為V的呼出氣體,關閉止水夾K1、K2,連接裝置。
②打開止水夾K1、K2,緩慢將袋中的氣體全部排出,讀出量筒中液體體積為V1。
③關閉止水夾K1、K2,使白磷迅速燃燒,待瓶中氣體冷卻至室溫,打開K2,讀出量筒中液體體積為V2。
(1)廣口瓶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    。
(2)為使白磷燃燒,塑料袋體積至少為多少毫升?并說明理由    。
(3)人體呼出氣體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是   。(用實驗中的字母表示)
【答案】(1)吸收二氧化碳,并且被排出用于收集氣體;
(2)400mL;白磷只有和氧氣接觸才能燃燒,所以應該使液面低于燃燒匙;
(3)×100%。
【分析】(1)根據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及排液法收集氣體的方法進行分析;
(2)根據白磷燃燒的條件及實驗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3)根據實驗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
【解答】解:(1)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且被排出用于收集氣體;
(2)白磷只有和氧氣接觸才能燃燒,所以應該使液面低于燃燒匙,則塑料袋體積至少為:1000mL﹣600mL=400mL;
(3)根據實驗可知,氧氣的體積為V1﹣V2,則人體呼出氣體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是×100%。
【點評】合理設計實驗,科學地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是得出正確實驗結論的前提,因此要學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為學好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19.市場上熱銷一款制氧杯,圖1為該制氧杯實物圖,圖2為制氧杯內部結構剖面示意圖,表格為制氧劑的相關信息。
【主要步驟】
Ⅰ.在甲杯中加入制氧劑,再加入清水至相應水位。
Ⅱ.在乙杯中加入適量清水。
Ⅲ.待出氣孔②處有氧氣逸出時,通過醫用導氣管供人呼吸。
回答下列問題:
(1)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之一是通過觀察    判斷供氧的快慢。
(2)制氧劑中成分B的作用是    。
(3)為了能夠加快氧氣產生的速率,可以   ?。ㄟx填“增加”或“減少”)甲杯中清水的質量。
(4)過氧化氫溶液也能產生氧氣,但該制氧杯的制氧劑選取的是過碳酸鈉固體而不選過氧化氫溶液,其原因是    。(選填字母)
A.過碳酸鈉攜帶更方便
B.過碳酸鈉更易保存
C.過碳酸鈉反應速度更快
【答案】(1)產生氣泡速率;
(2)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
(3)增加;
(4)ab。
【分析】(1)根據判斷產生氧氣快慢的方法來分析;
(2)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
(3)根據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的方法來分析;
(4)根據物質的性質來分析。
【解答】解:(1)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之一是通過觀察產生氣泡速率判斷供氧的快慢;故答案為:產生氣泡速率;
(2)過碳酸鈉放入水中后會分解為碳酸鈉和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為水和氧氣,則制氧劑中成分B(二氧化錳)的作用是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故答案為: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
(3)甲杯中清水的質量越大,過碳酸鈉分解的越快,因此為了能夠加快氧氣產生的速率,可以增加甲杯中清水的質量;故答案為:增加;
(4)過氧化氫溶液也能產生氧氣,但該制氧杯的制氧劑選取的是過碳酸鈉固體而不選過氧化氫溶液,其原因是過碳酸鈉攜帶更方便、過碳酸鈉更易保存;故答案為:ab。
【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要將題中的知識認知透,然后結合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此類題難度較大,要細心進行分析解答。
20.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它可以和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如圖所示是硫粉、紅磷、光亮的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裝置:
(1)小月是個善于思考、善于總結的學生,做完實驗后,她發現了一些共同點:在反應條件方面,三個實驗都要    ,在能量變化方面,三個實驗都是    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2)小月同時也總結出在生成物的種類、狀態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三個方面存在不同。請你替小月同學填寫空格:乙中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    。丙中觀察到的反應現象是    。
(3)小月還總結出:三個實驗的集氣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
【答案】(1)點燃;放熱;
(2)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體物質,放出了大量的熱;
(3)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
【分析】(1)根據實驗的條件、燃燒都放出熱量分析回答;
(2)根據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分析回答;
(3)根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注意事項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由實驗的裝置可知,在反應條件方面,三個實驗都要點燃,在能量變化方面,三個實驗都是燃燒,都是放熱反應。
(2)由實驗的裝置可知,乙中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丙中是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觀察到的反應現象是: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體物質,放出了大量的熱。
(3)在甲中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了有毒的二氧化硫,能污染空氣,能溶于水,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
故答案為:(1)點燃;放熱;
(2)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體物質,放出了大量的熱;
(3)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氧氣的性質,了解常見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發生的反應及注意事項等知識即可分析解答。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暑假復習課》浙教版科學八升九--第3講 空氣與氧氣
考點一、空氣的成分與用途
1、空氣的主要成分
空氣是一種混合物,主要成分有:氧氣,占21%;氮氣,占78%;二氧化碳,占0.04%;稀有氣體,占0.93%;其他氣體與雜質,占0.03%。
2、氮氣的性質與用途
(1)氮氣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熔沸點很低。
運用:醫療上可用作冷凍劑。
(2)氮氣的化學性質:化學性質穩定。
運用:充填燈泡;用于食品的防腐、保鮮;是制造化肥、炸藥的原料;
3、稀有氣體的性質與用途
(1)稀有氣體的物理性質 :稀有氣體都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運用:霓虹燈;激光技術或醫療麻醉;;
(2)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極不活潑,被稱做“惰性氣體”。
運用:焊接保護氣;
4、氧氣的性質與用途
(1)氧氣的物理性質:常溫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略大;液態氧呈淡藍色,固態氧是雪花狀的淡藍色固體。
運用:排水與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2)氧氣的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助燃性(但不能燃燒);幫助呼吸;較強氧化性。
運用:提供呼吸(如:潛水、醫療、登山等);支持燃燒(煉鋼、氣焊、氣割、宇航等)。
典型分析:
1.小川同學在驗證空氣各成分時采用了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
A.用大針筒向裝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小試管中打氣,觀察是否變渾濁,檢驗空氣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B.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氣觀察是否變渾濁,檢驗空氣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C.在紅磷燃燒實驗后的集氣瓶中放入燃著的木條后觀察是否熄滅,檢驗空氣中是否有氮氣
D.觀察帶火星的木條在空氣中能否復燃,檢驗空氣中是否有氧氣
舉一反三: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
B.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
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一定是空氣
D.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空氣一種成分組成
考點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
1、測定原理:在一個密閉容器內,用一種足量的易燃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一種固體,使容器內壓強減小。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水倒吸入密閉容器內的體積,即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2、裝置圖
3、實驗現象:A、紅磷燃燒發出黃白色火焰,放出熱量,有大量白煙產生。
B、待集氣瓶冷卻后,打開止水夾,水經導管進入集氣瓶,約占集氣瓶內空氣總體積的1/5。
4、實驗結論: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5、化學方程式: 4P + 5O2 2P2O5
6、注意事項:
a.裝置的氣密性要好,(否則測量結果偏?。?;
b.所用的紅磷必須過量,過少則氧氣沒有全部消耗完,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小;
c.要等集氣瓶(裝置)冷卻后才能打開彈簧夾,(否則測量結果偏小);
d.在實驗前,導管應預先注滿水,(否則測量結果偏?。?br/>e.要先夾住橡皮管,然后再點紅磷(否則測量結果偏大);
f.點燃紅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緊瓶塞(否則測量結果偏大)。
典型分析:
1.利用圖1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br/>A.實驗前圖1瓶中裝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熱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B.圖1中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左右
C.圖2中a點到b點是由于反應放熱使瓶內壓強增大
D.圖2中b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
舉一反三:
2.為了更好地理解紅磷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可以利用傳感器技術實時測定圖1實驗裝置內的壓強、溫度和氧氣濃度變化,三條曲線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Y曲線表示的是氧氣濃度變化
B.BC段壓強變化僅跟紅磷燃燒放熱,氣體受熱膨脹有關
C.為了使EF段數據與AB段相等需要最終調節右側容器水量使兩側液面相平
D.DE段對應的變化進程是打開活塞,水倒吸進廣口瓶
考點三:氧氣與二氧化碳性質
1、氧氣的性質
物質 空氣中反應現象 氧氣中反應現象 化學方程式
磷 燃燒產生大量白煙,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 比在空氣中燃燒得更旺,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大量的熱 4P+5O22P2O5
木炭 紅熱現象,放出大量的熱,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C+O2CO2
硫 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熱,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 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 S+O2SO2
氫氣 純凈的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 2H2+O22H2O
鐵 紅熱,離火后變冷 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黑色固體 3Fe+2O2Fe3O4
鎂 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白光,有白色固體(白煙)生成(極少量黑色固體) 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白光,有白色固體(白煙)生成 2Mg+O22MgO
【注意與思考】
(1) “煙”、“霧”的區別:
“煙”:是固體小顆粒在空氣中擴散產生的現象,如磷燃燒產生白煙。
“霧”:是液體小液滴在空氣中擴散產生的現象,如打開熱水瓶的瓶塞,會看到大量的白霧
(2)可否用準備燃燒木炭的集氣瓶燃燒鐵絲?
(3)可否將燃燒匙內的硫點燃后,迅速伸入到集氣瓶底部?
(4)可否鐵絲上的火柴一著火就立即伸入集氣瓶中
(5)可否讓木炭落入到集氣瓶底部燃燒?
2、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在通常的狀態下,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能溶于水,在相同的條件下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有固、液、氣三態變化,固體二氧化碳叫干冰,常壓下,在-78 以上是可直接升華為氣態二氧化碳,同時吸收大量的熱。
運用:致冷劑、人工降雨。
(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① 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給呼吸。
【拓展1】將CO2慢慢倒入燒杯中,觀察現象并分析。
現象 下方階梯蠟燭先熄滅,上方階梯蠟燭后熄滅
結論 1.CO2密度比空氣大。2.CO2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② 二氧化碳與水反應:CO2的溶解性, CO2能溶于水,增大壓強會溶解得更多。
【拓展2】向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質地較軟的塑料瓶中加入約一半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現象并分析。
現象 塑料瓶癟了
分析 CO2能溶于水
【拓展3】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噴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噴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四朵小花噴上水后,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四朵花的顏色變化。然后將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熱,觀察現象。
I II III IV
現象 變紅 不變 不變 變紅
分析 醋酸顯酸性 水不顯酸性 CO2不顯酸性 顯酸性
注意:CO2與水反應生成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碳酸不穩定,受熱容易分解成CO2和H2O;加熱碳酸時,CO2從溶液中逸出,所以紅色石蕊試液又變成紫色。
③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O2 + Ca(OH)2 == CaCO3↓+H2O
是因為CO2與Ca(OH)2反應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沉淀的緣故。
這個反應通常用來檢驗CO2。
④與灼熱的碳反應:C+CO2高溫2CO
⑤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將二氧化碳與水合成碳水化合物(淀粉)。
運用:
①滅火(滅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密度比空氣大利用其物理性質,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利用其化學性質)
②干冰升華吸熱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劑 (利用其性質)
③光合作用的原料,溫室肥料(利用其性質)
④用二氧化碳、水、氯化鈉等生產純堿(利用其性質)
3、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區別
一氧化碳 (碳不完全燃燒的產物) 二氧化碳 (碳完全燃燒的產物)
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的氣體; 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無色無味的氣體; 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
化學性質 可燃性;2CO+O22CO2; 毒性;還原性; CO2+C高溫2CO. 不可燃,不助燃;與水反應成碳酸; 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O2+Ca(OH)2═CaCO3↓+H2O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典型分析:
1.木炭燃燒實驗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①中木炭發出耀眼的白光
B.②中操作是將木炭迅速插入集氣瓶底部
C.③中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
D.對比①②現象可證明,氧氣具有可燃性
2.小樂將兩支冒煙的木條放在燒杯上方,如圖所示。選項表示兩支木條冒出的煙的可能移動方向,符合事實的是(  )
B. C. D.
舉一反三:
1.如圖分別是細鐵絲在空氣和氧氣中點燃后的實驗現象圖,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細鐵絲繞成螺旋狀是為了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和集中熱量
B.集氣瓶中的水能吸收鐵絲燃燒放出的熱,防止集氣瓶炸裂
C.細鐵絲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現象為火光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鐵
D.上述實驗現象的區別原因在于氧氣濃度的不同
2.在進行二氧化碳的性質研究中,有如下四個實驗裝置,其中既能證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質,又能體現其化學性質的實驗是( ?。?br/>A. B. C. D.
1.科學實驗時要會觀察實驗現象,下列有關燃燒的實驗現象中敘述正確的是( ?。?br/>選項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A 紅磷在氧氣中燃燒 產生大量白霧,放出熱量
B 硫在氧氣中燃燒 發出藍紫色火焰,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放出熱量
C 鐵絲在空氣中燃燒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放出熱量
D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發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熱量
A.A B.B C.C D.D
2.變壓吸附法的原理是利用分子篩吸附氮氣和氧氣能力的差異將二者進行分離。在吸附塔中,通過加壓與減壓的交替循環,可以使分子篩重復使用。部分過程的示意圖如圖: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變壓吸附法制取的氧氣中含有稀有氣體
B.變壓吸附法制取的氧氣中含有二氧化碳
C.分子篩對氮氣的吸附能力與吸附塔內氣體壓強有關
D.分子篩中發生的變化是物理變化
3.某科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改進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關于該實驗有下列說法:
①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白霧
②白磷不足,會使測定結果偏小
③實驗中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
④膠頭滴管與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
⑤若注射器活塞最終停在10mL刻度處,說明氧氣體積分數約為
其中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時,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br/>A.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鎂
B.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紅色粉末
C.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D.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產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5.下列關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中,屬于利用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是( ?。?br/>A.利用干冰制造舞臺上云霧繚繞的景象
B.用干冰冷藏魚、肉之類等食品
C.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D.用液態的二氧化碳做油漆溶劑
6.取四朵用石蕊試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完成以下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紙花變為紅色的有Ⅰ和Ⅳ
B.Ⅰ的作用:證明酸性物質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C.證明水和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現象:Ⅳ中紙花變紅,Ⅱ、Ⅲ中紙花不變紅
D.此實驗證明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不是酸性物質
7.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質,設計實驗裝置如圖(夾持儀器省略),捂熱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處試紙先變紅色
B.c處試紙變紅色,使石蕊變色的是CO2
C.d處火焰先熄滅,CO2不支持燃燒
D.b與c、d與e現象對比均可證明CO2密度比空氣大
8.某實驗小組設計了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索實驗(如圖所示),取三通U型管連接在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導氣管上,并點燃高低錯落的小蠟燭,做實驗①。然后取用新的三通U型管,并夾緊上端,做實驗②。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實驗①和②都是低處蠟燭先熄滅
B.實驗①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助燃、不可燃
C.實驗②中U型管內壁有小水珠
D.實驗②中得到啟示是:從著火燃燒的高層房間中逃離,沿墻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
9.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兩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將觀察到高的蠟燭先熄滅
B.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
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
D.去掉燒杯中的一支蠟燭,不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
10.下列有關物質的性質及相關用途的敘述,正確的是( ?。?br/>①氧氣易溶于水,使得魚能在水中生存
②由于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所以常用作保護氣
③氧氣能燃燒,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由于液態氮汽化時需吸收大量的熱,因此可做冷凍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打撈韓國“歲月號”沉船是水下作業,潛水員需要呼吸富氧空氣。富氧空氣中氧氣含量高于普通空氣中的含量,富氧空氣中氧氣與其他氣體的體積比可以是( ?。?br/>A.1:2 B.1:5 C.1:4 D.21:79
12.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出現了幾次較為嚴重的霧霾天氣,再次引起人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下列關于空氣說法正確的是( ?。?br/>A.空氣的成分只有氧氣和氮氣
B.氟利昂的使用會造成臭氧的減少
C.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2.5)的多少不影響人體健康
D.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增多會引起溫室效應,屬于空氣污染物
13.樂樂和清清在實驗室中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樂樂用鐵絲在火柴前端繞成螺旋狀(如圖甲)。清清同學將鐵絲繞在火柴后端,但部分鐵絲重疊(如圖乙)。然后兩人分別將火柴引燃,進行實驗(如圖丙)。
(1)為了讓鐵絲和氧氣充分燃燒,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應選擇    (選填“甲”或“乙”)裝置。
(2)該實驗證明了氧氣具有    性。
(3)反應生成的Fe3O4中,Fe元素與O元素的質量比為  。
14.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如圖所示某興趣小組利用氧氣傳感器來檢測足量紅磷燃燒過程中氧氣的含量。
(1)紅磷燃燒的實驗現象是    。
(2)a、b、c三點對應的容器內混合物中氮氣的質量分數分別為a%、b%、c%,其大小關系是    。
(3)氧氣有剩余,說明    。
(4)此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
15.氧氣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資料一:1703年德國學者施塔爾創立“燃素說”:燃素是構成火的一種元素存在于金屬中,金屬燃燒,釋放燃素形成火焰,剩下部分成為金屬灰燼,質量減小。
資料二:1756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在密閉玻璃器內煅燒金屬鎂,并測定煅燒前后固體物質的質量變化,獲得了反駁燃素說的有利證據。
資料三:1772年,瑞典化學家舍勒加熱硝酸鉀、氧化汞和碳酸銀都放出了“火氣”(氧氣),他證明了這種氣體也存在于空氣中,還發現當物質在這種氣體中燃燒后,該氣體就消失了。
資料四:不久后,拉瓦錫將汞放在密閉容器中加熱12天(如圖),液態汞變成了紅色粉末,容器中氣體體積大約減少了。隨后他將產生的紅色粉末收集于另一容器中加熱,發現又生成了汞和另一種氣體,這種氣體的體積恰好等于之前曲頸瓶中空氣減小的體積。于是他提出氧氣體積占空氣五分之一。
(1)羅蒙諾索夫獲得的反駁燃素說的有利證據是    。
(2)從物質組成角度分析,材料三中舍勒加熱上述物質都能放出氧氣的原因是    。
(3)拉瓦錫能用汞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其利用的是汞以下性質中的    。(可多選)
A.汞的顏色為銀白色
B.汞不與空氣中除氧氣外的其他氣體反應
C.汞在常溫下為液態,氧化汞為固態
D.汞和氧氣發生反應的速度非常緩慢
E.汞和氧氣發生反應的溫度低于氧化汞分解的溫度
16.為了驗證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大約為,某科技小組的三位同學分別設計了以下三種實驗方案(A、B、C裝置集氣瓶底部都裝有少量水),請根據圖示裝置回答有關問題:
(1)你認為B裝置與A裝置相比,優點是    。(寫出一個優點即可)
(2)小明同學認為裝置C不能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其原因是    。
(3)點燃A中燃燒匙中的紅磷,觀察到的現象是    。
(4)小明利用如圖D所示裝置對實驗進行改進,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E所示,a點左側為燃燒前,ab為燃燒過程,b點右側為燃燒之后。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圖D瓶中裝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熱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B.圖D中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刻度1
C.圖E中a點到b點是由于反應產熱使瓶內壓強增大
D.圖E中b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
17.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后,嘗試著用暖寶寶貼中的材料進行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測定。于是查閱資料了解暖寶寶的成分如下:
并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集氣瓶的容積為250mL,量筒中的水為100mL。
(1)實驗原理;通過集氣瓶內水的體積變化,測出與鐵粉反應了的    體積。
(2)充分反應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待量筒中的水停止流入集氣瓶后,讀得量筒內的水為57mL。假設參與反應的水忽略不計,則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結果精確到0.1%)。
(3)實驗測得的結果略小于理論值,原因可能是    。
18.為探究人體呼出氣體的組成,小明進行如圖實驗,步驟如下:
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在1000毫升的廣口瓶中裝滿氫氧化鈉溶液,在燃燒匙中加入過量的白磷,在癟塑料袋中收集體積為V的呼出氣體,關閉止水夾K1、K2,連接裝置。
②打開止水夾K1、K2,緩慢將袋中的氣體全部排出,讀出量筒中液體體積為V1。
③關閉止水夾K1、K2,使白磷迅速燃燒,待瓶中氣體冷卻至室溫,打開K2,讀出量筒中液體體積為V2。
(1)廣口瓶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    。
(2)為使白磷燃燒,塑料袋體積至少為多少毫升?并說明理由    。
(3)人體呼出氣體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是   。(用實驗中的字母表示)
19.市場上熱銷一款制氧杯,圖1為該制氧杯實物圖,圖2為制氧杯內部結構剖面示意圖,表格為制氧劑的相關信息。
【主要步驟】
Ⅰ.在甲杯中加入制氧劑,再加入清水至相應水位。
Ⅱ.在乙杯中加入適量清水。
Ⅲ.待出氣孔②處有氧氣逸出時,通過醫用導氣管供人呼吸。
回答下列問題:
(1)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之一是通過觀察    判斷供氧的快慢。
(2)制氧劑中成分B的作用是    。
(3)為了能夠加快氧氣產生的速率,可以   ?。ㄟx填“增加”或“減少”)甲杯中清水的質量。
(4)過氧化氫溶液也能產生氧氣,但該制氧杯的制氧劑選取的是過碳酸鈉固體而不選過氧化氫溶液,其原因是    。(選填字母)
A.過碳酸鈉攜帶更方便
B.過碳酸鈉更易保存
C.過碳酸鈉反應速度更快
20.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它可以和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如圖所示是硫粉、紅磷、光亮的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裝置:
(1)小月是個善于思考、善于總結的學生,做完實驗后,她發現了一些共同點:在反應條件方面,三個實驗都要    ,在能量變化方面,三個實驗都是    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2)小月同時也總結出在生成物的種類、狀態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三個方面存在不同。請你替小月同學填寫空格:乙中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    。丙中觀察到的反應現象是    。
(3)小月還總結出:三個實驗的集氣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小金县| 拜城县| 清镇市| 简阳市| 河曲县| 金阳县| 奉贤区| 安陆市| 平昌县| 长治市| 民乐县| 遂宁市| 英德市| 秦安县| 封开县| 乌兰察布市| 江北区| 蚌埠市| 黄陵县| 新安县| 建水县| 沛县| 长寿区| 宜兰市| 杭锦后旗| 天水市| 泉州市| 滨海县| 三门县| 鹰潭市| 东光县| 松江区| 宜兰县| 措勤县| 通许县| 大厂| 克什克腾旗| 巴彦淖尔市| 宜州市| 梨树县|